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现在看,在佛教中,经常出现这样的事,护法神帮助做事,其实这儿就是说,所谓的护法神也是假立的。在皈依三宝时,师父就会告诉你,你虽然皈依的是三宝,但正皈依是皈依法,“三宝法为体”。所谓护法神,护的是“法”,可不是人。
这里我们插一点儿闲话:就是前边儿的故事,以上的故事呢,现在人看来会觉得很荒唐,说,你世亲要论证你的观点,可是你却拿神话故事来做证据。这是时代的不同。上古的时候,人们都认为这是真事儿,比如,古代的中国人都认为月亮里有小白兔、有嫦娥,谁认为荒唐呢?这嫦娥奔月也是神话传说。上古的印度也有人家的神话传说,人家也认为是真的。“神话传说”只是现代人的说法,古人不这么说的!释迦牟尼在讲阿含经时用了这传说,现在世亲也用了这传说。到了今天,我还用这传说来给大家讲~~不行了!你们一定不服气!你们若还服气那才麻烦呢。其实在以前人的文章中,常有这样的事儿,比如《庄子》,中间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有谁会去追究这寓言故事是否真实呢?据说,在批林批孔时,有人把《庄子》中记的孔子当作了历史上的孔子,这是非正常时期人们的胡闹,不算。还有西方人也这样,比如西方逻辑中的悖论,都是他们自己编一个故事,把人类搞得睡不着觉。这是人类的共性。佛教的禅宗更是这样。这些都是讲明一个道理,大家千万别追究事实是否真实。你们现在只记住,四缘具足事情就可以成就就够了。若举例子还不如举文革、举战争、举判死刑等这些事儿。
下面我们还是记几句话:若说有识无身不能造业的话,那么,弹咤迦城、末蹬伽城、羯陵迦城,为什么因仙人的愤怒,就变成了废墟?若说有识无身不能造业,那么,佛为什么说意业最重?
我们知道,不管造善造恶,都要先经过意识的发动,然后才轮到身、口,“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是杜甫的诗吧?意是罪魁祸首,我们只要牢牢地控制住了意识,则身、口就不能动了。所以在赏罚方面,意的赏罚也是最重的。
下面呢?外人又来抓了一根救命稻草——他心智,说,假如说惟有内识而没有外境,那么他心智是怎么回事儿?假如说我有他心智,那么我就知道你某甲现在在想什么,可是你世亲却说根本没有某甲,这岂不怪哉?
我们来看世亲,他把头一仰:你拿他心智有什么用?有它没它都是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的。这时外人可是极尽了小心,虽然世亲把头仰得高高的,但外人还是谨慎地说明:假如说我有他心智还不能知道你某甲现在在想什么,那么我的他心智根本就不是他心智;假如说我有了他心智,我知道现在你某甲心里在想什么,那么你世亲的理论就不成立。世亲说:不对不对,我还没成佛,我有他心智,我可以知道你某甲现在心里想的什么,心里想什么那只是心法,我从来都是既承认自己的心识,又承认别人的心识。而且,我知道你某甲心里想什么,那只是以彼心为本质,自变影象而认识,所以,并不违背我的理论。这句话大家是不是懂了?不懂~~是这样的,我也不作什么详细说明,只告诉你们:心法也是有为法,虚幻不实,“以本心为本质,自变影象而认识”只是以虚幻模拟虚幻。接着,世亲说了第二十个颂子:
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实,如知自心智,不知如佛境。
外人听世亲说成佛前的他心智是“不如实地缘知他心的”,是以彼心为本质,自变影象而认识,就是刚才说的以虚幻模拟虚幻。于是问:你的他心智,是怎么知道外境不如实的?这就是“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实?”世亲说:我的他心智是以你某甲的心、心所活动为本质,而托于我世亲自己意识之上变现出似你某甲心识活动的相分而缘之——以自变的影像相分为亲所缘缘,托他心为本质作疏所缘缘——并不是能亲取(取即认识)你某甲心念的活动,这给我自己知道我自己现在的心里想什么一样,自己知道自己当下心里想什么叫自心智。其实自心智缘自身的他识时,也不是亲缘,只是托自身的他识为本质,自变影像相分而由见分来缘,与本质不一回事儿,这就叫不如实!至于自证分缘见分或证自证分,证自证分缘自证分,都不能叫自心智,因为自证分缘见分或证自证分、证自证分缘自证分,它们是亲缘而不是变现出影像。
