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花袭-第2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花袭人这就将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皇上鼻孔又哼了哼,没有再继续怪罪,却道:“既然如此,你想要的朝廷褒奖,也就暂时在朕这里压着。什么时候这条路全通了,再看朕的心情。”

    反正还是有的嘛,花袭人就笑了笑,并未如何。

    说话之间,陆续赶到的人多了起来,自然少不了要来给皇上问安的,花袭人便与宋景轩后退了几步,找了个角落站着看热闹。

    皇上肯定不是叫上这些勋贵权臣们来游玩的。想要这些人乖乖地掏钱,皇上肯定会先折磨一下他们再说。

    这不,集齐了大部分大人们之后,皇上说了几句话之后,就带头迈出穿着价值不菲九龙靴,一脚从干净的水泥路面上踏下去,落到了前面的黄泥路面上去。

    路面倒也不松软,但却格外地黏。

    脚再一抬起,要格外用力些不说,那精美的靴子底部就粘了一层厚厚的黄泥,轻易根本甩不掉。大人们苦着脸,却又能如何,只能在承启帝回头用目光催促时候,也纷纷走进了泥巴地里。

    “都是好靴子呢,缀着珠子玉石呢……这走几步回去,这靴子就不能再穿了吧?真是浪费啊……”花袭人十分感慨,道:“有这个银子,捐出来不好么?”

    花袭人的声音不大,却也让离她不远的几个大人们听到了。其中一个当场眉头一动,而后面色一喜,朝着花袭人拜了一礼之后,颠颠地跑到前头去,站在干净的路面上对着站在泥地里踱步的皇上跪下来,高声道:“皇上容臣禀告,臣脚下这双靴子是新做的,听说价值三十两左右。臣愿意捐出十双靴子钱,以求新路早日修成,让陛下,让百姓出行时,少些泥泞,少费一双靴子!”(未完待续。。)

388 靴子银

    反正承启帝的意图都摆在明面儿上了,左右都躲不过,何不识趣点儿,直接将他的目的给满足了,也算是讨好了他!

    其他人也都回神,一边心中暗骂这个人奸猾拍马,一边也连忙表态,纷纷跪在水泥路面上对着黄泥路上的承启帝,表示愿意出许多做靴子的钱。

    “恩,大家的想法都很好,都很体恤百姓嘛。咱们大梁百姓都是很有福泽的,真不错。”承启帝笑呵呵地表示满意。

    大人们又连忙表示不敢:“全赖陛下龙御有方,方能四海承平,福泽天下。”

    承启帝摆摆手,止了众人马屁,终于抬腿从黄泥地里往回回来,边走边道:“既然如此,那朕也捐出做一百双靴子的银子……只希望将来大伙儿用上这新路时候,能念朕点儿好……”

    大人们又忙各种奉承。

    承启帝一边含笑听着,一边穿着沾满黄泥的靴子走到花袭人和宋景轩面前,瞅了花袭人一眼之后,问宋景轩道:“朕和众位爱卿们所捐的靴子钱,可够修这剩余的到通州码头的水泥新路?”

    “回皇上,足够了。”宋景轩毫不在意承启帝用的似乎是有些诘问的语气。也绝不会因此就同旁人一般,跪在地上请罪。

    “那朕命令你,立即给朕修通了!”承启帝神色似沉。

    宋景轩却依旧只是微微躬身,恭敬地道:“回皇上,立即修通是不可能的。一应程序。需要时间。我们所修的新路是预备使用至少三十年不坏的……若是您坚持说立即,那这路修出来也不过是个样子,根本用不了多少时日。还望陛下明鉴。”

    承启帝闻言脸色阴郁。冷哼了一声,拂袖离开,往一边的凉亭上歇息去了。

    凉亭是分左右,每隔十里一座。就是普通的平角凉亭,十来根柱子盖一个顶,三面设有美人靠和长条石椅。无论是柱子也好,还是美人靠和石椅也好。都是用水泥砌出来的,谈不上如何美观精致,但看着就很经用。

