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通史(一至四册)-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死。“骄必败”,陈胜吴广恰恰做了这一真理的实证。不过,陈胜吴广虽然失败,反秦的浪潮却被他们激动起来了,这个浪潮,终于冲毁了秦朝的统治。
  陈胜败后,出现代表农民但主要代表领主残余势力的项籍军和代表农民起义的刘邦军,他们一致反秦,最后胜利属于刘邦军。
  楚名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听说陈胜反秦,同他的侄子项籍杀秦会稽郡(治吴,江苏吴县)守,在吴起事,有精兵八千人。项梁从谋士范增的计策,立楚怀王孙心做楚王,仍号楚怀王,自己引兵到定陶(山东定陶县)。项梁几次战胜,便骄做起来,看不起秦军。章邯集中兵力,大破楚军,杀项梁。章邯战胜项梁,也骄傲起来,看不起楚军,率大军渡河攻赵,围钜鹿(河北平乡县)。前二○七年,项籍救钜鹿,遇秦军大战九次,楚军拼死战斗,一个人抵得十个人,呼杀声震动天地。当时各国救赵兵有十余军,筑堡垒不敢出战,将士立壁上看楚兵击秦,吓得心惊魄动,面无人色,项籍已大破秦军,各国兵都隶属在他的麾下,号称“诸侯上将军”。楚兵继续进攻,章邯率全军投降。起初山东人民到关中服徭役,被秦官吏虐待,这时候对秦降兵报复旧怨,激起秦兵的愤恨。项籍引兵攻秦,怕降兵入关叛变,在新安(河南绳池县)城南坑杀秦兵二十余万人。秦主力军完全消灭。钜鹿大战是决定秦亡汉兴的关键。没有这一次大胜,农民起义要受大挫折,但大量惨杀秦兵,关中秦民恨项籍残暴,更坚决拥护刘邦,惟恐项籍得势。项籍军事上大胜,政治上大败了。
  沛(江苏沛县)人刘邦是个中农,自己当亭长,妻吕雉带子女在家种地。陈胜起事,各地响应,刘邦聚众数十人,杀秦沛县令。沛县吏萧何、曹参等椎刘邦为沛公,征发沛子弟,得兵三千人。项梁引兵到薛(山东滕县境),刘邦率众投项梁。项梁给刘邦兵五千人,小将十人,与项籍同为项梁部下的主力军。项梁战屡胜,轻视秦军,被章邯杀死、章邯战胜后,轻视楚军,引兵北击赵,被项籍战败。楚怀王曾与诸将定约,谁先灭秦,谁就做关中王。前二○七年,楚怀王令项籍救赵,令刘邦攻秦,意思就是要刘邦做关中王。前二○六年,刘邦自武关入秦。此时秦二世被赵高杀死,秦王子婴又杀死赵高。刘邦用谋士张良计,破晓关,进攻咸阳。子婴出城来投降。刘邦入咸阳,申明军纪,废除秦严刑苛政,与秦民约法三章(犯杀人罪处死刑,伤人及盗贼按轻重治罪)。秦民大喜,惟恐刘邦不做关中王。项籍大破章邯军,引大兵四十万入关,屠咸阳,杀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项籍自以为已定天下,驱逐楚怀王,自号西楚霸王,有地九郡,建都彭城(江苏徐州市)。其余土地都封给诸侯王凡十余人。刘邦被封为汉王,都南郑(陕西南郑县)。三分关中,封章邯等三个降将为王,堵塞刘邦回关中的道路。项籍掳掠秦宫妇女宝物东归彭城,令诸侯王解故军队,各到封地,享受富贵。很多得封的和不得封的领主残余分子认为封得不公平,纷纷动兵互斗,反对项籍这个措施。齐、赵、燕、魏、韩等地出现新的混乱局面。
  刘邦乘项籍被牵制在混乱局面里,出兵攻章邯等三个王。秦民恨这三人,痛入骨髓,助刘邦消灭他们,统一关中。刘邦得秦民拥护,又联合诸侯王,与项籍苦战四、五年,屡败屡起。前二○二年,垓下(在河南鹿邑县境。一说在安徽灵壁县,按当时军事形势,应以在鹿邑县境为是)决战,项籍败死。刘邦立为皇帝,统一中国,开创历史上著名的汉朝。
  项籍大封诸侯王,把统一的中国倒退到割据分裂的旧时代里去,这是完全违反历史前进的反动措施。农民起义反秦,得不到田宅就被遣散了,这又是完全违反广大农民愿望的反动措施。项籍残暴无比,凶恶超过秦二世,不仅秦民痛恨,关东一般民众也痛恨。他从垓下逃到阴陵(安徽定远县西北),向一个农夫问路,农夫故意指导他走错道路,因而被汉兵追及。这是人民厌弃他的明证。领主残余分子都有极大的野心,受封的人不满意已得的封地,不得封的人当然更不满意。项籍为广大农民所痛恨,又为领主残余分子所反对,兵力虽强,决不能逃避战败自杀的末路。他的败死,是领主残余势力的一个大挫折,也是农民阶级要求国家统一的一个大胜利。
