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亚洲金融危机中的作用亦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欢迎。但与此同时,部分投资界对政府入市干预却持有异议,认为政府入市损害了市场自由。
曾荫权在电台节目中解释港府入市的必要性:“炒家所拿走的,不单是金钱,更是香港金融制度的稳定和600万人的信心。”后来在一次宴请传媒时,曾荫权坦言决定入市前夕,压力大到半夜惊醒,偷偷落泪。
在与大鳄的较量中,曾荫权经过了10天的权衡,才决定入市:“如果任人肆意冲击联系汇率藉以图利,结果令香港600万人的经济利益受损,那便是我失职。在接受经济调整这事实之余,我有责任将调整带给市民的痛苦减到最低。”
“当时‘老板’(董建华)问我,这一决定是否在我权力之内?我回答道:‘是,我来承担!’。”半个小时之后,董建华拍板同意。
在做出决定的当日,曾荫权“夜晚静静地哭过两三次”,担心自己不小心输掉香港人的钱,就算“跳楼”也无法挽回损失。
那年是否入市的决定,真的好痛苦,压力迫得他也落泪。“始终是普罗大众市民的钱,如果蚀了,我跳楼也补偿下来呢!”
令他午夜梦回哭起来,还有是要他违背原则。因不千预股市运作,是港府及他一向紧守的经济原则,这次要他违背,他说“真的好惨”。
那天向特首解释入市的决定,特首听过后问了一句,“这决定在法律上谁来负责任”,曾荫权答:“是我”,建华半小时便拍板落实入市决定。
作了入市决定,他反倒如心口有个“勇”字般,什么也不怕。
入市时,他无论在香港或美国都被指是“衰人”,99年他重临美国,大家便盛赞他是“民族英雄”,事件令他看尽人情冷暖,什么是胜者为皇、败者为寇。
香港骑士曾荫权
第六节、积极筹谋为救港(1)
1.入市动机备受非议
“官鳄大战”总算告一段落。曾荫权余下要做的工作,就是面对立法会议员的质询,特别是议员们对政府入市的疑虑和批评。
在立法会财经事务委员会召开前夕,议员的反对入市声音已不绝于耳,其中前线立法会议员刘慧卿在港台节目《给香港的信》中,猛烈攻击由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发动的入市行动,指港府已花了一千二百亿港元打击炒家,以保护港元,令港府成为市场上最大的股票持有人,却不受法律限制,让人质疑当局如何身兼投资者与监管者的双重身份。她更将香港的情况,与宣布外汇管制的马来西亚相提并论,呼吁立法会内各同僚禁止政府再用公帑托市。
九八年九月七日,曾荫权出席立法会会议,向议员解释政府入市始末。他承认九七年中确实低估了金融风暴的严重性,不曾预计到这场风暴会由泰国迅速向亚洲各地区蔓延,对本港构成影响。
至于入市原因,他解释若然政府不毅然直接干预市场,股市及楼市都会出现惊人跌幅,恒指更会下跌至二千至三千点,到时息口会高踞不下,严重打击本港金融市场体系和市民信心,故有必要积极对抗炒家。他坦言这是他的公务员生涯中,最难作出的决定,但为了香港不会沦为国际炒家的“自动提款机”,予取予携,虽然此举会令香港的国际声誉付出代价,也是迫不得已。
会议期问,曾荫权向议员保证,会在外汇基金之下成立一间公司,管理港府是次入市买下的大量股票,令港府的角色不致出现利益冲突。
“财爷”果断决定入市,挽救本港的金融危机,得到不少财金界名人及经济学者的支持。恒生银行荣誉董事长利国伟说,金管局为对抗炒家实行捍卫联汇措施,是最高明及有效的高招,否则本港只有坐以待毙;本身是经济学者的岭南大学校长陈坤耀,也认同政府对付炒家的方法,可将金融市场纳入正轨。
其实,不但是社会名人和经济学者,多数港人也赞成政府入市之举。根据香港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民意调查,有五成半受访市民认同政府托市的行动,同时带动曾荫权的支持率飙升,达百分之六十五点一,是主权回归以来的新高。