这是说,别说他心智,咱说自心智,我知道我自己现在心里想什么,凭这总不能说我自己就是实在的吧~~
外人又说:既然他心智与自心智差不多,那么,你世亲得说明自心智又为什么也不是如实知。世亲说:一切有情,在成佛时之前,无始以来一直为法执所障蔽,有此无知,无知就是无明,有此无知覆蔽心境,令他在了解自心时也不如实,所以他心智由法执力所影响,亦由无知,如自心智一般不能如实称境而缘。
世亲接着说:自心智与他心智由于无知,无知就是无明,自心智与他心智由于无知所覆蔽,不知如佛净智所行不可言境。此二智对于境界,只能是似外境虚妄显现,“所取、能取分别未断故。”就是说,能、所你不能正确分别。如来的自心智、他心智则是断法执的净智,不为法执无明所覆障,所以在俗谛中,能如实地缘知依他起性诸境(即前边儿的“佛净智所行不可言境”),在真谛中,能如实地缘知圆成实性的诸境。佛的他心智缘他心时,既称彼境,如实离言,就是“如实知”。但凡夫乃至成佛前的诸菩萨,由于与现行法执、法执种子,无明所覆,所以他心智及自心智生起时,为无明覆蔽自心,不能如佛净智一样地如实认知依他、圆成诸境。除佛智外,一切有情的自心智、他心智之所以于境不如实知,还有两种缘由:一、自心智、他心智起时,因为法执似外境相虚妄颠倒不如实地显现,所以二智于境不如实知。二、由有情自己,还未断除法执的能取与所取的种子,受这些能取、所取的种子的影响,所以二智于境,不能如实了知。
世亲的这话太拗口,若用我们大白话说,很简单:认识自己太难了。突然我想起了我妈妈,这个我是知道的,但具体的机体反应,我自己也没办法描述出来,因为我自己并不了解自己么,这就是无知,就是无明。由于无明,我才没办法描述自己的机体反应。
现在,我再把他心智的生起,分别从有漏心及无漏心两方面给大家说说,大家明白多少算多少。
从有漏心方面说,安慧论师这么认为,安慧论师也是十大论师之一。有漏心的他心智活动,只有识的自证分,自证分又叫自体分,是属于唯识三性中的依他起性所摄,并无实在的见分及相分。按玄奘法师、窥基法师他们的说法,安慧论师认为相分、见分都是遍计所执性,这个主张该叫做“心识一分说”,但是现在人校对梵本、藏本,都没见到安慧的这个说法,比如霍韬晦先生,他在《安慧原典译注》中就说到这个事儿。他心智,是以他身的心识活动为本质,当然不能亲实缘彼心识了,于自意识的自体分之上转似他心相貌而生起,注意,但不变相分,唯在有法执的善、不善或无记的自证分上,生起似他心识的相貌而已。这是安慧论师的说法。
护法论师的说法是这样的,护法论师也是当时的十大论师之一,玄奘法师所传的就是护法论师这一系。护法论师这一系认为,心识是由自证分、见分及相分等所组成,自证分也好,见分也罢,甚而相分也行,它们都属依他起性所摄,他心智呢,也不例外。至于心识以外的实境,根本是不存在的,但他身的各别心识活动,则是存在的。当他心智生起时,必须以他身存在着的心识活动为增上缘,使自身的他心智,注意,主要以意识的自证分为体,自身的他心智,藉彼而生起,以他身心识为本质,在自识之上变起与彼心识活动相似相貌的相分,由自识的见分以相分为亲所缘缘而缘知、认识。此能知的见分认知似彼心识活动相貌的相分,便构成整个“他心智”的活动。所以,他心智并不是亲缘他心,并不是象手取物品那样、光照在镜子上那样亲缘他心,只如镜子照物那样,以他心为增上缘,自变似彼他心的相分,而由见分缘知相分,这样来成就他心智的作用。这种情况就是《解深密经》上所说的,“无有小法能见少法”,“但识生时必有如是(似彼相之)影像显现”。
从无漏心方面来说,无漏般若正智,可分为根本无分智和及后得有分智两种。无漏的“他心智”属“后得有分别智”所摄,因为它有分别,所以有相状及概念可得,这给“根本无分智”的离相状、离名言、离一切分别不一样。至于后得智所构成的他心智究竟有无相分及见分,有三种说法:
一、没有相分与见分。这是安慧论师们的说法。相分与见分是遍计所执性。而无漏心识,离于二取遍计,所以没有相分与见分。
二、有见分而无相分。无漏心所起的他心智有见分而无相分,因为无漏的他心智是以后得智为体,后得智是有分别的,所以有见分,但这见分只是无漏圣智能亲照境,所以无相分。