    这是供行人歇脚避雨之处。算是十分体贴了。以后应该有人沿着路开茶寮饭馆客栈之类,但那却不归修路者操心管理了。

    亭子面积不小,足够好几十人坐进去的。

    皇上和皇后要歇脚,里面自然布置一新。有亲近的宗室过去说话。宋景轩和花袭人都没有再过去了。沿着路面,同骑马赶过来的杜家楼说着话。

    募捐箱已经运了过来,上面裹着大红绸子,四面是暗红底子描黑体大字,用好听的言辞写着相关的募捐事宜,设在路的正中间,足有半人多高,一尺见方。十分醒目。

    凉亭里的皇上瞧见了,不多时让人给送来了一条明黄色的印着云水纹的长绸子过来。也给裹扎在募捐箱上,打了几个漂亮的结。

    明黄色一般是只有宗室才能使用的颜色。

    这根绸带一出,显然就表明,这个募捐箱是皇上知情的。如此一来,在场的大人们不说,后面过来的商户行人们肯定会放心许多,掏钱也能掏的安心和痛快些。

    花袭人指使着杜家楼代替安平郡王府远远地朝着那边凉亭叩头,算是谢了恩。花袭人似乎听到有人在议论,宋景轩和她在皇上面前的“放肆”言行,但她并未放在心中。

    “你家的承恩小子如何了?”花袭人问道:“他没有跟出来看看吗?”

    “他们姐弟两个由老仆护着,都在后面,没敢跟这么紧,不过一会儿也应该到了。”杜家楼欣喜又敬畏地看了一眼花袭人的小腹,笑的满心欢喜,道:“还没有给郡主您道喜呢。”

    花袭人摸了摸小腹,笑道:“这会儿不是说了么?”

    如今她才明白,许多习惯真的是到一定时候就会有了的。比如说,如今,她总是会经意不经意地搭一下小腹笑容温柔。而这种习惯在从前的她看起来是全不会出现的事情。

    “托郡主的福,承恩他娘也又有喜了,才一个多月,吐的不行,在家歇着呢。”杜家楼脸上的笑容简直抑制不住,一副想要和所有人分享喜悦的样子。

    花袭人闻言有些惊讶,但很快就高兴起来,道:“那真是要恭喜杜老伯了!你这阵子忙碌,家里可有什么缺的?无论怎么都让人告诉我!”

    稍一停顿,花袭人又忧虑地道:“杜婶子有些年纪了,这胎又怀的辛苦,杜老伯你就别事事亲力亲为的了,要学着把握大局,会用人!要知道,以后我们要修的路多着呢,你又不能时时刻刻都看着!”

    “多些时间,陪陪婶子,比什么都好!”

    杜家楼连声应是,挠着头皮笑的有些冒傻气。

    几年之前,他何曾想过,他杜家楼不仅有了儿子,而且妻子肚子里又有了一个!就因为这,花袭人哪怕让他立即去死了,他也心甘情愿地去!

    不过,这样的话,并不必跟她说……

    因为材料早一步都运来这里存好的,刚才皇上下了命令表了态度,说要加急赶紧,众位捐了靴子钱的大人们也都在,天也晴了差不多了,花袭人干脆就让杜家楼领着人现场就开工干起了活儿来。

    这一下倒是好。

    本来皇上在这大好的天地里坐一坐,办成了事情达到了目的就要回宫,此时瞧见开了工,反而不着急了,兴致勃勃地观看起来。众位大人也只好陪着他看。

    工人们用了解暑的绿豆汤,皇上也要了一碗尝尝。

    到了晌午,做好了给工人们的大锅蔬菜炖肉,承启帝也过去看,弄了一小碗尝尝。那大油重盐炖的,哪是皇上能吃的。倒是不怕有毒什么的。这真吃下了,贵人娇弱的肠胃怎么受的住?十有**得跑了肚子折腾一场!

    伺候的太监们见状脸都要绿了。

    幸好有皇后娘娘在,含笑伸手就将碗儿不容拒绝地拿走了。才让太监们松了一口气,也让在场的大人们都松了一口气——

    不然,皇上都吃了,他们要不要从那装的下一个人的大锅里弄了油腻大盐的饭菜来吃?即便是闻着挺香,那锅碗瞧着也干净,但他们心知肚明的,肯定不敢真的吃!

    这路也试过了。是好路。

    只是跑也跑过了,钱也捐出去了,这六月大伏天里的。即便今日太阳半遮半掩的,也十分毒辣,而且中午头大家肚子里都开始唱响了,什么时候才能走呢?

