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 2007年合订本txt-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看。玻璃上一层水气,擦开一块,看见院里的电线,差不多指头粗了∶

  “奶奶,电线肿了。”

  “那是落了雪。”奶奶说。

  “那你在纺雪吗,线穗子也肿了。”

  他们就跑到屋外去,张著嘴,让雪花落进去,但那雪还未列嘴里,就总是化了。

  他们不怕冷,尤其是ê;两颗眼睛。互相抓著雪,丢在脖子里,大呼大叫。

  一声枪响,四野一个重重的惊悸,阴崖上的冰锥震掉了几个,哗啦啦地在沟底碎了,一只金黄色的狐狸倒在雪地里,殷红的血溅出一个扇形。冬天的狐皮毛质量好,正是村里年轻人捕猎的时候。

  麦苗在厚厚的雪下,叶子没有长大来,也没有死了去,根须随著地气往下掘进。 几个老态龙钟的农民站在地边,用手抓住雪,咬咬地捏个团子,说∶ “那雪,好雪,冬不冷,夏不热,五就不结了。” 他们笑著,叫嚷著回去煨烧酒喝了。

  雪还在下著,好大的雪。

  一个人在雪地里默默地走著,观赏著冬景。前脚踏出一个脚印,後脚离起,脚印又被雪抹去。前无去者,後无来人,他觉得有些超尘,想起一首诗,又道不出来。

  “你在干什么”一个声音。

  他回过头来,一棵树下靠著一个雪桩。他吓了一跳,那雪桩动起来,雪从身上落下去,像脱落掉的锈斑,是一个人。

  “我在做诗。”他说。

  “你就是一首诗。”那个人说。

  “你在干什么”

  “看绿。”

  “绿在哪儿”

  “绿在树权上。”

  树上早没有了叶子,一群小鸟栖在枝上,一动不动,是一树会唱的绿叶。

  “还看到什么吗”

  “太阳,太阳的红光。”

  “下雪天没有太阳的。”

  “太阳难道会封冻吗瞧你的脸,多红;太阳的光看不见了,却红了你的脸。”

  他叫起来了∶

  “你这么喜欢冬天!”

  “冬天是庄严的,静穆的,使每个人去沉思,而不再轻浮。”

  “噢,冬天是四季中的一个句号。”

  “不,是分号。”

  “可惜冬天的白色那么单调……”

  “哪里!白是一切色的最丰富的底色。”

  “可是,冬天里,生命毕竟是强弩之末了。”

  “正是起跑前的後退。”

  “啊,冬天是个卫生日子啊!”

  “是的,是在做分娩前准备的伟大的孕妇。”

  “孕妇!”

  “不是孕育著春天吗”

  说完,两个人默默地笑了。

  两个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却也成为冬景里的奇景。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4期P08


   

东京的天空为什么那么蓝
黄琳

  上海浦东机场到东京成田机场,仅仅3个小时的飞行距离。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一样的汉字标识,几乎分不清是在中国还是日本。

  不过,只要闭上眼睛,深呼吸一下,就能体会到差异扑面而来:喧嚣与宁静,即便在机场,也是如此泾渭分明。热闹是属于上梅的,海那一头的东京则是那么安静。

  东京的色彩也似乎只有一种——蓝色。记者抵达东京当天天气非常好,蓝色的天空像玻璃—样通透、纯净。

  曾经的“公害大国”

  这里的天空为何这么蓝?

  这个问题让东京王子饭店花园馆的服务生愣了一下,答不上来。也难怪,20出头的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天空,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同。

  但是如果他再年长10岁、20岁,这该是一个可以滔滔不绝回答的问题。因为,东京的天空也曾经黑云密布。

  和中国一样,日本的经济曾以两位数的增长速度飞奔。从1955年到1973年的近20年时间里,GDP增长率基本在10%左右。那个时候,“经济高增长”是日本全国上下惟一的目标,几乎所有的经济政策都围绕着“产值第一”而制定。