  刘邦出身农民,懂得农民阶级的疾苦,又身为亭长,懂得地主阶级的统治方法。开始起义,便得沛县,以萧何、曹参为首的全部县吏,成为起义军的领导骨干。此后逐步扩大,直到建立朝廷,最基本的人物还是沛县吏。
  项籍兵力和声威比刘邦强大得多,刘项间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刘邦屡战屡败,身受重伤十二次,最后垓下一战,取得全胜。推究刘项胜败的原因,主要由于刘邦的拥护者是广大农民特别是旧秦国农民,项籍的拥护者只是些野心的领主残余分子。两人所依靠的力量不同,因之后果也不同。刘邦有关中作根据地,萧何替他留守,输送兵卒粮响,战败后常得补充,有时甚至十几岁的幼童,六十岁的老人也被补充上战场,秦民并不怨恨。项籍战败,不敢回彭城,也不敢渡江回会稽,因为他知道没有民心可靠的根据地。此外,项籍轻易封诸侯王,受封的六国旧贵族忙于维持自己的地位,无力助战,许多贫寒出身的野心家,分不到封地,心怀不乎。刘邦用张良的计策,不轻易封诸侯王,使这些人有受封希望,出力助攻项籍。重要的谋士良将,大都在项籍那边失意,跑到刘邦这边来。项籍取胜全凭自己的勇力,不会用人,更轻视贫寒出身的人。刘邦善于用人,如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樊哈是狗屠,周勃是吹鼓手,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韩信是流氓,彭越是强盗,都被恰当地使用,各尽其所长。项籍是个勇夫。刘邦不仅自己多智谋,而且能用别人的智谋。例如韩信夺得齐地,派人见刘邦,请封自己做假齐王。刘邦大骂道,我被项籍围困,日夜望你来援救,原来想自立为王。谋士张良、陈平知道这时候不该得罪韩信,暗中踢刘邦的脚,刘邦觉悟,改口大骂道,大丈夫立功做真王就是了,做假的干什么。即时派张良去封韩信为齐王。一次他在阵上大骂项籍,被项籍射中胸口,不能直立,曲身摸脚,说,恶奴射伤我的脚趾。兵士不知道他受重伤,没有溃散。他是这样机智的人,和项籍斗智不斗力,匹夫之勇的项籍,当然不是刘邦的敌手。
简短的结论
  梁襄王问孟子:天下怎样才得安定?孟子答:统一才能安定,不喜欢杀人的人才能统一。荀子也主张天下为郡县,四海成一家。儒家的政治理想,反映出战国时期人民厌恶战争,要求统一的愿望。秦国的政治比山东六国都进步,兵力也较强,所以秦国能完成统一中国的伟大任务。
  秦朝结束了西周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起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把全国划分为郡县,郡守县令都由朝廷任免,中央对地方有很大的控制权。定疆域,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中国开始成为伟大的统一国家。
  秦始皇过度使用民力,虽然很多措施有利于统一,但人民也确实疲惫不堪了。秦二世昏暴无比,征发到闾左,农民被迫大起义,迅速地推倒了秦朝的统治。
  当时三个起义首领,陈胜缺乏政治军事经验,虽然失败了,号召反秦的功绩是巨大的。项籍矩鹿一战,摧毁秦主力军,对农民起义是一个大贡献。但是,他代表领主残余势力,要把社会倒退到秦以前的旧时代去,阻挠历史前进的趋势,他只能成为一撅不振的可怜虫。农民起义的果实自然要落到本身地主阶级化但也代表农民部分利益的刘邦手中。汉朝的建立,使秦朝开始的统一国家,得以巩固起来,农民阶级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这是第一次显著的表现。
  秦朝是短促的朝代,但又是极重要的朝代。秦始皇是暴虐的皇帝,但又是对历史有巨大贡献的皇帝。秦是文化的摧残者,但在某些方面又是先进者。
第二章 国家统一巩固后对外扩展时期——西汉
