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资产阶级中的少数人,那些有远见的人们,我同意先生的意见,可以向他们宣传社会主义,使他们对社会主义事业发生兴趣,我想这是可行的,也是有益的。在中国的条件下这样的人可能出现,特别是在几年之后,社会主义经济成分更加壮大,更加显示它对于国家和人民的伟大贡献的时候,这样的人可能逐步地多起来。
  先生近来思想前进甚快,例如北戴河信上所说国家主权的思想,此次所说社会主义的思想,都表示这一点,但在现在却是言之过早,在少数人想想是可以的,见之实行则是不可能的。因为先生对于我的高度的信任,故率陈鄙见如右,是否有当,还祈审察赐教。
  日内如有暇,想和先生面叙一次。顺致敬意毛泽东一九五二年九月五日
  信中再次提到《学习》杂志上的文章的事情,进而对他此前提出的现阶段不能要求资产阶级接受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不能要求资产阶级接受工人阶级基本思想的观点,作了更为具体的论述。
  据《毛泽东书信集》的编著者在注释中说,毛泽东这封信中提到的对黄炎培讲稿的修改,也主要是体现这个观点的。例如:(一)毛泽东把讲稿中的“资本家应充分接受工人阶级思想”改为“资本家应充分接受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的领导”。(二)毛泽东把讲稿中的用“工人阶级思想”教育改造资本家,改为用“爱国主义的思想,共同纲领的思想”教育改造资本家;把帮助资本家“改造思想”,改为帮助资本家“改造那些坏思想,那些不合乎爱国主义和共同纲领的思想,即所谓‘五毒’思想”。(三)在讲稿中“资产阶级分子有坏的,也有好的”一句之后,毛泽东加写了“就资产阶级的大多数人来说,一个人的思想中有坏的方面,也有好的方面。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去掉坏的方面,发展好的方面。”(四)在讲稿最后一段,毛泽东加写了一段话:“我们在现阶段对于资产阶级的多数人的要求是如此。但在中国的条件下,资产阶级中的少数人,那些有远见的人们,可能超过上述要求,而接受工人阶级的基本思想,即社会主义思想,而对社会主义事业发生兴趣。他们一面开工厂,并不要求马上变更自己的成分和事业;一面看到社会主义事业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想在将来做一个社会主义者,这种人是可能有的,我们应该表示欢迎。” 
47。对读者帮助很大(读李达《胡适的政治思想批判》)
  (略)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鹤鸣兄:
  十二月二十日的信及两篇文章,收到看过了,觉得很好。特别是政治思想一篇,对读者帮助更大。似乎有些错字,例如“实用主义者主张物质的第一性和意识的第二性”。此外,在批判实用主义时,对实用主义所说的实用和效果,和我们所说的大体同样的名词,还需加以比较说明,因为一般人对这些还是混淆不清的。宇宙“是一篇未完的草稿”几句话,也须作明确的批判。你的文章通俗易懂,这是很好的。在再写文章时,建议对一些哲学的基本概念,利用适当的场合,加以说明,使一般干部能够看懂,要利用这个机会,使成百万的不懂哲学的党内外干部懂得一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未知以为如何?顺致敬意
  毛泽东
  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摘自毛泽东1954年12月28日致李达
  信(见《毛泽东书信选集》第487页)
  [解析]
  1954年10月,以《红楼梦》研究问题的批判为发端,全国理论界、思想界、文化界广泛开展了对胡适思想的批判,涉及他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文艺思想等等。当时任武汉大学校长的李达写了两篇文章——《胡适的政治思想批判》、《胡适思想批判》,于1954年12月20日一并寄给毛泽东,毛读后“觉得很好”,于28日写了前面引述的这封回信,特别称道《胡适的政治思想批判》一文。该文3天后便在12月31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胡适思想批判》后来发表在1955年1月号的《新建设》上面。
