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海寇-第5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孝天一直低头不语,也不知道琢磨什么,一直让熊文灿唠叨的口干舌燥,端着茶碗喝水,于孝天这才装作不情不愿的样子,哀叹一声道:“既然大人如此看重此事,那么大人对卑职又有知遇之恩,卑职岂能驳了大人的面子?这次既然大人亲自来劝卑职,那么这个面子怎么也要卖给大人的!

    也罢!既然如此,那么卑职就咬着牙走这一趟好了!……”

    说到这里,于孝天故意停顿了一下,但是这句话听到熊文灿耳中,却仿佛如同天籁之音一般,比他听到什么声音都感到悦耳,当即便差点蹦起来大叫一声好。

    “但是!大人!卑职去也可以,但是却有几个条件!还望大人答应!抑或是请大人务必帮卑职办到才行!”于孝天不等熊文灿狂喜,马上便接着说道。

    熊文灿的好字一下被噎在了喉咙里面,刚好又喝了口茶,当时就被呛住了,连声咳嗽了一阵子,心道早知道这家伙不会这么轻易就范的,这不!肉戏来了!

    “好吧!只要本官能做到的,本官定会想办法帮你做到!让你没有后顾之忧!”熊文灿咬着牙说道。

    “既然如此,那么卑职就斗胆说了!卑职曾经听闻,山东那边官民对于客军从来不假辞色,总是喜欢加以刁难!历来不按时给粮给饷,如果此去登莱,山东还如此对待卑职以及卑职的部下的话,缺粮缺饷之下,恐怕卑职也很难御下!

    另外卑职手下现如今已经缺饷三个月了,如果这次又要他们远征登莱的话,就务必要先把他们的欠饷补上,还有开拔饷以及最好另外提前发放三个月军饷,另外请大人给卑职备齐半年的军粮,省的卑职此去登莱之后,粮秣难以在当地筹措,逼得卑职就不得不用一些手段!

    另外卑职手下都是南方兵将,北方冬季苦寒,恐怕兵将不太适应,而且卑职并未为兵将们准备越冬御寒之物,这也需要大人帮忙筹措!要不然的话,卑职率军过去,兵将恐怕会大量冻伤冻死,这样的话卑职恐怕没有半点胜算可言。

    再者卑职还有一个不情之请,这一次卑职如果前去登莱,恐怕最短也要一年才能回来,但是大人知道,卑职家中有些产业,难免会被人觊觎,所以卑职想请大人关照一下,卑职不在福建期间,莫要让人干涉卑职所辖的一些事务,否则的话卑职在那边即便是平叛,恐怕也会难保不分心他顾!

    当然如果大人能派一两个曾经熟悉山东官方事务的赞画跟着卑职此去登莱,那就更是再好不过了,卑职在北方人生地不熟,要是有人能在一旁襄助一下的话,做事可能会顺畅许多!也会避免许多误会!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人也知道,卑职此行北去登莱,要靠着水师舟船运送兵马还有粮饷补给,更需要不断的朝登莱运送弹药物资,必须要有一个由卑职掌控的码头,供卑职使用,省的和其他人有所牵扯,还要受制于人!这也需要大人从中帷幄!

    如果这些条件能满足卑职的话,那么卑职便再无后顾之忧,定当为朝廷尽忠,为朝廷平定此番登莱之乱!将叛将枭首送往京师!”

    (继续求月票!不求爆别人菊花,起码先保住自己的菊花吧!呵呵!)

第九十三章 趁机勒索2

    其实这一番话很简单,就是要钱要粮,要冬装棉被,要熊文灿保证,他不在福建的时候,他管的地盘上的事情,其他人少插手!而且他还要光明正大的控制山东那边一个良港,作为他的桥头堡。

    熊文灿一边听,一边感到牙疼,牙缝里面嘶嘶的吸着凉气,心中暗骂这个混蛋,还真是敢狮子大开口,欠饷给了不说,还要开拔饷,还要另外先发三个月军饷,这要多少银子呀!

