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百部名著简介-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了;有的士兵在走路,然而他们的双腿已经被炸断,他们仅仗着炸剩的残肢一步一步艰难地行走;有的士兵,竟然拖着自己被炸烂的膝盖,用手在地上爬了两公里的路程;还有士兵,赶到急驹痪时,人们发现他的肠子被堆放在他交叠起来的手上;人们还可以看到一些没有嘴,没有下巴,没有脸孔的人……我再也找不到校长所说的光荣与自豪感,反倒为痛苦和死亡困扰着。
  战争是这样残酷无情,而且,在前线,战场犹如一个笼子,没有谁能解救自己,士兵们不得不在里面担惊受怕地等待着任何可能发生的事情。我们在穿梭的炮弹的网络下,生活在茫然难知的思念之中,偶然性在我们头顶上徘徊,被炸死或能活着,都出于偶然。
  这时,只有大地是士兵唯一的亲人。大地对于谁都没有像对于士兵那样具有重要意义。当士兵长久地、有力地紧贴着大地的时候,当士兵怕被炮火轰死,把脸和四肢深深地埋在大地的怀里的时候,大地就是士兵唯一的朋友,是他的兄弟,是他的母亲。可是,有时大地往往是永远地把他抓住了。
  有谁能活着从大地上爬起来,他就是一个幸运儿,但也有活着却不能自己站起来的,于是他们就被关进了另一个没有枪炮声的战场军医院。那里的情况也是一样糟糕,经常没有好医生和护士,伤员太多而人手太少,更缺乏医疗器具及必要的药品。这里,同样充满了疼痛、呻吟和恐惧,有的伤员没有在战场却在这里咽了气,有的没有断气,就被送进了〃死屋〃,孤零零地等待死视的降临。
  伙伴们一个又一人地离去了,有的死在战场,有的死在医院。我也受过伤,痊愈后又回到前线。在一次战役中,我把我最好的朋友、受伤的卡特费尽力气从战场背到急驹痪,但是卫生员却告诉我说:“你本来可以不必这样费事的。”原来卡特在我背上的时候已经中弹死去了。
  这样,除了恰登,我是班上其他7个人中的最后一个了。我终于等来了停战,对于战争毫无好感的我想着回到故乡重新生活,但是另一方面禁不住发出感叹:“要是现在回去,那我们将会厌倦、崩塌、耗竭,没有根底,也没有希望。我们将会再也找不到我们的道路。”
  回到后方后,人们对战争痴情依旧,并嘲笑我对待战争的态度,把我比做一文不值的懦夫。在我看来,“我们年纪很轻,才20岁;可是对于人生,却除了绝望,死亡,恐惧以及与悲痛的深渊联系在一起的迷惘浅薄之处,一无所知。这些年来,我们的工作就是杀人——这是我们有生以来第一个职业。我们对于人生的知识仅只限于死亡。今后还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们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上一代会回到工作岗位上去,战争会被忘掉。而下一代将把我们看作是多余的人,把我们推到一边去。而我们自己,有些人将会适应,还有些人只是顺从。而大多数将会茫然不知所措:岁月流逝,到最后我们将归于毁灭。
  我又重新回到战场,1918年10月,我阵亡了。据载:“他是往前面扑倒下去的,躺在地上,好象睡着了一样,脸上没有多少痛苦的感觉,有的是一种沉着,差不多是满意的样子。”
  那一天,整个前线是那么沉寂和宁静,战报上有一句话:西线无战事。
  16、第四十一
  经典名著
  《第四十一》前苏联著名作家拉夫列尼约夫的代表作。
  《第四十一》在以苏联国内战争为题材的作品中的一枚奇葩,小说的选材很有特色,它没有去展示群众斗争那种史诗般的画卷,而是描写在杳无人迹的小岛上,两个阶级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修养不同、追求不同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尽管没有大场面,我们还是从那寂静的小岛上的一声枪响中,感觉到那个时代,两个阶级搏斗的剧烈。
  作者风采
