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如何对独生子女进行教育的问题。近年来媒体上时常披露一些独生子女如同小皇帝、小公主,乃至成为小太阳。但是其中一部分孩子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吃名肴,穿名衣,出则小汽车,进则保姆侍候。甚至一些孩子上了大学、考了博士生还要父母陪读等等。更有甚者,自杀、犯罪队伍中不乏独生子女。这种种事实说明独生子女的教育方面存在着令人忧思的弊端。夏金桂虽然是《红楼梦》这部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但是她的家世、成长、结局,确实给我们以深刻的警示——即那些富有的家庭特别要注意“娇养太过”所带来的危害。
古今中外,富而不教或教而不育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病。《红楼梦》中以人量的篇幅、曲折的描写,解剖了以贾府为代表的世家大族富而不教,乃至放纵自己的子弟胡作非为,最后酿成家业后继无人,断送祖宗打下的“江山”,这个教训是十分深刻的。如果读者和教育家们能够从这一视角来解读《红楼梦》,我想一定从中总结出许多有益的启示。
教育教育,既贵教尤贵育!
2005年8月10日
有此一说
——贾府长房不济说铃
读《红楼梦》重在一个“品”字,愈“品”愈有味,这恐怕是喜欢读《红楼梦》的人的共同体验。从前我读《红楼梦》只是读,有选读也有通读,虽说也读过多遍,却因为缺少“品”,所以始终在故事层面上打转转,没有“解得其中味”。近年来时间从容,坐下来细“品”,如同喝一杯龙井茶那样“品”,结果感受真真是不一样,眼前有了亮点。一旦捕捉住那“亮点”追索下去,就有一种不同以往的感受——对人生、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
眼前的一个例子是在细“品”之后得到的,虽然是非军国要事,但却是《红楼梦》中的一件值得思考的故事——为什么贾府的长房都是那么不济?那不济的背后是否还隐藏点什么“内幕”?
先看文本。小说中宁荣二府,宁府是长房,荣府是二房,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说”得非常明白,一看《红楼梦》人物关系表就明白了。贾家的十八代祖宗追溯到东汉贾复,其后就断了“档”,即使“考证”出来,信的人也不多。从五代祖开始,贾源贾演是一母胞兄弟两个,以军功起家,封了宁荣二公,以下的子孙都是这二公繁殖出来的,分门立户,各掌一房。
据冷子兴说:宁公居长,生了四个儿子。宁公死后,贾代化袭了官,也养了两个儿子;长名贾敷,至八九岁上便死了,只剩了次子贾敬袭了官。宁府的长房从此断了香火,后继让了二房。
荣国公是二房,代善一代长子袭官,到了文字辈仍然是贾赦袭官,可这位赦爷在母亲面前失了宠,家政大权落在了次子贾政那一边,结果只好在女人身上下功夫,寻欢作乐。到了玉字辈,大长房是贾珍当政,这位珍爷不肯读书,只一味高乐不了,把宁国府竟翻了过来,也没人敢来管他。荣府那边,长子贾珠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子,虽然一病死了,但还有接户口本的,没有灭绝。这么一排,贾府长房不济的事实就清楚地呈现出来了。
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写的,读者不免要问曹雪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曹雪芹已死了二百四十多年,不可能回答,或者他活着也不见得愿意回答,原因是他在写小说,而不是写家谱。不过,这样的回答并不会真正解决读者心头的疑惑,原因是作家的爱憎终不会是无缘无故的。曹雪芹心目中的“长房”一定是出了什么事让他“耿耿于怀”,否则不会把“长房〃写得那么“绝情”!
我实在不敢再继续“品”下去,因为再“品”下去极可能成了一个“索隐派”,倘若被革命家一批斗,则要“遗臭万年”了!
