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资产阶级自身的发展,但和劳动人民有很大距离,如斯宾塞。
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英国的另一表现形式是清教运动。清教这一教派反对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因素,反映资产阶级上层利益。它提倡节俭,以上帝的意志为借口,替资本积累作辩护。它反对世俗文化,尤其是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戏剧。从思想上说,它是一种新的禁欲主义。
具有新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作家中最早的代表是杰弗利·乔叟(1340?…1400)。英国资产阶级文学可以说是从他开始的。他生活的时代,正值市民阶级兴起,农民起义震撼了封建统治的年代。他和兰格伦同时,但反映了新的潮流和趋势。
乔叟出生于富有市民家庭,早年在宫廷服务,多次出使法国和意大利;脱离宫廷后,任伦敦海关监督和外省官职。他的长诗《特洛伊勒斯和克丽西达》(1381?)是根据卜伽丘的长诗《菲洛斯特拉托》改写的,叙述特洛伊战争时期特洛伊王子特洛伊勒斯和一个贵族寡妇克丽西达恋爱,后来克丽西达又爱上希腊将领,背弃了特洛伊勒斯。作者从新兴市民阶级的立场出发,肯定个人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反对封建礼教和教会的禁欲主义。作者把爱情看作人的“天性”,嘲笑王子在开始时表现的对爱情的抗拒态度。他歌颂男女主人公的恋爱,同情王子的不幸结局,宽恕女主人公的“变节”。在性格塑造上,作者发挥了传奇文学中的心理刻画手法。故事虽然发生在古代的特洛伊,但诗中描绘的则是十四世纪英国贵族的生活图景。
乔叟的主要作品《坎特伯雷故事》(1387…1400),以一批从伦敦到坎特伯雷去朝圣的客人的旅行为线索,写了24个短篇故事,绝大部分用诗体写成。卷首有总序,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作者介绍了朝圣的香客,有声有色地刻画了他们的外表、举止和精神面貌。他们之中有骑士、侍从、地主、自耕农、贫苦农民、形形色色的僧侣、女尼、市民、商人、海员、大学生、手工业者等,构成了十四世纪英国社会的缩影。
故事有的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口头文学,有的取材于骑士文学和宗教文学,但故事反映的生活属于十四世纪英国的现实社会。故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写爱情和婚姻问题的,作者的基本态度和《特洛伊勒斯和克丽西达》中所表现的相同。他否定那种诉诸武力的、骑士式的爱情(《武士的故事》),肯定女权(《巴斯妇的故事》);他对丈夫一再考验妻子表示不以为然(《学者的故事》,即《十日谈》最后一个故事),反对买卖婚姻(《商人的故事》),主张夫妇互相敬爱(《自由农的故事》)。另一部分是讽刺僧侣的欺骗(《法庭差役的故事》、《船手的故事》、《赦罪僧的故事》中的开场语),揭露教会对人民的压迫(《游乞僧的故事》)也有揭露金钱的罪恶的(《寺僧的乡土的故事》、《赦罪僧的故事》)。乔叟的故事体现了反封建倾向和人文主义思想因素,反映出十四世纪英国历史的趋势,暴露了封建阶级尤其是教会的腐朽败落。但作者并未能摆脱宗教思想,表现了消极容忍的人生哲学(《梅利比的故事》)。和卜伽丘一样,他在肯定爱情,反对禁欲主义的同时,也流露出市民阶层对纵欲的欣赏。这些都是本书的糟粕。
乔叟的现实主义成就很高。他为市民创作,继承了城市文学的描写现实的传统。在人物塑造、叙事技巧和语言运用等方面,他都远远超过英国以前和同时代的作家,甚至超过卜伽丘。他所塑造的人物不仅外貌栩栩如生,而且结合外貌展示人物的内心特征。他利用故事之间的插曲,或使人物用所讲的故事彼此讽刺,来突出人物之间的矛盾,使这部作品具有很强的喜剧性。在结构上,各个故事的框架并不呆板,作者从现实生活中选出朝圣的场面,予以充分发挥。作品尽管还有许多题外话,但由于他善于选择和安排情节,因此故事性强。他的风格特点是幽默和讽刺,在揭露人物的虚荣、伪善、庸俗、愚蠢时,不作强烈谴责,这是和作者的市民立场分不开的。乔叟不用法语或拉丁语写作,而用伦敦方言。他的语言生动活泼。他在许多故事中所首创的诗体,称为双韵体,成为以后英国诗歌中最通行的一种。乔叟被称为“英国诗歌之父”。
