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王祯-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藏其恶(干燥的土)而揖之以阴(湿润的土)乎?子能使吾士(土)靖(干 

净)而甽 (垅沟〕浴士(土)乎?子能使保湿安地而处(存在)乎?子能使 

雚(生长于旱地的小苇子)夷(茅的始生者)母淫乎?子能使子之野尽为泠 

风(小风,和风)?子能使藁(禾杆)数节而茎坚乎?子能使穗大而坚均乎? 

子能使粟圜(同圆)而薄糠乎?子能使米多沃而食之疆呼?无(为)之若何。 

     凡耕之大方 (基本原则);力者(坚硬的土)欲柔(柔软的土),柔者 

欲力;息者 (休耕的土地)欲劳(频耕的土地),劳者欲息;棘者(贫瘠的 

土地)欲肥(肥沃的土地),肥者欲棘,急者 (因干燥而过于实着的土壤) 

欲缓(因湿润而过于松软的土壤),缓者欲急;湿者(潮湿的土地)欲燥(干 

燥的土地),燥者欲湿;上田 (高旱地)弃亩(垅台),下田(下湿的田) 

弃甽;五耕五耨(锄草),必审以尽,其深殖(植)之度,阴土(湿润的土 

层)必得;大(杂)草不生,又无螟蜮,泛指损害庄稼的害虫),今兹(年) 

美禾,来兹美麦,是以6尺之耜(6尺长的耒耜,6尺相当一步),所以成亩 

 (耕地成垄)也;其博(耜面的宽度)8寸,所以成甽也;耨(锄草的农具) 

柄尺(耨柄长为1尺),此度也。其耨6寸(耨刃宽为6寸),所以间嫁(在 

苗间耕田)也。……。” 

     汉代的《氾胜之书》只残存了3700字,已经无法见到它的全貌。 

     北魏的《齐民要术》虽然具有农业全书的性质,但在整体性和系统性上 

不如《王祯农书》,它在总论方面,只有“耕田”和“收种”两篇,在粪田 

和灌溉等方面都没有专篇论述。也没有“农器图谱”。 

     南宋时有一部《陈旉农书》,是陈旉(1076—1149)在1149年完成。分 

上、中、下三卷,12篇,连序跋共计12000余字。 

      《陈旉农书》虽然在理论体系方面有重要发展,但是囿于地区的局限性, 

只述及了南方地区的水稻种殖、耕牛和蚕桑,尚不具备《农业全书》的性质。 

     元代的《农桑辑要》比《王祯农书》早40年成书,是元初官撰的农书, 

主要摘录元代以前农书的资料编辑而成,新的创造较少,并且主要是适应北 

方需要的农书。 

      《王祯农书》有两种版本: 

     第一种:37集本,包括“农桑通诀”6集、“百谷谱”11集,“农器图 

谱” 20集。 

     第二种:22卷本,包括“农桑通诀”6卷,“谷谱”4卷、“农器图谱” 

12卷。 

      《王祯农书》有四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对广义的农业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 

      《王祯农书》中的“农桑通诀”部分,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农业(农桑) 

总论 (通诀),它比较全面和系统地论述了广义农业的内容和范围。 


… Page 9…

      “农桑通诀”以“农事起本”、“牛耕起本”、“蚕事起本”这三个题 

目,叙述了农事和蚕桑的起源,把元代的农业同自古以来的农业联系了起来; 

把元代的农业作为历史农业的一部分,使元代农业成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的纽带。 

     然后,“农桑通诀”以“顺天之时,因地之宜、存乎其人”这一“天、 

地、人”的三才理论为指导思想,全面、系统地对狭义农业的各个方面进行 

了论述。 

     开始,它以“授时”和“地利”两篇探讨对农业生产客观环境的复杂性 

和规律性进行了探讨,强调了“时宜”和“地宜”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在尊重天时、地利等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对人事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 

