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隐相-第1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阆蚶绰芳膊蕉ァ

    不一时,两人便到了囚禁庐陵王李显的偏殿武三思心急之下猛然推门而入,只将殿中在昏暗烛火照耀下愈发显得脸色苍白的李显吓的猛一哆嗦,身子当即便躲入了一个年约四旬的美妇人身后。

    这时有门口值守禁卫来言此前奉命去请庐陵王李显时,庐陵王妃执意随行,李显亦是哭求,并言王妃不随行誓不上车驾,无奈之下,便将两人一起迎了过来。

    武三思此时那里还顾忌得这些,点点头便命那禁卫出去,而后又亲自回身关闭了配殿的门户。

    关好门转过身来,武三思看到李显虽勉强稳坐,但身子的颤抖却是遮也遮不住,反倒是她旁边的庐陵王妃韦氏面无表情坐的端端正正,至少在其脸上看不出半点惊慌之色。

    漏液相召,一入宫就被关进这么间昏暗的配殿,外有禁军看守,复又遭自己突然推门而入。这样的遭遇放到谁身上只怕都难免惊慌,这个女人却能不动声色至此。

    饶是武三思现在如丧家犬入穷巷,仍不免为庐陵王妃的静气与胆量所折,心底暗自道了一句:“这个女人不简单!”

    静静将两人打量了一会儿后,武三思蓦然拜俯于地,一丝不苟的行起了参拜天子时才会用到的大礼。

    这一下,庐陵王李显彻底是傻了,那庐陵王妃拉起他避往一侧以示不敢僭越受此大礼,“亲家公欲戏耍我夫妇耶?”

    庐陵王妃的声音有着与年龄不太匹配的清脆,甚是动听。

    直到这时,武三思才想起来,原来他与庐陵王还算得是儿女亲家,此前武则天曾亲自下令,将庐陵王的小女儿安乐郡主许给了他的嫡长子武崇训。

    一念至此,武三思心思愈定,恭恭敬敬的行完了三叩九拜大礼之后,方才沉声道:“昨日晚间,圣人钦定前梁王武承嗣之子武延基为嗣君,此事,建安王武攸宜、政事堂首辅狄仁杰与臣均可为见证”

    李显面色茫然,显然是不明白武三思说的这些与他这个大礼有什么关系。庐陵王妃双眼中却闪过一抹璀璨的光华,“噢?”

    武三思直挺挺着身子继续道:“后,内宫侍御张昌宗狂性大发,忽行悖逆之事,下毒不成后悍然以香炉将圣天子击杀于寝宫御榻之上”

    “啊?”

    “啊!”

    武三思此言一出,恰如一声九天狂雷在昏暗的配殿中轰响,李显摇摇欲坠,庐陵王妃亦再难自持,一双水灵灵的眼睛瞬间猛睁到了极致,“亲家公此言······当真!陛下……驾……驾崩了!”

    武三思却没有多少时间给他们来消化这个惊天的消息,继续说道:“臣对家侄武延基知之甚深,此子实非天子良才。惊闻圣天子驾崩的噩耗,臣即刻奔往天子寝宫,于寝宫之中发现此诏”…;

    说话间,武三思从左袖中取出了一份明黄诏书双手捧起。

    李显还没有从刚才那个惊天的消息中回过魂来,庐陵王妃伸手接过诏书,只略略一看,便即气血逆冲而上,脸上的两颊间平白多了一层粉腻。人言观美人当在月下灯下,花下,配殿昏暗的灯光下,面呈粉红的庐陵王妃当真是丽人。

    诏书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将庐陵王李显夸了几句后,言明他为嗣君人选,异日接掌天下。

    这份诏书从用料到上面加盖的天子之印皆是货真价实,真的不能再真了!

    庐陵王妃将这份梦寐以求了十多年的诏书看了又看之后,心情才慢慢平复下来。这时她自然想到了这份诏书背后的玄虚。

    武三思之前刚说武则天已经确立武延基为嗣君,此事还有狄仁杰与建安王为见证,转眼之间却又拿出了这份李显为嗣君的诏书,且此时武则天已经驾崩这就意味着李显可以即刻称帝为君。

    前后如此矛盾里面的猫腻还用说嘛?这一切都着落在眼前这个武三思身上了。

    就在这时武三思再次拜俯下去,宏声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圣天子猝然驾崩,当此非常之时,宜行非常之事,臣武三思恭请我皇陛下谨遵先皇遗诏,顺天应人,登悳基称制”

