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封疆-第1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年吴楚七国之乱时,也是用的清君侧的名目,而且当时景帝还真杀了晁错。现在刘屈氂就是霍光口中的奸臣,他真怕自己步了晁错的后尘,所以还没等汉武帝发话,他便主动提出了七国之乱的前车之鉴。而到目前为止,檄文中也并未提到皇长孙刘进的存在,甚至除了河西要员之外,还没有多少人知道刘进已经在霍光的军中了。

    “朕还没有老糊涂好一个清君侧啊霍光竟然还能抽调出八万大军,他究竟有多少兵马?”汉武帝也知道既然霍光打出了清君侧的名号,自然不会因为一个刘屈氂就乖乖退兵。历来清君侧之名不过是块遮羞布,真正的目的绝对不是诛杀几个大臣那么简单。

    “回禀陛下,如今河西十万大军尚在玉门阳关二关抵御安息大军,安阳侯所带八万大军有半数以上是乌孙和匈奴人,这应该也是他能调动的最后兵马了。”桑弘羊出言答道,他一直有关注河西,甚至那里还有不少他的探子。

    “那么下勤王诏吧”汉武帝垂下了头,不得不走出了最后一步。不过许多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个时候汉武帝竟然还没有下旨夺取霍光的爵位和官职。

    汉武帝最不愿意下达的勤王诏最后还是颁布了,当霍光的清君侧檄文传遍天下的时候,汉武帝的勤王诏也传遍了天下。几乎各郡太守和刘姓诸王面前都摆放了两份文书,一份是以皇帝名义下发的勤王诏命,一份是以霍光名义发布的清君侧檄文。

    相对于霍光的檄文,皇帝的诏命似乎要有用的多,一时间天下郡国应者如云,各郡国少则上千,多则近万的响应者纷纷举起了勤王大旗,一时间天下风起云涌。

    淄川国都巨城,王宫之中当代淄川王刘建正眉头紧皱的看着两份内容截然相反的文书。他的身侧是次子刘隆,大殿之中国相大将军等人皆在,这些人都在等着这位年迈的淄川王下令。而这里唯独少了淄川国太子刘康,因为刘康是霍光的弟子,所以这件事淄川王刻意的避开了刘康。

    “父王,快下旨意吧!如今正是我淄川国的机会,只要先入长安,父王便是勤王大功臣,他日淄川或可为大汉诸王之首!只是王太子与安阳侯关系匪浅,若要行事还需先囚禁刘康!”刘隆出言说道,他本是淄川王次子,当年王太子突然殡天,他其实最有希望成为淄川王太子,可是最后却被自己的弟弟刘康捷足先登了。

    从小到大刘隆其实都不怎么看得起刘康,甚至还总是嘲笑刘康为胖子,这次他们将刘康排除在外,在刘隆看来也是他重新拿回太子之位的大好机会。

    “国相和大将军你们怎么看?”淄川王抬头望向了两位肱骨之臣,王国的官吏设置和大汉朝堂没多大分别,也有丞相和大将军。

    “他们自然是遵从最正确的旨意了!”还没等淄川国相和大将军开口,殿外一个懒洋洋的声音便传入殿中。

    奇怪的是当这个声音出现的时候,淄川国相和大将军都微微低着头,没有立刻回答淄川王的问题,老淄川王甚至能感觉出来,国相和大将军两人似乎早就知道了会出现这样的变故。而其他几位淄川国的重臣也跟着低下了头。