的阐述:其中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专篇,对 

农业种植中的各项问题进行了概述。 

      “农桑通诀”还分列了“种植、畜养、蚕缫”等专篇,对林、牧、副、 

渔等广义农业各个方面的内容进行阐述。 

      “农桑通诀”还以“孝弟力田”、“劝助”、“蓄积”等遍,对封建官 

府的重农思想和劝农措施进行宣扬。 

     读完“农桑通诀”之后,使人们对广义农业的内容和范围,以及农业生 

产中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各个方面,都有了清晰明了的认识。这是《王 

祯农书》的一大特色。 

     第二:兼论南北农业,分析和比较了南北农业的异同。 

      《氾胜之书》主要总结了以整个关中平原三辅地区的西北农业生产经 

验。 

      《齐民要术》主要总结了华北地区今河北、山西、山东、河南一带的农 

业生产经验。 

      《农桑辑要》成书于元灭宋之前(1279年灭宋,1273年成书),主要总 

结了以金朝旧地为中心的北方农业生产经验。 

      《陈旉农书》偏于南宋半壁江山,主要讲以东南为主的南方农业。 

      《王祯农书》则能兼论南方和北方农业。它深入细致地分析和比较了南 

北农业技术以及农具的异同、功能,这是它的又一重要特色。 

     王祯在我国古代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黄河下游齐鲁之地成长,后来又长 

期在南方做地方官,他具备了对我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生产都比较熟悉的客 

观条件,所以他能从全国范围全面系统地阐述农业生产。 

     第三:有比较完备的“农器图谱”。 

     唐代的陆龟蒙写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农具专著《耒耜经》,记载了江东犁、 

耙、砺 和磟碡4种水田耕作农具,但没有图。 

     南宋曾之谨写了一部《农器谱》(该书已经失传),书中所收的农具, 

在数量上没有王祯的“农器图谱”多,而且也没有图。 

      《王祯农书》以后的《农政全书》、《授时通考》等重要农书中的“农 

器图谱”是从《王祯农书》中抄来的,没有增加多少新内容。所以说,《王 

祯农书》中的“农器图谱”是王祯在古农书中的一大创造。 

      “农器图谱”约占全书篇幅的4/5,有200多幅插图,涉及105种农具, 

称得上丰富多采、洋洋大观和别开生面。 

     第四:在“百谷谱”中描述了植物的性状。 

      《王祯农书》中的“百谷谱”,对各种作物栽培进行了分论。其中包括 


… Page 10…

谷属、蓏(luǒ)属、蔬属、果属、竹木、杂类等内容。这一部分比其他古农 

书,多了植物性状的描述,这也是《王祯农书》的一项创举。如谷属中的梁 

秫,他的描述是:“其禾、茎叶似粟,其粒比粟差大,其穗带毛芒。”谷属 

中的蜀黍,描述为:“茎高丈余,穗大如帚,其粒黑如漆,如蛤眼”;蓏属 

中的冬瓜,描述为“其实生苗蔓下,大者如斗而更长,皮厚而有毛,初生正 

青绿,经霜则白如涂粉,其中肉及子亦白”;蓏属中的芋,描述为“叶如荷, 

长而不圆,茎微紫,干之亦中空,根白,亦有紫者,其大如升,食之味甘, 

旁生子甚多,拔之则连茹而起;蓏属中的芡,描述为“叶如荷、皱而有刺, 

花开向日,花下结实;蔬属中的薤,描述为“叶似韭而阔,本丰而白深;” 

蔬属中的韭,描述为“丛生,丰本,叶青,细而长,近根处白。” 


… Page 11…

                       四、南北耕作体系的新概括 



     王祯为了在农业生产中贯彻“时宜”的原则,创制了“授时指掌活法之 

图”,简明总结了历法和授时问题。与此同时,他又指出:不要依照历书所 

载的月份,而要用节气定月,这样就可以正确代表季节性的变化;其次,图 

中所列的各月农事,只适用于一个地区,其他地区应该按照该地区所处的地 

理纬度和其他因素来变更。如果各地都能斟酌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这样一个 

农事的月历,在当地的农业生产中,对贯彻“时宜”原则将会有重要的帮助。 

     王祯为了在农业生产中贯彻“时宜”的原则,还创制了一幅《全国农业 

情况图》。这幅图是王祯根据全国各地的风土和农产知识绘制的,它能够帮 

助人们辨别各地不同的土壤,以便能遵循“地宜”的原则,实行因土种植和 

因工施肥。可惜原图已经佚失。 

     王祯强调在北方旱地耕作中要深耕细耙。他认为,只有“深耕易耨”才 

能“岁可常稔”。他不仅仅认为“犁深为功”,而且强调“耙熟为全功”。 

又说: 

