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第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性的重视及其缘由。 
48。对立面是互相渗透和转化的(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对立的相互渗透,一个对立向他一对立的转变,存在于一切过程之中。为要暴露及指摘这种相互渗透的性质,必须具体的分析过程。
  我们进到了社会主义时代,但又经历着新经济政策的最后阶段——这是一个矛盾。我们巩固货币制度及信用组织,实行节约冗费及统制卢布,以节约冗费为基础发展着苏联的商业。货币制度及银行的强化,同时又是社会主义会议、计划训练的造出及强化;冗费节约的实施,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的计划化,伸张到作业场、工作组及集体商场。苏维埃商业的发展,同时又是作出生产物之社会主义分配的要素的路程,集体农场是在内部分配利益的亚尔特尔,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的企业之一种模型,并且这种企业不久就会变成彻底的社会主义的企业。在国家问题之中,也有与此同样的对立之渗透。社会主义是以国家之消灭为目标的制度。但是,我们正在策进普罗列达里亚独裁的诬化。我们所以使国家发展,因为要造出把国家引到死灭的条件。
  正是这个对立的相互渗透,伊里奇名之为对立的同一性。暴露任何过程中对立的相互渗透及同一性,是我们的认识论、我们的辩证法之中心任务。
  伊里奇说:“辩证法,是关于对立怎样能是同一性?又怎样是同一性(怎样变成同一样)?在怎样条件之下,对立变成同一性而互相转化?为什么人的悟性不把这些对立当作死的、凝固了的东西去观察,却当作生动的、附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去观察?等问题的学说。”
  ——摘宝丙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游击战争与正规战争,保存游击性与克服游击性;分配土地的土地私有与准备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党的民族性与国际性;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战争与和平,和平与战争;同资产阶级联盟与克服资产阶级的动摇叛变;共产党同国民党妥协,正是加强共产党的独立性;军队的休息训练,同时即是加强战斗力;退却与防御,同时即是准备进攻;良药苦口,同时却利于病;忠言逆耳,同时却利于行;羊肉好吃,无奈烫的'得'慌;玫瑰花儿可爱,刺多扎手;佳人却可倾国;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都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变的对立。一切对立都是这样的。
  辩证法中心任务,在研究对立的相互渗透即对立的同一性。
  由对立转到同一:战争是双方对立,同一是双方和平;国家是双方对立,同一是国家消灭。因为处在一个过程中对立互为条件,经过斗争克服对立,所以能变成同一性。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条件之下,国共对立卸变成同一性,而转化为统一战线。统一战线与侵略战线的对立,在民众起来与世界革命条件之下,却将变为同一性而转化为世界和平。因为客观现实一切过程都是由于矛盾的对立与转向同一性,转向否定之否定。他们本是生动的、附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所以人的梧性这样去观察。
  ——摘自毛泽东1936年11月至1937年4月4日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批注(见《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77—80页)
  [解析]
  《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3版)在这里论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与转化问题,即研究了矛盾的统一性(同一性)问题。作者为了论证对立面的相互渗透与转化是普遍的规律,枚举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许多对立统一的例子。毛泽东在阅读这几段论述时写下的这几段评语则联系中国革命的实际来阐释对立面相互渗透与转化:游击战争与正规战争是不同的作战方式,是对立的,但又是同一的,相互渗透的;这表现在游击战争可以转变为正规战争,正规战争又需要游击战争来配合。共产党的民族性与国际性,有其对立的一面,又有其相互渗透与转化的一面,这表现在某一民族国家的共产党的革命斗争是对国际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支持,因而具有国际性。共产党同国民党是两个不同的阶级的相互对立的政党,但在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条件下,两党却可以结成统一战线,实现某种妥协,以求共同抗日,挽救民族危亡。战争与和平是对立的,但又可相互转化,这表现在战争可以导致和平,等等。不仅如此,毛泽东还以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修养来理解矛盾的同一性:一些味苦的良药,虽然使病人服用时感到不快,这时苦药与病人表现为对立的,但这苦药却使病人痊愈,二者实现了统一,这就是中国传统格言“苦口良药利于病”中包含的辩证法。“佳人却可倾国”一句,见《汉书·孝武李夫人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倾城、倾国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既可指倾覆国家,例如《诗·大雅·瞻仰》说:“哲夫成城,哲妇倾城”,王充《论衡·韩非》说:“民无礼义,倾国危主”,也可以用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古人多用倾城倾国之貌来形容女人的漂亮。毛泽东在这里写下这句话表明:佳人与国家的安危似乎不相干,但绝美的女子可以误国、亡国(中国古代有许多帝王因贪恋女色而亡国的例子)。毛泽东还引用了《老子》中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这句话表明:福与祸是对立的,但祸可以转化为福,福可以转化为祸。我国古代“因祸得福”,“乐极生悲”两成语就是这句话的解释。毛泽东在评语中深刻写道:矛盾的对立“本是生动的、附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所谓附条件,就是有条件的意思)。这正是辩证法的精神所在。其实,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正是把事物的对立看成是僵死的、毫不相干的,这样,事物必然是不会发展变化的。毛泽东对矛盾对立面的互相渗透与转化的体会,是生动的、富有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民族文化的特色的。毛泽东在《矛盾论》“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中系统地阐发了他在这里所写下的思想火花。 
