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博览群书2005年第08期-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军事胜利将大大改变欧洲的政治地图”。就这样,用这些寥寥数笔的清新和中性的文字,作者把这次战役的后果和影响交待得清清楚楚。要知道,对这些问题,学院派历史学家通常可是需要长篇大论的。
  虽然有精彩的图片,精美的文字,但如果缺少精致的装帧来包装,图书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暂且不论图书的冉容,仅就装帧而言,国内图书就比发达国家的图书落后一大截。所有参加过国际图书博览会的出版人,回来后首先的感慨是我们自己图书的用纸、排版、印刷和装帧太不追求精致和完美。一本优秀的图书往往因为装帧欠佳而大为逊色,进而影响普及和推广。固然,试图用过度华美的包装来掩盖内容的贫乏,诸如地摊上标价为数千元,但几十元就可以拿走的豪华礼品书,的确有金缕其外败絮其中之嫌。但是,酒好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在激烈的图书市场竞争中同样也不可取。在这一点上,图书的作者往往无能为力,完全要依靠出版者的眼光、用心和必要的资金投入。值得欣慰的是,《图说史》的出版者对编著者的艰苦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和赞赏,投入了不菲的人力和资金,精心包装,不仅用高级铜版纸印制,而且,在封面、封底、衬里、扉页等处均挑选书中精彩的图片装饰。在留足页眉页脚和页边空间的同时,还配有提示书目信息的标题文字和图案。虽然《图说史》是普及性大众读物,但是,它们依然一丝不苟地配有甚至是国内研究类著述都很少附有的主题索引。为了避免目录和索引页的单调,制版者精心选用了有代表性的图片,不同色彩的文字,以及与主题相称的影射图进行衬托,可谓费尽心机。
  正是作者与出版者之间密切的配合,这些精彩的图片、精美的文字和精致的装帧,才得以精妙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大16开本、图文并茂的修身养性读物,在国际图书市场上又有茶几书(Coffee Table Book)之谓,意思是可以放在客厅的茶几上,供全家人和客人随手翻阅。在海外,这类茶几书往往也是亲朋好友礼尚往来的礼品书,显然,以书作为小礼物自然要比拎几瓶好酒或拿几条香烟要雅致得多。怪不得精明的香港出版商,立即买下这两本书的繁体字版权,而且在海外华语出版物市场上获得了畅销的佳绩。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所谓“中产阶级”的出现,这类以展现人类文明成果为主题的茶几书有着广阔的前景。从这个意义上说,两本《图说史》无疑是开风气之先。
  (《图说兵器战争史:从刀矛到核弹》,陈仲丹编著,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3年3月版,98.00元;《图说交通探险史:从牛车到飞船》,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年7月版,98.00元)


  从天津第十五届全国新书市和北京报国寺、潘家园旧书市一圈转回来,即见三联书店编辑部郑勇兄邮赠的一册《买书琐记》,乃编者范用先生订制的百册毛边本之五十五号,不觉心动神喜。
  这是头毛口毛地脚齐的那种,当是比较接近传统和规范的新毛边本了,不像多年来斋中积攒下的那数十册地脚毛簇簇的非规范本,难得取阅时往往做了拖橱布,白吃了书橱边沿上的许多尘灰。
  裁开《买书琐记》的目录页(此处习用的“目录”,据程千帆先生的意见,是只能称为“目次”的),但见文集分为上下编,上编依次是以民国间绍兴周氏兄弟开篇的50篇国人海内买书记,下编是以郭沫若日本卖书记、周作人东京书店开篇的31篇国人海外买(卖)书记,可谓琳琅满目。