    大人们心中嘀咕着。一边抹着汗。看工人们大口大口吃的喷香,而后又泡了大叶子茶坐在树荫下有滋有味地喝,甚至有人开始找地儿猫起来准备眯一觉了,一问,说是中午饭后有半个时辰休息不让干活……

    大人们有些不知说什么才好,眼巴巴地看着那些贴身的内侍太监们,只希望有个人出来,提醒皇上一下。该回去了。于是,当宋景轩朝着皇上风姿无双地走过去时候。身上不知道承载了多少期盼。

    他果然不负众望,同皇上和皇后一施礼,道:“皇上,娘娘,该回京了。”言简意赅。

    皇上咳嗽一声。

    皇后娘娘便笑道:“的确。陛下,这外面风光虽是不错,但毕竟众位大人和夫人们都陪着,又晒又要饿肚子,也不怕人说您这个皇上不知体谅臣下。”

    承启帝环视一眼,便也就站起来,道:“那就回京吧。”

    各家听了,差点儿欢呼起来。

    一番收拾之后,又是御辇带头,朝着京城方向回去了。

    这一次,车速放缓了许多。

    走了一阵,才发现那些载货的大车正停在路边的一个亭子周围,似乎遇上了难题,有些发愁。一问之下,才知道前面修路不能前行,而绕道走呢,这黄泥路面还没有干,一时就犹豫着该不该继续了。

    “真是该死!”

    “若是全程都是这种水泥新路,哪里需要耽搁在半道上!”

    “人家郡王府也不容易,路修的这么好不说,听说这一共五十里也才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又是自掏腰包的,咱们还能说什么!没有新路,咱们所有人今天也一样走不了!”

    “是啊,就算是现在要饶道麻烦些我也乐意!只要想一想几个月后这全程都是这种又平又不怕雨的新路了,怎么着我都乐意!”

    “是啊是啊,现在麻烦些,下次就能顺畅了!”

    “哎,我听说前面已经开始动工了,又说是经费不够,皇上陛下、皇后娘娘,还有那些大人们夫人小姐们都捐了银子,不如我们也去看看吧!”

    “去吧,反正也没几里,片刻就到了……”

    众人议论之中,看到御驾仪仗缓缓过来,都忙跪下来恭送不提。只是一左一右被分隔两边,倒也并不显得乱。

    “原来严格了左右分行,竟然有这般好处。”皇上坐在御辇之中,对皇后娘娘道:“看来,回去也要让京兆尹下个公文,京城内街上的马车也必须严格靠右行驶,这样也能少些事故,清爽许多。”

    史上早有了对城中行车的规定。本朝当然也有。

    只可惜,总是执行的并不严格。

    街面上还是显得乱哄哄的。时不时就听说谁家的马车和谁家的马车撞到了摩擦了。若是两家和气有交情的,那也没什么。而一旦两家本就有龃龉的,那就不知道会扩大成什么样,官司恨不能打倒御前去。

    “本来很多规章制度就都是好的,就是权贵们,尤其是少年一代,自由惯了,有多少人会有意识地去遵守。”皇后娘娘道:“即便这新的水泥官道,将来真正通行的时候,尤其是在京外,遇上官宦人家要逆向而行,一般人还能如何?只能忍着罢了。”

    “大梁的蛀虫,还是太多!”皇上眼中闪过一丝厉色,道:“老头子才出去多久,才走多远?这一路上就碰了不知道多少事故了!”

    “这还是那碰上的,没碰上的,不知道有多少!”

    “父皇再往下走,恐就不易再遇事端了。”皇后娘娘说这句话也不知是安慰还是什么,抿了抿唇,道:“那些官员们哪个不是精明的。如今父皇出游的消息已经扩散开去,所过之处又处置了不少大小官员,您还怕后面的人不知乖觉?”

    “听说,连老头子的行踪,都被人摸的一清二楚的了。”承启帝将身后往宽大的椅背上靠了靠,揉了揉太阳穴,缓缓地道:“少华,朕真的很想建一个太平盛世啊……”

    “我知晓。”皇后娘娘被这“少华”这样的称呼弄得眼中泛泪,握了握承启帝的手,道:“您会做到了。”(未完待续。。)

389 承启元年

    承启元年无疑是热闹的。

    或许,这一年,对许多官场权贵来说并不轻松——

    虽然朝政上几乎没什么大事情,但皇家银行初开四家之后,随即又眨眼间开到了八家,几乎抢去了原来钱庄一半以上的生意,让这些钱庄背后的东家们实在肉痛难耐,龇牙咧嘴,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这些人也一窝蜂地纠结了一群人上书说,皇上这么做是与民争利,有失明君之范儿,但承启帝不过冷哼一声,反问道,大家都是规规矩矩做生意纳税,哦,似乎有许多人居然都敢不纳税,凭什么他这个皇上反而没有了做生意的权利?难道他就不需要吃穿用度?难道一切皇室内务开销,都可以找户部拨款?

