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帝国日不落-第30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闯贼部抓来不少明军和地主武装的炮手、铳手,炮击城池以火铳三段击掩护裹挟的老百姓蚁附攻城成为可能。

    开封守军拼死抵抗,文武官员紧急动员城中青壮男子上城参加战斗,周王拿出钱粮驱使城中老幼抢修城墙缺口,昼夜不休。

    这一次死守开封的主将是李中正,他为了激励军民万死不降,效仿战国时田单坚守即墨的办法,编造流寇传单在开封军民中广泛传播。

    很快流言四起,守城军民得知闯贼凶残,准备“攻的开封破,不留人一个,就是答帚头,也得刀三剁。”

    得知城破所有人都会死于非命,军民们奋不顾身,还算贤德的周王朱恭枵不是守财奴,亲自拿出库金二十万两银子给守军将士发饷,并且开出赏格,杀一贼给白银十两。

    闯贼部攻城属于人海战,器械和兵力调度都不成章法,火炮也是瞎打一气,火铳质量太差,射程、准头都不靠谱。

    守城军民用猛火油柜喷射猛火油然后投以火把,贼兵被烧死者不可胜计,没辙,李独眼在城外折腾了接近一个月再次灰溜溜放弃开封找软柿子捏去了。

    闯贼二打开封宣告失败,可是开封城虽然解围,但已经伤筋动骨。

    不是银子等等贵金属没有了,这些东西始终存在,只不过不停换主人而已。

    而是粮食短缺,为了躲兵灾逃入城中的人太多有几十万,正值隆冬,老百姓饥寒交迫苦不堪言。

    李中正和张修身等等文武学习“战神”做派配给供应粮食,并且自己以身作则和军民一起吃糠咽菜,才勉强不让老百姓饿死。

    翌年正月,开封没有等来朝廷的救济粮,等来了崇祯下诏褒奖周王。

    如“……此高皇帝神灵悯宗室子孙维城莫固,启王心而降之福也。……。”这样的语句已经是很高评价。

    但此时老百姓不需要漂亮话,只需要一碗热粥……。

第七百四十二章:挂马头卖人肉

    可惜在这青黄不接的早春,开封城内几十万军民连得到一碗香喷喷的粥都是奢望。

    周王朱恭枵已经基本散尽钱粮,此时他也无能为力。

    开封屡屡被围,而朝廷人马的增援越来越无力,恰恰相反,流寇的人马总是倍增,李中正认为此消彼长必然难以持久,不能选择在此死地和流寇拼消耗。

    就在这时,李中正见到了南王派来的老熟人“南明”正三品武官河南军情处主官左守权。

    跟随左守权前来的只有一个百总河南籍骑兵,还有宣传队正六品百总军官陆文华带着二十几位宣传队辅兵。

    这一支一百几十人的组合没有打“战神”旗帜,也没有打“南明”旗号,而是以“华夏大钱庄”警卫的名义来到中原。

    左守权见到李中正直言不讳,告知他如果想要保全军队杀敌建功唯有守卫沿江城池才会有保障,因为“南明”会在紧要关头派出内河战船沿江增援。

    毫无疑问左守权要求李中正放弃开封,这是数千里之外的黄胜通过军情司传回的情报得知,历史上出现的李自成三打开封已经打了两回。

    鞭长莫及的黄胜在集结兵力去辽东,崇祯皇帝已经在邸报上要求大明文武齐心协力消灭流寇,要大家不等不靠不要奢求外**队入援。

    大明情报“南明”基本上掌握,邸报传递的意思连普通军情处特工都看明白了,大明这是阐明态度,也亮出了底线,不许“南明”军队染指中原。

    在这样的情况下,经验丰富的左守权被派来河南公干,为了不引起大明误会,他身边只有百十号以“华夏大钱庄”警卫的名义跟随的人马。

    左守权要做的第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能让李自成第三次围攻开封。

