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与拉玛相会 作者:[英] 阿瑟·c·克拉克-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译者:蔡南德
ISBN:7…5365…2167…7/I·518 
出  版: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版  次:1998年10月第一版 
印  次:2000年3月第二次印刷
页数:222
字数:153千 
印  数:3001 … 6000册 
定  价:10。00元 
TXT制作:Xinty665
 
内容提要
 
  22世纪的某一天,一艘直径达20千米之巨的宇宙飞行器由外太空不声不响地闯入太阳系,掠过九大行星,直扑太阳,在太阳系中引起一片惊恐。地球人与各行星的移民聚会研究这艘被称为“拉玛”的飞行器的用意,决定派出飞船“努力”号前往相会,并进入“拉玛”内部探索。与此同时,水星居民怀疑“拉玛”此番前来是为了占有太阳,进而控制整个太阳系。为了预防万一,水星派出装有核弹头的飞行器,企图炸毁“拉玛”……然而,这一切都不被“拉玛”所留意,它从太阳身上补充了能源之后,便旁若无人地扬长而去,留给太阳系的是一串串难解之谜。
  小说情节生动新颖,想象大胆而不失科学根据。该书曾于1974年同时获得两种科学幻想小说奖——雨果奖和星云奖。

  《拉玛》系列是阿瑟·克拉克的经典之作,一共四本,分别是:《与拉玛相会》蔡南德译、《拉玛二号》张赛加 译、《拉玛花园》肖文、颜小鹏译和《拉玛花园揭秘》李宁译(后三本与金特·李 合著)。

目录:

作家简介
第 一 章 太空警卫
第 二 章 闯入者
第 三 章 拉玛和西塔
第 四 章 会合
第 五 章 首次舱外活动
第 六 章 委员会
第 七 章 两位妻子
第 八 章 穿过轴毂
第 九 章 侦察
第 十 章 下到黑暗里去
第十一章 男人、女人和猴子
第十二章 神之梯
第十三章 拉玛的平原
第十四章 暴风雨警报
第十五章 海边
第十六章 卡拉克瓜湾
第十七章 春天
第十八章 黎明
第十九章 来自水星的警告
第二十章 启示录
第二十一章 暴风之后
第二十二章 在圆柱海上航行
第二十三章 纽约
第二十四章 飞龙
第二十五章 试航
第二十六章 拉玛之声
第二十七章 电风
第二十八章 伊卡洛斯
第二十九章 第一次接触
第 三十 章 花
第三十一章 终极速度
第三十二章 巨浪
第三十三章 蜘蛛
第三十四章 大使阁下抱歉……
第三十五章 特急件
第三十六章 生物人观察者
第三十七章 火箭
第三十八章 全体代表大会
第三十九章 命令的决定
第 四十 章 破坏者
第四十一章 英雄
第四十二章 玻璃庙宇
第四十三章 撤退
第四十四章 空间驱动
第四十五章 火凤凰
第四十六章 幕间


作家简介

  亚瑟·C·克拉克 1917年12月16日生于英格兰的索默塞得郡。从童年起克拉克就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曾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画月球表面图。因穷未能上大学,他便到政府一个机关部门当审计员,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发展他对太空的爱好和探索,并加入自称英国星际学会的团体。1941年他加入皇家空军,任雷达教官,曾担任首次雷达导航降落(即G·C·A)试验负责人。服役期间,他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1945年,他在《无线电世界》杂志上发表了《地球外的转播》一文,预言了广播和电视信号可以通过卫星系统传播到全世界,令专业人士感到吃惊甚至怀疑。然而,20年后,“晨鸟”同步卫星的成功发射,证实了他的科学预言。从50年代起,克拉克对海底探索十分爱好,并到锡兰(今斯里兰卡)的科伦坡和澳大利亚的大堡礁从事第二职业——不穿潜水衣深水潜水和海底摄影。此活动,他在以《珊瑚岸》(1956年)开始的一系列作品中作了详细描述,并作为电视片的题材,搬上荧屏。从此,他和其他科学家一起作为名人,经常出现在美国电台和电视台上。
  克拉克有四十多种著作,这些著作以三十多种文字出版了一千万册以上。1962年,他以科学写作的成就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卡林加奖;同年,《地球外的转播》一文获得富兰克林学院授予的金质奖,文中所论述的地球同步卫星的细节至今仍为所有商业通讯卫星所采用。1965年,他发表在《生活》杂志上的关于通讯卫星的文章,被评为该年度最佳航天报告文学而获得宇航作者奖。1969年,他获得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和威斯汀豪(西屋)的科学写作奖;同年,他又以与斯坦利·库布利克合作的《2001:太空奥德》获得该年度的奥斯卡艺术成就奖的提名;此外,他还获得雨果奖和星云奖两项科学幻想小说头等奖。

