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欧洲文学史-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激。积极浪漫主义作家往往把对大自然的描写和对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歌颂结合在一起,但也常把大自然作为精神上的避难所。 
  浪漫主义作家对民谣和民间传说发生极大兴趣,用来作为创作的素材和借鉴。消极浪漫主义作家对资本主义带来的“文明”感到不满,他们宣扬普通人民是“纯朴”的,没有受到城市“文明”的沾染,实际上他们所描写和注意的是人民中受封建统治阶级影响的落后的因素,如顺从、乐天知命、迷信等。积极浪漫主义作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们从民间创作中吸收养料,采用民间文学的题材,学习富有号召力和战斗性的民间诗歌格律,歌颂民间传说中的英雄人物。 
  浪漫主义作家喜欢运用夸张的手法。他们常常在作品中描述异乎寻常的情节、自然环境和人物。在刻画人物性格时,他们又常常突出它的某一方面。浪漫主义的风格特色是运用华丽的词藻和丰富的比喻;诗歌的格律比较舒展、自由;但是,也往往流于矫揉造作,以华丽的词句掩盖抽象的内容。 
  诗歌是浪漫主义作家最常用的文学体裁,这一时期特别盛行的是抒情诗。他们喜欢夸大诗人和诗歌的作用,把诗人视为人类的导师,认为“人类的伟大精神”和“深奥的思想”在诗歌中获得了最高的、最理想的表现。此外,十八世纪后半期发展起来的历史剧和历史小说也是浪漫主义作家所喜用的文学体裁,积极浪漫主义作家在这方面的成就较大。革命形势和民族意识,他们往往选择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描写人民群众的英勇斗争,谴责封建暴政,对民族命运表示关怀。 
  浪漫主义文学反对十七世纪以来统治欧洲文坛的古典主义。古典主义在十七世纪起过进步作用,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它的创作原则已经日益成为束缚资产阶级作家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的教条。浪漫主义作家要求个性解放,在文学上,他们反对古典主义把古代作家奉为偶像,反对古典主义崇尚理性,压制个性,束缚创作自由。他们在美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同古典主义展开斗争,制订了纲领性的浪漫主义宣言。但是应该指出,有些浪漫主义作家也继承了古典主义的一些艺术经验和创作手法。 
  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在18世纪的感伤主义文学、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文学和英国的前浪漫主义文学中已有所表现。卢梭的《新爱洛伊丝》和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对浪漫主义作家有很大影响。此外,18世纪后半叶欧洲许多作家所搜集的民间文学和当时流行的哥特式小说也为浪漫主义作家所借鉴。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不同,浪漫主义文学在各国发展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法国革命爆发后,欧洲封建反动势力进行疯狂反扑,与这些封建势力相呼应的消极浪漫主义首先产生。以后,随着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展开,积极浪漫主义取代了消极浪漫主义的地位,并在对后者的斗争中得到发展。 
  消极浪漫主义产生在封建势力顽强、资产阶级软弱的德国。这一派的代表有属于耶拿派和海德尔堡派的作家。耶拿派的史雷格尔提出了纲领性的浪漫主义理论。德国消极浪漫主义的创作和理论对英国和法国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这一时期德国进步文学的代表是歌德和席勒,他们同消极浪漫主义作家进行了斗争。歌德在这个时期完成了他的重要著作《浮士德》。 
  十八世纪末英国首先产生的也是消极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作家是所谓湖畔派诗人。他们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时表示拥护,但在雅各宾专政后转而反对革命。湖畔派诗人柯尔律治曾留学德国,受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和消极浪漫主义文学影响很深,拜伦和雪莱在十九世纪初开始创作,他们同湖畔派作过尖锐的斗争。拜伦的作品和司各特的历史小说对同时代和以后的欧洲作家如普希金、密茨凯维奇、巴尔扎克等有很大影响。 