——前二○六年——二三年
第一节 西汉政治概状
  前二○二年,汉高帝刘邦战胜项籍,受诸侯王推戴,做了皇帝,国号汉,都长安(陕西西安市西北),习惯上称为前汉或西汉。
  汉高帝被推戴做皇帝的时候,汉朝廷直接统治的领土仅十五郡,其余土地都封给诸侯王,几乎恢复了战国时期的割据局面。这种做法在当时是必要的,不这样做,不能换得这些人的助攻项籍,不能换得这些人对汉皇帝名义的承认,也就不能换得统一与和平。
  有非凡的政治才能的汉高帝,在位七年,做着一件大事,那就是为与民休息准备各种条件。为了与民休息,汉高帝作出下列诸措施:建立制度——萧何定津令,韩信定军法,张苍定历法及度量衡程式,叔孙通定礼仪,汉朝制度很快建立起来,秦制度基本上变成汉制度。萧何做相国,提倡俭朴,处理政事,完全按照律令。民间歌颂他说,“萧何为法,较(明)若画一”。秦项大乱以后,人民饱受战祸,穷苦已极,得在一定的律令下生活,自然感到宁静,人人自安,难动摇了。
  招集官僚——汉高帝征召天下“贤士大夫”到京师,分派大小官职,给与田宅。士人有官做,既充实了官僚机构,也免得失意谋乱。当时皇帝还配备不起四匹纯一色的马来驾车,有些将相大臣坐牛车,这种简陋的生活,使一班得官得田宅的士人,满意于自己的所得,不敢象秦官吏那样贪虐。官吏少作一些恶,有利于人民的休息。
  压抑商贾——秦时摇役繁兴,商贾乘被征发人困急,重利盘剥,夺取田宅子女。被征发人前有服役死亡的危苦,后有商贾索债的压迫,陈胜振臂一呼,天下响应,这是汉高帝亲自看到的。战争期间,商贾操纵物价,任意踊腾(上涨),米一石贵至五千钱或一万钱,马一匹贵至一百金,人相食,饿死无数。商贾祸不比战祸轻多少,这又是汉高帝亲自看到的。他即帝位以后,令商贾不得着丝织衣服,不得携带兵器自卫,不得乘车骑马,不得做官吏,商贾买饥民子女为奴婢,无偿释免,算赋比常人加倍。这种含有报复性的法令,使富商大贾受到惩罚。叛将陈稀军中,将官都是旧商贾,足见有些商贾破产,挺而走险。商贾受罚,有利于人民的休息。
  对匈奴和亲——秦汉间匈奴冒顿(音墨毒mòdǘ)单于(单音蝉chán)强盛,侵入汉朝边地,最近处离汉都长安仅七百里。前二○○年,汉高帝亲将大军三十二万人到平城(山西大同县东),准备击匈奴。冒顿率骑兵四十万人围困平城七日,汉兵不战退回。自此匈奴更加强盛,经常入寇,破坏汉边境。汉无力反击,只好用和亲策,求暂时的安宁。和亲就是对匈奴忍辱退让,但在当时却有利于人民的休息。
  与上述诸措施同时,汉高帝又致力于战争的善后措施,获得了社会各阶层的满意。
  功臣——从汉高帝起兵的功臣如曹参、周勃等人,没有一个是猛将,也没有一个敢于显出大野心。汉高帝封这些文武功臣一百四十三人为侯,大侯食一万户,小侯食五、六百户。侯国民事由朝廷派官吏管理,侯不得干与。侯是大地主不是领主,西汉前期,他们是朝廷的有力支持者。
  从军吏卒——按功劳大小,从军久暂,规定各种待遇:第七级爵公大夫以上食邑,第六级爵官大夫以下有加赐爵一级、世世复(世世免徭役)、复终身、复十二年、复六年、免户赋等优待,又有向地方官吏领取田宅及应用器物的权利。食邑的吏卒显然转化为地主,免役的吏卒得到田宅,也有可能转化为地主。
  普通民众——劝告流亡民众归还故乡,领取原有田宅。定田租(征收实物菽与粟)每年十五税一。庶民生育子女,免谣役两年。战争中土地大量荒废,农民在轻税下,可以按人力多少开辟荒地。
  奴婢——陈胜起义军中有吕臣率领的苍头军。秦时呼奴隶为苍头,苍头军显然是奴隶起义军。陈胜败后,吕臣归附项梁,做楚国司徒,这说明苍头军是一支有力的军队。苍头军教训了奴隶主,汉高帝即位,便下令:凡庶民因饥饿穷困卖身为奴婢者一律释免,恢复庶民身分。前一九二年(汉惠帝三年)征发王国侯国徒隶二万人筑长安城。徒是罪人,隶是奴隶,想见释放奴隶后,奴隶数量确已减少。
  医治战争创伤,归根只是减轻一些租税与徭役。农民起义,付出大量生命财物,才取得统治阶级的这些让步,代价是很高的。但是,不付出这个代价,农民便活不下去。只有用高价换得了这些让步,社会生产才能缓慢地恢复并发展起来。
