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海寇-第4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海狼能做到把移民初到台湾岛前几个月之中的死亡率控制在两成之内,实际上已经是难能可贵了,毕竟这个时候还没有现代医学和现代的医药水平,只能用一些中草药来治疗各种疾病,虽然中医有其很好的作用和疗效,但是毕竟来的比较慢,针对性不是很强,特别是对传染病的控制能力还很差,能做到这一点,已经相当不错了。

    随着连续几个月时间的大规模移民,福建陆上的饥民数量急剧减少,内陆的大批饥民,获知在沿海一带可以得到吃的东西,于是大举朝沿海一带移动,而海狼集团大举在沿海一带半公开化的招募移民,源源不断的将涌到沿海一带的饥民运离福建,转运到台湾岛,这么一来,便从根本上解决了福建无力赈济灾民的问题。

    大批饥民既然可以活命,那么自然不愿意轻易去投贼,提溜着脑袋去干山贼,这也就从源头上掐断了乱局的根源,使得山贼失去了大批吸收新生力量的沃土,成了无本之木,混乱的局面也就开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各地的民变事件随着海狼大批开始迁徙移民,也立即便开始逐步减少,就算是已经聚众成伙的一些山贼团体,随着海狼开始在沿海一带放赈招募移民开始之后,许多已经投身为贼的饥民,也偷偷的溜走,使得本来就不稳固的匪盗团体,渐渐的因为失血,最终逐步的消亡。

    熊文灿在福州始终盯着局势的发展,当看到于孝天使的这一招确实开始初见成效之后,不禁长长的松了一口气,心中对于孝天可谓是充满了感激之情。

    而于孝天在一边大批招募移民屯耕台湾岛的同时,也开始大举展开了军事行动,派出了大量的手下兵将,分头赶往各地,对那些渐成气候的匪盗团体进行进剿,这些基本上以饥民为为主要力量构成的乱贼,面对着精锐的海狼的军队,根本就毫无还手之力。

    不管是他们正面迎战,还是化整为零潜入山中,都无法挡住于孝天麾下的兵将对其进剿,于孝天麾下的陆军,最初成型就是在台湾岛上的山林之中,和那些生活在山林中的土著进行作战,积累起来了相当丰富的山地作战的经验。

    福建多山,虽然很利于山贼活动和隐藏,但是那也只是针对普通的官军来说,当他们对上了精于此道的海狼的步兵的时候,那些海狼的步兵往往展现出极强的山地作战的能力。

    往往海狼的兵将,都可以用小股兵力,在山中追踪到山贼,以各个击破的办法,逐渐将大股山贼削弱,最终将其彻底剿灭。

    这样的本事对于普通的福建官军来说,根本是不敢想象的,海狼的步兵往往敢以几十人或者多一些也就是一二百人,便敢于孤军深入到深山老林之中,对山贼进行追剿,往往还能取得大胜,可是对于普通的福建官军来说,即便是借给他们一堆的胆子,他们也不敢贸贸然就轻易追入山林之中。

    所以在崇祯元年的下半年之中,于孝天可谓是高歌猛进,捷报频传,几乎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奏捷的战报被呈送到福州城之中的巡抚衙门和主持军务的都指挥使司,让熊文灿以及这些官员们,无不感到瞠目结舌。

第三十一章 垄断贸易

    虽然之前于孝天已经在永安县进剿黑胡子一战之中,展现出了他麾下兵将很强的陆战和山地战的能力,可是现在当看到于孝天手下,居然如此凶悍,在陆上各地居然能接连取得这么多的战功,也实在是让他们有点瞠目结舌。

    再看看其他的那些老牌福建的官军和兵将们,和于孝天以及他手下兵将一比,简直就没法看。

    于孝天和他手下这边是捷报频传,而那些老牌的福建官军以及兵将们,则败绩连连,双方就算不用比,也高下立判。

    消息传开之后,那些福建的老牌军将们得知之后,各个羞臊的有点无地自容,是既佩服又嫉妒,还充满了无奈,这人比人该死,货比货该扔,他们这才彻底明白,他们和于孝天以及他手下们之间的差距。

