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车公司工人的待遇超过其他任何一家公司(排在第二位的公司是贝尔电话公司,仅有14.1%的美国人拥护它)。的确,福特汽车公司给工人供应的午餐都经过专业营养师的检验,确保能够为工人提供充足的营养和能量。供工人饮用的开水都经过严格的消毒,而且水温都有固定的标准。福特医院对前来治病的工人认真检查和诊断,收费极其低廉。无怪乎许多报纸,特别是那些并不是由福特控制的报纸也认为:决不应该把亨利·福特和其他那些唯利是图的资本家一样看待,因为“福特的机器造出来的是供人活命的钱,而不是致人于死地的罪恶”。有的报纸说得更直截了当:“世界上到哪儿去再找一座像福特公司这样的工厂,那里有的普通工人都开着属于自己的汽车上班。”而亨利·福特则进一步指出:“所有的战争、工会、罢工,都是别有用心的阴谋和对人类命运的危害!”
就这样,福特公司同工会对立得越厉害,贝内特的功劳就越大,爱德塞和索伦森就越受排挤。贝内特早已经不把索伦森放在眼里,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尽量避免和爱德塞发生任何正面的冲突,而是在背后向老福特进谗言。爱德塞对此简直无可奈何,有一次他沮丧地对自己的朋友说:“父亲对哈里说的每一句话都信以为真,却从来不相信我。这个该死的贝内特到底是从哪里钻出来的!?”
不仅贝内特在公司独揽大权,甚至连他手下的那些爪牙们也个个神气活现,这些狗仗人势的家伙甚至连爱德塞都不放在眼里。每次忍无可忍的爱德塞解雇这些家伙时,贝内特就跑到老福特面前,很快把这些人又招了回来,而那些对爱德塞忠心耿耿的人却一个个被打人冷官或者挤出公司。
随着地位的升高,贝内特越来越不把爱德塞放在眼里。1942年10月,爱德塞把贝内特的两名走狗赶出了工厂,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贝内特又开始玩弄他惯用的手法,他来到爱德塞的办公室,俨然摆出一副保卫者的架势,对自己的上司说:“最近治安状况不好,我准备从内务部把亨利二世和本森的住所包围起来以防不测。”
爱德塞一下子被激怒了,他跳了起来,向贝内特喊道:“你少在这里胡说八道,什么治安状况不好,这只不过是你编出来骗我父亲的鬼话罢了,你少干涉我孩子们的生活!”贝内特恼羞成怒,扯下外衣准备和爱德塞干一架,结果被身高体壮的索伦森给推了出去。
对这一切洞若观火的还有一个人,她就是爱德塞的母亲克拉拉。作为一位妇女,克拉拉几乎从不干预公司的事务,可是像人世间所有的母亲一样,她关心自己的儿子。眼看贝内特的势力越来越大,父子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她的心里非常着急和难过。老太太有一次专程来到了鲁日工厂,和索伦森进行了一次谈话,她让索伦森帮助调解一下父子二人的紧张关系,并且大骂贝内特破坏了自己的家庭。
“谁是那个叫贝内特的人?”克拉拉一边流泪一边骂道,“谁是那个控制了我丈夫,又在折磨我儿子的家伙?”自然,贝内特早就躲了起来。
在这次谈话中,索伦森告诉克拉拉:贝内特目前正在利用福特公司同工会的对立发展自己的势力,排挤爱德塞和他本人。
“总经理和我都赞成同工会实现和解,因为这是解决劳资冲突的最终也是最好的办法。不仅其他的公司都这样做了,而且政府也鼓励这样做。越往后拖就越被动,双方的矛盾就越不容易化解。”听了索伦森的话,克拉拉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1941年春天,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一问题的机会终于到来了。4月1日,哈里·贝内特解雇了4名参加工会活动的工人,结果引发了有4000名福特工人参加的罢工,老福特毫不犹豫,立刻宣布解雇这4000名工人。4年前被打了个半死的鲁瑟尔等工会的领袖们立刻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动员5万名福特工人全部罢工。得到这个消息,正在佛罗里达疗养的爱德塞抱病赶回了底特律,来见自己的父亲。
“哈里招来了许多人,正在屯积粮食和弹药。我准备和这些不识好歹的工人们大战一场;实在不行,我干脆把工厂关了,让他们到别处去找活干,看他们还捣乱!”老福特对儿子说。
知道多说也没有用,爱德塞和索伦森商量之后,把情况告诉了克拉拉。
6月18日,哈里·贝内特来到老福特的别墅,把工会提出的条件文本交给了福特。福特翻了几页,就破口大骂起来,声称这些条件是“卑鄙无耻”的,他绝对不会让步。
等贝内特走后,克拉拉神情严肃地坐在了丈夫对面的沙发上。
“如果你不同意工人们的条件,那会怎么样?”