  《胡适的政治思想批判》共9000字左右,主要批判胡适的实用主义政治思想。文章认为:个人主义即实用主义的社会观,是胡适的政治理论的基础。他倡导“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就是“对旧社会负责,一点一滴地改良它”,从而“拥护资本主义反对社会主义”,这是胡适“反革命活动的序幕”。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他宣扬“好政府主义”,在《努力》周报上发表的文章是希望北洋政府恩赐宪法,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妥协性。他30年代办的《独立评论》,基本精神是反苏反共反人民,表现了“亡国路线”。抗战开始以后,便完全成了国民党政府的“过河卒子”了。毛泽东说这篇文章“对读者帮助更大”,大概是指它对胡适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的批判方面。
  该文在理论上较强的是开头部分。文章开头把实用主义的内容归结为4个方面:(一)实用主义者在“经验”这个名词下面贩卖主观唯心论,“主张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毛泽东信中说“似乎有错字”,是指原稿把“物质”与“意识”两个词写颠倒了。(二)实用主义者否认真理的客观性,有运用或者有效果的便是真理,否则便是假理。毛泽东在信中说,由于“实用”和“效果”这两个名词和我们说的大体相同,还需加以比较说明。在正式发表稿里,有这样一句话:“实验就是看那种见解实行起来对于资产阶级的人生有无实用”,这不知道在原稿里就有,还是毛泽东或编辑加上去的。(三)实用主义的方法是假设和求证。(四)实用主义者还从庸俗“进化”论取来进化这个观念导入于实用主义之中,说他们经验中的宇宙是“一点一滴一分一毫”地进化的,这种人生观便是改良主义。毛泽东在信中说:“宇宙‘是一篇未完的草稿’几句话,也须作明确的批判。”大概是看了这段论述后,想到胡适还有宇宙“是一篇未完的草稿”的说法,希望一同批判。
  发表的文章中接下来说:“胡适还说,这种淑世主义(改良主义)的目的在于拯救世界,一点一滴一分一毫地努力贡献于这个世界的长成。实用主义要拯救的是资本主义世界”。这几句话也不知道原稿就有的还是后来加上的。总之,毛泽东对《胡适的政治思想批判》一文的开头部分读得比较仔细,因为它“通俗易懂”他说明了一些哲学问题,而毛泽东所希望的,正是“利用这个机会(按:批判胡适思想),使成百万的不懂哲学的党内外干部懂得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
  实用主义在“五四”运动前后,又称“实验主义”。有意思的是,毛泽东青年时代还亲自听过胡适关于实验主义的讲演,并多次拜访请教,受到胡适实验主义观点影响的。 
48。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读李汝祺《从遗传学谈百家争呜》)
  既然百家争鸣,就不能一家独鸣。在过去我们学习苏联的过程中,如果说我们犯了一点形式主义与教条主义,那就是只许一家独鸣。这在遗传学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其后如何是大家所熟悉的。一家独鸣只能引起思想僵化。大家都学会引经据典,人云亦云,久而久之,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变成思想懒汉。这种懒汉思想,在强调向科学进军的今天,应该说是一种障碍,因为我们所需要的是独立思考、独出心裁。显而易见,为了使科学家的思想开放,就必须把百家争鸣继续下去。
  百家争鸣也应该认为是使科学家团结起来的基础。从遗传学方面的情况来看,通过去年八月的青岛会议,大家畅所欲言,争了一场,鸣了一番,对目前存在的米丘林和摩尔根两个学派间的互不了解以及对某些具体问题的不同的看法,都得到很大的帮助,使他们逐渐接近。
  ——摘自李汝祺《从遗传学谈百家争鸣》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乔木同志:此篇有用,请在《人民日报》上转载。南京一篇,上海一篇,尚未转载,请给我,写上按语。毛泽东
  四月三十日
  ——摘自毛泽东1957年4月30日致胡乔
  木信(见《毛泽东书信选集》第526页)