  法国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涌现了大量的革命诗歌。督政时期以夏多布里盎为代表的消极浪漫主义作家,标志着被推翻的封建贵族对法国革命的反扑。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过程中,倾向于积极浪漫主义的女作家斯太尔夫人起了很大的作用。她曾寓居德国,受到同时代德国作家的影响,她的著作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法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雨果早期受消极浪漫主义影响,但从复辟王朝后期起,他的反封建、反教会的倾向逐渐明确起来。他是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 
  十九世纪初,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产生了以白尔谢、曼佐尼和莱奥帕尔迪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意大利浪漫主义文学基本上反映了意大利自由资产阶级的要求,它同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有密切关系。 
  在俄国,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是以雷列耶夫为首的十二月党作家和普希金。他们和消极浪漫主义诗人茹科夫斯基反映了浪漫主义在俄国的两种不同倾向。 
  波兰民族诗人密茨凯维奇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又吸收歌德、席勒和拜伦等的一些特点,为波兰民族文学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浪漫主义是主要的文学潮流,但是也出现了最早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法国的司汤达1830年发表《红与黑》,巴尔扎克1829年发表《朱安党人》;普希金1830年最终完成的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也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到了十九世纪30年代,在一些资本主义较为发达的国家里,劳资矛盾开始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俄国,沙皇专制统治和农奴制也更加反动腐朽。浪漫主义作家的理想日益显出它的空幻性,浪漫主义运动趋于衰落,批判现实主义逐渐成为欧洲文学中的主要潮流。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E…mail:master@chinawriter  TEL:010…64208453          
 第二节 德国文学和歌德、席勒   
  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到1830年左右,德国文学非常繁荣,“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同时发展。尤其是歌德和席勒合作的十年(1794…1805),在德国文学史上被称为文学的“古典时期”。 
  直到十九世纪初叶,德国政治分裂、经济落后的情况仍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只在个别地区,如东部的萨克森、西部的莱茵河流域,有了一定的发展。法国革命爆发后,普鲁士和奥地利联合欧洲反动的封建势力进攻法国,企图扼杀这场革命,但在法兰西共和国人民军队英勇抵抗的面前遭到失败,莱茵河以西地区为法军所占领。后来拿破仑在法国取得政权,对德国发动战争,于1806年击败普鲁士,把莱茵河和易北河之间的各邦组成莱茵联盟。1813年拿破仑失败后,欧洲各国的封建君主在维也纳举行分赃会议,随后又缔结了反动的“神圣同盟”。德国经过拿破仑战争的风暴,从二百九十多个国家合并为三十四个国家和四个自由市,它们在奥地利控制下组织了德意志联邦。这个联邦未能对德国统一起促进作用,只不过是各邦统治者用以控制人民、镇压进步力量的工具。德国人民所向往的统一和自由都成为泡影。这是一个黑暗的、反动的封建复辟时期。 