乔叟死后,出现了一批模仿者,但他们的成就不大。整个十五世纪英国人文主义文学处于停滞状态,但英国知识界(贵族、僧侣)仍不断和意大利有密切交往,介绍古代哲学和文学。十五世纪末牛津大学正式教授古代语言,出现了一批人文主义学者,成为英国文艺复兴的先导。印刷术的传入也有助于新思想的传播。
托马斯·莫尔(1478…1535)是英国最主要的早期人文主义者。他出身伦敦市民上层,在牛津大学学习,和埃拉斯慕斯交往,后来任下议院议长和英国最高法官。英国的圈地运动和随宗教改革而来的“对教会地产的大规模的盗窃”给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灾难。莫尔同情人民,反对宗教改革,并因此被杀。莫尔写过许多关于宗教改革的论战文章、历史和传记,而主要著作是用拉丁文写的《乌托邦》(1516)。
《乌托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作者出使尼德兰,遇见一个葡萄牙航海家,通过和他的对话,作者批判了当时的英国和欧洲社会。第二部分,航海家描写乌托邦的社会制度。《乌托邦》有力地揭露了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残酷性。作者目击农民由于圈地运动而陷入惨境,对于这“羊吃人”的社会提出忿怒的谴责。他以对人民的深厚同情,揭发了法律的残酷,封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统治阶级敲骨吸髓的剥削、贪得无厌的掠夺和寄生生活,以及其他不公平现象。他认为社会罪恶的原因在于私有制,必须废除私有制才能实现社会正义。针对这一情况,他设计了自己的理想国。在他的理想国里,没有私有制,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人人劳动,产品丰富,按需分配。这里没有专制暴政,没有宗教迷信和宗教狂热,人与人的关系是和谐的。但乌托邦的经济基础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中古式的手工业,它的政治组织是若干城邦的联合体。乌托邦仍然允许奴隶存在,脑力劳动者仍占优越地位,宗教仍然是必要的。它是一个被美化了的宗法社会、中古生产方式、城邦政体的混合物,纯属空想。这部作品是资本主义产生以后一系列畅想未来的著作的开端,对后来描写理想社会的文学有很大的影响。
十六世纪中叶到十七世纪初是英国文艺复兴的繁荣时期,出现了大批作家。在诗歌方面,这一时期内产生过大批以人文主义为内容的新创作,歌颂爱情,歌颂祖国,宣扬新思想。诗人们借鉴古典的和外国的诗歌格律,介绍意大利的十四行诗体,并创造了在英国诗坛影响深远的无韵诗体。这批诗人中,除莎士比亚以外,最有成就的是埃德门·斯宾塞(1552…1599),他的长诗《仙后》(1589,1596)歌颂女王,宣扬资产阶级新人应具的品质,是第一部英国资产阶级的民族史诗。在风格上,他继承了骑士传奇文学,也模仿意大利的阿利奥斯托。
诗歌的繁荣和文艺理论的研究也是分不开的,意大利的文艺理论推动了英国在这方面的活动。锡德尼(1554…1586)的《为诗一辩》(1580)是对清教徒的反击,总结了英国民族文学的成就,并传播了意大利多年来探讨的关于三一律等的创作理论。
从五十年代开始,古希腊、罗马和当代其他国家文学作品大量译成英语,对传播新思潮,推动文学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应当顺便一提的是《圣经》的翻译,从1525年起共出过9种英译本,以最后的1611年译本为定本。《圣经》的翻译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政治生活中一件大事,译文朴质、严肃,能够发挥英国民族语言的特点,自成风格,对后来英国散文影响很大。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小说也开始发达。一种属于传奇性质,适应贵族趣味,如约翰·李利的《攸弗依斯》(1579,1580)、锡德尼的《阿刻底亚》(1590)。另一种反映社会下层的流浪汉生活或手工艺人发家的经历,如纳施(1567…1601)的《不幸的旅客》(1594)、狄罗尼(1543?…1600?)的《纽伯利的杰克》(1596…1600),这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先声。