    因为闯贼第三次围攻开封志在必得,他采取长期围困的战术,意图让开封数十万军民饿死。

    被围后,开封城里的粮食在三个月后告罄,饥饿之困到了“人人相食”的绝境,敲人骨吸骨髓之事已经不足为奇。

    弱民不能杀人食肉只能吃一切能够获得的东西,如水草、观音土、皮革、中药等等,甚至吃马粪。

    最后军中开始杀马,竟然有兵丁将马肉人肉混起来出售,每斤卖价三四两银子,“挂马头卖人肉”该是何等景象?现代人无法想象。

    开封每天都有成百上千人饿死,可是即便如此,顽强的开封军民依旧选择死战到底。

    独眼李没想到开封人如此倔强,在久攻不下的情况下,闯贼丧心病狂掘断黄河大堤水淹开封城。

    北宋画家张泽端画作“清明上河图”上繁华的汴梁“满城俱成河汉”,只存钟、鼓两楼及周王府紫金城屋脊、相国寺顶、延庆观、土街等高阜处。

    历史上的那一次人为决口导致黄泛区绵延几百里,导致开封被泥沙掩埋达二十米。

    造孽啊!老百姓损失数百万之多,侥幸活下来的人也变成了一贫如洗,祖祖辈辈耕种的熟地变成了荒滩盐碱地。

    先知黄胜不能判断李自成是否还是如此疯狂,为了防患于未然下达命令给左守权,不许“大明”军民死守开封,免得老百姓成为枯骨、古都成为废墟、麦田变成盐碱地。

    李中正不迂腐,他何尝不知河南已经被流寇打烂了,如今千里无粮,现在还无法进行生产自救,因为流寇随时都会出现,老百姓种麦子得不到收获还要搭上劳力和种子。

    军民得不到粮食补充无论多么坚固的城池也不可能久守,到了再次被团团包围之时,期盼效率低下的朝廷救援,肯定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七八年前,李中正被流寇包围在河南伊阳县城就是这个状况,有了前车之鉴,他必须为满城几十万军民官吏负责。

    左守权表态可以提供军粮但是只能选择供给沿江城池,因为这些城池能够确保不失的可能性极大,否则不远万里海陆联运到大明的粮食就有可能便宜了流寇。

    如今的大明粮价奇高,而“华夏粮行”始终执行限价配给销售,每石精米最高上限两个半银币。

    大明太多有良知的文官武将知道黄家十年如一日平抑粮价多么不容易,几千里江海联运难道不要成本吗?仓储损耗、搬运费用都不是小数目。

    黄胜运粮食进大明是为了救活更多汉民,不是让流寇能够吃饱肚子有力气祸害地方。

    李中正认为这样做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带领军民来到江边就近吃粮成本小了安全性高了,可行!

    明目张胆把大军带去江边城池不可能,但是李中正可以巧立名目驻军光州,这里还是河南辖区,虽然不靠长江但是有淮河可凭,一样可以水运粮食。

    光州是江淮河汉间的战略要地,李中正移师以这里作为大本营无可厚非。

    况且他仅仅是在这里虚张声势设立名义上的大本营,只留三千人马守城,发现贼兵大举进犯立刻转进汉口新城。

    李中正知道贼兵发展迅猛,官兵渐渐地处于劣势,保存实力尤为重要,万万不能分散兵力让闯贼各个击破。

    汉口是南王设立的屯粮城,背靠长江探险,大军转进汉口,军民选择留下协助守城又或者逃难出海都不是问题,流寇不管来多少人也无法围死那里。

    因此他把真正的大本营设立在汉口,进可攻退可守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既然双方都是本着尽可能解救老百姓的思维做事,当然不会患得患失,当天就开始撤离贫民,副将张修身带领麾下三千骑兵又和左守权合作了。