      “耙劳之功不至,而望禾稼之秀茂实栗难矣”。 

     他还总结了先浅耕灭茬,然后再细耕多耙的新经验。 

     王祯对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耕作体系作了新的概括。他把北方旱地的 

耕作体系概括为“耕、耙、劳”。所谓“其耕种陆地者,犁而耙之,欲其土 

细,再犁再耙,后用劳,乃无遗功也”;所谓“犁耕既毕,则有耙劳,耙有 

渠疏之义,劳有盖磨之功”等,都是对北方旱地翻耕法耕作体系的概括。与 

此同时,王祯对南方水田的耕作体系概括为“耕、耙、耖”。即所谓“南方 

水田,耕毕则耙,耙毕则耖,故不用劳”。 


… Page 12…

                   五、总结北方旱地实行套耕的新经验 



     王祯提出: 

      “所耕地内,先并耕两犁,垅皆内向,合一陇谓之浮疄,自浮疄为始, 

向外缴耕,终此一段,谓之一缴,一缴之外,又间作一缴,耕毕,于三缴之 

间,歇下一缴,却自外缴耕至中心,作一墒,盖三缴中成一墒也。其余欲耕 

平原,率皆仿此”。 

     这是王祯总结的北方旱地采行内外套翻法,减少开闭垄,提高耕作质量 

的一个新经验,从而将北方旱地耕作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 Page 13…

                六、总结南方稻田旱作开疄作沟的新经验 



     南方一向有“水乡泽国”之称,因此,南方稻田在收稻之后复种旱作时, 

 “最忌水湿”,这是实行稻麦两熟的一大障碍。经过人们的长期探索,大约 

在元代,才创造了“开疄作沟”,整地排水的经验。 

     王祯在他的《农书》中首先总结了“开疄作沟”的经验。 

      “高田早熟,八燥耕而熯之,以种二麦。其法:起拨为疄,两疄之间, 

自成一畎,一段耕毕,以锄横截其拨,泄利其水,谓之腰沟,二麦既收,然 

后平沟畎,蓄水深耕,俗谓之再熟田也。” 

     王祯这一经验总结,为南方稻田实行稻麦两熟,夺取稻麦双丰收,做出 

了重要贡献,时至今日仍然是南方稻区夺取二熟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 


… Page 14…

                    七、强调秋耕为主春耕为辅的原则 



     北方旱地的气候特点是春旱多风,夏秋多雨,为了适应这个气候特点, 

以便保墒防旱,王祯引用《韩氏直说》中总结的经验: 

      “凡地除种麦外,并宜秋耕。秋耕之地,荒草自少,极省锄功,如牛力 

不及,不能尽秋耕者,除种粟地外,其余黍豆等地,春耕亦可。”提出了秋 

耕为主,春耕为辅的原则。 

     王祯还指出,对于土地的翻耕,要区别生地和熟地,熟地要相对耕得浅 

一些,这样不致把生土翻上来。他还引用北方农谚说,春宜早晚耕,夏宜兼 

夜耕,秋宜日高耕。 

     早晚耕和兼夜耕是为了防止跑墒,日高耕的目的是提醒人们在深秋要抓 

紧土壤化冻的机会及时耕地。 

     在《播种篇》,王祯还介绍了选种和播种的方法。 

     王祯吸取前人的经验,特别强调了良种的选择和保存。书中指出每年挑 

选好的穗子割下来挂在高处,或把种粒窖藏,播种前晒干种子,或者进行浸 

种处理,以促它发芽。 

     在播种方法方面,王祯介绍了漫种 (撒播)、耧种(条播)、瓠种(点 

播)等几种方式。其中介绍的砘车和耧车配合使用的播种方法,增加了播后 

镇压工具,比北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中的单纯耧种法进了一步。 

     除了对生产技术进行介绍,王祯在《锄治篇》里,还介绍了当时北方农 

村中出现的“锄社”。这是贫苦农民的农忙互助组织。它的办法是: 