  很快,日本似乎赶上了英美发达国家,老百姓的物质生活丰富起来。富足,成为描述当时日本的新词汇,然而与富足相伴的,还有环境污染带来的种种噩梦。

  31岁的菅原顺也还依稀记得小时候妈妈告诉他关于海里有死鱼的事情,那时,工厂排出的污水流到了海里毒死了鱼,还形成了日本各大海域独特的“赤潮”。

  北九州,日本著名的工业城市,为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到上世纪60年代出现了严重的污染问题。该市环境局局长垣迫裕俊说,起初大家不了解工业污染的危害,还一度认为烟囱冒烟是经济繁荣的象征,市歌和校歌里都有赞美烟囱冒烟的歌词。

  汽车经过彩虹大桥,碧绿的洞海湾一览无余。谁想到,这片如风景画般美丽的海湾居然曾被称为“死海”。40年前,两岸工厂林立的海湾被严重污染,最严重时连船只的螺旋桨都被腐蚀掉。城市上空终日笼罩在各种烟雾中,形成当年北九州独特的“风景”——“七色烟”。

  工业污染导致了全国众多的公害病,汞污染中毒导致儿童神经受损的“水俣病”一度成为环保灾难的代名词。1973年,经过确诊,日本全国约有18万人患有哮喘、“水俣病”、骨痛病等,而导致这些病因的,正是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居民健康受损的同时,财政损失也急剧上升。日本环境厅的统计表明,仅仅1970年一年,日本因为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损失高达15000多亿日元,全国城市居民财产损失4100亿日元。

  “以民促官”

  1963年的一个下午,日本大阪西淀川,出租车司机森协君雄路过一块空地,看到一群小孩们在玩球,也看到了一旁发呆的小男孩,他有些奇怪,“为什么不一起玩?”“他有气喘。”孩子们回答。

  森协君雄和那位发呆的小孩玩了一会儿球后,小孩就让去他家喝水。走进屋子,森协君雄看见榻榻米上有许多暗红色的血迹,很吃惊。小孩的妈妈说,每天晚上孩子气喘发作时就会不停地乱抓。翻开男孩的衣服,背部全是被抓破皮的伤痕。

  不久,森协君雄便致力于反污染的抗争活动中,直接向工厂抗议。但那时日本甚至连有关污染的法规都没建立,环保人士能将企业怎么样呢?

  北九州最早发起反公害运动的是一位小学生的母亲毛利昭子。孩子就读的成山小学后来因为受到的污染过于严重而被迫关闭。在清洗了儿子被大气染黑的衣服后,昭子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她联系了更多孩子的母亲自发走上街头,打出‘还我蓝天’的口号。

  她们还和大学的研究机构合作,举办培训班宣传环保知识,监测大气降尘,之后到相关企业要求停止污染物排放,同时敦促政府制定环保法规和标准,控制企业排放。

  渐渐地,母亲们的力量越来越大,环境污染变成一个选举议题,官员们因此受到了不小的压力。1967年,北九州在全国第一个通过污染法。上世纪70年代初,全市的工厂都开始烧低硫煤,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昭子如今早已经成为该市的环境大使。

  类似的人,类似的事,在当时日本其他城市的反公害运动中层出不穷。一波波的游行示威、抗议、申诉和请愿活动也越来越多。面对这样的形势,政治家们开始介入并参与到这场大规模的全民运动中。环保,成为了一次全国性的政治运动。

  在这样的情形下,政府开始重视污染问题,陆续就水质、大气等污染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单项法规。

  “政府站到了市民—边,反击污染带来的种种危害,终于迫使企业态度有了改观。”北九州市环境博物馆馆长桥本润说。

  让环保增值

  经济学家们对于亚洲的未来非常乐观,毕竟亚洲经济发展的一连串数字没有理由让他们不惊叹——仅仅15年时间,就有2.7亿亚洲人远离了贫困!

  几乎在同时,环保专家们却不得不对亚洲的环境现状提出了警告。联合国2005年的一份报告警告称,尽管1/5的亚洲人每天仍然只靠不到1美元生活,但“该地区已经是在超出环境承受能力的状况下生存”。

  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近期封面文章《绿色的前景》报道了亚洲所面临的环境困境——“如今的亚洲正处在十字路口。”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堆积着十层楼高的垃圾山,在尼泊尔,融化的雪山冰水对大片土地构成了洪水威胁:在印度,孟加拉虎接近灭绝……

  文章说,亚洲的困境在于——破坏环境的力量正是创造经济奇迹的动力,经济增长意味着更多产量、更多工作、更多餐桌上的食物,但是也意味着更多的烟雾被排放,更多的树木被砍伐,更多的化学物质被倾倒入河流中。

  企业宁愿把钱放进扩大生产规模,也不愿意购买防污治污设备。重要的是,政府和企业把资金投向了环保,会不会影响经济增长?