    想想以前他们还曾经大言不惭的说,有朝一日要跟于孝天好好比试比试,可是现在的情况却是等于于孝天重重的抽了他们几个大嘴巴,而且还抽的他们无话可说。

    这么一来,有了于孝天这么多的功绩垫底,熊文灿在军费以及物资装备上对于孝天倾斜,自然也就理直气壮了许多,谁让于孝天太能干呢?有好东西,自然要先紧着能干的人给了,这种倾斜,就连都指挥使司的人都觉得没屁可放。

    熊文灿受了于孝天如此恩惠,当然也投桃报李,想方设法调集了一些粮食和银钱,调拨给了于孝天,多少弥补一些于孝天的支出,虽然这些钱粮,对于海狼近期的支出,只能算是杯水车薪,但是却毕竟代表了熊文灿的态度。

    于孝天为此多次对熊文灿称谢,暗中把这部分熊文灿拨发给他的钱粮之中的部分银子,返还给了熊文灿,中饱了熊文灿的私囊,让熊文灿更是高兴的暗自偷笑。

    而福建如此迅速的平息了灾荒造成的乱局,对于当今朝廷方面来说,也自然是个相当不错的好消息,虽然崇祯并未因此就再次给熊文灿抑或是于孝天升官,但是却还是对熊文灿留下了相当不错的印象,觉得熊文灿果真是个能员,比起其他省的那些总督、巡抚做事要靠谱太多了,真正的为他这个皇帝做到了排忧解难。

    所以这一次福建大旱所造成的乱局,非但没有给熊文灿带来任何负面影响,反倒是让熊文灿最终名利双收,一方面在当今圣上崇祯帝那里,落得了一个能吏的印象,一方面还赚了不少银子,熊文灿当然不是傻子,他很清楚自己能做到这一点,是谁给他带来的,至此算是彻彻底底的把于孝天真正视作了自己的心腹和左膀右臂。

    弹指一挥,三年时间眨眼间便如同白驹过隙一般从指缝之中溜了过去,时间便到了崇祯四年。

    于孝天在这两年多时间里,率部在熊文灿的麾下,在福建南征北战,接连剿灭了福建境内盘踞在各府之中足足十余股山贼,同时也剿灭了海上十余股贸贸然闯入福建沿海作乱的海贼。

    而且于孝天也因功终于晋升为了福建总兵官,成了堂堂正正的谢隆仪之下的福建第一将,当然谢隆仪只是资格老一些罢了,如果论战功的话,远没有于孝天厉害。

    虽然于孝天名义上算是在福建军将之中,地位低于谢隆仪一线,但是双方都是总兵官,于孝天实际上掌控的兵力,要超出谢隆仪很多。

    而谢隆仪这两年来,虽然也带兵出战,但是少有胜迹,虽然也没有因此获罪,可是心理还是受了不小打击,到了崇祯四年初的时候,基本上就不怎么管事了,也不再怎么亲自率军出战了,绝大部分福建的战事,基本上都交由了于孝天来负责。

    于孝天也确确实实的给熊文灿涨了脸,让熊文灿在这几年之中,在福建的政绩斐然,即便是在整个大明的巡抚一级的官员之中,政绩也绝对处于前列,颇受崇祯的器重。

    虽然这些年来,熊文灿和于孝天在福建也着实得罪了不少人,为此多次受到过同僚或者所谓的清流的弹劾,但是熊文灿因为把福建的事情打理的着实不错,虽然率受诟病,可是在福建的地位却始终岿然不动,只因为崇祯对他青眼有加,使得他的地位很是稳固。

    熊文灿当然也知道自己这些是怎么得来的,如果不是于孝天始终以他马头是瞻的话,办事得力,替他解决了不少棘手的麻烦,否则的话他也不至于这几年来,在福建做事总是顺风顺水。

    甚至于于孝天还没少替他干黑活,暗中派人神不知鬼不觉的替他干掉了好几个政敌,而且做的是滴水不漏,一点都没有留下尾巴,这也令熊文灿在福建的地位如日中天,到了崇祯四年的时候,几乎没有几个人敢再跟熊文灿唱对台戏。

    熊文灿也算是对于孝天相当不错,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处处给于孝天行方便之举,每年福建的军资粮饷,基本上都朝于孝天倾斜,就算是不敢说于孝天有求必应,起码也基本上只要能办到的,都少不了于孝天的好处。