  埃及神话中的火凤凰,又名长生鸟,它们每五百年集薪自焚一次,在烈焰中获得新生。



第一章 太空警卫

  这件事情迟早总是要发生的……
  1908年6月30日,莫斯科城险些被一个巨大的陨星所毁灭——只是差了4,000千米和3小时。4,000千米和3小时,在宇宙时空中多么微不足道!1947年2月12日,20世纪第二大陨星又朝着苏联远东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方向急剧坠落,仅因400千米的偏差,使该城幸免于难。要知道,这个物体的摧毁力竟相当于当时新发明的铀原子弹!
  在那些日子里,人们还没法避免这些天体的袭击,要不是得到大气层的庇护,地球表面早就会像月亮那样被陨星砸出无数的环形山了。1908年和1947年两颗陨星,作为极少数来到地球的陨星幸好只落在荒寞的野外。但是,到了21世纪末叶,地球上从南极到北极已经人烟遍布,再也找不到任何一块可供天体进行“轰击演习”的地区。于是,不可避免地……
  2077年9月11日,在一个美丽的夏天的早晨,格林威治标准时间9时46分,欧洲大多数人都看见一个火球出现在东方天空。几秒钟之后它划过人们的头顶,比太阳还要亮。当时它是悄无声响的,只拖着一条烟尘尾巴。
  到了奥地利某地上空,这个庞然大物开始分裂,同时发出了一阵冲破音障所形成的极大的震响。一百多万人的听觉因此遭到永久性的损害,而他们还属幸运者。
  这个由岩石和金属组成的物体,以每秒钟50千米的速度,冲击了意大利北部的平原,一瞬间毁灭了人类几世纪的劳动成果。帕度亚和佛诺那两城市被从地球表面扫掉,亚得里亚海的海水涌进陆地,把威尼斯的光荣永远埋葬在海底。
  60万人丧生,物质损失超过10万亿元。在文化科学方面造成的破坏,更不是数字可以计算的。
  毁灭性的浩劫震惊了人类。他们迅速作出了反应,那就是下定了决心,增强了团结(这在以往的年代里是不可能的)。人们意识到这种灾难既可能在一千年内不再发生,也可能在明天再次发生,而下一次的后果……天知道!
  那么,就决心不让它再有下一次!
  一百年以前,那还是个可怜得多的世界,自相残杀的人类曾为试图阻截并击毁敌方发射来的武器而耗费着它那薄弱的资源财富。这种努力一直都没能成功,但由此而获得的技术却没有被忘却。现在这些技术可以在一个庞大得多的舞台上,用于高尚得多的目的,再不允许任何大的足以造成灾害的陨石突破地球的防卫。
  这就是太空警卫计划的开始。50年之后,这计划以它的创始人所意想不到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价值。



