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的间谍活动。
他叙述了自己出卖“黄金行动”计划的情况。
“黄金行动”计划在东西柏林的分界线下挖一条1500英尺的隧道,以便在苏联
与东德间传递秘密信息的电缆上安装窃听器,窃听苏联的密码信号和保密电话。这
项计划由英美合作完成,历时一年,耗资 2500 万美元,然而早在 1954 年隧道还
未动工之前,布莱克就把这项计划泄露给克格勃了。英美以为自己是在窃听苏联的
军事机密,实际上却是克格勃精心调配的大量加密的假情报,他们还又耗费了大量
人力物力来破译这些假情报。总之,布莱克一人的泄密,使得“黄金行动”变成了
“废料行动”。
据布莱克供出的他在西柏林总部的活动情况,说明军情六局在那里的安全保密
工作极其糟糕。午餐时间,该部保存文件的办公室统统上锁,由卫兵逐屋检查,然
而,没有一次有人发现躲在办公桌后面的布莱克。等他们锁上门后,布莱克就有至
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毫无干扰地翻拍文件。
同时,布莱克在军情六局伦敦总部工作时,还向苏联提供了许多极有价值的情
报,包括“战斗序列”——全局工作人员的名单和分工部署情况,造成了严重的影
响。按照每出卖一个英国特工人员判一年徒刑来计算,布莱克被判了42年徒刑!不
过结果证明这种判刑是徒有虚名,布莱克服刑6 年后,就逃跑了。据说他在克格勃
的接应下,最终到了莫斯科。
布莱克的被捕,对克格勃来说无疑是一大损失,然而更头痛的却是军情六局和
英国政府。让一个如此重要的间谍在军情六局活动这么多年,严重影响到情报机构
的形象。更要命的是美国了解了事实真相后,会大大损害英国作为其盟国,与之分
享情报和机密的权益。
胜利还是闹剧
1961年,军情六局终于得到一次扬眉吐气的机会,由于他们“有力的活动‘”,
使得苏联情报官员奥列格·潘科夫斯基上校成为英国间谍。他曾被认为是“有史以
来俄国最大的叛逃者”。然而,军情五局的不少人认为,潘科夫斯基的“叛逃”是
一场阴谋,他是苏联“安插进来的人”,是苏联为了达到最大政治目的而开展假情
报活动的主要人物。
不论事情的真相如何,从已知的事实来看,其中有一些十分可疑的现象。潘科
夫斯基是苏军总参谋部情报总局的高级官员,他先是大摇大摆地走进驻莫斯科的美
国大使馆去投诚,根本不在乎监视着大使馆的克格勃。美国人完全有理由认为他是
克格勃安插进来的,断然拒绝了他。
接着他又去公然接触驻莫斯科的加拿大官员,遭到了同样的对待。此人毫不气
馁,进行了第三次试探,这一回,他瞄准了英国秘密情报局——军情六局。
军情六局对这送上门来的“猎物”欣喜若狂,敞开大门欢迎他。他们坚信不疑
的态度使美国人开始疑惑,于是,中情局也要来插手此事,这反过来又使军情六局
更加肯定潘科夫斯基的价值。1961年4 月 20 日开始,潘科夫斯基几次参加苏联代
表团,到伦敦进行外事活动。他向军情六局和中情局提供了大量情报,从红军的导
弹训练手册(里面记载了苏联最尖端的导弹情况),到上百名苏联情报官员的姓名,
这些情报在当时被认为是无价之宝。这一回,军情六局得意洋洋地凌驾于军情五局
之上,他们与潘科夫斯基会谈的时候,军情五局负责一些反监听之类的打杂工作。
然而,军情五局从一开始就怀疑潘科夫斯基。
的确,潘科夫斯基的举动太过明目张胆,根本不是情报官员所应有的。他似乎
完全不知道克格勃会监视每一个像他这样出访的官员,或者对此毫不在意。有一次,
双方在蒙特皇家旅馆接头后,他马上要求英国人付他一千英镑,并表示自己要钱是
为了在英国买东西。
联络人提醒他,被人看见在伦敦商店里花这么多钱,是极不明智的。潘科夫斯
基听后大发雷霆,嚷嚷:“谁的头会落地?你的,还是我的?今晚我给你们的东西
何止一千英镑!”