    于孝天彻底把持住了整个福建沿海的各个口岸,把整个围头湾经营成了大明目前第一商港,几乎福建全部商船,只要想要出海做买卖,就无不要在围头湾出发。

    这些商船,只要不是海狼直属的船只,每条船按照船只大小不同,每年都要给海狼缴纳不菲的费用,方能获得海狼发出的通行令旗,否则的话他们便在福建海上寸步难行,根本没法出海贸易。

    仅此一项的收入,海狼集团每年就收入可达百万之巨,这还不包括海狼自己的商船船队以及海狼自营的各种生意。

    两年多来,海狼的生意可以说遍布了整个福建乃至是两广各地,在福建甚至于每个乡镇,几乎都有海狼开办的各种生意的分号,各种只要沾住出海贸易的生意,海狼无不涉及,几乎将整个海贸的生意,都控制在了海狼的手中。

    特别是整个福建的生丝出口贸易,彻底被海狼垄断,如果海狼集团不想让某些人拿到一点生丝的话,差不多这个人连一根生丝,也别想从福建弄出去。

    而生丝本身就是通海贸易中最抢手的货物,海狼在福建内地大批种植桑田,并且让农民大批养蚕,形成了大规模的桑蚕养殖,而海狼则在福建各地开设巢丝厂,从老百姓手中收购蚕茧缫丝。

    海狼的缫丝厂各处取经,不断的改进缫丝工艺,使得海狼各个缫丝厂所制成的生丝,质量上比起以往大幅提高,价格自然而然也比起以往要高很多。

    在天启末年的时候,海商卖给荷兰人以及西班牙人的生丝,一般情况下最高也就是卖出一百三十两一石的价钱,但是到了崇祯四年的时候,海狼所出口的生丝,一石一等品的生丝价格,几乎达到了二百两银子,即便是二等三等生丝的价格也超出一百三十两。

    以前福建全省,一年到头,最多也只能收到两百石生丝,大部分还要从浙江购入,但是到了崇祯四年的时候,整个福建年产生丝量却已经达到了八百石左右,而且产量还在逐步的大幅提高。

    而且种植桑田,并不挤占原有的良田,桑树多种植在山坡上面,普通百姓一般情况下,除了原有种植农田之外,还可以养蚕,多一份收入。

    于孝天严格要求手下人对待这些养蚕的农户,不得太过份,除了制定出了一个较高的收购价格之外,往往蚕农资金不足,要借贷一些银子周转的时候,海狼给出的借款,利息也远低于以前一些有钱人所给出的借款利息。

    为此于孝天抢了不少有钱人的买卖,断掉了不少有钱人的财路,让一些原来靠这个发财的无良之辈,对他痛恨不已。

    崇祯三年的时候,甚至于出现了十几家大户,暗中凑钱,出重金雇请了几十个亡命之徒充当杀手,想要让杀手暗中干掉于孝天,可是很可惜,这帮杀手太低估于孝天的能力,结果刚想要动手,便一个不剩的被于孝天手下一网打尽,严刑逼供之下,道出了实情,把他们的雇主都给卖给了于孝天。

    对于这种人,于孝天当然不客气,将这些抓获的杀手移交给了官府,熊文灿一听勃然大怒,着令严查严办,结果十几家凑钱雇凶的大户,全部被抓了起来,主事者被凌迟处死,其余的也都全部抄家问斩,家人充为奴隶。

    这么一来,虽然有些有钱人对于孝天恨之入骨,可是却也无可奈何,根本不敢再动什么歪心思。

    当然生丝只是海狼控制的一种商品,其它的比如对外比较俏销的茶叶、漆器、染料、丝绸、瓷器等商品,海狼自然也都有所涉猎,甚至于还建立了自己的大型工坊,进行大批量自行生产,取代了以前只从其它作坊订购的方式。

    这么做有几个好处,一是成本大幅降低,而是质量自行控制,三是随时可以对产品式样进行调整,投其所好生产出买方更喜欢式样的产品,如此一来获利更丰。

    (呵呵,今天又看见铁手有情和鹰之武兄弟的打赏了!给力!我会努力码字的,再次感谢投月票的几个兄弟了!)