港府透过入市与炒家直接对抗,赢得大多数本港市民的掌声,令曾荫权这位财政司司长声望日隆,但在国际上仍有不少反对批评的声音,来源之一是美国联储局主席格林斯潘。
九八年九月十七日,格林斯潘出席美国国会众议院听证会时,批评港府托市的做法,会损害香港金管局的公信力:“这个小城市取得毫不平凡的成就,关键是货币稳健、可靠;有关的政策也是稳健可信的。一旦偏离以往的做法,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我想公信力就会下降一点。我希望这只是一宗个别事件。事实上,我相信这直于的是一宗个别事件。”
有关格老的言论,继续出席立法会财经事务委员会会议的曾荫权,表示对此感到惊讶和惆怅,惟在决定入市前,已充分考虑正面及负面后果,已预计会面对外界批评,认为这些批评可能跟掌握资料不足有关。他表示会致函联储局,详细解释港府入市的前因后果。
其时,国际社会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也藉此对香港回归后的自由经济提出质疑。
1998年9月底,曾荫权前往法兰克福、慕尼黑、海牙、阿姆斯特丹、华盛顿、纽约、波士顿、伦敦及爱丁堡,进行三星期的访问,解释入市干预的原因。
他亦出席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周年会议。在多个会议上,曾荫权向各中央银行行长、知名经济学家、学者、智囊团强调,有需要提高全球资金流向的透明度,在全球金融体制的任何改革计划中,也须考虑新兴市场的情况。
曾荫权说:“我们采取了务实的措施使经济维持健全,不致受到市场活动破坏而毁于一旦。我们认为有一个市场可以让人投资,总比完全没有市场好。”
香港骑士曾荫权
第六节、积极筹谋为救港(2)
曾荫权以其扎实的金融功底和经济学素养,以理服人地阐述了香港入市的目的和立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看,谴责国际金融“大鳄”根本于事无补,他们也不会因谴责而停止阻击港元的活动。与其浪费口舌与他们对骂,还不如针对问题的根由寻求真正的解决之道。
2.物先腐而后虫生
金融风暴算告结束,曾荫权继续承担宣扬香港的责任,到欧美各国进行为期三周的访问。他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出席国基会及世界银行年会会议,并提出建议,促请各国设定国际条例,监管国际资金流动,并得到各国支持,同时进一步提高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九八年十月二十七日,政府披露在八月托市行动中,购入各类股份的比重,其中持有太古地产、新世界发展及长实股权超过一成,账面获利高达二百八十四亿港元,取得两成四回报率。曾荫权再三强调,政府不但会透过外汇基金成立公司看管这些投资,也不会派人加入拥有股份的上市公司董事局,维持政府的中立地位。
踏入十一月,曾荫权向外界表示,准备对这次处理金融风暴的做法作彻底检讨,汲取事件教训,务求面对日后港元再受袭时,能采取更有效措施抵御。
曾荫权对香港乃至亚洲各国(地区)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他认为:亚洲金融风暴的爆发,尽管有国际金融投机者的兴风作浪,以及一些国家在风暴来临时处置失当等问题,但这些都是客观的、外部的原因。这种种外因只不过是导致危机的“条件”,真正的原因还是亚洲国家(地区)自身存在的诸多缺陷,使投机者钻了空子。因此,认真吸取这次金融风暴的教训,将有助于发现自身的问题,进一步完善金融管理体制,增强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
