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百度--如此专注-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向。在留学的第一年暑假,李彦宏受邀到松下——美国的一个研究院实习,那时是李彦宏第一次开始接触到工业界的思路,它不是要研究五年十年前提出的问题,而是注重创意——提出新的问题,相对实际,这些都对他的胃口,如果设想顺利,两三年就能进入实用状态。于是李彦宏坚定了将来进入工业界的决心。要在美国的工业界混出名堂,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1994年,李彦宏进入工业界,在道琼斯公司担任高级顾问。这时正好是互联网商业的开始。李彦宏进去不久,就为公司设计了一套实时金融系统,这个系统至今还被广泛应用于华尔街各大公司的网站。1996年,李彦宏研究出了一个具有革命性的程序,解决了如何将基于网页质量的排序与基于相关性排序完美结合的问题,并因此获得了美国专利。当时的他很想推广这项技术,但道琼斯毕竟是一个金融机构,对这些新技术并不敏感。这让当时的李彦宏觉得非常失望。他陷于深深的思考,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
  心智的转变
  1997年,李彦宏带着他自己做的演示系统去加拿大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微软、Infoseek等很多互联网专家都参加了。当他在会上刚一演示,这些专家就意识到,这个系统相当厉害,无数眼光开始聚焦在李彦宏身上。Infoseek的CEO 非常欣赏李彦宏,拼命地劝他到Infoseek去。他说,“作为一个工程师,只有你的技术被很多人应用的时候你才会有成就感。试想一下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会使用你的技术”。李彦宏被他这番话深深打动了。更让李彦宏惊讶的是,去面试的时候,他们早已将协议书都准备好了。Infoseek并不真的是李彦宏理想的舞台。当李彦宏雄心万丈踏入Infoseek时,心中的信念是——只要在这里呆一天,就要保持Infoseek世界第一的搜索技术!但是后来他意识到这是很难实现的愿望。Infoseek在李彦宏刚进入的时候是一个非常单纯的做搜索引擎的企业,但1998年公司的决策者认为,以后的发展方向是传统媒体,于是引入了迪斯尼40%的股份,顺理成章地对搜索引擎技术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作为一个技术人员,他当然非常希望公司能加大对搜索技术的开发投入,把他们能找的网页数量提上去,公司却认为李彦宏他们能搜到6000万的网页足够了,但从当时能搜到的中文网页来看都已经达到三亿了。他渐渐意识到他无法改变公司发展的方向。这让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走过的路。之所以处处被动,是因为他只是一个工程师,而不是一个决策者。
  信念由“专注”而生
  机会对于每个想要做决策者的人都举足轻重。在1998年互联网精英学术会议上,李彦宏也等来了他人生的重要机遇,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那是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参加的一个国际互联网大会,是国际互联网界级别最高的一次会议。据说连澳大利亚总督都参加了。同时来的就有Google的两位年轻创始人布林(Sergey Brin)和佩奇(Larry Page)。他们跟李彦宏做了比较深入的交流,更让李彦宏坚定了走搜索之路的决心。1999年,国家邀请了一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参加国庆典礼,李彦宏也在受邀之列。回国后,李彦宏发现国内的互联网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憋在心里长久的信念一触即发,李彦宏决定了回国创业。专注三个关键词:中国,技术,团队。1999年底,李彦宏和好友徐勇一起找VC(Venture Capital)风险投资商。当时VC们的投资风向已经改变,从门户网站转到了电子商务。但就在这种搜索不被看好的背景下,竟然有两家VC愿意给他们投资120万美元。与其说他们看中了中国市场,还不如说他们是被李彦宏专注的信念和坚持深深打动了。李彦宏毅然放弃了在Infoseek 50多万美元的股权,回国成立了百度公司。直到现在;李彦宏依然为他当初的决定而喝彩,如果没有当年的专注,就没有成立百度的信念,那么一切的一切都只能是昙花一现。如今李彦宏蓦然回首,众里寻她千百度,阑珊处,终于寻得伊人归。