    随后殿门打开,刘康那圆滚滚的身躯便从殿外走了进来。

第二九五章 局势逆转

    “死胖子你想要造反吗?侍卫快把他抓起来。”刘隆指着越走越近的刘康,他向着刘康身后的一队侍卫大声呼喊着,在他看来眼下就是一个彻底整垮刘康的机会。

    “本太子有话要和父王说,你们先下去。”刘康的身后跟着一队侍卫,不过这些侍卫却并没有听刘隆的话。反倒是刘康说话之后,淄川国相和大将军等重臣纷纷躬身退了出去。

    “你你想谋害父王原来你早就和他们串通好了”刘隆也不傻,这个时候自然看出来了,恐怕今日便是一场血腥的宫廷政变。

    “你大喊大叫的烦不烦?一点刘氏子孙的样子都没有,把他给我拖下去。”刘康看了一眼自己的二哥,有些不耐烦的说道。随后两个王宫侍卫便一左一右的上前架起刘隆就往外拖。

    “你这个杀父弑兄的畜生你不得好死”刘隆拼命的反抗着,嘴里叫嚷着。

    “慢着。”当侍卫拖着刘隆经过刘康身旁的时候,他突然又出言叫侍卫停了下来。

    突然停下之后,刘隆也是一愣,不知道自己这个弟弟想要做什么,一时间倒也忘了咒骂。紧接着刘康突然毫无征兆的伸手,从身旁侍卫手中拿过环首刀,一刀就劈向了刘隆的面颊。

    “康儿不要”老淄川王吓得想要撑着身子站起来,可是他实在太老了,屁股刚离开软席,便又跌坐了下去,只有出言阻止刘康。

    刘康手中的刀刃在距离刘隆鼻尖只有不到半寸的地方停了下来,他也没有真的砍下去,而是盯着刘隆认真的说道:“你再敢多叫一句,孤一刀劈了你,想要活命就给我乖乖闭嘴。另外孤最讨厌别叫我胖子了,而你还敢在前面加个死字?若再让孤听到一次,这个字就要先应验在你身上,把他带下去。”

    刘隆吓得双腿颤抖,牙齿撞的咯咯直响,在死亡面前他再也不敢多说一个字。而且他也看出来了,自己的这个弟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淄川国。

    很快王宫大殿之中便只余下刘康父子二人。当再无他人的时候,刘康站到他父亲老淄川王身前,恭敬的弯腰拜道:“儿臣拜见父王。”

    “你的眼中还有我这个父王吗?”老淄川王有些怒意的看着自己的幼子,他这个做父亲的知道,自己所有儿子中,论心机其实就是这个其貌不扬的幼子最为出众。当年他也是看到了这一点,还有刘康与皇长孙刘进等人交好,他才选择了这个幼子做王太子。只是他也没有想到,刘康在回国后的这么短短几年时间里,竟然已经暗中掌控了这个国家,国中重臣眼中只有这个淄川王太子了!

    “父王说笑了,其实父王是个聪明人,当年您能选我做太子,老师就说过,我的父亲是一个有远见有魄力的人。那么现在儿臣请父王看一样东西!”刘康对着自己的父亲笑着说道,而后从衣袖中取出一张被对折了几次的信笺来。

    “什么东西?”老淄川王一脸疑惑的看向刘康,下意识的伸手接过了信笺。

    刘康没有回答,只是笑看着自己的父亲。而后老淄川王埋头打开信笺开始一字一句的看了起来。

    “这是皇长孙的信他居然还活着?”老淄川王越看脸色变化越大,此刻他已经忽略了自己儿子刚才的行为,心中不断地盘算起来。

    “父王现在觉得淄川国是该勤王还是清君侧呢?”刘康再次问道,依旧一脸的憨笑。

    “你们还联络了哪些人?”老淄川王不是愚笨之人,甚至他也是极为精明的人。当他确定皇长孙刘进还没死,而霍光又有心拥立长孙继位的时候,他的心思也活络了起来。

    这个人老成精的淄川王知道,以刘进的身份不可能只联络刘康一人,那个皇长孙的身份足以号召大汉一半以上的刘姓诸王和郡县。因为勤王只有功劳,最后大家还是各回各家,可是拥立长孙那就是从龙之功,所获得回报远超勤王所得。而最重要的一点,子承父业的观点早已深入到了这个民族的灵魂之中,卫太子的事大多数人其实是抱有同情心的。毕竟这二十多年来太子刘据的名声一直还是不错的,而天下人也早就视刘据为未来的皇帝了,如今刘据已死,刘进子承父业,成为新的大汉皇位继承人可以说顺理成章。

    “梁王”刘康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说了一个梁王。不过梁王二字一出,刘康看到他父王的脸上神色明显有了变化。

    “唉我们都老了这天下终究是你们年轻人的,由你们去折腾吧”老淄川王有些颓废的撑在了案几之上,而后将案几一端的一个朱漆木盒向前推了推。

    “拿去吧,还有你二哥他”老淄川王推动的木盒里装的正是他的淄川王大印。

    “父王安心,刘康不是那种六亲不认的人,只要二哥以后安份,儿臣可以保他一生衣食无忧。”刘康躬身对着老淄川王一拜,而后伸手去端起木盒,同时口中也作着承诺。

    “如此最好,希望为父这次没有选择错误”老淄川王心中松了口气,相比于这种皇位之争,他这个已经没有几天可活的老人反而更关心子孙会不会祸起萧墙。

    “父王您很快就会发现,您做了最正确的选择。”刘康十分自信的说道,在他的心中已经对霍光有些盲目的崇拜了。而且他们淄川国也不是什么小国,再加上诸王之首的梁王,这一次他们的势力远比当年的吴楚七国还要强大,更何况如今的长安已经没有什么可堪大用的军队和统帅了。

