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正说鲁迅 作者: 孔庆东-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好极了,他和我感情好极了,今天天气哈哈哈……真常常令我手足无措。〃鲁迅说这话是很沉痛的,他说有时手持皮鞭乱打苦工的后背,自以为在革命的大人物,我深恶之,他其实起了工头的立场而已。我们看鲁迅对待这些人的语气,他不像对待正面的敌人那样,正面的敌人他可以无所顾忌地反击他就是,这些人毕竟是同一阵营的,也是革命者,但是是他不喜欢的革命者,在革命中对别的革命者颐指气使,自己好像是个领头的,是高高在上的人,对于来自这个方面的痛苦,鲁迅感到难以发泄,对敌人可以刀来刀去,枪来枪对的,而这个痛苦是难以发泄的,悲哀来自自己所亲爱的人,同一立场的人,这个痛苦有多难!     
        特别是有一些以假乱真的革命者,你知道他是假的,可你又没有证据,鲁迅说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信仰三民主义的时候,很多军阀都是反对三民主义的,都要镇压国民党,但是当北伐军势力一大的时候,很多军阀摇旗一变就号称自己是三民主义的信徒,说自己已经相信三民主义了,他不但相信三民主义,他还要做总理纪念周,纪念孙中山,讲三民主义,然后请你去开会,这时候你去不去呢?你要不去那你就是三民主义的判徒。假的变成真的了,真的只好假,当革命势力一大的时候,假的革命者往往会窃据革命的高位变成真的革命者,而像鲁迅这样的真正的革命者,反而遭到了压迫。所以鲁迅一生很重视真和假的问题,他呼吁真的知识阶级,不是说大学毕业了你就叫知识分子,〃什么叫真的知识阶级?〃这是鲁迅提出的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三、改造民族魂     
        鲁迅在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一直在思考着革命与群众的关系问题。1919年发表的短篇小说《药》,就是在这种思考中诞生的作品。《药》讲述的是纯朴善良而又愚昧无知的农民华老栓一心想用人血馒头给患肺病的儿子治病,并在革命者夏瑜被杀的时候得到了人血馒头,这篇小说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与群众的麻木与冷漠,也就是革命者为群众造福、群众却毫不领情,鲁迅为什么会创作这篇小说,这与他弃医从文的经历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药》这篇小说就沉痛地反省了这个问题,辛亥革命的这些先觉者们,他们要救群众,包括华老栓这样的群众,但是华老栓这样的群众怎么对待这些革命烈士?怎样对待这些革命勇士?他不但不了解、不理解他们的革命行为,反而和统治者一样认为他们就是犯上作乱的人,认为他们是盗贼。革命者被抓起来他们不关心,革命者被枪毙、被砍头他们却来看热闹,不但看热闹还要拿馒头蘸你的鲜血,回家给他儿子治肺结核。这一点真是让人看了万分心痛,而这是中国群众的一个普遍的特点,所以鲁迅把它总结为〃要救群众的人反被群众所害〃。如果说你是反抗统治者,你被统治者杀了,这很光荣啊!这是死得其所!但是你被你要救的那个人害掉了,这真是双重的痛苦。 
          
        群众的麻木这一点是鲁迅从青少年时代就感受到了。特别是他在日本留学,在仙台学医的时候,有一次著名的幻灯片事件,幻灯片事件促使他弃医从文,课间休息放幻灯,演的是日俄战争的新闻片,日俄战争发生在中国的土地上,两个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土地上打架,然后抓到一个中国人说是俄军的侦探,然后日本人要枪毙他,日军要枪毙他,围着看的这些人都是中国同胞,这些中国同胞面无表情,像看杀鸡杀狗一样地看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被外国军队枪毙,鲁迅说这个事情刺激他再也不能学医学下去了,所以他决定不能再学医,他要弃医从文,放下肉体的手术刀拿起灵魂的手术刀,要医治中国人的灵魂。鲁迅他一生坚定一个〃改造民族灵魂〃的信念,这是和他深刻的感觉到来自群众的麻木这个是有关系的。在鲁迅之外,我发现很多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都有过学医的经历,郭沫若是一个,孙中山早年也是大夫,很多医生在接触人的肉体之后发现,光给人治病是没用的,你治好了他的病,他还是一个麻木的看客,你治好了绝症,他还是看别人杀头,你治了病有什么用呢?很多医生走过类似的道路。 
          