硅谷商战


  1997年夏天,李彦宏从华尔街来到硅谷,加盟著名的搜索引擎公司Infoseek;开始了他的硅谷生活。 硅谷的中国工程师很多,平常大家聚在一起,自然免不了要谈谈各自的公司、业界的情况,谁谁又通过员工股权赚了钱,别墅买到山上去了之类的事情。当然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哪家公司的股票有可能涨。硅谷虽说是靠高科技吃饭的,但真正决定股票升降的还是各家的商战策略,所以,想写《硅谷商战》一书的主意也就形成了。
  硅谷生活
  李彦宏1994年暑假之前,我接到华尔街一家小公司(其实是道琼斯的子公司)的聘书,要我立即去工作。那时候,我们这些留学生中有一股风气,就是读博士的一旦找到工作就会放弃学业,拿一个硕士文凭就走人。起先我以为自己不会这样,也曾回绝了硅谷一些公司的工作机会,这种做法在当时的中国留学生中也很罕见。然而这家华尔街的小公司很特别,老板非常聪明,当年曾进了美国西屋奖的决赛圈,到白宫去面见总统。公司里的人对我非常热情,老板对我的研究也非常欣赏,而且他虽然是公司的总裁,却对
  学术研究有很深的造诣,所以我们谈得非常投机,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罢!罢!罢!士为知己者死,我就最后下了决心离开学校,接受了这家公司所谓“高级顾问”的职位。一晃就是三年半,这段时间我做的是金融信息系统,每天都跟那些实时更新的金融新闻打交道。我对IT行业的公司特别有兴趣,每天都读很多这方面的消息,也常常跟同事们讨论业界发生的大事。这段经历为我撰写本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本书讲的事情基本上都是1994年以后发生的,很多事情当时在我脑海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现在写出来觉得很顺畅,甚至有不吐不快的感觉。我从1994年底开始接触万维网(Web),当时很快就上了瘾。好在我们当时在给《华尔街日报》做网站,所以在万维网上浏览就是我工作的一部分,无可厚非。后来我离开了华尔街,来到硅谷,加盟搜索引擎Infoseek。这下我的“做大家都需要的东西”的理想算是有了用武之地。现在,每天看着数百万人在使用自己设计的东西,心里真是有说不出的满足感。 硅谷的中国工程师很多,平常大家聚在一起,自然免不了要谈谈各自的公司、业界的情况,谁谁又通过员工股权(Employee Stock Options)赚了钱,别墅买到山上去了之类的事情。当然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哪家公司的股票有可能涨。硅谷虽说是靠高科技吃饭的,但真正决定股票升降的还是各家的商战策略,所以写一本“硅谷商战”的书的主意也就形成了。我的住所离网景公司很近,有时候晚上吃完饭到那里去散步,看着一栋栋的办公楼拔地而起,尘土飞扬的建筑工地变成漂亮的
  网景工业园区,又让我一次次地感叹信息经济的魔力。在寸土寸金的硅谷中心地带,这样的新楼一直在不断地出现,以至于这里的人认为所有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最近微软又耗巨资在我所住的山景城购买了一大片土地,准备在它的两个宿敌——太阳微系统公司总部和网景公司总部之间建立一个微软工作园,届时,“硅谷商战”必然又会好戏连台。——1998年11月《硅谷商战》自序 
  商战赢家