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冒着“遗臭万年”的风险将我所“品”的点滴告诉给读者:
(1) 从作家(不论他是否是曹雪芹)的家世看,曹振彦为曹家的五代祖,他有两个儿子,一是尔正(鼎),为长子;一是尔玉(即玺),为次子。虽然是“包衣下贱”,但都是受到皇帝的信任和重用。长子尔正,以武功擢用正白旗第五参领第三族鼓佐领,情同长房宁府和荣府长房贾赦,均以武荫之属封袭。二房尔玉(玺)则内用,职衔是“赠”工部尚书,如同贾政格外“赐”了个“主事”之衔。到了雍正朝,长房尔正子孙颇受皇上的待见,升官赐福,而尔玉一房正是大厦将倾,家亡人散。两房对照,似乎主子不同,“换了人间”。曹尔玉一支的败落,是否与尔正一支之间发生什么事故呢?如有几分道理的话,那么《红楼梦》中所写的贾府长房不济,极可能取材于曹家两支的明争暗斗。
(2) 清朝顺治定鼎北京,是为第一代。长子牛纽和次子福全因生母为庶妃,不在贵宠之列,故由三子玄烨继大位。第三代雍正帝是皇四子,出现了“夺嫡”之说,成了清史上的一大谜案。乾隆帝也是皇四子(后来升到了二子),长房们都靠边站了。这段历史是否也影响到了作家的创作呢?
不过,我比较来比较去,从文本里到文本之外,感觉《红楼梦》中的贾府与曹家的家世史确有几分相似之处。因此,作为创作素材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本文既不是“考”也不是“证”,只是一“猜”!
2004年10月5日
茶道始于寺院
——栊翠庵品茶寓意心解
在《茶香四溢满红楼》(见《红楼梦学刊》1994年第4期)一文中,我曾对《红楼梦》中的茶事描写进行了一番梳理和探讨,提出一些粗浅的认识。但是当时忽略了作者选择栊翠庵作为“品茶”地点的原因,没有从学术层面上给以阐释。其后再阅读《红楼梦》第41回,对这个问题恍有所悟,于是找来一些茶道的书阅读,以求解开自己心中的疑惑。此后我在多处《红楼梦》讲座中就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认识,得到不少同道的首肯,认为有必要谈一谈。
古代先民们最初是含茶嚼茶,用以驱毒和清口。“茶之饮,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又有记载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这说明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很悠久。秦以后,历经西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饮茶渐成风气,至唐代陆羽《茶经》问世,饮茶之风已经出现兴旺之象。
唐代是中国饮茶史的里程碑。饮茶之风的兴盛为陆羽的《茶经》著述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条件。因为自佛教传人之后,寺院的僧侣们出于戒律要求戒酒,于是以茶代酒、以茶代客,使饮茶的意境说与佛教提倡的精神——清雅、宁静、和谐、超脱、俭德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丰富了饮茶的理论内容。在这个大背景下,封演在《封氏闻见记·饮茶》中提出了“茶道”说。其原文云:“因鸿渐之论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茶道始于寺院,还可从日本的“茶道”传人历史和近世日本人的“茶道”寻踪中得到印证。据记载,日本的“茶道”始创者是唐代日本僧人圆仁。他在入唐学法后将中国茶树种子和“茶道”带回日本传播,故日本寺院从此以后建筑了“茶堂”、“茶寮”,以招待游人和香客。近世以来日本“茶道”专家亲赴中国各大名寺寻根求源,说明“茶道”与寺院的密切关系。
《红楼梦》中将“品茶”故事地点选在了出家人妙玉的居处栊翠庵,显然是作者的刻意安排。作者借此暗写妙玉的烹茶技艺,凸显这位槛外人知识的博洽与槛外人性格的洁癖。另一方面也寓示了“茶道”与寺院间的渊源关系,让读者从中领略一点有关茶道的知识。
至于读者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从而解得“其中味”,那就要看各人的缘分和悟性了。