曾荫权深入分析了香港这些年经济发展的利弊得失后指出,在这次亚洲金融风暴中,国际金融“大鳄”冲击港元并引起香港如此惨烈的动荡,就是因为香港金融市场内外固有的不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内因上看,首先香港股市本身潜伏着调整因素。其次是香港经济结构也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香港的上市公司,房地产股占了很大比例,而其房地产价格已经到了极不合理的地步,并威胁到香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外因上看,首先,港元联系汇率受到了挑战。随着东南亚货币的进一步贬值,港元的实际币值的确已相对大大高估,其势必会受到国际金融“大鳄”的继续冲击。其次,东南亚周边国家和地区金融风暴的再三冲击也促进了港市的动荡不安。再次,在香港遭到风暴侵袭时,国际投资公司摩根斯坦利突然宣布把东南亚地区(包括香港)的投资比重由2%减到0,也极大地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不仅不少国际投资机构抛售所持股票而撤退,而且使大部分中、小投资者产生了恐慌心理,非理性地抛售骤增,造成了股市下跌的恶性循环,从而加剧了股市的动荡。
“物先腐而后虫生”。曾荫权认为,东南亚主要国家货币大幅贬值后,港元币值相对高的状况对香港的经济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尤其是出口业和旅游业因为过高的港元币值无可避免地会损害它们的竞争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港元币值高对其他行业的负面影响逐一浮现。在经济条件急速恶化的情况下,对经济环境异常敏感的股票市场面临调整只是迟早的事。国际金融“大鳄”阻击港元固然是直接的导火线,但归根究底,港元币值的相对走高和经济竞争力的不断下降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如果没有这些问题的出现,国际金融“大鳄”也难有可乘之机。
3.反驳穆迪负面评级
九八年初,亚洲大部分地区都受过去年金融风暴扫荡,仍未恢复元气,包括拥有雄厚储备的香港。此时,国际信贷评级机构也继续兴风作浪,将对香港的评级再度调低。
九八年二月二十日,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投资宣布,经过一月中来港作经济视察后,决定将香港的外债短期评级由P1阵至P2,长期外债与银行存款前景评价就由平稳转为负面。穆迪董事总经理VincentTrngria指出,以服务业为主的香港对邻近国家及本地汇率、利率、股市、地产、贸易及旅游业等变化十分敏感,而金融风暴的余波仍影响其未来一至两年的经济发展,故有需要下调对香港的评级,并同时将中国长期外债及短期前景评级变为负面。
香港骑士曾荫权
第六节、积极筹谋为救港(3)
面对穆迪的报告,曾荫权即时予以反驳,指穆迪没有留意港府刚刚公布的财政预算案,当中己清楚解释本港经济受金融风暴冲击,程度却与其他亚洲地区不同,而预算案也普遍获得市民支持,反映他们对本港经济重拾信心。穆迪调低香港的评级、是欠公平和不恰当的做法。
除言语上力斥穆迪对香港评价不公外,曾荫权也不忘在实际行动方面寻求中央的支持。二月二十四日,曾荫权在访京期间,曾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会面,不但得到对方支持香港继续实行联系汇率制,也承诺如本港为捍卫联汇而备受压力,中央会不惜动用外汇储备支持香港。
此外,曾荫权也不停向海外商界显示香港的经济依然具备足够实力。九八年三月九日,他出席美国商会午餐会发表演说,指香港现仍处于痛苦的调整期,预算案虽不能立即把有关问题一扫而空,但已尽量回应市民忧虑。至于有人认为香港经济会像铁达尼号邮轮一样,即使结实坚固,也注定沉入深海,他就坚信自己要像冰山般保持冷静,并引用古语“守得云开见月明”,强调金融风暴没有动摇香港的经济根基,深信香港日后必能重整旗鼓,再度冲刺。
4.纾解民困