他拿到了钱,买了一大堆匪夷所思的战利品,大部分是送给女人的高级礼物。
事后证明,这些礼物被送给了莫斯科一些官员的夫人。这样看来,潘科夫斯基更像
是为莫斯科采购而不是为自己牟利。
但军情六局对潘科夫斯基的信任毫不动摇,他们派驻莫斯科的官员罗莉·奇泽
姆夫人担任他的联络员。他们接头14次,每一次都是假装在散步中“偶遇”,奇泽
姆夫人带着孩子,潘科夫斯基给孩子糖果,趁机把拍有文件的胶卷给她。如此拙劣
的伎俩成功了14次,简直是天方夜谭!更何况后来的事实表明,苏联间谍布莱克早
就把奇泽姆夫人的问谍身份告诉了克格勃,潘科夫斯基完全应该知道奇泽姆夫人已
经在克格勃的监控下。
军情五局重新审阅了潘科夫斯基提供的情报,发现几乎所有的情报都是典型的
“诱饵”——他提供的导弹技术情报,要么是几年前的旧资料,要么是为了制造混
乱捏造的假情况;他交代的情报官员,大多是西方已通过其他途径掌握的,而没有
任何正在西方活动的间谍的情况。同时,他们有确凿证据表明,潘科夫斯基是克格
勃为搜查和核查科技情报而采取的一项行动的负责人,但他拒绝提供有关这方面的
任何情报。他提供的一些“事实”后来也被证明是迷惑人的。例如,他说苏联科学
家研制了一种精神性毒气,比西方现有的效果高一倍。美国人大惊失色,赶紧投入
大量经费,想研制出类似的毒气。在巨大的浪费之后,他们终于得出结论,那是根
本不可能的。事实也的确如此——如果不是潘科夫斯基信口开河的话,就是他恶意
编造谎言以错误地引导美国的研究。
总之,经过军情五局的分析,潘科夫斯基无疑是克格勃安插进来的“假间谍”。
但军情六局无论如何不相信这一点。似乎为了证实他们的信心,1962年,克格勃逮
捕了潘科夫斯基并进行了公开审判。公审之后,苏联宣布潘科夫斯基已被枪决。可
是,人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这一切不过是一场戏,演给军情六局和中情局看。对间谍
进行公审已属不寻常,如此迅速的处决更是不符合克格勃的惯常做法,他们通常是
先进行很久的审问,直到确定己经问不出任何情况来,才会处决。有人甚至认为潘
科夫斯基仍然活着,只不过改名换姓而已。
潘科夫斯基是否活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真实身份与英国情报工作人员的
职业荣誉紧密联系。在军情五局和六局之间针锋相对的看法之外,还有二种看法,
认为潘科夫斯基一与西方发生关系,就被克格勃发现并利用。而向克格勃“出卖”
潘科夫斯基的应当是个英国人,很可能就是军情五局的高级官员。
这种看法就算不是真的,但也很妙,同时打击了军情五局和六局,说明这互相
攻汗的两个国家安全部门在安全上一样靠不住。事实的确如此,布莱克事件结束了,
潘科夫斯基事件结束了,但这类事件将层出不穷,永远没有真正结束的时候。
(2000年第7 期)
谍心不死——间谍、情报纪实集粹
出卖情报甘五载,退役上校遭逮捕
徐冰川
2000年6 月14日,美国联邦调查局成功诱捕了一名向前苏联克格勃出卖情报长
达25年的美国陆军上校情报官,从而惊曝美军有史以来级别最高的外国间谍案。这
名美军上校为克格勃充当间谍的行为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对美国军方的情
报能力造成致命的打击,也使美国陆军的形象蒙羞受辱。
美国前陆军上校落网
6 月14日,美国国防部军情局反间谍部门向有关媒体紧急通报了陆军前上校特
洛菲莫夫落网的经过:美国联邦调查局和国防情报局反间谍处在探清特洛菲莫夫上