        而先觉者不被群众理解的苦痛正是革命很艰难的一个原因,如果说革命就是把大家号召起来去打败敌人,这是很容易的,关键就是不容易动员群众。比如说当年我们共产党号召农民起来反对地主,很多农民都说地主没有剥削我,农民不认为地主剥削自己,地都是人家的,我种的地都是老张家的,种人地给人交租,他怎么剥削我,没剥削我啊。你问工人,资本家剥削你了吗?他说资本家没有剥削我,资本家养活我呀。他不让我到工厂里干活,我怎么挣钱呢?工人、农民是不觉悟的,没有经过学习的人,是不会认识到自己的奴隶处境的,而且相反认为你是捣乱分子,我活得好好的,每个月毕竟挣五毛钱,你非得来捣乱,革命者往往就被统治者和群众联合的势力给绞杀掉了。在日常生活中大众更是冷漠,看客现象是鲁迅最心痛的一个现象,在很多小说、杂文中,他都描写过,而鲁迅的思想永远是超前的,不但一般的群众不能赶上他,就是多数知识分子也很难赶上他,跟不上他思想的节奏,我们不能说真理是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是我们起码可以说真理首先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在这个问题上,多数人是落后的,我们可以举一些科学上的例子,比如说日心说、地心说,当人们都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围着地球转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是真理,因为我们每天看到的就是这种现象,早晨起来太阳慢慢升起来,晚上落下去,这不是实践检验真理吗?这不是太阳围着地球转吗?那么这时候有一个人站起来说不对,你们都错了,应该是地球围着太阳转。大家会说,这不是胡说八道吗?!所以宗教裁判所的人说这是疯子赶快把他烧死,群众都热烈鼓掌,说就是应该把他烧死,能依少数人的异端邪说吗,这个人就被烧死了。但后来还有第二人说,还是地球围着太阳转,又有第三个人,第四个人,终于证明了我们都错了,是地球围着太阳转,于是改变了,越来越多的人都认识到地球围着太阳转,于是改成了日心说,真理被大多数人掌握了,但是当真理被大多数人掌握的时候,它还有多大的价值?你今天到街上拉出一个人来说我告诉你地球围着太阳转,这有价值吗?这不是废话吗?这时候真理已经贬值了,贬得接近于零了。问题不在于你现在是不是认为地球围着太阳转,问题在于假如今天又有一个人站起来说,其实我们还是错了,其实还是太阳围着地球转,假如有一个人发表这样的言论,我们是不是要嘲笑他、蔑视他,把他抓起来烧死?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对待思想的态度。所以正是考虑这些问题,鲁迅他一生都在坚定地改造国民性,这是来自群众的麻木给他带来的思想上的痛苦。 
            
        鲁迅是一个善于自我解脱的人,他不会被这重重的包围所击垮,相反越有挫折他越能奋起,那么面对群众的麻木与冷漠,他会怒斥谩骂吗?面对他身边的亲人,他会做革命的启蒙吗?而面对革命内部的摩擦与压迫,鲁迅又会怎么做呢? 
          