    一个月就算一个当兵的一两半银子的军饷,八千人就是一万二的银子,于孝天一家伙就要半年军饷,这就是七万二的银子,加上开拔饷一般至少一个人要发一个月的军饷,又是一万二,加在一起光是军饷,就要八万四千两银子。

    这还只是这八千陆兵的,此次将这些陆师北运,肯定少不了还要用舟师,水师的人估计也不会少,起码也要三千人以上,甚至可能是四五千人,这又是大几万两银子。

    这可着实不是个小数目呀!更何况还不止这些,于孝天还要他准备大批粮秣,这今后要是那边粮秣不济的话,他肯定还要回来找他要,这事情恐怕就有点麻烦,福建本身多山少田,粮食就不够用,于孝天这一下子就要这么多粮食,就算是他把各地粮仓倒腾空,恐怕也不见得满足于孝天的要求。

    可是于孝天要的这些东西,也确实是实情,欠饷不给,还要他们北上到登莱那种苦寒之地去拼命,当兵的又都不是傻子,让他们干嘛他们干嘛,粮食不给足,还要他们干活,这就等于是让马不吃草,还要让它们拉车,牲口都不会老实干活,何况是人。

    另外北方比福建要酷寒很多,于孝天手下都是南方兵,猛然跑到那种酷寒之地,肯定不会适应气候,天一冷就会大量冻伤冻死,打仗?打个屁呀!

    而且于孝天手下精锐多是曾经干过海盗的主,他们才是真正的骄兵悍将,对于朝廷的忠诚,他不敢说,这帮货比起东江军那帮家伙,对朝廷的忠诚恐怕高不到哪儿去,甚至于弄不好还不如他们。

    东江军旧部就闹出这等大乱,要是于孝天带去的这帮家伙,吃不饱穿不暖,还拿不到军饷的话,谁敢保证这帮家伙过去之后,会不会也闹出一幕兵变的闹剧?要是他们去了之后,因为欠粮欠饷没冬衣穿,以至于在当地也闹腾起来,那可就不是去平叛了,而是去添乱了。

    据传这次孔李发动兵变,就是因为一只鸡引发的,这帮家伙恐怕敢因为一根针就也闹起来。

    到时候他这个巡抚,远在千里之外,想要弹压都没处弹压去,这帮家伙背井离乡,时间一长,再思乡情切,谁都不敢说他们在那边会好好干。

    所以此次于孝天奉旨北上平叛,不单单干系着他一个人的荣辱,也不是只干系着那八千兵将的荣辱,其实还直接干系着他熊文灿的未来。

    干得好他熊文灿以后平步青云,于孝天干的不好,还惹出乱子,这黑锅就只有他熊文灿一个人背了。

    所以熊文灿只能咬着牙认了,但是数量上多少和于孝天讨价还价了一番,补上欠饷可以,发开拔饷也行,但是要提前发三个月军饷,他手头没钱,最多只能先发给一个月的,再多的话,以后再说!

    军粮方面,他想办法,尽可能先保证三个月的军粮,另外他也给于孝天出主意,要他在沿途停靠的时候,跟沿途府县索取一些,现如今皇上有旨在先,要各地都尽量满足于孝天的需要,不许闹出乱子。

    只要稍稍威胁一下,沿途那些府县就只能捏着鼻子认了,这一路过去,起码也能再筹措一部分兵粮,起码满足他们半年用度没有多大问题。

    而御寒冬装方面,福建没人种棉花,就算是有人种,数量也很少,但是松江府一带却是棉花主产地,这两年天下大乱,导致松江棉布滞销,棉农种棉花找不到销路,现在松江府囤积了不少棉花,正愁着没地方出。

    于孝天此行过去,可以在松江府停一下,敲诈一下松江府,估计也能弄一些棉花和棉布应一下急,熊文灿可以派人立即给朝廷启奏此事,请皇上过问一下这件事,松江府的官吏估计不敢不办。

    另外眼下天气马上转暖,等两个月之后,北方气温已经回暖了,在于孝天率部抵达北方之后,气温已经不至于冻死人了,如果冬装一下准备不及时的话,坚持一下,给他一点时间,今年入冬之前,把冬装都准备好,保证如果冬季平叛还没有完全结束的话,一定送到于孝天手中。

    至于于孝天要在北方直接控制一个良港的问题,熊文灿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问及于孝天想要什么地方,于孝天直接便点名要胶州湾,也就是后世的青岛港,哪儿可是北方最大的天然良港,不要哪儿的话,岂不等于是傻了吗?