  在封建社会里,领主割据势力常是大乱的一个发动者。特别是汉初,割据势力比中央集权的力量大。汉高帝把割据势力削弱了,这是他政治上的大成功。
  消灭异姓王——汉高帝垓下战胜,主要依靠韩信、彭越、英布三个猛将的会师。项籍死后,当时据地称王的人有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韩国贵族)、长沙王吴芮(音锐ruì)、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闽越王无诸(越王勾践后裔)、南粤王赵佗。这些异姓王除了吴芮、无诸、赵伦三人在本国内起着保境安民的作用,其余都是统一的障碍。汉高帝采用各种方式,数年间把障碍各个消灭。楚王韩信被废后叫冤说:“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韩信这一类野心家自以为有大功。应当割地称王,但从人民要求统一的观点看来,不消灭这些割据者,即使希望战祸暂停也是不可能的。汉高帝杀功臣,客观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因为人民迫切需要休息。
  分封同姓王——新起的汉朝廷,实力不能通达到全国,有必要分封诸王。汉高帝一面消灭异姓王,一面陆续封儿子刘肥为齐王、刘长为淮南王、刘建为燕王、刘如意为赵王、刘恢为梁王、刘恒为代王、刘友为淮阳王,又封弟刘交为楚王,侄刘濞为吴王。这些王国的重要官吏是汉朝廷派遣去的,法令也是汉朝廷制定的,诸王多是幼童,在封地内权力远不如异姓王那样大,汉朝廷因此有时间来充实自己的统治力,到一定时期消灭这些半割据的同姓王国。
  迁徙豪强——秦始皇迁徙山东豪富到关中,企图铲除领主残余势力。秦项战乱中,证明山东豪富仍拥有强大的实力。汉高帝迁徒六国国王后裔、豪杰名家及齐国田氏、楚国昭氏、屈氏、景氏、怀氏五大族共十余万人入关,给与好田宅,使在关中建立新家业。山东旧豪强被迁徙,新豪强还没有兴起的空隙间,人民获得休息的机会。
  汉高帝在位七年,规定与民休息的政治方针,给盛大的汉朝奠定了基础。
  在汉高帝奠定的基础上,西汉一朝发展与衰落可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
  前期(前一九四年——汉惠帝元年至前一四一年——汉景帝后三年,凡五十四年)汉惠帝用曹参为相国。曹参师事道家大师盖公(盖音葛gě),一切遵守萧何所定法令,实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治。西汉前期黄老刑名之学在政治上居指导地位,秦项大乱以后,这种政治思想确是适合全社会的需要,特别是农民,更感到统治者清静无为的必要。
  战国时期,到处是万户大邑。经秦朝残酷的剥削与八年战争的破坏,再加大饥荒,人相食,汉初万户大邑存留不过二三千户,人口可惊的减耗了。汉惠帝两次筑长安城,征发附近六百里内男女夫役,每次都只有十四万五、六千人。京师附近人口如此稀疏,其他地方可以推想。汉景帝时中原地区户口一般增加一倍至三、四倍,大体上恢复战国时人口。吴是南方大国,有县五十三。前一五四年,吴王刘濞反叛,征发全国六十二岁以下,十四岁以上男子,仅得二十余万人,平均一县约四千人,足见较远地区仍是荒凉景象。从人口恢复的迟缓看来,人民要求休息将是何等的迫切。
  汉惠帝奖励人口增殖与土地开垦,令民女十五岁至三十岁不出嫁,分五等罚钱。又免力田人徭役终身。汉文帝是著名节俭的皇帝。他亲耕藉田,提倡农耕,兔收天下农田租税凡十二年。汉景帝即位,收民田半租。汉高帝定租率,十五税一,半租是三十税一,这确是极轻的租税。西汉在文、景两个皇帝统治下,前后三十九年,终于获致了超过战国时期的经济繁荣。
  三十税一制,鼓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战后广大荒地逐渐被开垦出来,流亡户也逐渐回到故乡来。拥有小块耕地的农民,占农民户口中的极大多数,这是西汉前期社会繁荣的真实基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