    武三思的声音在昏暗的配殿中回响深远终于醒过神来的李显脸色激动,但庐陵王妃却将那份诏书轻飘飘扔回到了武三思面前的地上,“我家王爷何德何能?我看这九五尊位还是亲家公来坐更稳当些”

    依然拜俯于地的武三思将头深深的埋了下去以示不敢闻此言,“方今内宫中有禁卫与府军听信谣诼之言,以为张昌宗弑君之事乃出自于臣之指使,臣全命尚不可得,安敢觊觎君位?只求我皇明鉴万里,知臣一片赤诚忠心,苟全臣之性命于乱军之手,如此则永念天恩,世世不忘”

    此言一出,李显以手指向武三思,骇然声道:“母皇竟是丧于汝手?”

    武三思刚刚抬起的头又深埋下去,“臣不敢!”

    庐陵王妃瞥了李显一眼,将他后面的话生生逼回去后才轻描淡写道:“王爷虽信誓旦旦此诏乃出自圣人遗命,然则将至武延基于何地耶?政事堂狄公、禁军武王爷可是俱知他方为嗣君人选的”

    “武延基何德何能,敢为君父?”武三思站起身来,咬牙向殿外喝道:“带武延基”

    仅仅片刻功夫后,富贵清俊的武延基就被两个禁卫押送了进来,武三思顺手自一禁卫身上抽出一柄制式腰刀后,方才命两人关好殿门离

    武延基浑然不知武三思在其身后的这一动作,此时的他正温文尔雅的向庐陵王李显夫妇见礼,口称“岳父,岳母大人”

    也是在这时,武三思才想起来,不仅是他的儿子武崇训与李显之女安乐郡主订了亲。眼前这个侄儿武延基未过门的媳妇正是李显另一个大些的女儿永泰郡主。

    只不过他那未过门的儿媳妇安乐郡主是眼前这位庐陵王妃亲生,而永泰郡主则不是。

    因久未剪烛芯,配殿中的烛火愈发昏暗,幽幽的摇曳不停,这样的烛火使得武三思微微扭曲的脸更显狰狞,就在武延基躬身行礼完毕将要直起身子时,一道寒光从他身后直接捅入了胸腹,因用力太大,那血流不止的刀刃生生穿透了武延基整个年轻单薄的身体。…;

    武延基愕然转身,无辜的双眼中满是无尽的茫然与痛苦,“王叔……你……”

    此时此刻,即便是武三思也无法直视侄子的这双眼睛,偏头之间奋力回刀,当长长的刀刃完全抽离出来后,武延基体悳内的鲜血在压力下顿时激悳射而出,溅在武三思身上,脚下,血迹斑斑,直令人不忍目睹。

    那一句疑问终于没能问完,武延基便如离枝的秋叶带着满眼的无辜与疑惑,静美的消逝在皇宫这个阴森昏暗的配殿中。

    受此血腥场面的刺激,以袖颜面的李显惊怖之症再次发作,全身如筛糠般抖个不停,庐陵王妃却是眉毛眨也没眨的看着这场配殿刺杀,或许她早已知道会有这场刺杀,她根本就是在等着这场刺杀,是以此刻的她才能如此沉静。

    “当”的一声撂开手中染血的长刀,武三思再次拜俯于地,就拜倒在侄子血泊中的身体旁边,“方今武延基已死于乱军之手,建安王武攸宜与臣下份属宗亲,他那里的事情自有臣下来办,保证不会有一丝一毫不利于新朝的流言传出。便是陛下登悳基之后,武氏宗族及朝野武党臣下也尽可安抚得。至于政事堂狄公那里,陛下登悳基为帝岂非其多年夙愿?”

    自前朝高宗时武则天以皇后身份主政以来,便不断培植武氏宗亲以为臂助,多年积累下来,武氏在朝野的力量实在不容小觑,而朝堂中的武党更是任何人都难以忽视的一股庞大政治力量。今晚武则天与武延基死的如此离奇,若没有得力的人选来安抚,武氏宗亲与朝中的武党即便只是为自安自保也得大闹起来。

    而若论安抚这两批人,自武承嗣死后,还能有比武三思更合适的吗?

    这些念头在庐陵王妃脑海中一闪而过,最终她拉着李显走到武三思身前亲热的将其扶起,“咱们原是一家人,以后借重处亦多,亲家公何需如此拘礼?”