校的问谍真面目后,立即制定了一套天衣无缝的诱捕方案。联邦调查局的一名特工
扮成俄罗斯对外情报局的一名间谍负责人,用过去的暗号与特洛菲莫夫上校接上了
头。“俄罗斯间谍”骗特洛菲莫夫说,俄罗斯对外情报局现在决定对过去曾为克格
勃情报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有功人员进行一定的补偿,还清一些欠给他们的情报经
费。疑心颇重的特洛菲莫夫反复盘问了联邦调查局特工许多问题,在得到满意的答
案后终于相信了这名“俄罗斯间谍”。满心欢喜的特洛菲莫夫来到了接头地点,正
准备收钱的时候被早就埋伏在两旁的特工一举擒获。
6 月 15 日,美国佛罗里达中部地区司法办公室,向媒体紧急发布了退役美陆
军上校特洛菲莫夫从事间谍活动遭逮捕指控的书面新闻说明。
克格勃相中了特洛菲莫夫
乔治·特洛菲莫夫,美国陆军退役后备役上校,现年73岁。特洛菲莫夫出生在
德国,父母是俄罗斯移民,后来随父亲移民美国,1951年成为美国正式公民。1969
年至1994年间他一直任驻德美军“纽伦堡联合审讯中心美国陆军分部”队长。这个
位置可谓是位高权重,因为该中心多年来一直负责审讯从苏联及华沙集团叛逃出来
的难民、克格勃问谍或者官员。身为该中心最高长官的特洛菲莫夫上校有权随意调
阅发往该中心或者由该中心发给美国陆军军部的所有绝密情报和保密资料。
1994年,德国政府因怀疑其在德国从事“与身份不相符的间谍活动”而将其逮
捕。然而,由于美军在德国的特殊地位,加上德国政府没有掌握特洛菲莫夫对德国
进行间谍活动的确切证据,所以不得不立即释放了他,但宣布其五年内是“不受德
国欢迎的人”。获释后的特洛菲莫夫上校自然无法继续在德国工作了,也为了避免
给美国军方的形象造成不利的影响,特洛菲莫夫于1995年提前离职回国,结束了35
年的军旅生涯。
根据美国联邦调查局和军事情报局反间谍部门透露的情况来看,特洛菲莫夫1969
年调任驻德国纽伦堡联合审讯中心当年便被克格勃相中。根据克格勃驻西德情报站
的分析,特洛菲莫夫是“可争取的最好对象”。这主要有3 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特
洛菲莫夫是俄裔人,父母是俄罗斯移民,所以对俄罗斯民族和国家有一定的感情,
加上其少年时代成长在德国,所以有不少的俄裔德国好友;二是特洛菲莫夫家境并
不宽裕,本人对金钱看得比较重;三是特洛菲莫夫有权接触大量的绝密情报,所以
肯定能为克格勃弄到“会对苏联造成潜在威胁的情报”。
美军上校为钱所动
克格勃在对特洛菲莫夫进行仔细研究后,当即指派克格勃秘密间谍伊戈尔·弗
拉基米诺维奇·苏塞米尔出面招募特洛菲莫夫。伊戈尔此时的公开身份是俄罗斯东
正教牧师,先后在维也纳和奥地利任过大主教。克格勃派伊戈尔出马是经过精心考
虑的,因为伊戈尔和特洛菲莫夫都是俄罗斯移民后裔,都出生在德国,并且是孩提
时代的好朋友,伊戈尔甚至一直被特洛菲莫夫视为好哥哥。
克格勃的分析与判断准确无误,特洛菲莫夫对重逢的“旧友”毫无防备之心,
并且公然流露出其手头很紧的不快和对美军薪金制度的不满,甚至还表达了浓重的
俄罗斯情结。伊戈尔把他与特洛菲莫夫初次会面的情况迅速向克格勃驻柏林站负责
人进行了汇报,克格勃总部不久就拍板:此人可用!第二次见面时,伊戈尔单刀直
入地希望特洛菲莫夫提供部分资料,并表示可给以重金。特洛菲莫夫没有吱声,但
也没有表示反对。第三次见面时,他给伊戈尔带来了“货”,并且问道:“这值多
少钱?”