除了研究纾缓失业问题方案,作为财政司司长的曾荫权,还需要相应调低中期经济预测,以如实反映目前经济环境。不过,这个“大掌柜”为坚持政府一贯理财原则,积极研究政府各种节流措施,又表示不排除削减开支的可能性,同时避免赤字预算,因而备受民主党立法会议员批评。民主党议员杨森就认为,财政司司长始终坚持平衡财政预算,无视收缩开支对市民的影响,是因循之举。
然而,到六月下旬,特首董建华代表特区政府宣布九项救市措施,包括即时暂停卖地一年、退回首季差饷三十八亿港元、注资协助中小型企业及豁免离岸存款利得税等,即时将财政预算内的一百零七亿港元盈余,变为二百一十四亿港元赤字。一向抗拒赤字预算的曾荫权,坚称该笔赤字没有包含港府本来的收入和支出,加上与九七年的预算比较,赤字依然很少,仍能维持平衡预算。
九项纾缓经济措施颁布后,顿时立竿见影,掀起多种连锁反应,例如“香港经济前景”指标达到百分之八十三点六,比六月中旬的百分之七十二点三上升了一成多。同时,多家本港公司均响应政府改善银行流动资金措施,将离岸存款调回香港,仅是长和系及恒基系,已有约一百三十亿港元存款调回,有助降低香港银行体系的货存比率。
此外,政府并宣布冻结六百多名首长级官员以上公务员的薪酬,决心与市民共渡时艰,预料为政府节省七千万港元。以“财爷”曾荫权为例,其每月二十万四千八百港元薪金会冻结,即每月少收一万二千三百四十九港元,全年收入就减少了十四万多港元。
A.成立失业专家小组
九八年六月三日,曾荫权在就业专责小组首次会议中,公布了十二项纾缓失业措施,计划增加政府在基建及维修工程的支出,并通过加强劳动市场效率、再培训、推广延续教育及遏制雇用非法劳工等,预计在未来十八个月内,本港的劳动市场会有十万个新职位空缺,帮助解决失业问题。
政府积极解决失业问题以纾民困,各大政党同时不断向政府提出各种经济建议,寻求与政府合作。作为财政司司长,曾荫权成为了政府的代表,专责与政党会面,共商对策。
由民主党、自由党、民协、民建联、民权党及港进联等组成的“经济与就业联席会议”,向曾荫权提出六项刺激经济方案,包括减税及退还预缴税等,以及建议增加各项服务及教育开支。有政党坦言,假如财政司司长对这些方案缺乏积极回应,将不排除在十月对特首的施政报告表示遗憾,表明他们的决心。
九八年六月九日,曾荫权与七大政党会面,会后形容会议气氛良好,双方就加快工务及基建工程等问题上取得共识,而且同样关注利息问题。不过,对于各政党提出的减税及减差饷等要求,曾荫权依然有所保留。他解释,尽管减税可暂时解决眼前困境,惟政府有必要维持稳定理财原则,否则会破坏香港的投资环境,长远对本港不利,所以这些要求仍要从详计议。
香港骑士曾荫权
第六节、积极筹谋为救港(4)
虽然“财爷”不停为本港经济注射“强心针”,但现实环境的困难也不容忽视,特别是益加恶化的失业率。有见及此,曾荫权先后向超过五百个组织及团体发出邀请信,包括雇主及雇员组织、培训学术机构、本港和海外商会及专业团体等,寻求应付失业和增加就业机会的良方,同时宣布成立失业问题高层专家小组,由他担任组长,会在六月初举行首次会议。
就在宣布失业专家小组成立之日,曾荫权表示自己要启程前往南美三国访问,需在这段敏感时期离开香港。他解释,即使香港的失业问题会持续恶化,身为本港的财政司司长的他决不能把头埋在沙堆里,要到海外开拓新市场。他声言会与留守在港的港府官员保持紧密联系,留意事态发展。
B.检讨公营机构薪酬
进入零一年,香港的经济仍受外围因素影响,没有明显起色,多间大企业均宣布减薪和裁员,有不少市民开始批评多个公营机构管理层薪酬偏高。于是,身为政务司司长,曾荫权又要担起检讨的任务,回应市民诉求。
一月四日,曾荫权与本港九大公营机构,包括地铁、九广铁路及贸易发展局等,举行约一小时的圆桌会议。他在会后表示会在二月聘请顾问,检讨九间公营机构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制度,并设立一套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