    内务开销不知道有多少,而户部的开支却紧巴巴的,前朝只有皇上穷的缩减饭前甚至都没有给爱妃脂粉钱的,什么时候户部都不会成为皇上的私人钱袋子。这个口子绝对不能开。

    而且承启帝说的那么有道理:人家皇家银行正经做生意正经纳税,凭什么不让人开?说是与民争利,到底是谁损失了利益,大家心知肚明……

    承启帝只回应了这一遍。

    也有那死皮赖脸不知羞耻的,充耳不闻别的,只一再说这当皇上的经商,实乃是“不务正业”。承启帝于是理也不理,转过头就收拾起了这些人——

    为官多年,谁人身上没个小辫子抓一抓?

    就算你本人立身正直。你的门生故吏呢?你的姻亲朋党呢?又有几人经得起皇上要找茬的?于是,处置了一批人之后,这些说话者也都哑口无言不能做声了。

    到了七月里。各家钱庄的生存经营越发地艰难起来。此时郭大学士府的郭大夫人出面牵头,联合了几家规模不错的钱庄,也宣布合并成立了联合银行,推出了民间借贷业务,最最主要的,就是不仅不收存款者的保管费,而且签订文书约定了支付一定的利息。

    这让京城几乎是一片哗然。

    从来没听说钱庄存钱不仅不要保存费。而且还给支付一点儿利息的。要知道,对于普通百姓们来说,哪怕多一个大子儿也好的。

    而那权贵人家心中也是嘀咕忐忑——这借贷借贷。同之前偷偷放的印子钱有什么区别吗?区别就是利息计算没那么严苛?当然,如果能规规矩矩光明正大地放钱,就算少得一点,也是乐意的啊……

    只是不知道。朝廷会不会准?

    大家一方面对这种新业务态度迟疑。一方面又等着皇上对这件事的反应。毕竟联合银行也打出了“银行”字样,怎么瞧也有点儿与皇家银行打擂的意思。

    让人意外的是,皇上并未如何,只是户部新成立的银监司找上了门,告诫了不少经营规范,比如借贷的规范尺度,又表明要备份其账册以便将来监察……但不管怎么严格怎么要求,最后的结果。居然是准了的。

    居然这就准了。

    几乎是谁也没想到。

    不过联合银行是成立了,但却无法像皇家银行那样。一口气成立好几个分行,新业务开展也并不太顺利——“贷”倒是有些生意,但“存”却是问的人多,真办的人少。因为谁也不放心,自己辛苦赚的银子放到别人那里,而这联合银行,到底靠不靠谱?

    但无论如何,联合银行还是落地,并坚持下来了。

    这是一事。

    承启元年第二件大事,则是从京城到通州那宽敞平整不怕阴雨天的水泥新路。七月底,京通新路宣布全线完工,全长九十八里,可供四辆大车并排相对而行,其他歇脚方便之处且不必提,只无论晴雨,大货车的从京城到通州口所需要的时间,硬是省去了一半之多!而且牲畜依旧有余力,并不过分劳累!

    行商们对此无不欣喜万分,以极快的速度,将这么一条新路的种种好处宣扬了整个大梁去。

    而京通新路将近完工之时,对于接下来到底要兴建哪一条路也在朝廷坊间引起了激烈的争执。民间各处行商们知道材料出产有限,当然都想先修自己平日里常走的道儿,哪怕出银子赞助也可以。他们背后当然也有朝廷上的官员给使劲儿。即便没有,地方上的官员也无不上书,希望新路能先落户他们那里,因为好处实在显而易见。

    用百花郡主的话说,那就是:要想富,先修路。

    各方面争执不下,后来还是代替安平郡王府的杜家楼杜老爷像朝廷上了各折子,于是定下了一个日子,邀请工部的几位官员出面,先是给定了京城附近的各条道路,具体往哪个方向哪一条,则又请了商人们投票表态,又考虑了一番各条道上的捐银数,才定下了一二三的顺序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