就这样,特洛菲莫夫上了克格勃的船,成为一名隐藏甚深的间谍。克格勃先后
为这名得力的间谍取了许多代号:“安特伊”。“马基兹”和“科苏尔”,而与他
接头的伊戈尔的代号是“埃克尔”。克格勃随后开始定期给特洛菲莫夫发工资、奖
金和特别奖励,一步一步地将特洛菲莫夫拖向深渊。特洛菲莫夫与伊戈尔这对孩提
时代的好伙伴在此后的25年间成了间谍界的一对“黄金搭档”,他们这种绝密的关
系一直持续到1999年伊戈尔因病去世为止。
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特洛菲莫夫先后执行过大大小小32次秘密窃取情报的行
动。有的时候他把绝密情报悄悄地顺出联合审讯中心,与克格勃间谍秘密接头后,
让其拍照,然后把原件带回中心;有的时候他亲自动手,把绝密情报用间谍相机翻
拍下来,然后到德国某地或者奥地利把胶卷交给伊戈尔或者其他克格勃间谍。
特洛菲莫夫出卖情报纯粹是为了钱。他在25年的间谍活动中先后从克格勃那里
领取了25万美元的报酬,其中最大的一笔报酬是9 万马克。
获得苏联“红旗勋章”
据负责此案的美国佛罗里达中部地区大法官布切透露:“在长达25年的间谍生
涯中,特洛菲莫夫无所不卖。到目前为止,据我们掌握的情况,他出卖的情报包括
:情报搜集目标,也就是美国当前最想搞到的外国情报目标;制定战略计划的情报
优先顺序,也就是美军当前需要什么样的情报以及需要这些情报的轻重缓急。所有
的这些情报都是美军的战略性情报,涉及美国国家安全和美国军队的总体建设和情
报目标!这些情报的泄露势必对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军队建设造成无可挽回的影响。”
全权负责特洛菲莫夫间谍案审判的佛罗里达州坦帕地方法庭透露说,持有“绝
密”许可证的特洛菲莫夫,借用职务之便从纽伦堡联合审讯中心窃取了大量美国和
北约盟国掌握的华沙集团和苏军的作战文件。这些被特洛菲莫夫“返销”回克格勃
的情报不但使苏联摸清了美国人对其了解的程度,更使苏联的反间谍机构以此为线
索逮捕了许多潜伏在苏联境内的美国和北约间谍。坦帕地方法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
的法官说,特洛菲莫夫出卖给苏联克格勃的情报包括与美国国防安全有关的绝密文
件、图片、照片。表格和情报。特洛菲莫夫还向克格勃出售了大量的联合审讯中心
的情报信息报告,这些报告是联合审讯中心在审讯了难民或者叛逃者后汇编成的最
后情报资料。
由于特洛菲莫夫“出色的表现”,他还获得了克格勃总部为其颁发的“红旗勋
章”!能得到这种特别荣誉的人着实不多,就连克格勃的高级军官一生中能获得此
种殊荣的也是凤毛麟角。
特洛菲莫夫将被判终身监禁
美国佛罗里达中部地区大法官唐纳·布切拉告诉记者说:“乔治·特洛菲莫夫
是美军有史以来被控间谍罪级别最高的美国军官。实际上,早在7 年前,美国各方
就开始在国内和欧洲开始对特洛菲莫夫进行秘密调查,但进展却异常缓慢。”
美国司法部长办公室发言人史蒂夫·科尔宣布,该案将在佛罗里达的坦帕审判。
坦帕的大陪审团已经正式指控后备役上校特洛菲莫夫:在纽伦堡任情报部门负责人
期间偷窃秘密情报,售给前苏联克格勃,充当外国间谍。坦帕地方法庭宣布,有关
特洛菲莫夫克格勃间谍罪的听证会将持续举行到6 月20日,特洛菲莫夫不得保释,
并且只能由法庭指定一名律师为其辩护,这实际上是等于断了特洛菲莫夫所有保释
的后路。美国佛罗里达中部地区法庭透露说,如果特洛菲莫夫的所有罪行得到证实
的话,那么他将被判处终身监禁。
(2000年第8 期)
谍心不死——间谍、情报纪实集粹
亡命伦敦
——俄罗斯联邦安全局首例高级间谍叛逃事件
雪峰
亚历山大·利特维年科中校是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前身为苏联克格勃)成立以
来首位叛逃到西方的谍报官,也是联邦安全局叛逃到西方最高级别的谍报官。由于
叛逃者身份的特殊性,加上美英两国与俄罗斯之间微妙的关系,两个国家都将其视
为烫手的山芋——美国断然拒绝接纳利特维年科入境,英国也不想接纳利特维年科
的政治避难请求。自2000年11月1 日在伦敦希思罗机场向英国有关部门自首后一直
赖在伦敦的利特维年科为了求得英国政府的庇护,于11月5 日首度向《星期日泰晤
士报》透露了他从莫斯科取道土耳其逃亡伦敦的惊险之旅以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