    于是熊文灿琢磨了一下,觉得这个要求也算是合理,于孝天毕竟是率领南方兵马北上,需要转运大量的物资人员,今后平叛结束,也少不了还要通过水路把兵马运回来,要个港口作为他们的物资人员转运基地,也合情合理。

    而且这件事不能交给山东官吏来办,山东官吏的办事效率他非常清楚,相互扯皮,加上缺钱,如果让他们去办的话,别说几个月时间,就算是给他们两年时间,也不见得能办好,到时候黄瓜菜都凉了。

    于是熊文灿立即点头,答应亲自写奏章,把这件事奏明圣上,陈其利害,争取把浮山所一带乃至是胶州湾都交给于孝天暂时控制,作为于孝天的福建兵在北方的一个物资转运基地。

    还有于孝天提及的他不在福建的时候,其他人不要趁机插手他地盘上的事务这件事,熊文灿当然是从善如流,拍胸脯保证,绝不会让人去找这些麻烦。

    于是于孝天这才装作不情不愿的样子,点头答应了下来,至于出兵的时间,于孝天却还是支支吾吾,不肯下决心定下启程的日子,推说粮饷没有到位,还需要调集人马进行操练,另外还要准备大量的弹药物资云云。

    熊文灿一听就急了,圣上可是在圣旨之中,指明了要求于孝天接到圣旨之后,最迟两个月之内,要赶到登莱听命,两个月不到,就是抗旨,路上的事情谁也说不了还会遇上什么,加之于孝天已经打定主意,要沿途敲诈一番粮饷。

    如果他拖着两个月之内不率部抵达登莱的话,这件事就又麻烦了,于是熊文灿跟火烧屁股了一般,连连催促于孝天,尽快启程,不要耽搁了。

    现如今海上风向也不对,北上行船会速度很慢,这时间实在是拖不起呀!

    于孝天似乎并不把圣旨当成回事,推三阻四的最后才答应,最早半个月之后,才能誓师出发,再早就不行了!

    熊文灿于是只能捏着鼻子点头答应,半个月之内,把答应给于孝天的钱粮物资,交付给于孝天,即便是运不到围头湾,也会先运至福建沿海各处,舟师出行的时候,直接在这些沿海地方装船,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和人力物力。

    而且于孝天说半个月之后出兵,已经算是相当给面子了,因为这个时代,大规模远距离调动兵力,就算是只有几百里地的距离,军队调动都很不容易,要提前做大量的准备,平时明军战备水平也很差,物资储备更不用说了,做好准备时间长的要半年,时间短的三个月是常事。

    故此于孝天答应能半个月之后就动身,绝不是敷衍熊文灿,而是确确实实需要这样的时间。

    其实于孝天真的需要半个月准备的时间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于孝天其实在半年之前,已经开始提前安排这件事了。

    各种物资的调配准备储存,船只的调配准备,人员的调度以及训练动员,还有各种武器弹药的生产储备,这几个月来,海狼内部其实一点都不平静,生产系统可以说早就开足马力,为这场战争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于孝天之所以这么做,也是要做做姿态罢了,要不然这边圣旨一到,熊文灿一忽悠,他利马开拔,这就做的太明显了,明眼人一看,便能猜出来,于孝天早就做好了出征的准备,那样的话恐怕会有人暗地里说他居心叵测。

    当然这半个月时间,还是需要的,最最起码,要把此次出动的军队,先集中起来,另外还要计算一下,拿着鸡毛当令箭,提前派人去打前站,沿途通知被于孝天盯上的一些沿海的府县,说明他要在那边停靠补给,都需要什么东西和物资,要他们提前做一下准备。

    (哇哇,今天看着榜单很爽,又爆了几个菊花!呵呵!都是弟兄们帮忙呀!多谢多谢!另外要特别鸣谢zjwynj、zhao55555、一醉人、可乐加点冰几位兄台的打赏!另外还有一个悲催的消息,兄弟我这两天又病了!而且宝贝女儿也感冒发烧了!我得了个美尼尔氏综合症,这个晕呀!天旋地转的晕!躺着都觉得像是在座船一般,忽忽悠悠的!难受死了!)