三、有见分与相分。这是护法论师一系的说法。因为要生起后得智,一定得有见分、相分。例如“相见道”时,并不是冥证无相真实性的真如实性,只是思惟似真如相,所以一定有见分与相分。若后得智不变似境的相分,则一切远离自体诸法,比如他心就不属自体,也应该属离自体法所摄,便不能被认识,并不存在的自体不是真实存在,无有作用,也不能成为所缘,不能成为所缘境。若执不变起“无的相分”,即没有“无的概念”以为“所缘境”。同样,缘色境的智也应同时能缘声境、香境等,因为它不必于自识之上变现相分。但事实不行,眼就不能听声音。所以无漏的后得智起他心智的作用时,除见分外,也一定起似彼他心智的相分。《佛地论》中,有这么句话:“后得智品有分别故,所缘境界或离体故,如有漏心似境相现(其相是无漏)。”所以,不论是佛或非佛,非佛这里不指我们,而是指未得究竟的圣者。不论佛或非佛,后得智无漏心生的时候,定有相分,亦有见分。不过未得究竟的圣者,就是小乘四果及地上菩萨,他们的无漏他心智,由于法执未断,故不能如佛净智般如实地认知不可言境。凡夫有漏他心智,因为是虚妄所现的,所以自然不能如佛净智般如实认知不可言境。所以佛与非佛,他心智均有所不同。佛陀的他心智虽也变现相分以为亲所缘境,但他的所知境亲似他心,是如实的。注意,这里可不是说佛陀可以不起相分照了他心才叫如实。其余有情的他心智,也变现相分以为亲所缘境,但因为未断法执,不知诸法之体性是离言说的,所以他所知境不叫如实。
在无漏他心智的这三种说法中,护法论师的说法,即除无分别智外,必有影像相分,按窥基法师的评定,最为殊胜、圆满。为什么呢?因为第一:诸心就象镜子照物一样,必有影像生起,影象可比相分,若镜子照物没有影像,就有违事实,可比有违相分为亲所缘的内涵,记住,他心是疏所缘。第二:《佛地论》、《瑜伽师地论》及《成唯识论》等著作上,都说心、心所法要想生起现行,必须亲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这四缘,缺一不可。若无漏他心智没有相分作为亲所缘缘者,便有违圣教,所以颂文中的“不知如佛境”,就指的是,除佛无漏他心智外,其余圣者由于自身之中还有法执种子,凡夫之身还有法执现行,所以不如佛的净智行不可言境,不指佛陀的无漏他心智。所以他心智并不是非得认识实在的境界。
这关于他心智的事儿呢,说的比较麻烦,我再说一遍,简单说。
外人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假如说惟有内识,无有外境,那么,他心智知道他心吗?若不知道,那就不是他心智,若知道的话,既然自己心外有他心可以使你知道,你世亲的唯识理论就不成立。世亲说:不对,他心智虽然能知道他心,但它是不如实知。外人问:他心智怎么知境不如实?世亲说:所谓他心智,其实是——以他心为本质而变起一种似于本质的他心影象为自所缘叫他心智,而不是亲取他心叫他心智。世亲接着说,他心智的不如实知,给自心智一样,变相而知他心的叫他心智,变相而知自心的叫自心智。外人问:为什么知自心也须变相呢?也就是说为什么自心智认识境界也是不如实地认识呢?因为它被无明所障碍。自心智、他心智不能如实地认识境界,就象我们费尽心力也不能知道诸佛的无分别智所亲证的那种离言法性的清净胜境一样,也就是说你根本别指望。
大家再记几句话:他心智怎么了?它知道对方心里想什么也不是如实知,就象自己虽然知道自己当下心里想什么,但并不了解自己具体是怎么个知道法儿一样,这情形,与凡夫不了解佛的境界是同样的。
二十颂到此就结束了,我想大家应该懂个差不多,若实在还不懂,那么,大家只要记住在每个颂子结束后我让大家写的几句话,这是最基本的。最后还有一个题外颂:
我已随自能,略成唯识义,此中一切种,难思佛所行。
这是客气话,说我世亲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能力了,我就这么大儿本事,至于甚深的唯识理趣,那是属于佛的一切种智所摄,唯佛才能知道,我世亲就没哪个能耐了。世亲本是加行位的贤者,善巧地发挥了唯识义理,可人家还是这么谦虚,我们呢,更应该虚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