        鲁迅有这么多的痛苦,他是怎么对待的呢?一个人有了痛苦他就要想办法去减轻它、抵挡它、转化它。那么对这些痛苦怎么办呢?对于群众的麻木,鲁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不是简单地抛弃群众,很多人说这些群众真愚昧,算了不理他了,他是很同情的,哀其不幸是第一位的,然后又怒其不争,又很生气,这些人不争气,他理解同情在很多方面。比如说他小说《祝福》里面写祥林嫂,祥林嫂遇到我,遇到一个知识分子的我,祥林嫂就问有没有地狱,世界上有没有地狱这件事情,这个我呢就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很踌躇,〃也许有的?〃,那么我们知道知识分子受到科学教育,按照自己的教育经验,应该说没有地狱,那都是封建迷信。如果遇到一个简单的知识分子,就会这样告诉祥林嫂,老太太你不要迷信了,世界上是没有地狱的,好像自己在传播科学上的火种一样,但是鲁迅会想到祥林嫂这样一个贫苦、痛苦的劳动妇女,她惟一的希望就是有地狱,这是她的精神之〃父〃,有了地狱她才能够死后见到亲人。如果你告诉她这是封建迷信,死后连地狱都没有,那她生命中最后一点小油灯你都给掐灭了,表面看上去你科学了、你进步了,但这是惨无人道。所以鲁迅才含含糊糊,对待这种情况,他说大约有的吧,好像很世故,不说有也不说没有,他给这样一个痛苦的劳动妇女人生的希望。在鲁迅看来人道是第一的,比如鲁迅他自己的母亲,他的那个朱安夫人都是不觉悟的妇女,但鲁迅不是每天给她们讲课,让她们觉醒,都变成革命!不是那样,就像普通人一样过日子就可以了。鲁迅自己是个大文学家,但是他的母亲不爱读他的作品,他的母亲是靠自学能够读小说的人,但是她不读鲁迅的小说,专门读张恨水的小说,最喜欢读张恨水的《啼笑因缘》、《金粉世家》,她爱读这个,那鲁迅怎么办呢?他就给母亲去买张恨水的小说。所以鲁迅一方面批判这些通俗小说,他自己不喜欢,但是他还要给母亲买,日记里好几次记载着他给母亲买张恨水的作品。在鲁迅看来,不能因为父母落后就不孝,孝不孝不能以父母的思想为焦点,他们思想落后,也是你的父母,只要好好地养活他们,让他们开心,这才是孝子。所以他并不急着写,所以你看鲁迅的小说里写的那些闰土、华老栓,是这么愚昧的人,但是你看他的主调充满了同情,你看他写闰土充满了感情,一点也不歧视,不嘲笑他是封建迷信的人,这是他对群众的态度,群众的麻木他承担着,他不会向群众报复。 
          
        那么对身边一些的同志、亲人、文化上的战友,他多是谦让忍让,包括对爱人,后来他跟许广平结合,虽然说都是现代人,但是生活中也不是毫无摩擦,毫无问题,据许广平回忆:有时候两个人生气了,鲁迅就独自一个人跑到阳台上默默地躺下 
      ,躺在阳台的水泥地上,小孩不懂事,他家的儿子海婴一看多好玩啊,也跑过去跟他父亲一块躺在阳台的水泥地上,他就一个人生闷气。这个情况很像鲁迅在孤独者中写到的那个〃狼〃,鲁迅非常喜欢狼这个形象的,狼受了伤之后就独自跑到密林里边,自己把自己的伤口舔好,狼是自己承受着自己的孤独。鲁迅与创造社等人发生争论,后来在一个更大的旗帜下他们和解了,联合起来了。他对左联领导的那些官僚主义作风,是很反感的,称他们为奴隶总管,但〃奴隶总管〃毕竟还是一伙的,他不会说因为讨厌他们就到国民党那里去告发他们,后来对于左联的解散他还是很惋惜的,左联也没有跟他商量就解散了。 
          
        四、〃横站〃     
        对待革命阵营内部的矛盾,鲁迅是谦让容忍,对待群众的麻木与冷漠,他是理解、同情,而对待敌人,鲁迅又会怎样应对呢?鲁迅著名的〃痛打落水狗〃的提法,背后到底隐含着鲁迅怎样的思考呢?在与敌人大大小小的文化战斗中,鲁迅遭遇到的真正的敌手又会是谁呢?而在这种枪林弹雨的洗礼中鲁迅为什么会出人意料地采取一种〃横站〃的姿态呢? 
              
        对于敌人鲁迅是另外的态度。对敌人,鲁迅可以说是严打的,但同时又是轻蔑的,这个严打不是说用专政手段来严打,因为他是弱者,只有对方对他采取严打的措施。对方一严打,他只好针锋相对,但是在战略上他又是藐视的,就像恩格斯赞颂马克思一样,像拂去身上那个蛛丝一样轻轻一抹就抹掉的,他在战术上是重视的,对于那些支持反动政府屠杀爱国学生的人(段祺瑞政府开枪射击请愿的爱国学生,很多文人写文章来支持说那些学生该死,因为他们认为给政府捣乱)他们是毫不留情的,对这些人是毫无心肝的。对那些叛变革命,然后又来污蔑他的人,对这些人他是愤怒的、轻蔑的揭露,鲁迅有这样一句话叫〃痛打落水狗〃,这个话让人理解为〃鲁迅是不宽容的〃,狗都落水了,为什么还要痛打?鲁迅有专门的文章解释为什么要痛打。说因为它爬上岸来还会继续咬人,当然这都是比喻了。他举了一个例子:辛亥革命的时候,绍兴的革命领袖叫王金发,他抓住了一个坏蛋,这个坏蛋就是杀害秋瑾烈士的坏蛋,抓住之后本来应该枪毙,镇压反革命。但是因为说革命胜利了,革命胜利了应该宽容,所以王金发放就把坏蛋掉了,但是正因为放掉了千千万万这样的坏蛋,所以辛亥革命很快就失败了。那个人就帮助袁世凯最后杀了王金发,革命又重新失败。鲁迅一生经历过太多太多这样的事件,所以他知道对什么人应该宽容,对什么人不能宽容。 
          