  本报编者按:这篇文章载在四月二十九日的《光明日报》,我们将原题改为副团,替作者焕了一个肯定的题目,表示我们赞成这篇文章。我们欢迎对错误作彻底的批判(一切真正错误的思想和措施都应批判干净),同时提出恰当的建设性的意见来。
  ——毛泽东为《人民日报》转载《从遗传学谈百家争鸣》写的按语
  [解析]
  五十年代前后,在遗传学研究界,存在着以苏联米丘林和美国摩尔根为代表的两大不同学派。建国初期,摩尔根学派受到批判,被贴上政治标签,说是“资本主义的”、而米丘林学派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受到苏联遗传学界的影响。1948年,李森科在苏联曾发动对摩尔根学派的批判。建国初,我国有关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中,广泛组织了对李森科报告的学习,并在某种程度上仿效苏联的做法,用行政手段和政治压力取缔了摩尔振学派的课程讲授和研究工作。
  1956年4月,东泽东看到一份材料,是当时东欧某个国家一位党的负责干部的谈话记录,谈他们国内遗传学家对强制推行李森科学派观点的反映。4月18日,毛泽东在这份谈话记录上给当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张际春写了几句话:“此件值得注意。请中宣部讨论一下这个问题。讨论时,邀请科学院及其他有关机关的负责同志参加。陆定一同志回来,将此件给他一阅。”这期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酝酿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据龚育之在《毛泽东与自然科学》(《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文中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关于“十大关系”的讲话。在参加会议的各方面代表人物发言之后,毛泽东再一次讲话,正式宣布:艺术方面的百花齐放的方针,学术方面的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有必要的。他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2000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他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他一再举了自然科学方面“像李森科这样的问题”作例子。5月26日,陆定一向科学界和文艺界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其中特别谈到,在遗传学领域贴标签的作法,“是错误的。我们切勿相信”。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经中宣部建议,中国科学院和高等教育部于1956年8月在青岛召开了遗传学座谈会。北京大学遗传学家李汝祺教授也参加了这次座谈会。会后,他写了《从遗传学谈百家争鸣》一文,谈自己参加会议的收获和关于百家争鸣之于发展科学的重要性的意见。该文公开发表于1957年4月29日《光明日报》上面。毛泽东读后,认为“有用”,于30日写信给胡乔木,指示在《人民日报》上转载。同时为此文重新拟了个题目《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代写了编者按语。5月1日,《人民日报》刊出此文和编者按语。
  《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这就是毛泽东替作者换上的题目。这个简明而精辟的论断,是对科学发展规律的重要概括,对百家争鸣方针的深刻阐述。
  在此前后,毛泽东还特别关注遗传学家谈家桢的科学研究工作。
  1956年8月青岛座谈会上,出席会议的谈家桢把几年来压在心里的话,一股脑儿地倒了出来。那天会餐,他举杯痛饮,喝了个酩酊大醉。有人到陆定一那里告状,陆定一说:“你们骂了人家那么多年,还不许人家骂你几句。”会议结束后,毛泽东从汇报中得知有个敢对强行推行“米丘林——李森科学说”说“不”的遗传学家,记住了谈家桢这个名字。