  北九州市环境局环境产业室主任中西修介绍,从1972年到1991年间,北九州市政府投入了近52亿美元(相当于2004年所有的年度预算总额)来改善污水处理系统和发展绿地,但这样大规模的投入并没有影响城市的经济增长。

  北九州市还将环境保护和人们的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利用一些特殊的技术对垃圾进行回收和再利用,变成有价值的消费品——这同样拉动经济的增长。

  10年前,当地政府考虑如何把资源回收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利用北九州的产业基础和克服公害过程中积累下来的人才、技术等,建立真正的资源循环型社会。生态城随即出现。

  10年后,生态城已经提出了实现“零排放”的目标,对整个生态城中企业的残留物进行热回收等。例如,可以使用垃圾焚烧装置中的热量为当地供热,或者为当地批发市场的冷冻机供电。

  生态城里早已有了各种从事回收以及再生资源制造的企业,西日本家电循环利用株式会社就是其中之一。工厂总经理河村丰先生说,刚开始政府给一些津贴,但企业开始运转后政府就不会给一分钱了。“这是做生意,当然得自负盈亏了。”

  在日本,旧家电不能随便乱扔,必须自己出钱让有关部门的人处理。河村丰的工厂就是专门把人家不要的家电等进行拆分和分选,然后再利用。他的企业看上去效益还不错,每年处理的旧家电数量都在上升,从2001年的585台到如今的近千台。

  迄今为止,生态城已经带来了6000个就业机会,创造了价值不菲的利润。而类似北九州的生态城整个日本约有26个。  

  “乱扔垃圾是很丢脸的事”

  日本文部省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结合国家有关环境管理政策制定了学校环境教育规划,以此来加强和促进环境保护工作。

  “教育是我们博物馆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北九州博物馆馆长桥本润说。每年的11万参观者中80%是孩子们,他们的门票费用只有50日元(折合3. 86元人民币)。在这里,除了了解有关环保的历史外,还可以免费体验如何参与“环保”,比如学会用一些废弃的糖纸和食品包装袋制作工艺品。

  出生在东京的山田大人刚到北京留学时候,每次扔垃圾都有些脸红——不分青红皂白,所有的垃圾一股脑儿全扔进垃圾箱里。因为在东京,垃圾是必须分类后才能放进垃圾袋的。

  东京的垃圾分类大约包括可燃、不可燃、粗大、有害等几种,一般是由透明的垃圾袋装好,放在指定的地方,由环保局的工作人员来收取。山田说,因为袋子是透明的,如果哪天放了不合适的垃圾进去,工作人员不仅不收,还会遭邻居取笑。“乱扔垃圾是很丢脸的事。”

  山田后来发现,自己在北京居住的留学生楼里,女保洁员会从垃圾桶中拣出塑料瓶、报纸,他释怀了:“总算有人在分类处理,否则太污染环境了。”

  关于困境中的亚洲环保,《时代》周刊文章开出了一剂药方——普通的亚洲人必须在环境问题上觉醒,强化环保意识,进行“绿色发展”。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4期P36


   


《读者》2007年第05期目录

文苑    
·卷首语·谈人生价值朱光潜1
·文 苑·孩子和雁梁晓声4
 只为这片天地张功升、肖士太6
 冬天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8
 诗二首Donald Hall、余光中 9
 安宁劳伦斯16
 下雨天,真好琦君17
 神偷刘黎莹24
 画鸟的猎人艾青47
·书  摘·父亲的手提箱奥尔罕·帕慕克12