    闻言,武三思心口憋闷已久的那口气终于长长的吐了出来,庐陵王妃低头看着脚侧的那纸诏书,再看看武延基淋漓的鲜血,唇边无声的绽放出一个笑容来。

    映着诏书的明黄与淋漓的血色,庐陵王妃在昏暗灯火中的这一笑惊心动魄、倾国倾城!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iancw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ps:过生日了,打滚求支持啊,本书极度饥渴,什么都缺,什么都需要!另外:那个评价票是不要钱的,大家不用白不用,就投给本书了吧,多谢了!【】提供

第二百零一章 华丽的落幕

    有随侍武则天达十六年之久,堪称其影子的上官婉儿出面喊话,有武则天贴身男宠张昌宗当众自承弑君之事,万骑禁卫军心摇动之下再难对高举勤王大旗的府军做出有效抵御。

    一阵混乱过后,潮水般的府军便已涌入天子寝宫所在的这一片院落,而后经过一番调整部署,勤王兵马将这一整片宫城最为核心的地域里三层外三层围的水泄不通。。

    一时之间,无数宫灯与火把集中高举,明红的灯火耀亮了整片天际。至此,顺利完成合围的数千勤王将士渐次安静下来,最终竟至落针可闻,几千双眼睛从前方庄严大气而又幽深沧桑的殿阁中收回目光,最终着落到缓缓走到队伍最前方的三人身上。

    三人中靠右站着的那人身形矮壮,一身甲胄色如暗血,其人左手按刀,满是横肉的脸上虬须如针,其全身透出的森冷杀意十步之外已清晰可感。

    中间那人是个身量高挑贵气逼人的女子,其人肌肤细腻、艳胜桃李,一双承继自其母的凤目因激动和内心的念头太多而显得璀璨夺目,飘忽深邃。内廷自凝池上吹来的夜风刮起她背上那袭大红风氅,衣袂烈烈作响的同时,亦露出了风氅下长刀的一角。

    便是这惊鸿一现的长刀一角,透露了女子心中早已沸腾咆哮的野望,以及平息这灼人野望所需的淋漓鲜血。

    三人中唯有站在左侧的那个年轻男子神色最为复杂,目睹重兵合围成功后,他如释重负的轻叹一声后,目光便再不曾着落在眼前据说是武三思与狄仁杰等重臣所在之地,而是透过点点成片的宫灯与火把,落向了稍远处的那一座院落。

    那里正是圣天子的寝息之地。身量颀长、纵然刺骨的夜风也压不住其勃勃英气的年轻男子就这样久久的遥望着天子寝宫,适才在与禁军搏杀的阵前也不曾稍有犹豫退让的眼神此刻却是充满了无尽的哀伤。

    这如陈年老酒般的哀伤表现的并不激烈,却是深远绵长,带着浓浓的历史风云,饮一口便足以醉一生。

    “唐松”

    太平的声音很低。因为心太火热,竟使其声音里带上了浓浓的颤音。

    唐松从远处的天子寝宫收回目光,将那无尽的哀伤沉进心底最深处作为此生最可珍贵的收藏。而后目光锐利的迎向了太平。

    太平虽在与唐松说话。但眼睛却没看他。只是死死盯住面前的这几处殿阁。“现在杀进去当怎么杀?里面的人……”

    言至此处,太平蓦然提手,向下狠狠的比划了一个下切的动作,“鸡犬不留”

    她此言方出。其左侧那满脸横肉,须如钢针的甲胄将军应声拔刀,“铿”的腰刀离鞘长鸣之声如厉鬼尖啸,摄人心魄,在这血腥的宫廷静夜传出极远极远。

    随着这一柄将刀斜举向天。数千府军同时出刀,五千柄制式钢刀的血刃在宫灯火把的映照下寒芒暴起,刹那间无边杀意如天际风雷,喷薄而出。

    这是出兵之初太平就一再问及的问题,到现在重兵合围之势已成后再也拖延不下去了。

    此时的太平已被胸中野望灼烧的痛苦不堪,逆冲的气血甚至染红了她那本该是艳媚的双眼。

    看着已经化身为母狼的太平,唐松深知对于他而言,此刻人生中最大的危险已经不是武三思。而是身边的太平了。长长的一声叹息后低语道:“你所谋太大。但惜乎在朝和地方的根基却太过浅薄,以有限浅薄之根基欲擎天下九鼎之重,何其难也?这一场杀戮下去,屠尽政敌的同时亦是自造绝路,最终能否登上至尊之位还在两可之间,即便能顺利登基。亦将面临数年,数十年。甚至是穷你一生也无法平息的连绵叛乱,这样的皇帝真是你想要的?”…;

    言至此处。唐松伸手扳过太平的肩膀,强使她那充血的双眸迎住自己的眼睛,厉声低语道:“此刻后退一步,你可稳获匡扶社稷的勤王首功;但一步向前,便是万丈不测之深渊。一朝事败身死,你可准备好了?一朝兵连祸结,你可准备好了?一朝这如画江山狼烟处处,复归隋末乱世凄凉,你可准备好了?一朝背负万世骂名永受唾弃轻贱,你可准备好了?”