  1957车3月,谈家桢在北京出席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期间,毛泽东专门会见了他。当谈家帧来到毛泽东身边时,毛泽东握着谈家桢的手说:“哦,你就是遗传学家谈先生啊!”他询问了谈家桢对贯彻“双百”方针和遗传学研究方面的意见,鼓励道:“一定要把遗传学研究工作搞起来,要坚持真理,不要怕。过去我们学习苏联,有些地方不很对头,现在大家搞嘛,可不要怕。”
  一席话,解决了新中国遗传学研究中的障碍,使一度无法开课的谈家桢再执教鞭,重登讲台。
  4个月后,毛泽东在上海会见各界人士。他一眼便认出了谈家桢,笑着说:“诙行生,老朋友”
  1958年1月6日,刚吃过晚饭,谈家桢便接到市委的通知,要他立即动身。毛泽东用专机将淡家桢和周谷城、赵超构接到杭州。当他们乘车抵达西子湖畔一个幽静庭院时,已是晚上10点过后。毛泽东身披大衣,等候门前,幽默地说:“深夜把你们揪出来,没有耽误你们睡觉吧?”至今谈家桢还清
  晰地记得毛泽东与他们亲切交谈的那间房子的简朴陈设:一张方桌,四把椅子。四人各据一席,谈古说今,无拘无束。其间,毛泽东关切地问:“把遗传学搞上去还有什么困难和障碍?有困难,我们一起解决嘛。”凌晨二时,毫无倦意的毛泽东抬腕看了看表,煞住了话题:“你们太累,该休息了。”从毛泽东住处到庭院大门,有条数百米长的曲折小径。毛泽东坚持把他们送出大门,看着他们上车才转身回去。
  谈家桢最后一次见到毛泽东是在196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一见面,毛泽东便问:“你对遗传学问题还有什么顾虑吗?”一位负责科教工作的市委领导当即汇报了情况,说:“我们大力支持谈先生把遗传学搞起来。”毛泽东点头频频。微笑着说:“这样才好啊,要大胆把遗传学搞上去。”正当谈家桢埋头钻研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一夜间,他成了“反动学术权威”,被赶到农村。
  毛泽东又一次想起了谈家桢。在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上,他说:“谈家桢还可以搞他的遗传学嘛!”于是,谈家桢又回到了复旦大学。1974年,重病在身的毛泽东托王震给谈家桢捎来了口信:“这几年怎么没见到你发表文章?你过去写的文章,有些观,点还是正确的嘛!” 
49。每年署假回乡,极为有益(读王桂芹《署假归乡日记》)
  八月十四日星期三每天担水成了我的习惯。水缸,我总愿它满满的。我又往房上担土。起初,肩压得疼痛,我就再压,后来不痛了。劳动,的确很快乐。不怪我大伯说:“担担子如坐轿。”我担着土或水,也挺逍遥自在。每天,当太阳快还家时,我便和我的小侄子、侄女到山上去割柴。这也是一种享受哩!我的大娘们和嫂嫂们,见我回来什么都干,她们就说:“没成洋学生、书呆子,还是咱们的人。”有时也逗我几句。——摘自王桂芹《署假归乡日记》(见《中国青年》1958年第4期)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此文可以在报刊上发表。
  每年署假回乡一次,极为有益。
  此文写得很好。住半个月不够,最好住一个月。
  李讷应看两遍,退李敏。李敏也要看两遍。
  ——摘自毛泽东读王桂芹《署假归乡日记》的批语
  [解析]
  1957年署假,北京实验中学的学生王桂芹,回到河北省阜平县老家母亲身边,参加合作社的劳动和社员们的一些活动,同时勤奋地记日记。写了13篇,共约1万字。
  回京开学后,一次学校组织同学到北京郊区参加秋收义务劳动,在休息时,和王桂芹同班的毛泽东的女儿李讷,看到王桂芹的背包中整理好的这些日记,就拿出来看,但没有看完。劳动结束后,李讷征得王桂芹同意,把《日记》带回家看。李讷在家看完了《日记》,在进餐的时候对毛泽东说:爸爸,我这里有同学写的日记,写得很有意思,你能看看吗?于是,毛泽东就认真地看了王桂芹的《日记》,并写了上面引述的批语。李讷在把《日记》退还给王桂芹时,说:我爸爸也看了你的《日记》,还写了批语,他说可以送到《中国青年》杂志发表。王桂芹那天刚好有事,就委托两位同学将《日记》送到《中国青年》编辑部。在1958年第四期首篇上,以《署期回乡日记》为题正式发表。
  在这篇《日记》上,毛泽东做了认真的批阅,修改了原稿中的错别字,并对其中好的段落和文句用铅笔在旁边画了圈圈,对《日记》作者的行动和思想表示了肯定和赞许。
  在8月5日这篇日记中,王桂芹记述了回乡的路上,看到旱地里的谷子、花生等因缺少雨水而旱得像火烧了似的后,写道:“什么时候,我们也会人工下雨呢?我想,我若是能呼风唤雨多好!那庄稼年年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