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无限流同人)快穿之做好事不留名 作者:糯米水晶糕(晋江银推vip15-03-09完结)-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蜂团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曹雪芹《临江仙》)
    这是薛宝钗在作为十公主的女官之时,对着柳絮咏叹的一首词。就是凭借这一首词,让八皇子注意上自己。
    薛宝钗一直是腹内有成算的,薛父死后,哥哥是扶不起的烂泥、母亲无甚主见,家里内内外外都是宝钗掌管着。
    待到哥哥在金陵闹出了人命官司,一家顺势启程去了京城。
    说是准备宝钗的小选,其实当时娘亲打的注意是和荣国府再做一门亲。
    到了荣国府之后,才发现那老太君中意自己的外孙女林黛玉为孙媳妇,姨母倒是对自己娘亲说:“宝玉的婚事,万万没有越过我这个做母亲的道理。那林氏女儿娇娇怯怯,哪里有宝钗看着有福气。”
    是的,有福气。
    从小薛宝钗就被夸做长了有福气的面相,不论是真假,听得多了,总听进了心里。
    因此,宝钗对于荣国府二房的贾宝玉,打心眼里不太能看上眼。
    堂堂男儿不思进取,混迹内帷,与自己那浑人哥哥有甚么区别?
    及至圣旨赐婚宝玉与林姑娘,宝钗的心里是松了一口气的。
    如原计划那般小选入宫之后,成为十公主身边的女官。十公主虽是天家之女,可是性子畏畏缩缩,盖是因为生母卑微之故。幸而有同胞兄长照料,不然在深宫之中处境怕是很艰难。
    薛宝钗欣赏的就是这种有担当的男子,又有,那时候的八皇子在朝中声势很旺,极有可能是皇位的接班人。
    宝钗是胆大心细的,细细摸透了八皇子来探望十公主的规律,怂恿着十公主办了个诗社。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此句甚得八皇子之心。
    几次巧遇之后,八皇子对薛宝钗终究是上了心。派人打听之后得知对方乃是皇商薛家之女,不论是出于欣赏其才情,还是薛家背后的财力,反正结果就是薛宝钗进了八皇子的后院。
    皇商挂了皇字也是商,幸而薛家乃是紫微舍人薛公之后,薛宝钗也算是有名分的侍妾了。
    薛氏不止财力可观,肚子也争气,进府没多久就怀上了。
    八皇子大婚至今,后院一直未有喜讯传来,此次薛氏有孕,无疑是大喜事,薛是遂被提升了分位,成了侧妃。
    薛侧妃风头无两,虽是依旧谨小慎微,却难免疏漏了,身边伺候之人开始张扬。八皇子妃是个眼里容不得沙子的,咬牙切齿地忍下这口气,不过是看在王爷大业需要薛氏的银子——自来正室和侧室都是不能和睦相处的,争夺着同一个男人、同一根黄瓜,能成为好姐妹的绝壁是百合花。(王嬷嬷语)
    虽然生出来是个女儿,薛宝钗也不灰心,自己还年轻,总会有儿子的。
    可是,一朝风云突变。
    新皇登基,不是八皇子,而是平日里并不显山露水的四皇子。
    就算八皇子一派心有不满也毫无办法:四皇子的皇位来的光明正大,诏书写的清清楚楚。
    新皇加封兄弟以示恩宠。八皇子被封为廉亲王。
    一朝天子一朝臣。
    父亲做皇帝与兄弟做皇帝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更何况八皇子曾经还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
    果然一场疾风骤雨就来了。
    薛宝钗自负聪明,却没想到自己哥哥就是这场祸事的由头。
    再后来,富贵荣华皆是过眼云烟,曾经的廉亲王成了闲散宗室。
    薛宝钗被迁怒、被冷落、被正室磋磨。
    这都没有关系,宝钗最是善于隐忍,慢慢挽回前亲王的心意,获得了他的怜惜。
    自己还年轻,只要生出了儿子……
    生出了儿子,被正室抱走了,养在正室的名下充作嫡子。
    再后来,呵,正室防的很严,亲生儿子不与自己亲,虽有女儿陪伴,也是苦涩难言。
    薛宝钗感慨自己这一生,想上青云,终是一场镜花水月。
    …………………………
    番外——迎春
    迎春并不觉得自己所嫁非人。
    虽然每次姐妹小聚,探春都看着自己直摇头叹气。
    迎春在荣国府被私下叫做二木头。
    非是她生性木讷胆小,而是生母卑微又早亡、父亲又是个……迎春只能以一副木讷面孔生活。
    比不得大姐,家之长女、老祖宗手里的明珠;
    比不得三妹妹,好歹还有姨娘、兄弟,又会讨嫡母欢心;
    说来说去也只有四妹妹和自己差不多了,可是四妹妹性子清冷,不好接近。