  对于法国革命,德国社会各阶级有不同的反应:封建统治阶级是革命的死敌;农民和工人表示热烈欢迎,个别地区有自发性的起义事件发生,但很快就遭到当地反动统治者的镇压;基本上是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一度感到无限兴奋,他们认为前一代启蒙思想家所梦想的“理性王国”即将随着革命而实现。但德国的资产阶级是脆弱的,它主要还是依附封建势力而生存,这个阶级的知识分子只能抽象地赞同革命,却没有实行革命的要求和能力。他们既不满封建的专制制度,又害怕自下而上的斗争,所以在法国革命逐渐深入,尤其是在雅各宾党专政时,除了少数人如盖奥尔格·弗尔斯特尔(1754…1794)等以外,大多数都吓得倒退了,有的甚至成为革命的反对者。在贫穷落后的德国,哲学家和诗人只能在精神世界中创造资产阶级的理想图像,例如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谢林的唯心主义哲学,歌德、席勒的“古典”主义文学和一些浪漫主义者的梦幻,以及贝多芬的音乐等,基本上都是这样。 
  这一时期的哲学和文学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康德企图调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这两种互相敌对的世界观,在他承认客观世界即“物自体”的存在的同时,又宣称这个“物自体”是不能认识的,可能认识的只是现象世界。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以及他对天才、自由、艺术即游戏之类的概念的阐述,替浪漫主义运动奠定了哲学基础。他把艺术和审美活动看作自然界的必然王国和精神界的自由王国二者之间的桥梁,这一思想对德国“古典”主义文学也起了影响。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里曾对此加以发挥。费希特摈弃了康德的“物自体”,把“非我”看作“自我”的创造性活动的产物,他的极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之大成,认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绝对理念的“另一体”或自身发展的结果,他发扬了康德以来德国哲学的辩证思想,在哲学和艺术理论中都建立了历史发展观念。谢林则宣扬自然和精神、客体和主体在“绝对”中的统一;他说,自然是看得见的精神,精神是看不见的自然。这种哲学对浪漫主义运动有很大影响。 
  德国“古典”主义文学不同于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更不同于德国启蒙文学初期高特舍特倡导的对法国古典文学形式的模仿。它是在德国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18世纪80年代,歌德和席勒先后脱离狂飙突进时期,在法国革命前后动荡不安的年代里,逐渐形成他们的“古典”主义文艺思想。他们认为人类历史在不断发民,日益接受所谓人道主义的理想,他们企图培养完整的、和谐的人。他们的人道主义理想承袭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传统,但是削弱了后者的反宗教、反封建的内容,而提倡以宽容和妥协来解决情感和理智、自由和法则、个人和社会的矛盾。他们在创作方法上强调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相结合;在艺术上要求形式完整,语言纯洁。他们接受了温克尔曼用以概括希腊艺术特点的“高贵的单纯和宁静的伟大”的看法,把希腊艺术作为典范,同时也从民间文学里吸取养分。但他们回避革命,不想通过社会和政治的变革来改造人,只想用抽象的理想来教育人,甚至企图在“和谐”中维持旧的社会秩序。这种建立在历史唯心主义基础上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他们所谓的“人类”不过是资产阶级的人,所追求的自我完成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 
  德国“古典”主义文学虽然反映出德国资产阶级的弱点,但它的思想内容基本上是积极的、向前看的,它在艺术上有很大的成就。与此相反,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多数是消极的、向后看的,甚至是病态的。德国浪漫主义运动开始于18世纪90年代,结束于19世纪30年代。当“古典”主义主要只能由歌德和席勒这两个名字来代表时,浪漫主义则拥有大量的作家和诗人。早期的浪漫主义者除诺瓦利斯出身贵放外,史雷格尔兄弟、蒂克等都是出身于小资产阶级,对法国革命曾一度表示欢迎,随后由于对法国革命暴力的恐惧和厌恶,才否定现实,向后退却。他们缅怀过去,歌颂封建的、教会的中古时代。他们标榜要创造一种“新”的文艺,实际上这是一种反动的文艺。他们继承了狂飙突进运动崇尚情感、不受理性约束的方面,却丧失了狂飙突进文学中那种战斗的、反封建的精神。在艺术上,同启蒙时期文学相反,他们混淆文学艺术种类的界限;同“古典”主义文学相反,他们的作品形式散漫,语言含糊甚至怪诞。他们写出大量作品,艺术上的成就却很有限,政治上则越来越趋向反动,标志着资产阶级向封建贵族投降。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已成为十九世纪末期资产阶级颓废文学的“先驱”了。 