    太平陷入了要使其狂暴的艰难抉择,粉嫩如春日娇花般的唇生生被咬出血来,“母皇当年……”

    唐松根本不给她半点侥幸的余地,摇着太平的肩膀,声音虽低,却愈厉愈疾,“你母皇一代人杰,登基之前实际已操柄大政垂三十年,历经三十年准备,依然难免李贞豫州起兵、李冲博州起兵、徐敬业扬州起兵反叛之事,何况汝乎?李令月,还不速醒!”

    就在太平陷入天人交战的迷乱,就在又一场血腥杀戮或许马上就将上演,就在唐松面临着穿越以来最大危机的瞬间,“吱呀”一声响动传来,前面配殿的门户从内向外缓缓开启。

    这扇开启的门吸引了所有府军的目光,从里面走出来的却不是众人以为的武三思,而是方今政事首辅狄仁杰。

    狄仁杰完全无视那五千柄森寒长刀组成的刀丛,在府军前方面对着太平公主三人站定后,打开手中的明黄诏书高声诵读起来,诏书里面的文字虽然有些骈四骊六使得许多普通军士无法全部听懂,但其基本意思却是谁都明白。

    圣天子临终前传位于庐陵王李显了,也即是说方今天下又有了新的皇帝。

    这个消息太过于震撼,但对于这些最普通的府军而言,既然是狄仁杰捧出的明黄大诏,既然这份诏书的内容是从他口中诵出,那么就不可能是假的。

    就如同当日在宫城城门处孤身一人面对禁军刀锋也无法阻挡的贡生洪流一样,狄仁杰凭借数十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积累起的名望使一件本来很复杂的事情变得异常简单。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有些人不说话则已,一旦开口说了,别人——至少是这些民间百姓出身的府军便会坚信不疑。

    举世滔滔,天下官员十数万。能做到这一点的也仅只狄仁杰与陆元方两人而已。

    眼见府军们开始口口相传这个消息,唐松心头一块巨石放下,狄仁杰出现的太是时候了。

    随着狄仁杰的出现与诏书的宣读。府军已是军心摇动,刚才没冲进去杀戮,现在再下令已是晚了。就不说别人,你让这些府军去杀他们心中奉为神明一般的狄仁杰。此令刚发,大军马上就会哗变。

    这在客观上就等于是狄仁杰帮着太平做了一个决定,退一步权且隐忍的决定,而这个决定也直接关联着唐松的生死。

    他今晚与太平一起行动,两人的关系太近了。太平真要屠刀下去,其后果唐松也必须跟着承当,而这实在是承担不起啊!

    然则,唐松心头的松快只维持了短短几秒,蓦然想到一事时,心陡然又沉了下去。

    狄仁杰宣读的这份诏书怎么来的?

    武则天根本无意让李显继位,再结合此前内宫的情况,这份伪诏就只能是出自武三思之手。而其如此作为自然是见大势已去后的保命之举。

    一念至此。唐松对武三思更多了几分凛惕,分明看他已是山穷水尽,转眼却让他弄出了这样柳暗花明的局面,这厮机变的太快,把握机会的能力也太强,万万留不得。…;

    唐松自然不知武三思这最后的一手保命绝招其实是出自宗楚客的神来之笔。这个前高宗朝的进士有着古之谋士遇事时惯常“未虑胜,先虑败”的好习惯。所以他在被武三思召进宫之初。就明确提出要将庐陵王李显也矫诏传进宫来,而后为武三思拟写伪诏时。一并多准备了一张。

    恰恰就是这个当时看似多余的后手准备,给了武三思翻云覆雨最后一次变化的机会。

    知道不知道这其中的曲折对于唐松而言都不重要了,此刻他的心中就只想着一件事,一件必须在今晚要做的事情。

    这时,身边的太平长出了一口气,里面有不甘,更多的是纠结过后的如释重负。

    唐松也没理会她,只是紧盯着配殿的殿门。

    继狄仁杰之后,庐陵王李显夫妇走了出来,再后面跟着神情呆滞的建安王武攸宜。

    等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