    原以为会被自己父亲母亲随手嫁出去,好歹,老祖宗发了话,给置办了嫁妆银子和首饰。
    挑选的人家就在金陵当地,姓陈,是个骤然暴富的人家,底蕴很是不足。
    陈老爷虽然身形矮胖,相貌粗犷,却是个会疼人的,又有尊着自己是大家小姐的意思,把屋里的莺莺燕燕打发了,等到自己接连生出嫡长子、嫡次子、嫡长女三胎之后才意思地收了两个通房——这没什么,迎春觉得和自己父亲比起来,老爷是个洁身自好、遵循礼法的正人君子了。
    晚年的老爷更是只守着自己一个,自己现在也是个体面的老夫人,这一生无憾。
    …………………………
    雨燕——番外
    大家都说姑娘的奶娘王嬷嬷是个不吉利的人。
    其实王嬷嬷很好,她看着姑娘的眼神,柔得像一汪泉水,就像娘亲看着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
    要是我的娘亲还在,必定会像王嬷嬷一样吧?安静、温柔。
    雨燕默默想着。
    雨燕最担心的就是姑娘生病,每当这时,王嬷嬷就要没黑没夜地照顾姑娘。
    有一回,姑娘好了,王嬷嬷却病倒了。
    雨燕殷勤着给王嬷嬷端水端粥。不是没有那说酸话的,说自己攀高枝儿也不挑个好的,挑了个这么命硬的。
    雨燕不屑于争辩或者解释:就且,让嬷嬷觉得我是想要攀高枝儿吧。
    嬷嬷给雨燕调到姑娘身边。
    每天有更多的时间和嬷嬷接触了。看着她为了姑娘的食谱和成贵家的一项一项讨论;为了让姑娘多走动,苦口婆心地劝说;为了姑娘尽快接手府内事物,帮着敲打刺头儿。
    嬷嬷,雨燕最开心的时候就是第一回进京的时候,那时候雨燕晕船了,嬷嬷给我喂了一碗粥,一勺一勺,果然吃的心里也是甜的。
    嬷嬷一生守着姑娘,没有再嫁。
    雨燕却在适龄后配了管事。
    经年后,雨燕领着自家的小儿子敲响王大管事和许嬷嬷的门:
    “我想把这傻小子过继给王嬷嬷。”


【感谢天感谢地,终于不是下人了!】

  ☆、第一章

这回静姝对离开是有预感的,果然在林黛玉生下长子不久之后。
    某夜,再次回到虚空。
    “本次任务完成,可获取奖励身姿婀娜、肤若凝脂。”
    “大神,这奖励啥时候兑现啊?”
    “自然是完成全部任务之后,兑现在你的本身上。”
    “我一觉醒来换了脸,会吓到别人的吧?”静姝是很想要美貌啦,但是也不想被误认为去整容了——更甚至,睡一觉就变美了,说出去会被解剖吧?
    *大神一脸看弱智的表情:“本大神不会放任那种bug出现的,你放心吧。”
    “那,我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啊?我都这么老实完成两个任务了,给点提示吧?每个世界呆了五六年的,觉得心都老了啊。”
    *大神略一沉吟:“四时交替乃是天道轮回,许你四世,好自为之。去吧。”
    静姝失去意识后,*大神又在虚空停驻了片刻:“倒是有点本事。”
    另一俊美男子现身:“若不是你助她一臂之力,红楼迷局,哪里是这么容易破开的。”
    “不过是欠了人因果罢了。”
    “别拿欠了神瑛侍者那番话来糊弄我,这绝对不是你的性格。”起/点大神摆明不信。
    *再次傲娇:“天机不可泄露。”
    …………………………
    陈静姝是被一阵公鸡打鸣给唤醒的。
    静静消化了脑海里的本尊的记忆:谢天谢地,这回自己终于不是贱籍了,再一回忆,都不用见到一个人,就知道自己身处于哪里。
    你道是哪里?且听陈静姝慢慢说来:
    时为建安六年,家住庐江府。
    父已故去,家有老母焦何氏、大哥焦伯卿、大嫂小何氏,肉戏来了——二哥焦仲卿。
    你没听错,就是焦仲卿。
    作为一名文科生,当年高考语文125分的文艺小青年陈静姝,第一时间脑子里浮现出的就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说另一个大众化的名字《孔雀东南飞》。
    …………………………
    陈静姝现名焦淑清。
    古人序齿大多是以伯仲叔季而论,焦家三娘是女子,不在序齿之列,因为其深的爹爹宠爱,又有算子批命五行缺水,是以取名淑清。
    凭借前两次任务累积的经验,焦淑清大概也能猜到本次任务和孔雀东南飞的典故有关,不禁叹了口气:再这么下去,古典名着都要被自己毁完了,罪过罪过。
    可是为了早日回现实,也为了得到大神的奖励,就算是毁了四十部,也得下手,更何况,大神说了,只有四世——这么说来这是倒数第二世,就快结束了。
    醒来理顺了家人关系的焦淑清,发现那个命中注定做自己二嫂的刘兰芝还没嫁过来呢,二哥还是单身,今年自己才六岁!