老福特面带惊讶地望着自己的妻子:“会对抗下去,实在不行,我情愿关闭这些工厂。”
克拉拉摇了摇头:“亨利,你怎么能这样做?这会导致暴力冲突。这些年来,难道你还没有看够流血和动乱吗?我已经受够了!我希望你能答应工人们的条件,这是一个可以带来和平的协议啊!亨利,你的一生都在倡导和平,反对暴力,我希望这次你也能这样做。否则,我会非常失望,我也不会再留在这个家庭中,我宁愿和我的儿孙们远远地离开这儿,到一个没有流血冲突,没有暴力的地方去开始新的生活。”
“让我再考虑一下吧!”老福特疲惫地说。
7月1日,是工会让福特对工人们的要求作出答复的最后期限。这一天早晨,心情沉重的爱德塞和索伦森来公司上班,因为他们知道老福特不会让步,一场灾难在所难免。结果,事情的发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老福特完全接受了工人们的条件:公司不再雇佣非工会的会员;工人的职业只有级别的不同,取消工头;恢复因参加工会被解雇的工人的工作;同意工人以某种方式参与对工厂的管理;把工人的工资维持在同行业的最高水平;工会会费”的不足部分由公司解决。
就是这样,福特由工会最凶恶的敌人,一下子成为他们最好的朋友,这个协议被称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劳资双方所签订的最好的协议。
爱德塞和索伦森得知这一惊人的消息后,马上想到了这一定是克拉拉努力的结果,不管怎么说,这一次贝内特失败了!
“既然克拉拉介入了这件事,我也没有办法。”事件平息后,亨利·福特无可奈何地对爱德塞、索伦森和贝内特说,“女人有她自己的直觉和判断,而且在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比男人弱,所以我很高兴这一次能够按她满意的方式解决问题。”
劳资关系的缓和使福特公司渡过了一个难关,但是并没有影响到贝内特已经膨胀起来的实力和地位。老福特继续宠信他,爱德塞和索伦森对此无可奈何,重病缠身的福特王子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了研制新型车的工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亲自负责为政府生产新型轰炸机。
1943年5月26日,爱德塞终于离开了人世,老福特让贝内特也去参加爱德塞的葬礼,却遭到了贝内特的拒绝。贝内特告诉福特,他不去参加葬礼的原因只有一个:他为自己曾犯下的罪行深感内疚。
福特家族14 峥嵘岁月
14 峥嵘岁月
泪流满面的爱迪生拒绝进场
让这个世界在车轮上飞奔吧
大萧条笼罩美国,老福特却要给工人加薪。
短命的7美元工作制
“沙漠中的绿洲”——英克斯特
大骚乱发生在新型福特汽车出厂前
“—人的朋友”这一神话的破灭
亨利·福特对美国的报复
福特的秘密档案
1929年10月21日,亨利·福特的“大众历史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揭幕典礼。福特之所以选择了这个日子,是因为这一天也正是他的好朋友托马斯·爱迪生发明电灯50周年和发明白炽灯泡15周年的纪念日。