资产阶级民族意识的觉醒,新大陆的发现,资产阶级的国外掠夺,使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历史和地理著作,给文学创作以启发,并为它提供了素材。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作家是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马克思、恩格斯称他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出身贵族,因受贿,削官入狱,据说他因为在露天试验雪的消毒作用时受寒得病而死。培根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发展了唯物主义,反对中古经院哲学和神学。他认为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提出归纳法作为认识方法。这些思想都包括在他的《学术的推进》(1605)和用拉丁文写的《新工具》(1620)等哲学著作中。但马克思也指出培根的唯物主义“还充满了神学的不彻底性”。他的未写完的《新大西岛》(1627)描绘了一个理想国,在那里科学能够有很好的发展条件。
培根对文学的主要贡献是《论说文集》(1597,1612,1625),共五十八篇。这些文章以贵族和资产阶级上层读者为对象,谈论哲学、宗教、政治制度和国家以及处世、修身、养性等问题。他反对天主教,但不否定宗教,他鼓励商业和殖民,在统治术上,他和马基雅维里的观点是一致的。他在论述处世接物的文章中肯定自私自利、尔虞我诈的资产阶级道德标准。有些文章也记录了一些有用的经验,如《论读书》。
培根不像怀疑主义者蒙田,他对一切问题都有很肯定的看法。在文章风格上,他不像蒙田那样随意,而以凝炼有力著称,用最经济的词汇表达丰富的思想,文句很像警句格言,有时近于枯涩。思想的组织安排极为缜密。这些特点都表现了拉丁散文的影响。文章中也常常点缀着富有诗意的比喻,如“名誉像一条河,轻飘而虚肿的东西浮在上面,沉重而坚实的东西沉到底下”。又如他把语言比作织着人物故事的帷幕,人不说话就像卷起的帷幕。培根一向被人认为是英国论说文的创始人。
十六世纪英国文学以戏剧的成就为最大。英国民间戏剧的传统从十三、四世纪以来一直没有中断,在城市和乡村都很活跃,十五世纪戏剧已成为宗教斗争的武器,到十六世纪中叶,一些中学和大学开始演出古代戏剧,扩大了戏剧的内容。从八十年代开始,随着民族意识的增长,以英国历史为题材的历史剧一度繁荣。九十年代以后,英国戏剧进入全盛时期,产生了几十个有成就的剧作家。伦敦在1642年清教徒封闭剧院以前,公私剧场不下二十所。这个时期的戏剧广泛地反映了复杂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各阶层的要求,作家们把戏剧当作最能生动反映现实、表达他们的思想的一种文学形式。艺术上也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当时的观众包括了广泛的社会阶层。女王经常召剧团进宫演出;另一部分观众是贵族和社会上层;而绝大多数观众则是市民和市民下层如小业主、帮工、徒工、仆役等。剧场常常成为徒工暴动的集合点。由于政治斗争十分尖锐,政府严密控制言论和出版,剧作家不得不用古代、外国或本国历史故事为题材来表达他们的见解和要求。
当时为贵族和城市上层服务的剧场称为私家剧场。公共剧场则对广大市民开放,都是沿袭中古剧场或旅店院落的规模,予以改造而成,是个圆形建筑物。剧场的中心是一块露天空地,舞台突进池心,其余三面有三层廊座环抱。市民下层观众付较低票价站在池心看戏,贵族有时坐在台上。演出一般在下午。台上无幕,道具简单,背景是固定的两层建筑,上层往往当作阳台或楼,下层作为内室。剧场由资本家集股经营。演员也集股组成剧团,自备服装道具,剧本由演员自己或其他剧作家提供。一个剧团的演员兼股东一般十一、二人,相当于行会的行东;以下有“雇佣演员”若干人,相当于帮工;再下有童龄演员,相当于徒工。收入由剧场主和剧团分摊。女角都由童龄少年扮演。由于伦敦受清教徒控制,公共剧场一般被迫设在城外,剧团还不得不寻求王室或贵族保护,号称女王的或某某大臣、贵族的仆人。由于迫害、瘟疫或其他原因,剧团往往必须到外地甚至外国去流浪、演出。