  在硅谷的日子,让李彦宏感受最深刻的还是商战气氛。他经常翻看《华尔街日报》:微软如何跳出来公然反叛IBM,又怎样以软件教父的身份对抗SUN、网景……一个个鲜活的商战故事,让李彦宏感觉到:“原来技术本身并不是惟一的决定性因素,商战策略才是真正决胜千里的因素。”李彦宏的合作伙伴谈及对他的最大印象时,不约而同都说了“睿智”二字。在三年多来的合作中,令合伙人徐勇意外惊喜的是,李彦宏不仅有技术背景还对商战有敏锐的直觉和出色的判断。2002年5月从用友到百度担任副总裁的朱洪波对他的评价也是:“虽然以前从事技术工作,但他的商业思维和市场眼光非常独到,对搜索产业方向的把握和商业竞争的规律和规则理解得非常到位。”也许这与李彦宏在硅谷的耳濡目染有关,也许与在美国股市小试牛刀、关注股市起伏与公司战略间的关系有关。李在炒股时,在纯粹的美国股市环境中,从很多公司的业绩、决策等分析到股票涨、跌的关联,从中得到商业成败的关键。
  李彦宏经过在硅谷的几年磨练,总结出三大引擎定律:
  第一定律 相关性定律:情报检索、信息检索或全文检索的相关性都是基于词频统计的。当用户输入检索词时,搜索引擎去找那些检索词在文章(网页) 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位置较重要的,再加上一些对检索词本身常用程度的加权,最后排出一个结果来(检索结果页面) 。
  第二定律 人气质量定律:科学引文索引机制的思路移植到网上就是谁的网页被链接次数多,那个网页就被认为是质量高,人气旺的。在加上相应的链接文字分析,就可以用在搜索结果的排序上了。根据这一定律,搜索结果的相关性排序,并不完全依赖于词频统计,而是更多地依赖于超链分析。这条定律也成为李彦宏申请的美国专利。
  第三定律 自信心定律: 根据这一定律,搜索结果的相关性排序,除了词频统计和超链分析之外,更注重的是竞价拍卖。谁对自己的网站有信心,谁就排在前面。有信心的表现就是愿意为这个排名付钱。自信心定律一改过去搜索引擎靠CPM收钱的尴尬局面,开创了真正属于互联网的收费模式。 在中国,百度一直致力于推动搜索引擎市场的培植和发展,现在,己经联合了各大门户网站的搜索引擎,一起通过百度的竞价排名系统来实践搜索引擎的第三定律,为数十万网站的拥有者提供一个展示自信心,吸引潜在客户,发现销售线索的平台。李彦宏找到了搜索引擎的出路。面临市场变化,见过无数硅谷商战的李彦宏也在变化中求发展。现在的百度,也以搜索网站和竞价排名为主要的业务增长点,以国内数量巨大的中小企业为主要客户。有人评价百度的成功在于:目标明确,市场定位准确,而且头脑冷静,不跟风,不抢潮。用这句评语描述其创始人李彦宏的性格特点也是非常适当的:他知道自己想要得到的是什么,他一直坚信ASP商业模式必将获得成功,他知道自己所专注的,而别人做不到同样程度的就在搜索领域;在互联网高潮时,他能预言对于国内公司的烧钱做法,国外的投资人要吃亏,在互联网低谷时,他能鼓励员工不要看到眼前利益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些……“管理者的决策是这样形成的:听大数人的意见,和少数人商量,自己做决定,李彦宏就做到了。”朱洪波这样评价道。经历恶风巨浪,李彦宏演绎着商场神话,承受了来自各方的压力,让足够少的人知道风浪,掌舵百度一路乘风破浪。


海归创业(1)


  对于李彦宏和徐勇这两个身处硅谷的“梦想家”来说,创业的躁动,对前景的向往,就像突然喷发的火山,一时之间,让他们激动不已。经过一夜畅谈,两人美丽的新公司计划已然“万事俱备,只欠投资”。 他们的融资目标100万美金。硅谷有的是投资家,据说一片树叶落下,总会砸住三个VC风险投资商。然而此时风向已变,VC们的口味不再是门户,而是电子商务,其中商业模式B2B最受青睐。没想到在这种情况下,竟然有三家VC愿意给他们这家技术公司投资。这些公司看重他们新公司的三个概念:中国、技术、团队。徐勇找理由把一家不太中意的VC婉拒了,另外两家用他的话说,“热情得实在无法拒绝”。这些VC当然不是钱多得没处花。那天签字前,有个VC借故偷偷到房间外打电话问李彦宏所在的Infoseek公司的老板,“这个Robin真的很厉害吗?(Robin是李彦宏的英文名)”得到的答复是:“Robin在引擎技术方面,在全世界可以排前三。”两家VC更放心了,有人甚至想独投,徐勇和李彦宏觉得还是两家一起投资更好,一家60万美金。1999年圣诞节,李彦宏登上了回国的飞机。八年前他飞到美国去读书的时候,也是圣诞节。
  创业之路