第九十四章 出征准备

    这一路可以说大部分地方,都是大明最为富庶之地,比如温州府、台州府、宁波府、嘉兴府、松江府、苏州府、扬州府、淮安府这几个必经之地,可以说地方都富得流油,不敲诈敲诈勒索一番,实在是对不起他自己的,这些沿途所经府县肯定是要被于孝天吃大户的,如果船队临时到,才通知他们去准备物资,肯定要耽误不少时间,把时间都浪费在这方面,肯定是不成的。

    大批兵将在船上,长期生活在狭小的空间之内,会在心理和生理上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影响,到了地方之后,还有水服不服的问题需要调整,紧接着就是大战,为了点物资和小钱,在途中长时间耽搁,很不划算。

    他倒不在乎这圣旨之中限定的两个月时间的问题,从福建到胶东半岛,路途远,两个月走不到,非常正常,朝廷也就是这么一说,到时候他误了工期,其实朝廷也拿他没有多少办法。

    现在可不比以前那些年代,朝廷想杀哪个大将,跟杀鸡一般容易,现在大明到处按下葫芦浮起瓢,只要为将者手头有兵有将,朝廷也照样投鼠忌器,不敢拿他们怎么样,像祖大寿那样,先在大凌河城杀了自己人,投降了建奴,接着搞了个诈降,跑回来到锦州接着领兵继续干,朝廷喊打喊杀的声音早就翻天了,可是崇祯照样不敢拿祖大寿怎么样,其实也是这个原因。

    更何况于孝天了,他手头现在拥兵数万之多,而且在大明之外,还占了一块地盘,说走就走,谁都拿他没有办法,别看崇祯在圣旨里面说的严厉,可是就算是于孝天折腾的再厉害,崇祯实际上也拿他没辙。

    明末其实已经出现了不少军阀世家,已经开始拥兵自重,不再怎么听朝廷的使唤了,可是崇祯真的敢动刀子杀人的,却少之又少,真正是杀了的那些总兵副将之类的人,其实都是拼光了老本,成了光杆司令,才会被崇祯毫无顾忌的干掉。

    随着于孝天一声令下,海狼集团就再次热闹了起来,这是海狼自成立之日以后,第一次在这么远的距离上调动大批武装力量,进行远距离作战,对于海狼集团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于孝天很早之前,其实就在做这方面的准备,可是到了真的要用的时候,他一手打造出来的这台战争机器运转的到底怎么样,就要看这次他的行动来检验了。

    八千人如果按照这个时代大明战船运兵的标准,一条二号福船,可以装载二百人左右,四百料沙船,也就是装载三百人左右,单单是装载这些人员,就起码需要四十条以上的二号福船才行。

    但是于孝天可不会让自己的手下受这种委屈,二百人确实可以塞入到二号福船之中,可是这二百人塞进去之后,这福船就成了沙丁鱼罐头了,睡觉都没地方,更不要说活动了。

    本身福船就有不少水手和兵夫,这次作为运输任务,不用全部上船,但是起码也要五十人以上,来操作船只,否则的话长途航行,会让船员很是辛苦,特别这次北上,又是顶风而上,船只要进行频繁的转向,调整风帆受风,才能逆风航行,可不是后世装了发动机的那种轮船,把发动机发动起来,直接朝着目标航行就可以了,所以对船员的体力消耗,会非常大,人员自然不能少了。

    这二百多人塞入船体之中,实在是让人太憋屈了,而且这二百多人这一路上,都要在船上吃喝拉撒睡,不能下船,船舱里面密度太大的话,肯定会给人员心理生理方面都造成巨大影响。

    故此于孝天舍不得自己的人受这种委屈,下令一条船最多装载一百五十人,而更大一些的货船,才可以装载更多的人。

    现如今于孝天的手头,可并不是只有二号福船这么简单了,他这些年来,开工建造了起码百条以上的七百到八百料以上的大船,这些船只已经成为了他货运的主力,常年在各条商路上来回跑做买卖,为他赚取更多的利润。

    另外经过于孝天的努力,他将两条俘获的荷兰人和西班牙人的四百吨级的武装商船,下令拆解,让手下人根据拆解的船只,绘制出大量的图纸,并且让工匠利用这两条船,学习西方的造船工艺以及船只的线形以及制造技术。

    说白了就是逆向仿制,前年的时候,第一条仿制的西式盖伦船就已经下水试航成功,于是他便下令继续制造,当然是要进行一定改造,并且要对船体进行放大,去年第一条八百吨级的大船,就已经建造完成,并且在试航之后,基本上可以满足要求。

    短短三四年间,于孝天在淡水的船寮,便基本上掌握了这种目前为止,西方最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