    起身后的焦淑清换好衣服、出门去打水洗漱。
    三月的庐江府还带着微微的寒意,焦淑清出门后就缩了缩脖子。
    大嫂小何氏是娘亲的堂侄女,是个好强、机灵、又嘴甜的,正在喂鸡,看到小姑起来,就说:“淑娘起身了?你大哥已经早起挑水回来了。快去洗漱吧,娘在灶下哩。”
    淑清很不习惯地抬头看人,和大嫂打了招呼,取了柳条枝刷了牙,又用冷水洗了把脸,顿时就清醒过来了。
    朝食是汤饼,类似今天的片儿川,不过是死面揉的,焦母用手撕开。
    淑清见过焦母、大哥大嫂和二哥之后,发现大神没有给任务提示,看来,目标人物是未来二嫂刘兰芝。
    好吧。目标人物还没出现,自己就先不瞎操心了。
    淑清放宽了心,先尝一尝汉代的美食吧。
    说实话其实汤饼怎么吃也就是那个味儿,不过稍稍淡了一点,看来焦家的人口味较轻。
    用过朝食,大嫂小何氏去刷碗。
    大哥下田耕作。
    二哥因自小聪明,爱读书,深得爹娘喜爱,在焦老爹故去之前,把他举荐上了自己任职的庐江府吏,现在是“在职公务员”一名。
    淑清因为年岁还小,被焦母和小何氏哄着打络子。
    …………………………
    就淑清观察得出的结论:焦家虽不贫寒,但也不富裕,虽然有二哥在庐江府做个小吏,每年有秩一百石,但是且不说这几年朝堂上下风云变幻,一百石基本上是没有足额发放的;再有就是发的大多是陈粮碎米,掺着的谷糠、石子儿就更别说了;算上每年还要交的赋税,焦家只能称作小富之家。
    淑清已经很满意了,自从弄清楚建安年号到底是什么时间段之后,觉得投身在小富之家也是大神手下留情了。
    建安一朝多的是风流名士,淑清从前在现代就知道有啥“建安七子”,当然,除了孔融,别的六子是谁淑清已经是背不出来了——建安七子有个前提:除曹操父子三人之外的优秀作者!
    说到这儿,也就明了了,那句歌词里有唱到:
    “东汉末年分三国……”
    那些周瑜黄盖关张赵云的,淑清虽然好奇,却不会想要无脑地去围观,和历史名人扯上关系的感觉都是说不清的怪异。自己还是做好小户女儿家的本分吧。
    淑清已经编了整整三天的络子。
    这份定性倒是让焦母惊奇了一下:淑娘从前可是坐不住这么久的,现下居然能安分三天。
    小何氏也好奇小姑每天编的是什么:其实是生怕小姑糟蹋了太多的红绳——要她说,婆母就是太宠爱两个小的了,自己夫君最年长,却是家里最辛苦的,二弟顶了家翁的差事,田间活计就都落在自己夫君身上,真是偏心眼到家了。
    结果小何氏一张望,却是惊掉了眼珠子,小姑哪里是在糟蹋线绳,满满一针线篮子,都是编的整齐新巧的络子。
    “娘,淑娘的络子打得可真不错。”小何氏对着婆母夸到。
    焦母闻言过来看了一看,女儿打的虽不是特别繁复的络子,却胜在新奇,便也摸了摸淑清的脑袋:“我们家淑娘真厉害。”
    淑清假装有些羞涩道:“娘,真的好看吗?”