  不过对于我,由于二十年来乐观此类文字,且三四年来又集中研究中国古旧书业的关系,对于集中的文章已颇不陌生,这也为我浏览此本提供了便利,否则约近半斤重凡430页的书一一裁开来读,相信生乎此信息时代的雅人也是不堪其繁复和烦恼的。谓予不信,三个月后请范用先生、郑勇兄做一回访,看看受赠本书毛边本的友好们已各自用书刀裁阅了多少页?我相信,那结果一定会让人大跌鼻梁上那副眼镜的……
  愚见以为毛边本凡是过了“小册子”(pamphlet,booklet,学理上是指内容与书籍相同但篇幅很少的出版物,一般用厚实的或与正文相一致的纸张做封皮。据联合国1946年11月19日在巴黎召开的第13届大会上通过的“国际标准”,则在封面以外,“5页以上48页以下的非定期出版物”)的标准的,务必要慎制,否则就完全可能“有碍观览”了。除非你有足够的自信让受赠者逐一裁阅,至于终卷。
  我多年来对于自己的写作无多自信,所以在“有碍观览”的《开卷余怀》(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凡412页)之后,只附庸友人的风雅,做过《徐雁序跋》(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那一种的毛边本。之所以还敢于壮胆附庸,完全是因为那140页中,藏着数十幅童年和青年时代的照片,当初相信“读图时代”的友生们尚有好奇裁阅的一点兴致。至于事实如何终究是惮于调查的,因为自作多情者常为无情所戏——此事智者不为也,相信世间亦无如此竭人之欢者。
  话休絮叨,且说《买书琐记》到手,就着读书灯裁开本书的目录(次)页以后,便选择了那些陌生的篇目来读,于是冯至《手握旧卷,倍觉情深》、谢六逸《大小书店及其他》、王学泰铲文革”中的琉璃厂》、徐迟《我爱书店》和梁实秋《纽约的旧书铺》等篇,便成为我首先下刀过目的对象。
  梁实秋先生于1928年所写《纽约的旧书铺》,字数不多,却把自己的情愫表达无遗:
  我所看见的在中国号称“大”的,图书馆,有的还不如纽约下城十四街的旧书铺。纽约的旧书铺是极引诱人的一种去处,假如我现在想再到纽约去,旧书铺是我所要首先去流连的地方……在中国买英文书,价钱太贵还在其次,简直的就买不到。因此我时常地忆起纽约的旧书铺。
  王学泰先生的的《“文革”中的琉璃厂》,写到了1972年春季至1979年之间,中国书店以介绍信为据,以“内部书店”方式营业的秘闻,尤其难得的是记叙了“据其卖书的经历写过许多书话,为学人所喜读”的琉璃厂书友雷梦水先生,以及少为人知的“对于明刻、清刻也是了如指掌”的马建斋先生。他写道:
  我在六十年代初认识了这位比我大三四十岁的老先生,到了七十年代初我已经与他很熟了。马先生的腹笥极宽,说起来则滔滔不绝。粉碎“四人帮”之后……我曾到“京华大楼”看过马先生。马先生是个很健谈的人,但不是在大庭广众之中侃侃而谈,而是与二三友好悄悄地议论。他谈各种刻本的流变,如数家珍,也很喜欢向各种人请教与书籍有关的知识,而且不管对方年龄大小、学历高低,真是做到,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现在还清晰记得他多次与我讨论版本的年代和某些诗文作家的生平经历等问题。
  王先生还写到了一位对古旧书不太熟悉,“可是谈起装裱、纸张、刻印却也是滔滔不绝”的修书技师赵师傅。他当年在作者面前感慨过的那句话:“(旧书业)这一行算完了!”真是撼人肺腑啊。
  当我裁见《我爱书店》中本家前辈徐迟先生的文字以后,也是喜出望外,因为老人家在1996年所写的这篇短文中两次用“太可爱了”来形容昔日的新书店和旧书摊,让人感到真是声情并茂哟:
  我爱书店,新书店和旧书店。呵哟,太可爱了。不过,人老了,不能上书店了,我也许有好几年没有上书店了吧?现在我回想起自己一生上过的那许多的书店来了……
  呵,上海市有那么多的旧书店和旧书摊。说起旧书摊真是太可爱了。可惜现在旧书店已经没有了,旧书摊更不用说了,这真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上海愚园路口曾有一家三开间门面的大旧书店,书很多,老板叫柯希纳尔先生,是个可亲近的老头儿,我永远忘记不了他。我到过巴黎的旧书摊,在鸟语花香的塞纳湖(河)中小岛上,旧书摊比鸟语还要好听,比花香还要烂漫和芬芳,遗憾的是我不懂法文……书店好就好在书多,它能锻炼你精选好书的能力!