  拉夫列尼约夫(1891—1959),苏联作家、剧作家,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191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1911年开始发表诗作,早期创作曾受未来派的影响。十月革命后参加红军,1919年负伤复员,从事文学创作,写过不少以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为题材的小说和剧本,他的著名作品有中篇小说《风》、《第四十一》、《决裂》,这些作品力图表现一群来自社会下层的普通人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的成长过程。他的作品情节紧张,冲突尖锐,充满浪漫色彩。此外他的中篇小说《第七位旅伴》《版画》,剧本《黑海舰队小兵之歌》、《为海上的人们祝福》和《美国之音》先后获斯大林奖。
  银屏再现
  影片改编自前苏联作家拉夫尼约夫的同名小说《第四十一》。
  前苏联国内战争时期,一支撤退的红军队伍中有一名叫玛柳卡的女神枪手,她打死过四十个敌人,当她向第四十一个敌人射击里,却打空了。这个被俘的中尉,有着秘密使命,政委决定由玛柳卡负责把他押送到司令部去。途中海上起了风暴,将他们俩冲到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在这荒岛上他们相爱了。一天,海面上出现了一艘敌船,当玛柳卡发现中尉向敌船呼救时,她举起了枪……
  17、夏伯阳
  经典名著
  《夏伯阳》是前苏联著名作家富尔曼诺夫的代表作,根据国内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红军指挥员夏伯阳的事迹写成。
  小说描写的是1919年1月至8月在苏联东线上的战事。当时在东线战场上作战的,大多是由农民组成的红军部队,夏伯阳师就是其中的一支。穿上军装的农民在夏伯阳的指挥下英勇善战,屡建奇功,可他们的作风却自由散漫。夏伯阳足智多谋、顽强勇敢、视死如归、在战争中所向披靡,但政治上不成熟,对党不够理解。政委克雷奇科夫到任后,把夏伯阳引上了正确的道路,夏伯阳也不断成熟,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事将领。小说着重塑造了夏伯阳这位立下赫赫战功、声望极高、深受人们敬重的传奇人物。
  作者风采
  德米特里·安德烈耶维奇·富尔曼诺夫(1891-1926),前苏联作家。生于科斯特罗马省的一个农民家庭。1912年就读于莫斯科大学语文系,深受高尔基作品影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富尔曼诺夫投笔从戎。国内战争期间担任夏伯阳师政委、革命军事委员会驻士尔克斯坦战线的全权代表、高加索第九政治部主任,红色陆战队政委。1921年主编《红色军人》报,曾获红旗勋章。1924年任莫斯科无产阶级作家协会书记和全苏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执行委员。富尔曼诺夫1921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有《悼叶夫烈莫夫》、剧本《为共产主义而奋斗》、中篇小说《居民札记》。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夏伯阳》、《叛乱》。
  银屏再现
  影片《夏伯阳》根据富尔曼诺夫的同名小说改编,前苏联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1934年出品。
  片中塑造了夏伯阳这位苏联国内战争中传奇式的英雄人物。该片是苏联电影史上的杰作,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性格化,片中“精神战”一场,堪称场面蒙太奇的典范。
  恰巴耶夫
  影片荣获1941年斯大林奖金,在1978年评选的国际电影诞生以来100部最佳影片排行榜中,金榜题名。
  《恰巴耶夫》时前苏联的“红色经典”,是一部有希望超越时空而长存的作品。它的最大价值是它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为独特的俄罗斯性格,也就是说,这是一部洋溢着俄罗斯民族精神的作品。
  小说对传奇英雄恰巴耶夫有这样的描述:“恰巴耶夫性格上的特点是剽悍和骁勇……他与其说是自觉的革命者,倒不如说是一个狂热的革命者。初看起来,他过分好动,老想变换环境,然而,他是农民起义队伍里一个多么独特的人物啊,是一个多么光彩夺目的形象啊!”