  在拿破仑占领德国的时期,德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爱国情绪高涨,涌现出爱国歌手如恩斯特·莫里茨·阿恩特(1769…1860)、台奥多尔·克尔纳尔(1791…1813)等,他们抵抗法国侵略,号召人民起来行动,尽管他们的思想中含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成分。时势所趋,一些较晚的浪漫主义者在他们创作辞藻华丽、充满怀古情调的作品的同时,也不能不考虑到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他们中间,有人写出爱国诗歌,有人挖掘中古时代的文学遗产,有人搜集和整理民间童话和民歌。也有个别作家在反对市侩习气、揭露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作品中显示出现实主义的因素。此外,浪漫主义者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方面也有过卓越的成绩。这可以说是德国浪漫主义派对德国文学作出的带有积极性的贡献。 
  维也纳会议以后,德国封建势力非常猖獗,浪漫主义文学内容更为空虚,不少浪漫主义者美化封建贵族和天主教教会,给腐朽的封建制度穿上妖冶的服装,成为反动统治者的文化助手。这期间老年的歌德却密切注意欧洲先进国家的进步事物,继续进行创作。他反对文学中一切神秘的、宗教的、蒙昧主义的倾向,不断地谴责浪漫主义脱离现实和敌视人生。他说,“古典的是健康的,浪漫的是病态的。”但他晚年的作品,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不能说纯粹是“古典”主义的,其中含有不少积极浪漫主义的成分。与此同时,青年海涅已经写出清新生动的抒情诗和尖锐地讽刺德国落后现象的散文,预示德国文学中一个新时代将要来临。他的创作本是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下开始的,但他后来却“用鞭笞答谢了老师”。 
  歌德在1775年接受萨克森—魏玛公爵卡尔·奥古斯特的邀请,到魏玛任枢密顾问,担任军事、交通、财务等行政工作。意大利旅行(1786…1788)归来后,他摆脱了行政事务,从事文艺创作和科学研究,并领导魏玛宫廷剧院27年之久(1791…1817)。除少数几次旅行外,他长期居住魏玛,1832年逝世。 
  歌德初到魏玛的十年,是从狂飙突进运动转入“古典”主义的过渡时期。他到了萨克森—魏玛公国,本来抱着一套改良主义的想法,企图在政治上、经济上实行改革,但是没有成功。这时期他的主要创作是一些抒情诗和叙事谣曲,如《致月词》、《浪游人的夜歌》、《迷娘》、《魔王》、《渔夫》等。这些诗是青年歌德诗歌的继续,但是已经失去《普罗米修斯》那种反抗的精神,而代之以更多的抒情因素。到了80年代初期,他的诗中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内容越来越多,他笼统地赞颂人的“高贵”、“友爱”、“善良”(如《神性》)。同时,他的某些具体工作如视察矿山等使他渐渐对自然界发生兴趣,他研究了地质学、生物学、解剖学,这对于他思想中的唯物主义成分和进化论观点起过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1786年,歌德到意大利旅行。他在意大利停留将及两年,研究古希腊、罗马艺术,接受了温克尔曼的艺术观点,形成了他的“古典”主义文艺思想。在意大利,他完成了1775年就已开始的悲剧《哀格蒙特》(1788),把1779年写的《伊菲革涅亚在陶里斯》散文稿改为无韵诗体(1787),回到魏玛后,又写出八十年代初所计划的《托夸多·塔索》(1790)。这三部剧本,第一部标志着从狂飙突进到“古典”主义的过渡,后两部则是歌德“古典”主义初期的代表作。 
  《哀格蒙特》的剧情发生在16世纪尼德兰反西班牙统治的解放战争时期,剧中主人公总督哀格蒙特伯爵为尼德兰人民所爱戴,但是他对敌人态度游移,不够坚强,最后被西班牙派来镇压尼德兰人民的阿尔巴将军逮捕处死。歌德在这里创造了哀格蒙特的情人克莱尔辛的感人形象,她来自民间,质朴忠实,在哀格蒙特被捕后,她勇敢地呼吁市民起义。但是往日表示拥护哀格蒙特的人们都慑于阿尔巴的威力,不敢行动。她呼吁无效,服毒自杀。哀格蒙特在临死的前夕,梦见克莱尔辛化作自由女神在云中出现,宣示他的死亡将给尼德兰带来解放,并且递给他胜利的花环。这个剧本还贯穿着像《铁手骑士葛兹·冯·贝利欣根》那种狂飙突进、反抗暴君、争取自由的精神,但是歌德把历史上反动的哀格蒙特写成一个正面的理想人物,把尼德兰解放战争中进行过英勇反抗的人民写成无能的群氓,这反映出歌德的历史唯心主义和轻视群众的观点。 
  “古典”主义诗剧《伊菲革涅亚在陶里斯》在德国文学史上和莱辛的《智者纳坦》、席勒的《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