  才读罢这段灿烂文字,便拇指点动给校园里一位研学弟子发去了短消息,让她即去购买一册《买书琐记》——我可不能把手头的毛边本借给她看,万一有外行人挑拨说你们老师真精明哟,你看过一遍也就等于帮他把书裁好了,那么我让人奇书先欣赏的那点美意,可就变成了一项说不清的冤屈了。
  《买书琐记》列入郑勇兄策划的“闲趣坊”书系之三,封面用黄苗子先生题签墨迹,极有书卷气。范用先生在一年前所写前言中说广我爱跑书店,不爱上图书馆。在图书馆想看一本书,太费事,先要查卡片,然后填借书单,等待馆员找出书。上书店,架上桌上的书,一览无余,听凭翻阅。看上的,而口袋里又有钱,就买下。生平所到的城市,有的有书店街,如重庆武库街,桂林太平路,上海扬州路,都是我流连忘返的地方。旧书店更具有吸引力,因为有时在那里会有意外的惊喜……跑书店的另一乐趣是跟书店老板、店员交朋友”,由爱书而爱人(书的作者乃至坊间书友)而爱“别人记述逛书店买书的文章”,正是范先生得以辑集《买书琐记》的由来。
  还记得七十一年前阿英笔录下来的上海城隍庙内菊舱书店老板的名言:“肯跑旧书店的人,总是有希望的,那些没有希望的,只会跑‘大光明’,哪里想到什么旧书铺。”范用先生晚年辑集《买书琐记》之举,可谓为那旧书店老板的名盲又添一个生动的注脚。至于“只会跑‘大光明’”的人,何以就是一些“没有希望的”人,那就得浏览拙著《中国旧书业百年》(科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之“弁言”第七页下的脚注了。
  (《买书琐记》,范用著,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年5月版,20.50元)


勿忘甲午
■ 马洪林
  戚俊杰教授和刘玉明教授主编的《勿忘甲午》是一套立意深远的新型历史研究丛书,由海内外研究甲午战争史的著名学者分头执笔,通力合作,从不同酌视点人手,多角度多层次地再现了甲午战争的宏大场面和悲壮历史。丛书共九册,分别以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有历史价值的重大问题或重大事件为专题,内容既可独立成书,彼此之间又血脉相连,比较全面地涵盖了北洋海军建军、海防建设与甲午战争及其前后有关的政治、外交、军事等领域。
  甲午战争发生110年来,中国人对甲午惨败从总体上说是有深刻反省的,这就是认识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确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路线,并取得建立新中国的胜利。但从甲午战争具体的历史教训研究上,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勿忘甲午》丛书首先提醒我们勿忘国耻。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不但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更深深地刺伤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谭嗣同说:“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康有为说,日本索取赔款是要全中国人三年不吃饭呀!尤其是祖国宝岛台湾是中国人从荷兰殖民主义者手中夺回来的,今又被日本割去,那种山河破碎的痛苦是前所未有的。这种椎心泣血的耻辱,中华民族永远不能忘。
  甲午惨败,从总体上说,因为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落后于日本的君主立宪制,中国的大陆意识落后于日本的海洋意识,中国的“中体西用”论落后于日本的“脱亚人欧”论,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战争后勤补给都落后于日本等等。在总结甲午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时,许多学者认为是清朝政治制度腐败的结果。但是,《勿忘甲午》丛书告诉我们,中国科技实力的薄弱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清政府购船买炮实行“大舰巨炮主义”,以为只要有巨舰就能横行海上,只要有巨炮就能击沉来犯之舰,但是北洋海军管理混乱、训练不糟、船炮疏于维修,后勤补给困难,所以在黄海大战中,日本军舰进入中国“镇远”号“定远”号两艘巨舰的火炮射程之后却没有被击中,而中国军舰进入日舰炮火射程之后却频频被击中。北洋海军居世界第九位,排在美国、日本之前,总吨位、火力比日本并不落下风,大舰巨炮本是击敌致胜的条件,但是由于技术落后,北洋海军被击沉四艘军舰,而日舰却一艘未沉。