乌者,孝鸟也
——乌进孝姓名补说
在《浮生看甚苫奔忙——乌进孝之“孝”》(见《南部学坛》2005年第二期)短文中,对“乌”与“孝”二字作了解读:
乌进孝,姓乌名进孝。乌者黑也。这个姓是作者“随事而命”,因为他所管的田庄是黑山村。黑即乌。……孝是一种情态。乌进“孝”之“孝”即有谦恭和善事尊长之孝敬态。
如果从本文的表面看,这样解说并无“原则”性的错误。但最近我偶尔翻一部辞书中“孝”字和“乌”字发现“孝鸟,乌也”、“乌鸟,鸟名,孝鸟也。”我忽然联想到乌进孝名字本意应该取之于此。至少应该将这一解释告诉读者,以增加一点文本之外的知识。
(1)乌字内有“乌鸟”一词,释文云:“乌鸟,鸟名,孝鸟也。”又“鸟哺,乌能反哺,喻人子孝养其親也。”《文选·东暂·补亡诗》:“嗷嗷林鸟,受哺于子。”又苏辙《次韵宋构朝请归守彭城诗》:“马迟未觉西南远,乌哺何辞日夜飞。”《周礼·夏官·罗氏》:“罗氏掌罗乌鸟,腊则作罗襦。”《后汉书·赵典传》:“且乌鸟反哺报德,况于士邪。”李郢《寒食野头望诗》:“乌鸟乱人未远,野风吹散白棠梨。”在“乌鸟私情”条下释:“谓反哺之情”。引自居易《谢官状》:“乌鸟私情,得尽欢于展养”。
(2)“孝”字内有“孝鸟”一词,释文云:“孝鸟,乌能反哺,故称乌鸟曰孝鸟。“成公绥《乌赋序》有云:“有孝乌集于之庐,乃喟然而叹曰:‘余无仁惠之祯祥,禽曷为而至哉’。”此条内又有云:“孝鸟,乌也。乌能反哺,故名。”《古今注·鸟兽》:“乌,一名孝鸟。”
(3)《诗经·小雅·正月》:“詹乌爰止,于谁之屋?”毛传:“富人之屋,乌所乐也。”乌又称慈鸟。
出则既明,我们再结合文本略加申述。首先,贾府是世家大族,虽然称不上富甲天下,但其在京城亦是钟鸣鼎食之家,属于“富人之屋”。其次,贾府经济来源除了皇家按例赏赐,袭爵者领薪俸之外,主要来之于东省田庄,有庄头管理,故贾府有“乌”所集。再次,田庄每年当年节有庄头进贡,即为“反哺”,此“乌鸟”之原意,“孝”亦来“孝鸟”之“孝”原意。
乌进孝是一个庄头之符号,而其人在文本中一闪即逝。但曹雪芹在取姓命名上却如此匠心经营,实在令人感佩良深。所谓大家才艺,名人风范,总是一丝不苟,点滴积累而成,这一点足可垂范后世!
2004年10目2日
仕途钻剌要精工
——从贾雨村“寅缘”复旧职说起
《红楼梦》第3回回目前一句是“贾雨村寅缘复旧职”,注家特别注释“寅缘”就是“攀附权要以求晋升”。其实,用老百姓的粗话说就是“钻刺”或曰“钻营”。
贾雨村本是一介寒儒,连进京赶考的银子都要靠人周济。但他考上了,还被派了官,这在那个时代算是一个幸运者,到底还是靠自己的学识考上的,不像贾政是靠“皇帝”赏了个官儿。可是好景不长,贾雨村终于被同僚加上司给罢了官,赶出了“干部”队伍。从此他学乖了,知道官场有如战场,都是杀人不见血的家伙。
于是,贾雨村学会了“钻剌”,靠贾政的“内中”相助,“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谋补”了金陵应天府知府,这官儿不大不小,后来又靠贾家、王家之力,爬到了大司马参赞军机。这说明“钻剌”还真的管用,还能用在刀刃上。所以说《红楼梦》论贾雨村,不能一味地批评贾雨村个人品质如何,还要研究一下那个时代的“体制”,从“体制”上找一找为什么有人一“钻刺”就能“钻”进去。不然的话,既使贾雨村不钻,还有张雨村、李雨村……钻进去,照样可以成为“野杂种”。
前不久,读了清人写的一首《一剪梅》,是讽刺贾雨村时代的官场——用人的腐败。其词曰:
仕途钻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丰;莫谈时事逞英雄,一味圆融,一味谦恭。大臣经济在从容,莫显奇功,莫说精忠;万般人事在朦胧,议也毋庸,驳也毋庸。
其实这就是康熙曾对宋荦说过的一句话:凡事“守中”。“守中”才是为官的“诀窍”!
想当初,贾雨村初登仕途不知“守中”的道理,结果被扣上一个“生性狡猾,擅篡礼仪,且沽清名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等语,结果被“皇上”“即批革职”,“那本府官员无不喜悦。”贾雨村的本事是不畏惧“失败”,他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重新爬起来——学会‘钻刺”——攀附权要!