      “以十家为率,先锄一家之田,本家供其饮食,其余次之。旬日之间, 

各家田皆锄治。自相率领,乐事趋功,无有偷懒,间有病患之家,共力锄之。 

故苗无荒秽,岁皆丰熟,……名为 ‘锄社’。甚可效也。”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早在 

600多年前就创造了依靠集体力量战胜农具劳力不足和病患等困难,取得好 

收成的成功经验。但是,在地主阶级统治下,这种可贵经验同劳动人民创造 

的其他许多先进技术一样,不可能得到广泛推广。 


… Page 15…

                          八、粪壤理论的新发展 



     汉代的《氾胜之书》在农业总论部分没有谈到增肥和灌溉问题,在各论 

部分记载了基肥、种肥和追肥3种施肥方法。 

     基肥结合整地,起到“和土”的作用,主要用之于枲、芋、瓠等作物; 

种肥结合播种,可以起到防虫、御旱、忍寒的作用,主要用于禾麦等粮食作 

物,追肥则是结合田间管理,以促进作物生长,主要用于种麻,这是中国文 

献上有关追肥的最早记载。在各论部分还叙述了作物的灌溉次数和用水量, 

在种稻部分记述了水温调节法,在种瓜部分记述了地下灌溉法。 

     水温调节法,主要用于种稻,即水稻生长初期,对水的温度要求较高, 

可将稻田的出水口和进水口,安排在田边的同一侧,使水在田的一边直线穿 

过,整田的水流动不大,保持原有水温。夏至后,水温过高不利水稻生长, 

可将出水口和进水口错开,水流斜穿过田面,田中的水换动较大,从而相对 

地降低水温。另外,用井水浇麻,可以将汲起的井水在太阳下晒一晒,以提 

高水温。 

     地下灌溉法主要用于种瓜,方法是将一口容积为三斗的瓦瓮埋在四棵瓜 

苗中间,瓮口与地面平,瓮中盛满水,然后用瓦盖住瓮口,水减少了又添加, 

经常保持瓮中水满。这种方法通过瓮的渗透作用,可使作物得到均匀的水分 

供给,减少地面蒸发,提高水的利用率,特别适用于干旱的北方。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的总论部分也没有谈到增肥和灌溉的问题。 

在各论部分谈到了踏粪法和使用绿肥方法。 

     踏粪法是: 

      “凡人家秋收后,治粮场上,所有穰谷稖等,并须收贮一处。每日下3 

寸厚,每平旦收聚堆积之,还依前布之,经宿即堆聚。计经冬一具牛踏成30 

车粪。至12月、正月之间,即载粪粪地,计小亩亩别用5车,计粪得6亩。” 

     使用绿肥的方法是: 

      “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五六月中穰种,七八 

月犁馣杀之。为春田则亩收十石,其美与蚕矢熟粪同”。 

      《齐民要术》在个论部分还谈到了冬灌问题。总之,肥水问题在农业增 

产中仍然没有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南宋时的《陈旉农书》设立了《粪田之宜》专篇论述增肥问题。他认为, 

如果能常给农田施用肥料,则可使土壤越来越“精熟肥美”,地力将“常新 

壮”。 

      《陈旉农书》的不足之处是,《粪田之宜》专篇重在理论阐述,实践性 

较差。 

      《王祯农书》不仅仅是将“粪壤”和“灌溉”摆在《农桑通诀》这个总 

论的重要位置上,而且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新的发展。 

     农业土壤的本质特征,体现在“粪壤”二字的深刻含义中。因为,自然 

土壤和农业土壤有本质的区别,这种本质区别就在于自然土壤只具有自然肥 

力,而农业土壤不仅仅具有自然肥力,并且具有人工肥力,而“粪田”则是 

人工肥力的主要内容。 

     王祯从理论上论述了从自然土壤到农业土壤的转化问题: 

      “田有良薄,土有肥硗(qiāo,地瘠薄的意思),耕农之事,粪壤为急, 

粪壤者,所以变薄田为良田,化硗土为肥土也”。 


… Page 16…

     王祯还继承和发扬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