    老百姓大撤退,周王也不会留下,他动身南迁之时写了折子请皇帝恩准暂避光州,等局势好转后再回藩。

    几十万老百姓撤离,开封城留给升职为开封总兵官的陈永福带领一万人马守卫,需要吃饭的人少了,粮食问题基本解决。

    况且他也没有必要死守,发现贼兵势大,可以选择往南撤退到光州,贼兵围攻光州也给他们,官军接着往汉口转进即可。

第七百四十三章:掩护军民撤退

    左守权再次来中原腹地的主要任务还是竭尽所能往沿海、沿江转移汉人。

    即便他们中大多数人不愿意渡海南下,也要让更多人能够摆脱成为炮灰的宿命活下来。

    左守权成功劝得李中正弃守开封南下后又去了南阳府,狠滑头的南阳知府回乡丁忧去了,现在是同知高智勇主事。

    高家知道河南灾害连年流寇不绝,担心二公子的安危,把家里的心腹家丁都派来保护高智勇。

    高第的家丁装备好武力值都不低,高家和黄家的关系太好了,三百余家丁都是精挑细选经过“战神”教官培训。

    高家这些年参与海运和海贸当然不差钱,给足钱粮配齐“南明”生产的装备,因此这三百多人的质量不亚于“战神”骑兵。

    高智勇这十几年做事兢兢业业,他痛恨建奴憎恶流寇,多次在河南跟流寇较量。

    他亲眼见到觉华岛被建奴攻破后一万余军民遭受屠戮的惨状,从那以后他就暗下决心永远不能放下武器任敌人宰割。

    以高智勇的素质和家世更加不可能投降闯贼,势必跟他们血战到底。

    驻守南阳的总兵官猛如虎也不是贪生怕死之辈,得到代理知府高智勇、唐王朱聿镆的钱粮支持带领麾下坚守城池,南阳也是大明藩王封地,是唐王藩邸所在,城池不小也很牢固。

    在开封吃瘪的李独眼要在南阳城找回场子,可惜坚守南阳城的文官武将和各级官吏齐心协力守城,闯贼没有机会得手。

    李独眼当机立断绕开此城劫掠,果然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连下内乡、镇平、新野、泌阳、禹州等州县,队伍又膨胀了一倍余。

    高智勇得到家丁队探报,知道贼兵越打越多越打越强,人马众多达到恐怖的三五十万,心里真不是滋味。

    可是朝廷援军迟迟不至,自己又守土有责,贼兵卷土重来之时,南阳城恐怕再也难保。

    就在这时,老朋友左守权来了,他劝高智勇、猛如虎、唐王弃守南阳城带领军民和李中正汇合共同守卫汉口。

    当然他们给朝廷的奏折也是去光州驻扎。高家是“战神”系铁杆,高智勇早就对“南明”心向往之,带领军民撤退到汉口能够得到“战神”庇护他立刻欣然同意。

    高智勇的奏疏写得冠冕堂皇,把他们的弃城而逃包装成了去光州和主力合兵一处形成拳头,免得分散防守被贼兵一一击破。

    河南藩王在流寇破城时都是首当其冲,十有**死于非命,现任唐王见南阳军民撤走哪里敢留在此地,赶紧收拾家当跟着跑路。

    崇祯十五年的朝廷早就没有了威严,地方军阀大多数阳奉阴违,而且出现了一个怪现象,朝廷封赏已经不是按照军功、战果来衡量。

    各路将领之中,只要麾下人多势众,哪怕根本不为朝廷出力,每一次的封赏都很优厚。

    要是哪一位将军带领人马跟流寇血战导致损兵折将,麾下没有几个人了,这位将军十有**会被朝廷追责甚至砍头。

    猛如虎、虎大威、陈永福等等总兵官麾下将士的粮饷基本上是将领自己想办法,兵部要调哪一路人马作战,不派人送来足够打动他们的开拔银,这些已经趋于军阀化的将领根本不予理睬。

    是这些将军人品太差吗?这需要一分为二看待问题。

    朝廷寡恩不管将士们的死活,拥兵自重的将领日子过得滋润,为国效力的傻帽难以为继还会身首异处,没有人是傻子,好人也慢慢的学坏了。

    还好历史上的贼将军左良玉被黄胜算计了,要是有这个祸害在,他带着几十万比贼兵还要坏的官军吃朝廷、吃流寇、吃老百姓、吃大户,不知会有多少汉人枉死。

    几位总兵官和统兵文官一致上书要求集中使用兵力,兵部哪里有什么拒绝的理由?