  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必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东山再起,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是中日关系绕不过的历史问题。《甲午日军罪行录》以铁的事实证明,日军一进入旅顺就开始大屠杀,他们疯狂地见人就杀,见屋就烧,经过四天的大屠杀,旅顺市区的平民百姓几乎被斩尽杀绝,“我同胞之死难者凡二万余人”,只有寥寥数十人在东躲西藏中活了下来。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野蛮行径,震惊了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我们勿忘甲午,是对惨遭杀害的死难者的祭奠和慰灵,表示永远不愿再看到历史悲剧的重演。但是,试看今日之日本,在成为经济大国之后,又追求军事大国和政治大国;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针对他国的导弹防御,修改宪法及海外派兵,使我们看到甲午战争时期“兴亚”狂热分子的幽灵又在亚洲上空悠荡;不能不使深受日本侵略之害的中国人民高度警惕。有人说中国不能总向别人展示自己的伤痕,以博取世界的同情,并称之为“受害者心态”,这是对历史的浅薄的理解。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做到割断昨天与今天的历史联系,忘记自己民族的历史苦难,就失去了自尊自爱和前进的方向。
  历史科学是一门包罗万象常研常新的社会科学。这不仅是因为发现了新的史料,更重要的是时代的进步和观念的转变,历史学的警世意义、借鉴作用、智慧因素,成为人类有史以来长盛不衰的民族话题,甚至是世界语言。《勿忘甲午》丛书就具有发掘新史料,提出新概念,叙述新架构的意义,体现了史学开拓创新精神。
  《勿忘甲午》丛书总体框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既承接着建国以来甲午战争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又百尺竿头更上层楼,拾遗补缺,填补空白,开辟出新的研究领域,构建了一部内容全面、形式新颖、体裁独特、自成体系的甲午战争史学术专著丛书。这部丛书在综合和吸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甲午战争许多重大历史问题独立成书,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的历史观照。如甲午战争前后和战争期间的朝鲜问题与中国、日本间谍问题、北洋海军中的洋员问题、清廷关于甲午的和战之争、日本割占台湾及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黄海海战的全新军事专业分析、辽东、威海的地缘战争、以及日军侵略暴行等,每个专题都给读者以全新的史学映像,给人以“读史明智”的熏陶,激发人们发愤图强的心志。但从理性上仍感到有不足之处,似乎物忘甲午》丛书还应列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重大题目:《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这个看来老生常谈的题目,可不是一篇论文所能包容的,这本《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专书,不仅要教训中国及中国大的子孙后代,也要教训日本国及日本人的子孙后代,记取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这是甲午战争史研究学者义不容辞的学术责任。
  《勿忘甲午》丛书具有原创史著的品格。应该指出,日本军国主义1894年发动甲午战争,不仅是矛头指向中国,而且首先是侵略朝鲜的。所以甲午战争应该是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我们同样不能忘记朝鲜人民在甲午战争中遭到的涂炭和亡国之恨。日本的“大陆政策”就是以侵占朝鲜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声称朝鲜是其“利益的焦点”。王如绘著《甲午战争与朝鲜》一书,通过对甲午战争前后日朝关系的剖析,追溯日本侵略理论的思想根源,理清日本纵横捭阉的外交与军事交替并进,终于吞并了朝鲜,成为日本军国主义跳上亚洲大陆的码头,北上与俄国争锋,南下发动太平洋战争…,不仅给朝鲜和中国,而且给亚洲和世界带来无穷的战争灾难。对于日本的侵略战争,井上清先生在《日本近代史》中指出:“像这样没有间断地从战争走向战争的国家,在世界近代历史上,除日本以外,找不到第二国。”日本从战争走向战争的道路,就是从派兵侵略朝鲜开始时。通过阅读《甲午战争与朝鲜》,使我们看到甲午战争是涉及朝鲜、中国和日本的一场国际战争,它是当时远东乃至亚洲和世界的一个重大事件。甲午战争的结局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亚洲和世界的政治格局,对此后的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甲午战争中的日本与朝鲜,其史料多存于官方交涉史料和外交文书中,以往的论者也间有提及,但未独立成书,王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