    “好看,好看,送去铺子寄售了,指定能换好些钱。”小何氏忙不迭说道。
    焦母瞪了一眼抢话头的大儿媳:“淑娘真乖,别听你大嫂瞎说,家里哪能到那光景,要你去打络子换钱。”
    看来焦母不只是有些偏心,还有些自持身份的意思。
    小何氏在焦母看不见的地方撇了撇嘴:小姑编了这么多,不拿去换钱,自家人佩戴,几年都戴不完。
    淑清编络子就是打着换钱的主意,蚊子再小,腿上也是肉,自己的手艺虽然一般,但是好歹新奇的花式还有很多,虽然每一款很快都会被破解,但是隔一阵子编一个新款,也能坚持好久。
    “娘亲,络子能换钱?淑娘想吃饴糖,淑娘编的络子拿去换饴糖吧。”其实说想吃糖只是借口,虽然糖也算是奢侈品了,但是买几块小姑娘甜甜嘴,也不需要几个钱。
    小何氏一听就很开心,见婆母也不反对了,就拿起小姑编好的络子细细看了一遍:“娘,这络子不难,看一看我也能打出来,不若我们再凑一些,一齐拿去县里。”
    焦母有些犹豫:“这能行吗?”
    说到这些算计,小何氏心里是透亮:“咱们县城的绣坊有四家,大不了都去跑一跑。娘,这络子可就是头一回新鲜,等人都琢磨过来了,就不稀罕啦。”
    “行,就把剩下的线绳都打了吧。”焦母终下定了心思,反正就算不成也没几个钱,络子也可以送人。
    …………………………
    果然如同小何氏所料,百来个络子很轻易就就找好了下家,在小何氏巧舌如簧之下,焦家人没有把络子寄售,而是全部卖给了绣坊。
    当然那掌柜的也不是傻的,压了压价格,又说下次有新花样也可以拿来,价钱好商量。
    至于这百十个络子,拆了两个之后,绣娘们就摸熟了怎么结绳。
    得了三百钱,焦母记着淑娘想要吃饴糖,就去称了几块。
    跟着焦母和小何氏出门的淑清表现出完全符合她年龄的好奇神色,毕竟上一回上街还是五六年前,作为红鸾的时候。
    再说了,东汉的县城和唐朝的又有不同的风貌了。
    淑清在焦母称饴糖的时候又说自己不想吃了,让焦母别买。
    小何氏是巴不得小姑别吃这精贵玩意儿。
    焦母就少称了几块:“买着备着,万一淑娘又想吃了呢?”
    买完饴糖后,焦母又说家里的盐巴不够了,得去添点。
    直到去了盐铺子,淑清才知道,不是焦家人口味清淡,而是,盐它也是奢侈品啊!具体的价格换算淑清是不太清楚,单看焦母一脸肉疼地从兜里掏出一大把铜钱,才换了一小包黄黄黑黑的盐巴,淑清就知道这盐巴是非常之贵!

  ☆、第二章

添置好饴糖、盐巴,焦母又带着小何氏和淑清去菜市买肉;淑清这才发现“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谁说古人不知道吃下水的?
    谁说古人不知道买筒骨的?
    穷人馋肉,总是会买点心肝肚肺的回去打打牙祭,也会买骨头回去熬汤。
    谁说古人不会做下水的?
    他们几乎人人都知道生姜可以祛腥味。
    所以说,不要小看了古人的智慧,大吃货帝国的美食发展历史源远流长。
    焦母就买了一块板油、一块五花肉,硬是让卖肉的搭了一根大棒骨。
    回家之后,焦母亲自把大块的肥肉切成小丁,熬出猪油,小心地舀进坛子里,又用锅里剩下的那一丁点油花做了一锅的汤饼,撒了冬葵和姜丝。
    哺食是汤饼和四分之一份的猪油渣——没错,焦母把猪油渣分成四份,两份给两边的邻居送去了,一份留着明天吃,剩下的一份才是今晚的。
    淑清几辈子加起来也没吃过猪油渣。
    本来应该是觉得很油腻、又不健康的东西,看着两个哥哥和大嫂吃的津津有味,淑清犹犹豫豫地伸出筷子。
    焦母给女儿巴拉了一筷子到碗里:“淑娘你最爱吃这个了,今天娘特意多搁了一些盐。快趁热吃。”
    淑清拗不过焦母的好意,终于尝了一口。
    唔,肥油被熬的干干的,油渣完全没有想象中的腻味,咬着松松脆脆的,带着喷香的猪油特有的味道。
    淑清发现自己吃了一口之后,嘴里主动分泌出了许多的口水。
    便安慰自己:这年代得三高的百姓应该是几乎没有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