莎士比亚以前的主要剧作家是一批所谓“大学才子”。他们大都受过大学教育,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很有才华。他们的倾向性不尽相同,但都在某些方面对英国戏剧作出了贡献,莎士比亚正是在他们成就的基础上,把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戏剧推向高峰。
“大学才子”中最早的是约翰·李利(1554?…1606)。他的喜剧具有贵族人文主义倾向,多半用古代神话和古代文学为题材,以田园或大自然为背景,用典雅的散文,写爱情故事,歌颂女王。他的剧中保留了将严肃情节和滑稽情节糅杂在一起的英国民间戏剧传统。
托玛斯·基德(1558…1594)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剧作家,出生于伦敦一个公证人家庭,没有进过大学。他参加过无神论团体,曾被逮捕,死于贫困。他的《西班牙悲剧》(1589)以西班牙宫廷阴谋为背景,通过父亲装疯为儿子报仇的故事反映了宫廷的倾轧,揭发马基雅维里式的阴谋家。他认为生活应该幸福,但现实却充满了不平。基德注意情节结构,主要人物性格鲜明,他的无韵诗体能激动观众,在风格上接近罗马悲剧家塞内加。这部作品从第一次公演起,在英国舞台不断演出几乎达五十年之久,对莎士比亚影响很大。
罗伯特·格林(1558…1592)属于“大学才子”之列,他一生放荡潦倒,写过许多反映社会下层生活的自传体小册子。他曾和莎士比亚合作写剧。他的剧有反对贵族和资产阶级上层的倾向,他希望他们悔悟,进行道德改善,如《伦敦的一面镜子》。他突出平民的高贵品质来和贵族对照,如《僧人培根和僧人本盖》(1590)、《威克菲尔的护林人》(1592)。前者中的两个僧侣追求知识,是浮士德式的人物;在后者中,民间传说的英雄佐治·格林和罗宾汉成为重要人物。格林把民间传说、民族历史作为素材,又在舞台上呈现出纯粹英国乡村的气氛,这是他对当时英国戏剧的贡献。
克里斯托弗·马娄(1564…1593)是坎特伯雷鞋商之子,在剑桥大学读书,也是“大学才子”之一,同基德一样也在伦敦参加过无神论团体。他说宗教是为了使人恐惧而产生的,他叫人不要怕鬼,并鄙视上帝和神父们,他指责圣徒叫人们违反良心向官吏屈服。但从他的作品看来,他并没有完全摆脱宗教束缚。他在酒店与人口角械斗时被杀,有人认为这和政治有关。
马娄共留下六部剧作。《贴木儿》(1587,1588)和《马耳他岛的犹太人》(1590)表现资产阶级追求无限权力和财富的欲望,但作者又指出权力和财富并不能使人幸福。蒙古可汗贴木儿征服了亚、欧许多国家,不可一世,却不能挽回他心爱的皇后的死亡,自己作为“上帝的鞭子”也有死去的一天。马耳他岛的犹太富商巴拉巴斯,贪婪成性,屋里堆满黄金,狠毒地药死自己的女儿,害死她的爱人。财富毁灭了他的“人性”,最后自己也落进沸镬丧命。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1592…1593)是马娄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它是根据新译成英国的德国民间故事书而写成的,叙述浮士德把灵魂卖给魔鬼,魔鬼供他驱使二十四年,到期他的灵魂被魔鬼劫往地狱的故事。在这部作品里,作者肯定知识是一切力量中最伟大的力量。有了知识就可以获得财富,就能探出“所有外国君主的秘密”,就能“用一道铜墙把德国围起”,“让学生们能穿上绸锻衣服”,一句话,能征服自然,实现社会理想。但是要获得知识首先必须和宗教蒙昧主义进行顽强的斗争。浮士德的悲剧反映了人文主义者最终未能从宗教中解放出来的历史真实情况。
马娄对英国戏剧的贡献在于创造了巨人性格,巨人是中古道德剧中暴君的丑角“罪恶”等形象的新发展。在马娄剧中,巨人占中心地位,这是和人文主义者强调个人作用的思想分不开的。马娄把充满浪漫主义热情的抒情风味带进戏剧,而结构则显得松弛,没有摆脱中古连台在戏的习惯。无韵诗体经过他有力的锤炼,表达能力大大提高。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在他的作品里,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得最为充分,艺术性也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