  百度公司真正开张是2000年3月份,除了财务、出纳、行政外全是技术人员,李彦宏和徐勇兼做销售,专职的技术人员有五人,其他都是来兼职的北大、清华的学生。不是不想多招几个技术人员,李彦宏感叹,国内真正懂搜索引擎技术的人才太少,只好一边干,一边培养。李彦宏的新公司选在北大资源楼。这个地方紧邻北大,和中关村隔四环相望,非常适合技术创业。他这套选址的技术是从硅谷学来的,硅谷的很多IT创业公司就环绕斯坦福大学办公,老师和学生兼职起来方便。早期的硅谷创业公司,夸张点说,“是踩在特曼教授和他学生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北大资源楼刚好余下两间房,420在楼道的转角,面积大些,适合技术人员集中办公;406正好在楼道的中间,不到20平方米,李彦宏就把财务、行政安排在里面。李彦宏自己的办公室设在420靠窗处。从窗口斜望去,他当年在北大读书时住的43号楼一览无余。
  每到晚上,43号楼的灯光总能勾起他对大学生活的无限回忆。海外归来也要适应中国的环境。李宏彦面对五个员工宣布了两条公司制度:公司里不许抽烟和带宠物。共同的海外背景面对同样的本土环境,李彦宏和合作伙伴徐勇分别负责技术和销售,一直是密切合作与互补的关系,虽然有分歧,有争吵,但遇到困难时大家同心协力一起扛过去。这个公司的创业因子,带有浓烈的硅谷文化,并在中国本土继承和发扬。没有严格的等极观念,可以自由地发言。随着公司的扩大这种文化还在延续。他说他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他知道自己不是正规化的职业经理人,想学的东西还很多,他能倾听别人的想法,大家自由交流时,为了讨论“可以不给我面子”。北大资源楼被一片绿树环抱,楼下的那棵老槐树至少也有30年树龄了。那个夏天,知了在这棵树上炸开了窝,整个晚上不停地鸣叫,像在开一次没完没了的研讨会。
  420房整夜亮着灯,有人困了,躺在椅子上就睡;有人实在扛不住睡意,就去厕所洗把脸,回到电脑前接着干;“烟民”们抵抗黑夜的办法明显更多,端一把椅子,在厕所旁的过道里吞云吐雾,听知了唱夜歌。百度就在这么一个校园民谣似的环境中之内两年一举拿下了80%的中文搜索引擎市场。李彦宏稳健的风格不是他的同龄人都能俱备的。于是百度秉承了这种风格,在过去四年中,一步步从5个人发展到了150人;从拿到DFJ第一笔融资到后来传闻摩根斯坦利、高盛、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等公司都在积极寻求百度海外上市的合作;从第一个客户硅谷动力发展到现在的两万客户。期间百度能有这样的辉煌缺不了李彦宏带领的技术队伍和他不变的专注理念。
  李彦宏和他的技术队伍
  李彦宏带回来了要做搜索引擎的理念和资金。来之前,他便与曾经负责天网搜索、后来成为技术副总裁的刘建国联系成立百度公司。为了招聘第一批工程师,他们在清华和北大的BBS上发了一条招聘信息。崔珊珊当时还在中科院读研究生,看到这个帖子后,被其中的言语所吸引,并通过面试成为了公司的七位创业人员中的一位。与她同时进入的还有北大的一名学生,北邮的一名学生和交大的一名博士生郭眈。现在,崔珊珊和郭眈都已经成为了百度的技术总监,谈起那段经历,言谈中仍然对当初的选择自豪不已。什么是快乐?百度工程师有自己的看法,这便是: 与一群聪明人共事,与国外的一流工程师斗法。鼓励创新,容忍失败。走在百度的研发部门中,不时可以看到有人穿着拖鞋一屁股坐在其他工程师的桌上探讨问题。令人愉悦的是思想的碰撞。现在担任架构设计师的陈竞凯说:“我喜欢和这里的一群聪明人谈话,可以迸发出很多火花。或许你的想法在这里被打得一塌糊涂,但你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可以不停地学到新东西。”正因为如此,百度的研发部门无论如何缺人,但在招聘中从来不降低要求。崔珊珊说:“如果新人的水平降低了,大家可能会感觉到受伤害。”
  齐玉杰在加盟百度前,已经接受到了几个大公司的Offer,但后来听到自己非常喜欢,也对自己影响力很大的一本书《网络编程》的译者就在百度,“感觉距离一下就拉近了”。现在他已经做过竞争情报系统、贴吧等很多项目,担任了项目经理。能够和Google这样世界性的超级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