在迪尔本的历史上,恐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热闹,也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有这么多的名人聚集在这里。美国总统胡佛专程从华盛顿来到这里向亨利·福特和托马斯·爱迪生表示祝贺,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玛丽·居里(居里夫人),美国著名喜剧作者威尔·罗杰斯,大名鼎鼎的奥维尔·赖特等人都来到了这里。福特和爱迪生还邀请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这位本世纪的科学巨人虽然没能来美国,可是他选择了在这天通过九年前发明的无线电广播发表讲话,向全体美国人民,向爱迪生和福特致敬。大批新闻记者穿梭其间,整个晚会的实况要通过无线电广播向全国播放。
晚会就要开始了,可是大家惊奇地发现,这次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82岁的托马斯·爱迪生还没有到场。宾客们都有些不安,老福特也很着急,担心有什么变故出现。
“福特先生!”一名负责迎宾的仆人气喘吁吁地跑进大厅,“托马斯·爱迪生先生到了,可是他不肯进来。”
众人大吃一惊,一起来到宴会厅外,只见老发明家坐在门前的台阶上,像个孩子似的在不停地抹眼泪。
“托马斯,这是怎么回事?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亨利·福特来到爱迪生的身边,也坐在台阶上关切地问。
“我犯过那么多的错误,我没有脸进去,没有脸去面对这么多的来宾!”爱迪生抽泣着说。
亨利从自己的晚礼服里掏出手绢递给了老人:“托马斯,不要这样想,要知道,你的发明对人类是多么重要啊!”他接着指了指身后的来宾,“你看今天这么多的客人,总统先生也来了,他们代表全体美国人,代表世界所有的人向你致意。”
“爱迪生先生,如果您还为自己的成就太少而感到惭愧的话,那么我们这些人就无颜在这个世界上立足了,您的贡献是巨大的。”胡佛也过来安慰老人。
“我没脸进去,没脸面对麦克风!”爱迪生执意不肯进去。
其他的来宾围拢过来,继续劝说老人。老福特招手叫来爱德塞,然后轻声吩咐他,让他去把爱迪生夫人请来。
没过多久,本来不打算参加宴会的爱迪生夫人赶到了这里,经过她的劝说,白发苍苍的爱迪生终于站了起来。在众人的掌声中,亨利·福特搀扶他走进了大厅。
晚会的点睛之笔是爱迪生在众人面前重现他当年发明电灯的情景。客人们簇拥着爱迪生来到他的实验室,这座建筑是亨利·福特专门派人从爱迪生那儿一砖一瓦地拆下并复原到迪尔本的。看到实验室里熟悉的一切,老发明家的眼泪禁不住又流了下来,众人也都激动不已。这位老人正是在这样一个地方,把数以百计的发明创造奉献给了整个人类。
在福特和胡佛总统的陪同协助下,爱迪生烧制了一根碳化纤维作为灯泡的灯丝,老人稍稍镇定了一下,然后用特制的镊子把纤维接在了灯泡里,全体宾客都屏住呼吸注视这一切,整个房间鸦雀无声。
亨利让人熄灭了室内的电灯,然后他站到了麦克风前:“现在我提议,为了纪念这个光辉的时刻,我请求正在收音机前的所有美国人都把自己家中的电灯熄灭。”千万个美国家庭照他所说的做了。
“现在,让这个世界亮起来吧!”随着福特的话语,爱迪生接通了电源,灯泡里的碳化纤维立刻发出了耀眼的亮光。胡佛带头鼓起掌来,其他的来宾也纷纷鼓掌喝彩,爱迪生激动得浑身颤抖,他又一次老泪纵横,依次和众人紧紧握手拥抱。
“让这个世界在车轮上飞奔吧!”望着面前这个激动人心的情景,亨利·福特在心里对自己说。他的确有理由为自己骄傲,在T型车的时代结束后,亨利·福特仅仅用了半年就把新一代的A型车奉献在世人面前,创造了新的辉煌。福特坚信:A型车的成就将会超过T型车,从而把他送到一个更高的起点上。
然而,形势并没有像他所预料的那样发展。就在这次轰动全国的庆祝活动结束后仅仅三天,“黑色星期二”使美国股票市场彻底崩溃,美国陷入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一场危机。一个月后,美国总统胡佛把全国的主要企业家召集到华盛顿,指出了目前情况的严重性,要求大亨们把企业的工资冻结在现在的水平上,以便能渡过难关。