    当刘康以淄川王太子身份拿出淄川王大印之后,已经暗中准备多时的军队和粮草迅速的向着巨城汇聚,而那些存有异心的淄川国臣子,早在刘康拿到淄川王大印前已经一一清除了。这不是一场临时起意的仓促行事,而是已经准备了多时的周密行动。

    天下各路勤王之军还在各地汇聚,也没人知道淄川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作为大汉帝国西南最大郡的蜀郡也发生着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

    蜀郡郡治成都,这座完全不输于中原大城的繁华城市,此刻依旧花团锦簇,商贸往来繁荣。

    成都的太守府外,一辆普通的马车缓缓的停在了太守府大门处,在这辆马车后跟了足足上百人,其中七八十人都是手持兵器的护卫,而后二十几人则都身穿着精致的衣裳,他们皆是蜀郡各衙署的长官。可以说除了如今的蜀郡太守司马征之外,蜀郡的高官要员都聚集到了一起。

    马车上一个身穿锦缎长袍的老人在一个健硕奴仆的搀扶下缓缓的走下了马车。太守府的卫兵看到这辆马车和身后那些人,也没有一个露出惊讶之色,反而在这老人下车之后,这些守卫太守府的士兵纷纷低头向老人行礼。

    “见过卓翁!”太守府的士兵恭敬的问候道。

    这个老人正是卓文君的弟弟,蜀郡卓家的家主卓俊臣。他没有官职爵位,却在蜀郡有一个响亮的尊称‘卓翁’。

    “老夫要见太守。”卓俊臣向着太守府内走去,他对着守卫的士兵说了一句,也不等片刻便自己走了进去,他的身后只跟了两个奴仆,一个是搀扶他的,另个手中捧着一个一尺见方的大木匣。

    没有人阻拦卓俊臣,所有人都知道,太守司马征能够成为蜀郡太守,几乎全是卓俊臣的功劳,而司马征本人无论正式场合还是私底下也是对卓俊臣尊敬有加。

    卓俊臣径直走向司马征的书房,这偌大的太守府仿佛就是卓家的后花园一般,就算路上见到几个太守府的吏员,这些人也是恭敬称呼卓俊臣一声“卓翁”,其地位在蜀郡之高可见一斑。

    司马征的书房没有关门,卓俊臣走到门口,假装干咳了两声,而后站在门口对着里面说到:“老夫卓俊臣特来拜会司马太守。”

    “哦,卓翁来了,快快请进。”司马征听到卓俊臣的声音,连忙起身向门口走去,他可一点不敢怠慢卓俊臣。

    司马征将卓俊臣迎进书房,待卓俊臣落座之后司马征才坐下,面对卓俊臣时刻保持着晚辈之礼。

    “不知卓翁前来有何指教?”司马征一脸微笑的问道。

    “老夫听闻皇帝下了勤王诏,大都督也发了清君侧檄文。想来太守也在为此事烦忧吧?今日特来问问太守,是要勤王呢?还是清君侧?”卓俊臣没有什么客套话,坐在那里直接开口问道,如同上官询问下属一般。

    “这有皇帝诏书,自然是选择勤王。不知卓翁有何指教?”司马征有些为难的说道,他也或多或少的听说过蜀郡卓家与大都督霍光府上有些关系,更知道这个卓翁的话在蜀郡比他这个太守还有用。但是作为大汉臣子,他有不得不说出遵从皇帝诏书的话。

    “既然太守相问,老夫也不多说什么废话了。老夫的意思是,清君侧”卓俊臣身子微微前倾,目光逼视着司马征说道。

    “这益州刺史尚在成都,若卓翁的话被刺史得知,恐怕麻烦不小啊”司马征心中一惊,连忙拉出了益州刺史。

    “呵呵今日前来,老夫也顺便将刺史给司马太守带来了。”卓俊臣脸上露出一丝古怪的笑容说道。

    “带来了?这是何意?”司马征下意识的问道,他可没看到益州刺史同来,不禁心中产生了疑问。

    就在司马征疑惑的时候,那个跟随卓俊臣的奴仆将手中的木匣重重的往案几上一放,接着当着司马征的面就将木匣打开。里面一颗头颅睁大着眼睛,双眼正好与司马征对视在一起。

    “啊你杀了刺史?这你们要造反吗?”司马征吓得身子后仰,整个身子都斜躺在了地上,一只手撑着地面,一只手指着卓俊臣,结结巴巴的说道。

    卓俊臣平静的站起身来,向前走了两步,走近了司马征之后才说道:“现在司马太守是自己拿着太守大印去行清君侧之事?还是老夫另外找个太守呢?”