49。矛盾与对抗有区别(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布哈林和一切机械论者同样,把矛盾和颔抗看做同一的东西。这是不正确的。颉抗,是用革命的方法能解决的对立之斗争。例如,普罗列达里亚和布尔乔亚的矛盾,带着颉抗的性质。但,一切矛盾并非都是颉抗。例如,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之中,没有互相反拨的两力。普罗列达里亚和农民层的关系,不带有颉抗的性质。这两个阶级之中,存有许多共同的利害。把矛盾和颉抗视为同一,这件事在一方面,变成和托罗斯基主义者一样,认为普罗列达里亚和农民层之间既有矛盾,这个矛盾就带有和普罗列达里亚及市尔乔亚的矛盾相同性质,即认为这个矛盾带有阶级的颌抗关系;在他方面,变成和右翼机会主义者一样,认为普罗列达里亚和农民层既有许多的共通利害,这两个阶级之间就不存在矛盾。
  在展开了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没有阶级斗争也没有阶级的颌抗。但是,布哈林把矛盾和颌抗看做同一,以为在展开了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任何矛盾也没有了,伊里奇回答这种主张,这样说着:
  “这是极端不正确的。颉抗和矛盾断然不同。在社会主义之下,前者消灭了,后者残留着。”(伊里奇对布哈林的过渡期经济学的评注)——摘自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矛盾普遍的存在着,对抗是某些过程的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发生的。压迫阶[级'与被压迫阶级之间'的'矛盾、压迫民族与被压追民族之间的矛盾、国家与国家间的矛盾、党派与党派间'的'矛盾,如此等等的矛盾,都有发展为对抗的形势。社会过程中这种对抗,取压迫与战争的形式;自然过程中的对抗'取'冲突撞击的形式;个人之间的打架、谋害,也属于这一类。许多矛盾是不发展成为对抗形势的;共产党内,正确与错误的矛盾;文化领域中,先进与落后的矛盾;经济领域中,城市与乡村的矛盾,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劳心与劳力的矛盾、生产与消费的矛盾;阶级关系中,工农的矛盾;社会主义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自然界中,生与死、正与负、遣传与变异、吸力与斤力、寒与温、海与陆。凡没有及尚未达到爆裂的条件下,一切矛盾都没有对抗。矛盾解决的方法与对抗解决的方法是不同的。这就是矛盾的特性与解决矛盾的方法的特性,应该分别认'识'的问题。
  ——摘自毛泽东1936年11月至1937年4月4日读两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样》批注(见《毛泽东
  哲学批注集》第83—85页)
  '解析'
  《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3版)在这里论述了矛盾与对抗的关系。认为,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普遍形式;不能把对抗与矛盾等同,因为如此一来,要么会认为一切矛盾都是对抗的,要么会认为,对抗只要不存在,矛盾也就消失了,这两种倾向都是错误的。毛泽东在阔读这一段论述时写下的这一段有400字的评语,表达了他对这一问题的基本看法:遁先断定,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与对抗不同;其次断定,对抗是某些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而有些矛盾是不会发展成为对抗的;再次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在没有及尚未达到爆裂的条件下),一切矛盾都没有对抗;第四认为,解决对抗的方法与解决一般的矛盾的方法是不同的。毛泽东在这里的思索,应该说是深刻的,正确的,但还不很系统和周密。在不久问世的《矛盾论》中,毛泽东专门研究了对抗问题,他在“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中指出,“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334页),这就为对抗下了一个定义。他又写道:“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即斗争的形式,则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相同。有些矛盾具有公开的对抗性,有些矛盾则不是这样。根据事物的具体发展,有些矛盾是由原来还非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对抗性的;也有些矛盾则由原来是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非对抗性的。”(《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335页)这就全面阐明了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在毛泽东看来,区分和认清矛盾是否对抗性的,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在这里的评语及《矛盾论》中的阐发,既从理论上论证了他早在1925年底就提出的“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的思想(见《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又成为他思考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一个基本方法。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正是这一思想方法的理论结果。 