第二章 闯入者

  2130年以前人类建立在火星上的雷达已经具有每天发现一打小行星的工作效率。太空警卫的计算机计算它们的轨道并储存所有数据。自从19世纪的第一天发现这些小世界中最大的谷神星以来,用了一百二十多年才发现到头1000个小行星。有数百颗曾被发现又丢失又再被发现。它们像蜂群那样地存在着,以致一位被惹恼了的天文学家把它们称为“天上的害虫”。倘若他能得知太空警卫现在已掌握了50万个小行星的轨迹,他会多么吃惊啊。
  它们中只有5个巨人——谷神星、帕拉斯星、朱诺星、尤诺米亚星和威斯塔星——的直径大于200千米,其余绝大多数只有公园里的假山大小;它们差不多都在火星轨道外边运行,只有那些少数跑得太靠近太阳而可能危及地球的,才引起太空警卫的注意。在太阳系的全部历史中,可能进入距地球100万千米以内空间的小行星,还不到全体的千分之一。
  这个天体最先被按照发现的年份和顺序定为31/439号,它是在木星轨道外被搜索到的。这个位置本非异常,不少小行星甚至跑到远于土星的地方,然后再向着它们的主星太阳飞回来。它们中间跑得最远的要数休里星2号,它一直遨游到天王星近旁,以致可能成为那个行星的一颗曾被丢失的“月亮”。但31/439号在那么遥远的地方被雷达搜索到还是前所未有的,显然,它一定具有罕见的体积。根据雷达反射信号的强度,计算机报告它的直径至少有40千米。这样一个大家伙还没有被发现过,而它会被忽视那么久是不可思议的。
  接着它的轨道被计算出来,这个谜是解开了,但又被一个更大的谜所代替。31/439并不像通常的小行星那样以椭圆形轨道像钟表那么准确地作着周期性的运行。它是星际间一个孤独的流浪者,正在作它首次亦即末次的进入太阳系的遨游——因为据计算,它的运行速度太快,太阳的引力场不能捕捉到它,它将不断加速,经过木星、火星、地球、金星和水星的轨道,然后绕过太阳,再一次走向未知。
  就在这时,计算机开始闪烁起“我们发现了令人感兴趣的东西”的信号。这立即引起了人类的注意。太空警卫总部更为轰动。天文学家们决定给它正式的命名以代替简单的编号。长期以来为了给众多的天体命名已用尽了希腊和罗马神话中诸神的名字,现在已经开始使用印度教的众神的名字了。因此,31/439被命名为“拉玛”。
  有好几天各种新闻媒介对拉玛大肆吹擂,但因为情报太少而使报道困难。关于这位来访者,目前所知的只有两个事实,就是它不寻常的轨道和大致的体积,而后者还是从雷达反射强度估计出来的。在天文望远镜中,拉玛还很暗,只有15等星的亮度——要观察它的外形现在还嫌太小。但随着它向太阳系腹地的插入,它将会一个月比一个月地变得更亮更大;在它永远消逝之前,各轨道观测站会收集到有关它的形状和大小的更精确的资料。有的是时间,也许过几年执行常规任务的宇宙飞船可以绕到足够近的地方为它摄下一些清晰的照片。一次实在的会合看来不大可能;要和一个以每小时10万千米的速度切割各行星轨道的物体相接触,能源的耗费是太大了。
  日新月异的世界很快就把拉玛遗忘了,只有天文学者不然。他们的激动随着几个月的过去在不断增长,因为这个新的小行星向他们显示了越来越多的谜。
  首先,是拉玛的亮度周期问题。这它干脆就没有。所有已知的小行星,无一例外地都有一个缓慢的亮度变化,以数小时为周期盈亏一次。这已经被确认两个多世纪了。这是由于它们的自转和以不规则的形状反射阳光所不可避免的。当它们沿着各自的轨道,从一端摇晃到另一端时,它们朝着太阳的反射表面不断改变,因而它们的亮度也相应地变化着。
  拉玛却没有这种变化。要么它不自转?或者它是个完全对称体?而这两种解释看来都是不大可能的。
  事情就这样搁下了几个月,因为一直没有空闲的大口径天文望远镜可以用于观察拉玛。为了探索深远的宇宙之谜,它们各自有着固定的任务。天文真是一种很花钱的玩意儿,一个大的设备每分钟很随便地会花掉你一千块钱。威廉·史坦顿博士要不是由于他所从事的更重要的项目临时出了故障,他也不可能抓住这个200米直径的反射天文望远镜,用了足足一分钟去观察拉玛。一个天文学家的坏运气往往反过来成为他的好兆头。
  史坦顿在第二天之前并不知道他得到的是什么,直到从计算机获得数据处理的结果。甚至当最后显示屏像上报出了所有的一切,他也呆了好几分钟才领会了它们的意义。
  阳光在拉玛表面所反射的强度原来并不是绝对一致的,其中有一个很小的变化,虽然很难被发现。这个变化非常有规律性,这就是说,如同其它小行星一样,拉玛也自转,所区别的只在于小行星们的每一“天”是数小时,而拉玛的则只有四分钟。
  史坦顿进行了一些快速的计算,得出了难以相信的结果。这个小世界的自转在其赤道达到每小时一千千米以上。如果要在它上面着陆的话,只能在其两极,其他任何地方都是危险的,因为赤道上的离心力足以把任何物体以几乎达一个重力的加速度甩出去。拉玛是一块不可能聚集任何宇宙地苔的旋转石头。这样一个物体竟能设法维持在一起,而没有在老早以前就散裂成上百万块碎片,真是令人惊讶。
  一个直径40千米的物体以每四分钟一次的速率自转着——这在天文学上有什么可作比拟的呢?史坦顿博士是一个很富于想象的人,他经过了很难受的几分钟后跳到这么一个结论上:这种现象只适合于一个塌陷的恒星,或者拉玛是一个死的太阳,是一个疯狂自转的中子星,它每立方厘米的质量可达10亿吨!
  这时候,史坦顿可怕地想起了一本古典著作——H·G·维尔斯的《星》。他第一次读它时还是个孩子,便对它发生了兴趣,因而决心成为天文学家。他甩不开那本书描绘的那种恐怖的假想景象:一个星际来访物撞击木星后坠向太阳时擦过地球,掀起狂风巨浪,使整个城市陷入海中!当然,老维尔斯所描写的星是炽热的。但拉玛即使是个冷的物体,它的引力同样可以像火一样产生巨大的杀伤力。
  任何星际物体进入太阳系,都会使所有行星的轨道畸变,而地球只要向太阳靠近或挪远100万千米,现在的气候平衡就会被破坏;或者两极的冰帽将全部消融,往所有的低地泛滥;或者海洋将会封冻,整个世界被锁进永恒的冬天——小小一点偏颇,就很够受的了。
  想到这里,史坦顿博士松了一口气——这是胡说!他应该为自己的这些胡思乱想而脸红。
  拉玛不可能是凝聚物质组成的。不可能。死太阳级质量的天体不可能偷偷地窜入太阳系而不被觉察。所有行星的轨道也不会不受到影响;海王星、天王星、冥王星就是因此被发现的。不,不会的,像死太阳级质量的天体竟会溜进来而不被发现是绝对不可能的。
  然而,这也很可惜。和一个暗星相会不也将是很激动人心的吗?