    很快司马征紧张的捧着太守大印,与卓俊臣一起出了太守府。当他走到府门时,看到外面齐聚的人群,司马征才知道原来蜀郡要员早就在府外等着自己了。再微微转头看了一眼卓俊臣,他知道自己不过是眼前这位老人手中的一枚棋子罢了。

    “我等愿随太守清君侧”还没等司马征说什么,府门外那几十个蜀郡要员已经齐齐躬身对着他一拜,而后异口同声的说着要追随司马征清君侧的话。

    这一刻那些还在远处的蜀郡百姓都听到,他们清清楚楚的听到,是太守要带领整个蜀郡去长安清君侧了。很快蜀郡太守司马征召集蜀郡之兵,响应大都督霍光行清君侧的事便迅速的传遍了整个蜀郡。

    司马征已是骑虎难下,而且他知道现在天下人都以为他是真心要响应霍光,让他已经没有任何退路了。走到了这一步,他也不用再考虑什么了,只能全心全意的调集蜀郡之兵,征召民夫粮草开始准备北上长安了。

    令司马征没想到的是,他都没怎么去用心,这偌大的蜀郡竟然很快便应者云集,甚至大量的粮草物资开始汇集。就算平时太平盛世太守府的命令都没有这么高的效率,而蜀郡是大郡,在不到三天的时间里,成都居然汇聚了近四万大军,虽然其中有一万多是临时征召的,但这个数字依然让人吃惊了。

    然而吃惊的事到此还不算完,就在司马征打出清君侧旗号,准备带兵北上的时候。紧邻蜀郡的犍为也出现了变故,犍为太守突然暴毙,犍为都尉何泰起兵两万响应大都督霍光的清君侧檄文。

    很快蜀郡犍为二郡合兵一处,共计六万大军北上直逼汉中。一时间大汉西南局势逆转,原本轰轰烈烈的勤王旗帜纷纷偃旗息鼓,各郡开始暗中观望,响应勤王诏者寥寥无几

第二九六章 不一样的匈奴单于

    当西南六万清君侧大军开始北上的时候,梁国国都睢阳,这里有一座当年吴楚七国之乱时,梁王刘武修筑的点将台。曾经刘武站在这座高台上誓师,依靠一国之力,和手下的几员大将,硬是挡住了吴楚联军,并且战后斩获的首级甚至还隐隐超过了朝廷军队的数量。

    如今的点将台上站立的不再是当年的刘武,而是换成了他的孙子当代梁王刘襄。当年的梁国在这里抵御以清君侧之名起兵的吴楚联军,而今日的梁王却打起了当年吴楚的旗号,行了清君侧之事。

    梁王的威望本就极高,而他这次更是在点将台直接拿出了皇长孙刘进的手书。这一次他的清君侧之名变得有理有据了起来。

    皇长孙刘进辈分上是刘襄的侄子,自己的子侄受到了奸臣迫害,做叔叔为他出头再理所当然不过。而且这个侄子还是拥有皇位优先继承权的皇长孙,这不仅让清君侧之名有理有据,更有了正义之名。

    “另有淄川国,蜀郡等地兵马共清君侧。此次行事不仅要诛奸臣正朝纲,更要为太子平反,为皇长孙正位!”刘襄大声的向台下将士宣布道。他一身甲胄站在点将台上,而他此刻身上的甲胄正是他一生最崇拜的偶像,他的祖父刘武当年所用之物。

    对于自己的行为刘襄感到极为自豪,他甚至认为这番举动不亚于当年自己祖父的行为,这是在挽救汉室,挽救伟大的刘氏。他仿佛感觉到自己的祖父正在天上看着自己。当了二十多年的梁王,刘襄从未感觉自己如此意气风发过!

    虽然如今的梁国只有当年刘武在位时的一半大小了,但依旧占据了二十余城,而且皆为大县富庶之地。点将台下战将十余,甲兵六七万,旌旗猎猎之间气势如虹。

    “誓死追随大王,为太子平反,为长孙正位!”点将台下众将士齐齐跪拜,几万人齐声呐喊,声响直冲云霄,久久的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