  “恰巴耶夫这样的人是很容易相处的,而且能够处得很融洽,但是他说翻脸也就翻脸。嘿,他一发脾气,就大吵大闹……过了一分钟,气消了,反而觉得有点难受。他带着沉重的心情开始回想,思考自己方才作过的事情……只要一认清楚,他就主动退让。”
  电影《恰巴耶夫》里主演恰巴耶夫的演员巴博契金解释他扮演的这个人物时,也突出了他的民族性格的底蕴。他说:“恰巴耶夫像是从俄国历史的深层掬取了自发的叛逆性格……恰巴耶夫像是穿过时代的密林,接过了俄罗斯人民英雄的接力棒。”
  小说的总体风格是现实主义的,富尔曼诺夫的确像他自己所说的,“如实地描写恰巴耶夫,连他的一些细节,一些过失,以及整个人的五脏六腑都写出来。”现实主义的手法不仅用在对于人物的塑造上,也用在对于战争的表现上,因此小说的基调富有一种崇高的悲壮感,即便是抒情的段落也不失悲剧色彩。
  如小说第六章描写战友们送别恰巴耶夫的一个场面——告别的喊声,淹没在飞扬的朦朦雪尘中。人们站在台阶上,一双双眼睛,就像一面面镜子,闪烁着惜别的痛苦。有的人尖声地喊着,有的人啪啪地甩着马鞭,有的人把帽子抛到屋顶那么高……台阶渐渐地隐没在歧怆的悲痛和雪堆中……
  《恰巴耶夫》问世于1923年,作者富尔曼诺夫(1891-1925)曾当过恰巴耶夫的政委。1934年瓦西里耶夫兄弟把小说拍成电影,电影迅速获得世界性的影响。鲁迅先生曾在上海看过这部电影,那时的译名叫《夏伯阳》。影片的巨大成功于导演和演员的功绩大有关系,但成功的最重要的关键还是小说原著的文学基础。
  在前苏联由小说改编的战争题材电影中,引得最大世界性反响的,除了《恰巴耶夫》之外,当推1972年罗斯托茨基导演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世界性轰动,这部瓦西里耶夫创作的中篇小说未必会如此引人注目。但是,如果没有原著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也就不会有电影的成功。
  我们都知道,在二战中俄罗斯人民蒙受的牺牲是最为惨重的,他们一共损失了二千多万人的生命。《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就要像我们展示这二千多万人中的五个活生生的人,从而也表现了俄罗斯战争文学中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个体生命的关怀。
  18、我的大学
  经典名著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三部。
  小说叙述了饱尝人间辛酸的阿廖沙,抱着进大学读书的理想来到喀山,过了不久就参加了秘密的革命活动。贫苦的生活使他在伏尔加河流浪,和搬运工人、小偷、乞丐生活在一起。后来,他在面包店找到工作,向工人们传播革命理想,参加了大学生的秘密组织,鼓励工人罢工。俄国的腐朽和个人的困境使他自杀未遂而受伤。伤愈后,他带着新生的力量,离开喀山,重新走上流浪的道路。
  作者风采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是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创始人,也是世界社会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高尔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于1868年3月28曰出生在伏尔加河畔的尼曰尼·诺夫戈罗德(即今高尔基城),父亲是细木工。他4岁丧父,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10岁时外祖父因遭火灾而破产,他便被抛到“人间”,开始了自谋生路的流浪生涯。16岁到喀山,原想上大学,结果喀山的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在那里,他接触了进步青年的革命团体,并阅读了《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他将自己的一生写入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1901年发表《海燕之歌》,标志着高尔基创作的新发展。主要作品还有《母亲》、《小市民》、《最后的一代》。《母亲》是他最优秀的作品。
  银屏再现
  影片取材于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三部《我的大学》,前苏联儿童电影制片厂1939年出品。
  这部影片的诞生标志着苏联电影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改编文学作品领域中的新成就。创作者成功地将批判性地揭露同现实的乐观主义描绘融于一体。它为这一领域的创作树立了典范。
  19、在人间
  经典名著
  《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说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这段时期为了生活,他与外祖母摘野果出卖糊口,当过绘图师的学徒,在一艘船上当过洗碗工,当过圣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尽坎坷,与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们打交道,他有机会阅读大量书籍。生活阅历和大量的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他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为环境所屈服”。他怀着这样的坚定信念,离开家乡奔赴喀山。