    其实兵部大员们也知道不同意然并卵,下面的武夫根本不听调遣,给兵部通报一声算是给足了朝廷面子,朝廷不能给脸不要脸,于是干脆顺水推舟。

    南阳军民大多数知道贼兵势大,南阳朝不保夕,他们不是不想逃,而是实在不知道往哪里逃才安全,与其到处乱窜还不如凭借坚城固守。

    现在有了明确目的地,还听到“战神”宣传队广而告之,知道即将退守的汉口新城是南王修建的屯粮城,牢固度堪比京师城墙,里面粮草充足,而且背靠大江随时可以上船逃之夭夭。

    南阳府和周边幸存老百姓立刻行动起来,猛如虎、高智勇的家丁队和赶来帮忙的张修身骑兵不是护送老百姓南下,而是主动出击闯贼部。

    大有大的难处,李独眼的几十万贼兵、流民安营扎寨连绵十几里,人喊马嘶外加孩子哭,乱糟糟不成样子。

    被几千骑兵突然袭击立刻乱成一锅粥,几十万人打顺风仗气势惊人,败逃起来也很吓人。

    贼兵、流民狼奔豕突了几天,李独眼才利用老营马队遏制住了溃散颓势,等他回过神来重新布置完毕准备围歼这路胆大妄为的明军之时,发现敌人早就跑远了。

    由被明军主动攻击仓促乱奔几十里,到重新收拢人马排兵布阵选择有利地形准备反击,时间过去了大半个月,闯贼得到探报,南阳府的军民逃跑了。

    打惯了仗的李自成明白了明军意图,知道对手是以攻代守虚晃一枪掩护军民撤退。

    跟随的几千是司空见惯的明军骑兵不足为奇,但是打头阵的是已经成为李独眼梦魇的骑兵,他们虽然没有高举“战神”大旗,但是化成灰李自成也认识。

    尘封的记忆在心头涌现,虽然那些威风凛凛的骑士貌似不多仅仅几百人而已,可是那冷酷的面甲,李自成至今还记忆犹新,在子午谷的恶战还经常让李自成从噩梦中惊醒吓出一身冷汗。

    就是那样的骑兵把他和高闯王的队伍打得溃不成军,高闯王时运不济被截下了,他运气不错在混乱中浑浑噩噩跑了出来身边只剩下十八骑。

第七百四十四章:直把杭州作汴州

    很明显那几百骑应该属于“战神”骑兵,只是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不高调打出“战神”旗号?

    李自成认为只要“战神”大旗竖起,他一定会避而远之。

    闯贼百思不得其解,担心那一支敢战的骑兵在路上伏击自己,没敢组织人马追击,听任南阳府军民逃之夭夭。

    他接下来派出大量哨马打探,最后得知中原地区再也没有了“战神”旗号,“战神”准备发动收复辽东消灭大清国的大战,根本没有理会中原乱局。

    放下心来的李独眼继续他的造反大业,干得风生水起,他开始邀买人心,还到处张贴告示让读书人来考试给他们当官的机会,可惜应者寥寥。

    左守权肩负重要使命,他游说了南阳府、开封府军民前往汉口城避难,南下之时周边老百姓纷纷追随,到达目的地时人数已经超过百万。

    有一部分老百姓愿意出海讨生活,大部分老百姓实在故土难离,说哪怕死也要死在祖坟附近,出海说啥都不行。

    宣传队在中原宣传移民政策多年,大部分不怕背井离乡的老百姓已经跟着“战神”走了,留下的十有**属于顽固不化之人。

    如此多的失地农民聚集,安排他们自食其力极为重要,还好沿江水资源丰富,发下农具组织老百姓以一百户为单位进行屯垦。

    短时间是否有产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让这许多人闲着,因为闲则生非啊!

    安排一部分人手屯田耕种,安排一部分人去维修官道,把身体素质最好的留下来成为粮库劳工和码头搬运工。

    汉口屯粮城本来就有一两千留守人员,他们不是战士,是“华夏大钱庄”、“华夏发展”的工作人员和警卫,还有一部分是粮库、码头、工厂的职工。

    “南明”以武立国,驻外工作的所有人都需要通过一级乡勇选拔,因此他们有一定的战斗力。

    钱庄警卫大多数是经历过战火的退役军人,他们一直是军事化管理,待遇跟正兵差不离,战斗力和指挥能力肯定不含糊。

    从河南逃难来了太多老百姓,现在人口基数大了,每一位职工都必须挑选九个壮劳力组建一个小旗进行军事训练,每两个警卫都要带五个小旗合练。

    接下来会有江船运送“南明”造武器装备来到,左守权会坐镇汉口发展乡勇,这些乡勇不打“南明”旗号,属于大明团练组织。

    很快李中正就上报兵部批复了三个团练总兵官的职位,从总兵官到麾下的各级军官当然都是左守权带来的人马和钱庄警卫充任。

    有人口、有钱粮、有武器还有大本营,相信过个一年半载,几万敢战能战之兵就会横空出世。

    “战神”不需要大规模往内地调兵遣将,只要派来军官种子,他们马上就会生根发芽,接下来就能根深叶茂。

    大明朝廷又会百思不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