        鲁迅有他旗帜鲜明的例子,他认为思想上的敌人、文化上的敌人、政治上的敌人不能放过,他对这些人是旗帜鲜明。这些敌手对于鲁迅是又恨他,又怕他。恨他不用说了,立场完全不一样,怕他是因为斗不过他,鲁迅的文章太厉害了,他有思想的力量、逻辑的力量,三言两语就把真理讲得清楚又通俗。通过鲁迅的文章,可以发现,他就像我们讲的那个武林高手一样,举重若轻,又可以举轻若重,我看了一下鲁迅一生中所经历过的大大小小的文化战斗,最后可以总结为鲁迅一生没有遇到真正的敌手,他是现代中国文化界真正的独孤求败。如果说现实生活中有独孤求败的话那就是鲁迅,一生中没有对手,这个也是他的寂寞和痛苦之因,鲁迅多么希望有一个对手跟自己学问、思想差不多,真正能够对他形成威胁,两个人可以打来打去,没有,他三招二式就打败一伙,全不是对手,全被打得唏哩哗啦,然后前赴后继涌上来,又三下两下打败,打多了就感到很寂寞。鲁迅到了后期,到了炉火纯青的阶段,这像我讲的那个独孤求败的境界一样,飞花摘叶,皆可伤人。三言两语就打败一批,这也可能就是他的痛苦,像鲁迅随便给那些人起个名目,都成了专有名词了。什么〃洋场恶少〃,什么〃革命小贩〃,三言两语大家一说这个人就是这样,什么〃资本家的乏走狗〃,都成了特有的名词,所以有人就惋惜鲁迅,一辈子都把时间耗费在打这些小狗小猫身上,一辈子没有遇到过真正的老虎,说一辈子像武松那样能打老虎,那也是很有价值的,可鲁迅一辈子把精力都放在那小狗小猫身上了,但是鲁迅他认为这就是他要做的工作。 
          
        由于他前后受敌,前面有敌人,后面有奴隶总管的皮鞭,旁边都还是麻木的群众,所以鲁迅发明了一个词叫〃横站〃,横着站,他说我要采取横站的姿态,要防备来自四面八方的枪林弹雨,在这个四面八方的枪林弹雨中,他在那个身体不好的情况下,在被误解的情况下,他是东挡西杀。现在通过教育,我们知道鲁迅是一个很高大的形象,好像一开始就是这样,其实不是,那是我们后来几十年的教育形成的,鲁迅活着的时候,不是这样的一个单纯的画面,一方面他很智慧、很休闲,同时又在忙着战斗,又很忙活,他是这样的一个人,生活密度极高,虽然活得不太长,但是他的一年等于我们十年八年的那样的价值。 
          
        鲁迅是一个充满战斗色彩的人,因此在许多人的感觉和印象中鲁迅是一个不宽容的人,而鲁迅去世前在悼文词中也说过〃我一个也不宽恕〃的话,这更给人一种鲁迅不能容人的感觉,那么真实的鲁迅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面对敌人的污蔑和迫害,面对革命阵营内部的摩擦与压迫,面对群众的麻木与冷漠,鲁迅又该如何转化他内心的痛苦与思考呢?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又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呢? 
              
        写作是对生活的反抗,这个意义不仅仅限于作家,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也是这样。当你生活中遇到困难,遇到愁烦解不开的时候,你拿一张纸写一写你的心情,我相信会有很神奇的疗效,平常越不写作的人,这个疗效越大。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少地写字,写信也很少了,很多人拿起电话就打。我开玩笑,以后的人谈恋爱都不会写情书了,写情书太慢了,打电话多快呀,问今天五点见面去不去?不去?讨厌!挂了,这多方便啊。写情书还要等待、揣摩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