  在小说,作家不只是再现了形形色色的小市民和他们的生活习俗、道德观念和精神境界,而且塑造了一系列体现劳动人民智慧才能的人物形象,广泛深刻地再现了广大下层劳动者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情结,描绘了俄国社会一个时代的历史画卷。
  作者风采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是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创始人,也是世界社会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于1868年3月28曰出生在伏尔加河畔的尼曰尼·诺夫戈罗德(即今高尔基城),父亲是细木工。他4岁丧父,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10岁时外祖父因遭火灾而破产,他便被抛到“人间”,开始了自谋生路的流浪生涯。16岁到喀山,原想上大学,结果喀山的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在那里,他接触了进步青年的革命团体,并阅读了《宣言》、《资本论》等著作。
  他将自己的一生写入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1901年发表《海燕之歌》,标志着高尔基创作的新发展。主要作品还有《母亲》、《小市民》、《最后的一代》。《母亲》是他最优秀的作品。
  银屏再现
  影片根据高尔基同名小说改编,由苏联儿童电影制片厂1939年出品。
  从这部影片中,人们可以看到俄国十月革命前普通人民广阔而复杂的多面生活。银幕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既表现了生活的残酷,人们精神的压抑,小市民卑微愚昧的面貌;又表现了人的纯洁、质朴、善良的本性,以及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影片曾获1941年度苏联国家奖金。
  20、母亲
  经典名著
  长篇小说《母亲》是高尔基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俄国社会主义文学最早出现的优秀成果。
  19世纪末俄国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工农革命,改变了人类的发展进程。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在文学史上最早表现了这种革命,这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母亲》一出版,立刻受到俄国与全世界革命人民的欢迎。反动当局惊恐万状,下令逮捕高尔基。伏罗希洛夫对高尔基说:“好几代的俄罗斯无产者受到了您的文学作品的教育。”小说很快译成德、法、英、意、西班牙、丹麦、瑞典、保加利亚等文,对世界发生了重大影响。对中国革命与中国文学的影响尤深。
  作者风采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是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创始人,也是世界社会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高尔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于1868年3月28曰出生在伏尔加河畔的尼曰尼·诺夫戈罗德(即今高尔基城),父亲是细木工。他4岁丧父,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10岁时外祖父因遭火灾而破产,他便被抛到“人间”,开始了自谋生路的流浪生涯。16岁到喀山,原想上大学,结果喀山的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在那里,他接触了进步青年的革命团体,并阅读了《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他将自己的一生写入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1901年发表《海燕之歌》,标志着高尔基创作的新发展。主要作品还有《母亲》、《小市民》、《最后的一代》。《母亲》是他最优秀的作品。
  《母亲》的素材
  这部作品是以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为素材写成的。20世纪初,在高尔基的故乡尼曰尼·诺夫戈罗德附近的工人区索尔莫伏爆发了群众性的革命运动。1902年“五一”节,索尔莫伏的工人群众举行示威,事后,沙皇ZF的法庭审判了这次的组织者。这次事件给高尔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当时就产生了要写一部小说的念头。小说的中心人物巴威尔·符拉索夫和母亲尼洛夫娜·符拉索娃,就是以索尔莫伏“五一”时高举旗帜走在前头的彼得·扎洛莫夫和他的母亲安娜·基利洛夫娜为原型的。小说虽然以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为素材,但决不是1902年索尔莫伏事件的翻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