50。矛盾的主要方面起决定作用(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在确定了过程之内的矛盾,过程之对立的诸方面之不可分的联结以后,必须去发现这个矛盾之主导的方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摘出在商品的价值及使用价值那种对立的方面之不可分的联结中,价值具有主导的作用;指摘出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具有主导的作用。
  唯物辩证法对于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在两者的矛盾上去究明,以承认实践到底是这个矛盾的主导方面为出发点。
  德波林主义者们,在任何的论文中,一点也没有述及应当暴露主导的对立之必要,他们不但没有把对立统一之法则的这一方面作出定式,并且无视了这一方面;这在他们的全体著作中,明白的表现出来。至于卢波尔,则以为理论决定实践,实践决定理论。他没有阐明实践之主导的作用,以为两者单只存有交互作用。德波林把新经济政策只当作资本主义要素和社会主义。要素的斗争去下定义,并没有阐明社会主义关系之主导的作用,也没有指摘新经济政策向着社会主义的胜利而前进的事实。
  ——摘自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一个复杂的过程有许多矛盾,这许多矛盾中,有一个矛盾是主要矛盾,其他则为次要矛盾。由于主要矛盾的发展规定各次要矛盾的发展,不能区别矛盾之主要与次要、规定的矛盾与被规定的矛盾,便不能探出过程之最本质的东西出来(举例)。但矛盾之中,不论主要与次要的,对立的两方面,不但是对立与斗争,而且互相依赖其对方,以行其对立与斗争。两方斗争的结果,发生相互渗透的变化,即转化为同一性,转化到相反的方面,这即是两对立方面之不可分的联结。然而,如果平均地去看任何矛盾之两方面,那就是大错的。两方中必有一方是主要方面,他一方是次要方面,前一方面即所谓矛盾之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本书已举了价值与使用价值,价值为主导方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为主导方面;理论与实践,实践为主导方面;苏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为主导方面等四个例子,都证明主导方面对于他方有决定的作用。不是单纯的互相结合,如普列哈诺夫的错误说法,也不是互相决定即交互作用。如卢波尔的说法;而是一方起着主导的与决定的作用。究竟哪一方是主寻的呢?这要看过程发展之情况,在一定条件之下来规定,资本主义社会在长时期中,资产阶级是主导方面,但到革市前夜时期及革命以后,无产阶级就转变为主导方面了。在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是主导方面,封建势力是次要方面。然在革命前为俄国与现在的日本,封建势力还是主导方面,资本主义不过占次要地位。在中国社会,主导势力属于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他们的作用决定一切。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决定了各种的变动。然在一九二五至二七年大革命猛烈发展中,南方革命势力与北洋
  罩阀对抗中,南方势力由次要地位转变到了主导地位,北洋势力作了相反的转变。以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言,资产阶级因握有经济命脉,至今还居于主导地位;然在革命领导上面说来,由于无产阶级之觉悟程度与彻底性,而资产阶级则是动摇的,无产阶级却居于主导地位。这一特点,影响到中国革命之前途。无产阶级要在政治上、物质上都居于主导地位,只有联合农民与小资产阶级,如果工农小资产阶级多数觉悟与组织起来的话,那末,革命之决定的主导的作用,就属于无产阶纽了。在中日对抗的局面中,中国的因素正在由次要地位向主要地位转变中,因为民族统一战线如果广大的与坚固的建立起来,加上国际的因素(苏联、日本民众、其他和平国家),就有造成优于日本方面之势。在农民与无产阶级之矛盾中,无产阶级是主导。在产业工人与手工工人的矛盾中,产业工人是主导。在熟练工人与非熟练工人的矛盾中,熟练工人是主导。在城市与乡村的矛盾中,城市是主导。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中',经济基础是主导。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矛盾中,感性是主导。在主力红军与游击队的矛盾中,主力红军是主导。在进攻战术与防御战术的矛盾中,进攻皇主导。在战略与战术的矛盾中,战略是主导。运动战与阵地战的矛盾中,运动战「是]主导。各兵种中,部'步'兵是主导,劳心劳力的矛盾中,劳力是主导。凭谁决定?凭过程发展至一定阶段中,斗争双方的力量如何而定。主导与非主导是互相转变的。
  ——摘自毛泽东1936年11月至1937年4月4日读西洛可夫、爱霖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批注(见《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87—90页)
  '解析'
  毛泽东的这段评语的字数长达1200多字。这是他的读书评语中字数较多的一段。
  《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3版)在这里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原理,即认识矛盾的主导方面的意义。作者论述了在矛盾中,矛盾双方的地位不是平等的,而有一方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卢波尔(1896—1943,又译鲁波尔)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认为实践决定理论,理论决定实践,没有看到实践的主导和决定作用,这就在理论上背离了辩证唯物主义。德波林则把新经济政策时期资本主义因素与社会主义因素等亡齐观,没有阐明社会主义关系之主导地位和作用,这就会对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社会的性质及社会发展趋势作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