第三十二章 人口和农业

    再有就是海狼暗中控制了私盐的销售,自从于孝天受抚之后,海狼便在沿海多处地方建立起了私盐的晒盐场,另外在台湾岛那边,也建立了大量的晒盐场,大批量的暗地里走私私盐。

    私盐一直都是朝廷专卖的东西,甚至可以堪比银子,作为另外一种通用的货币使用,以前海狼也经营私盐,但是毕竟这玩意儿受到官府查缉,风险相对比较大,也不能卖的太多。

    现在于孝天在福建手握重兵,想要做私盐的买卖,那简直就是得天独厚,谁敢查于孝天手下的军队,不管他们运多少私盐,不管是走陆路还是走水路,只要挂的有于孝天的令旗,不敢说神仙都要退避三舍,起码普通的官吏根本是不敢找一丁点的麻烦。

    有了这层身份的保护之后,海狼做私盐生意的时候,可以说是无往而不利,只要有人要,海狼就敢保证把私盐直接送到他们指定的交易地点,绝不会有任何麻烦,加之价格公道,那些小盐枭们,很乐意跟海狼做买卖,虽然海狼要求必须现金支付,不得拖欠,但是和海狼做买卖,风险要比跟其他人做买卖风险小得多,获利更容易一些,所以各地盐枭,都愿意从海狼手中拿货。

    更加上海狼所产的私盐质量远比一般盐枭所产的私盐质量好上太多,同等价格质量好,便可以卖出更高的价钱,获得更多利润,谁若是不跟海狼做买卖,那就真是绝对的傻a和傻c之间的那种家伙了。

    自于孝天受抚之后,海狼集团除了在福建陆上大展拳脚之外,在台湾岛上的各种事业可谓也是同样在高歌猛进。

    淡水城经过海狼上下多年的倾力打造,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座规模相当大的城市了,单是城内就拥有人口近十万人,这在陆上,也算是相当大的城池了,起码顶的上是一个上等县的规模,虽然比不上一些大的府城,可是在以前一片不毛之地上,短短数年时间,便建起这么一座城市,已经算是难能可贵了。

    几年下来,整个海狼弄到台湾岛的移民数量已经多达七十万人,分部在淡水、基隆、高雄以及宜兰等地。

    在于孝天崇祯元年大规模开始从福建移民伊始,他便将打狗港正式改称为了高雄港,并且在高雄建起一座城池,称之为高雄城,以高雄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安置大量的移民。

    同时于孝天考虑到移民增加,劳动力和人手相对以前宽松了不少,加之以后他要以台湾作为他的老巢,而宜兰平原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却土地肥沃,最适合大面积种植水稻,而南方人多以水稻为主食,而且在宜兰一带种植水稻,一年两收,可以供给海狼大量的稻米。

    所以在崇祯二年之后,于孝天便又着令海狼集团开始进驻宜兰平原,依旧采用老办法,先派出大批苦役,到宜兰平原一带进行烧荒以及平整土地,改善环境,之后在当地环境得以改善之后,才大批开始向宜兰平原移民屯耕。

    崇祯三年,单是宜兰平原就安置了三万多移民,开垦出了大量的水田,足足新建了五十多个移民村,供新增移民进行安置。

    长时间的移民行动,使得海狼集团积累起来了丰富的移民安置的经验,以及对当地环境改造的丰富经验,虽然每一次大规模拓进,都要消耗大批苦役,造成大量的苦役死亡,可是对于这些苦役,海狼上下是从不吝惜,毕竟这些人之中,要么是海盗们从南洋一带搞来的黑皮猴子,要么就是一些罪犯,特别是这些犯了重罪的罪犯,各个都有取死之道,可以说是死不足惜。

    这样做虽然残酷,可是却大大的减少了后面大批移民的死亡率,也减少了大量不应有的损失,当然疟疾这样的疫病发生率自然而然也就减少了很多。

    倒也不能说海狼的移民行动一直都是一帆风顺,在崇祯二年的时候,基隆堡一带和高雄一带都爆发了两次较大规模的疟疾疫情。

    可是幸好于孝天提前有所准备,组织了不少医官以黄花蒿为基础药剂,一直在开展用黄花蒿来治疗疟疾的试验。

    这些年来这些试验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效,海狼的医官基本上找到了几种较为有效的治疗疟疾的药方,虽然不敢说非常有效,可是却还是救下了不少感染疟疾的人员。

    另外在于孝天的言传身教之下,海狼的医官们对于疟疾的传染性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对疫情的控制也采取了较为有力的措施,虽然移民村经常性的会出现一些疟疾病人,但是始终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疟疾疫情的爆发,差不多一直都处于一种可控和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另外于孝天着令台湾方面的地方行政官员,着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