第三章 拉玛和西塔

  太空顾问院举行了不平常的会议。会议开得简短而激烈。到了22世纪,还是无法动摇那些老而保守的科学家所占据的当权地位。当然,这种问题是否终究能解决,还值得怀疑。
  使事情更糟糕的是,本届太空顾问院的执行主席是戴维森教授,那位著名的天文物理学家。凡是比银河系小的东西,戴维森教授都不大感兴趣,而且从不费心去隐瞒他的偏见。虽然他不得不承认他那门科学的百分之九十是基于太空轨道上的仪器的观察结果,但对此他一点也不高兴。在他事业昭著的期间,至少有三次,为了证明他所偏爱的某一理论而专门发射卫星,所得结果都恰如其反。
  议题是明确的。拉玛无疑是个不寻常的物体,但对它的研究是否必要的呢?它在几个月内便将永远离去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用一笔相当可怕的费用,可将一艘即将从火星发射到天王星外的太空探测器改装一下,射进高速弹道去迎接拉玛。要进行一次会合是办不到的;这将会是一次破纪录的最快的飞近天体的探测,两者将以每小时20万千米的速度迎面飞过,只有几分钟的时间对拉玛进行有效的观察,而真正的靠近摄影还不到一秒钟。但只要选用适当的仪器,这点时间已足够弄清不少问题了。
  虽然戴维森教授对天王星的探测计划也有成见,但那毕竟是已批准执行的了,他看不出有什么道理要花更多的钱去搞更糟的事。他侃侃细述了跟踪小行星如何是件蠢事,当务之急是在月球上装置一台高分辨率的干涉仪,从而一劳永逸地把重新流行的大爆炸起源学说证实下来。
  这可是一个严重的策略上的错误,因为那三位对“修正的稳定状态”理论的最热烈拥护者也是顾问院的成员。他们暗中同意戴维森关于跟踪小行星只是浪费钱财的看法。然而……
  他以一票之差被否决了。
  三个月后,名为“西塔”的宇宙探测器从火星最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