是谁教坏了贾雨村?是现实。现实的官场时兴“钻剌”,而且成功了,让一些人从中尝到了甜头。
一个社会一旦走向腐败,必然造就出一批“钻剌”的官员。所谓大厦将倾,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2004年10目2日
皎日一照,则当误人
——王熙凤命运写照
《红楼梦》第5回写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故事,走到“薄命司”时翻看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的图画和判词。其中一幅“后面便是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其判曰: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关于这首判词如何解读,红学专家和猜谜学者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解得的各种“味”都有。
本文写那后面图上的一片“冰山”出典与寓意。据我看过的文字,有人认为这幅图是从《推背图》第39图套出来的,可聊备一说。我自己读历代笔记中见到《开元天宝遗事》和《云仙杂记》中都有“冰山”的记载。例《云仙杂记》卷六记云:
进士张彖力学有大名,杨国忠用事争诣门,彖独往,曰:“尔辈谓杨之势可倚如太山耶?以吾所见乃冰山也,皎日一照,则当误人。”后登第为华阴尉,曰:“丈夫有凌云盖世之志,拘于下位若立身于矮屋中,使人抬头不得。”遂拂长往。
张彖之话深得人世道理,知道“势”不可倚,所以他不想“傍”红极一时的杨国忠。这是因为张彖明白杨国忠之势不是靠自己的真才实学,而是靠杨贵妃的得宠,一旦宠失则势去,万人指骂。妙的是,张彖的比喻:势如冰山,再高也是冰,一旦太阳强照,冰就要化作水,冰山就会消失,所以冰山(势)不可“倚”。
人类走出图腾崇拜时期,凤凰的神性开始逐渐减弱,走下神坛,开始了人格化。据研究者报告,早期凤凰专喻男性或两性共存,后来又专喻女性,如皇帝为“龙”,皇后为凤。不论指男还是喻女,风都是权位的象征。《红楼梦》中的王熙凤虽是一只雌凤,但到底还是一只“凤”,虽有时飞得比鸡低,但鸡永远飞不到凤那么高。显然作者肯定了王熙凤的才干。但毕竟是雌凤,红颜薄命,最终的命运是“哭向金陵事更哀”。追其原因,那就是凤所站之处是“冰山”而不是太(泰)山。冰山易化,太(泰)山则是土石之垒能经得起风吹日晒,千古不化。这犹如烈火烹油的贾家,只是一时之盛,然后就是大厦将倾,食尽鸟投林,运终数尽了。
世间嫌贫爱富的人多如牛毛,他们羡“势”慕“利”,以为一旦有了“势”(也就是权)就可以君临天下,想什么、要什么都可以到手,且又以为一日到手就可以永恒!不过历史和现实都告诉人们:势只一时,理则千秋!
2004年10月8日
误把贾芸当奸兄
——贾芸形象前后变化说微
在《红楼梦》前80回里,贾芸是一个聪明伶俐、能说惯道,且又是一个能作事、会作事的草字辈后生。不想,到了后40回贾芸的形象扭曲而变形了,成了助桀为纣、参与预谋“贩
卖”巧姐的“奸兄”。对此读者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答案也会是五花八门的。不过,我在阅读120回之后,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变形”,实有一辨的必要。
(1)贾芸的取名“芸”,据字书所释,“芸者,香草也。”《说文》:“淮南王说:‘芸草,可以死而复生。’”沈括《梦溪笔谈》云:“古人藏书辟蠹用芸香。”《礼记·月令》篇云:“芸,始生。”这三条释文说明贾芸在后40回里是他发挥了“辟蠹”的关键作用,从而使贾府劫后复生。
(2)早期脂评抄本《石头记》,从第24回到第27回,有六条批语涉及贾芸的为人行止及在后40回中“仗义”行动。例如,靖藏本第24回回前总批有云:“‘醉全刚’一回文字伏芸哥仗义探庵(监)……”第26回“红玉佳蕙闲话”一段之上庚辰本上有墨笔眉批云:“‘狱神庙’回有茜雪、红玉一大回文字,惜迷失无稿,叹叹。”这两条批语说明贾府“抄没”之后,有“狱神庙”诸事,正是贾芸与茜雪、红玉诸人救了王熙凤、贾宝玉一干人,使他们免去牢狱之灾。庚辰本第24回有夹批点明:“孝子(指贾芸)可敬。此后来荣府事败,必有一番作为。”靖藏本则在此条批语之后又加“果然”二字。同回有眉批指出:“芸哥可用。”批者见过后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