 人物    
·人  物·有一颗行星以他命名江华、张蔚18

 社会    
·杂谈随感·读张爱玲贾平凹7
 我为什么失去了你张洁20
 扑向樱花王选33
 侍从眼中无英雄史海威43
  八十年代大愿柏杨44
 知音夏雨菡53
 隔着一条马路的相遇张立勤56
 五十三岁如是说高建群59
·社会之窗· 10斤高粱米姜孟之22
 我的麦子熟了羽毛52
·今日话题·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孙轶玮38
·警世钟·中国的雾皮埃尔·托尔塞特28

 人生    
·人世间·月亮谷金本10
 谢谢你借给我一冬的温暖叶十朋26
 爱心绿地陈洁瑾、王慧兰30
·婚姻家庭·陪你一段东瑞48
 泣血深情李端俊54
·两代之间·母亲的记忆孙犁11
 殊途同归尤今41
 请尊重我的父亲大人秦采桑50
·人生之旅·旅行记北岛14
 不只有你是从贫穷中长大格雷戈·弗兰克林46
 神州有女耀高丘文怀沙57
·青年一代·成功就是翻越远方的大山刘翔23

 生活    
·心理人生·明亮的眼睛汤本36
 他只是一个普通人暮秋42
 战争中的回形针高兴宇62

 知识    
·生物世界·蝙蝠舒婷21
·科海览胜·科学史上的“科技滞后现象”陈仁政60

 看世界   
·在国外·华尔街的寓言陈世旭58

 点滴    
·漫画与幽默·漫画与幽默 34
·言论·言论 25
·补白·家韩少功13
 受了挫折的阳光黄小平29
 世界差点没火车童仁32
 细节最生动赵畅32
 最伟大的诗李维明37
 真正的文明孙贵颂40
 你愿意照顾她吗彭嵩嵩49
 永远第三尹玉生61
交流   
·编读往来·短信平台 63
    
·封面·春雪(局部 油画)王沂东 







   

最伟大的诗
李维明

  夜里接到朋友电话,说他终于创作出了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作品。我睡得正沉时被他吵醒了,心中那个气呀,恨不得给他一顿老拳。

  朋友是诗人,一直醉心于诗歌写作,这些年已经写得有些神经兮兮了。他经常为写出的一些分行文字而自我陶醉,而且惊乍乍地逼人欣赏,闹得别人哭笑不得。

  大概是听出我声音里的不满。朋友在电话里说:“我向你保证,不!应该是向苍天保证,真的不骗人,这次确实是我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

  我怕他又要抑扬顿挫地朗读他的诗了,所以没好气地说:“你实在憋不住兴奋,就先把你老婆叫醒,先把大作读给她听吧。我还想再睡一觉。改日再承教。好不好?”

  他说:“我在医院的走廊里,老婆还没有出来呢。”

  我一时反应不过来,惊问他老婆究竟怎么了。

  这时我从话筒里听到了婴儿“啊哇啊哇”高亢的哭声。

  “怎么样?我的女儿诞生了!护士刚才送给我看了一眼。这是一个美得难以用言辞形容的女儿!你敢说,这难道不是我一生最伟大的作品吗?”

  女儿的啼声、母亲的呻吟和着一个初为人父者幸福的话语。哦,关于生命的诠释,真是妙不可言!我得承认这确实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了。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5期P37


   

中国的雾
'法'皮埃尔·托尔塞特 袁丽译

  我在成都已经住了好几个月了。最近,我与一个成都女子谈论起这里的生活质量,与那些生活节奏过快的城市(诸如北京、上海)相比,这里的生活模式还是很不错的,尽管这个风景如画的中国西南城市严重匮乏一种元素。这元素与美食抑或是法国文化毫无关联,因为我并非一个沙文主义者。确切地说,这是一种自然元素,它能够让我在一种近乎自然般完美的沉思中,有哪怕是一秒钟的时间,用以忘却都市中的人群、拥挤和喧嚣,也能让我恢复全身的元气,至少支撑到它下次来临的时候……它就是:蔚蓝色。然而,这抹蓝色却只能在雨过天晴后隐约可见,只能在两片浓云的夹缝中觅其踪影,而透过那帷幔似的云彩射下来的,也只是些不够细腻的蓝白色光线。

  上述种种便是我在成都发觉到的现象,因其时有时无,行踪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