危机一开始,亨利·福特并不在乎,他坚信自己远离股市,依靠生产的做法会使他顺利渡过危机。“我们没有股票这个瘟疫。”他常常自豪地说。然而他没有想到,这次危机的程度竟是如此之深。仅仅一年的时间,也就是从1929年10月危机开始到1930年底,整个美国大约有5000家银行倒闭,600万人失业。
然而,亨利·福特又开始酝酿新的措施,就在参加完总统胡佛召开的会议后,亨利·福特就宣布:福特公司将实行7美元工作制,也就是说,福特汽车公司将把普通工人的最低日工资在当初6美元的基础上再提高1美元。同时,对于公司那些工资水平早已超过7美元的员工也实行同等水平的加薪,只有“学徒工”仍保持6美元的日工资。在危机到来的时刻,亨利·福特的这个举动轰动了美国,成为继5美元工作制、T型车的诞生、新一代A型汽车研制成功之后的又一个引人注目的事件5福特和他的公司又一次成为舆论界的焦点。
“实行新工资的理由很简单,”爱德塞后来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解释说,“我的父亲认为,在危机到来的时候,他希望每个工人的口袋里能够多一点购买力,从而为渡过经济萧条做一点贡献。”
然而,后来许多经济界的学者指出:虽然亨利·福特的确实行了令人眩目的7美元工作制,可是他用其他巧妙的手法抵消了新工作制带给工人的好处,甚至加大了对工人的剥削。首先,福特解雇了大批工资超过7美元的工人,然后再重新把这些工人招募到其他部门,给他们以7美元的工资;其次,工人们为了得到梦寐以求的7美元工资,被迫接受了更加繁重的生产任务和更加苛刻的工作条件,从而提高了生产强度;最后的一种降低成本的办法更具隐蔽性,就是把鲁日工厂的许多零部件生产任务转移到其他生产成本较低的公司,一位美国专栏作家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一针见血的指出:“这种行为从头到尾都是在用别人的血汗制造自己的巨额利润。”
从20年代末开始,随着汽车工业超过钢铁业成为美国第一大产业,底特律也成为美国的第四大城市,这次危机对汽车工业的打击也是巨大的。1931年底,底特律就有21万的失业大军,还有10万名工人被迫离开了这座城市,重新回到农村或远走他乡谋生。1932年,新当选的底特律市市长弗兰克·墨菲在向城市公共委员会提交的报告中指出:该市的自杀率比危机前的几年上升了30%;每天大约有4000名儿童加入接受救济的队伍;底特律有15家银行宣布倒闭,3万多户人家的存款血本无归。到1933年,底特律集中了整个密歇根州70%的失业人口,全州33%以上的工薪阶层连续四年完全处于失业状态。
“从总体来说,危机是有益的。”1930年的圣诞节之夜,亨利·福特夫妇来到了儿子爱德塞的家里,参加豪华的圣诞家宴。老福特一边品尝着桌上的美味佳肴一边针对当前的形势侃侃而谈。
“因为危机就像是一副泻药,经济在经过多年的剧烈膨胀之后就像是一个消化不良的病人,肯定会出现今天这种局面。如果大家都能认识到这一点,那么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可是工人们受不了,”爱德塞并不赞成父亲的观点,“即使是没有失业的工人也在抱怨他们的收入不足以维持整个家庭的消费,甚至连购买足够的食物都出现了困难。”
“这个问题很好解决,”老福特把餐巾放在桌上说:“如果工人们没有粮食吃,那就多让他们吃一点蔬菜吧!至少我们自己的工人应当这样做,过了圣诞节我就把这事布置下去。”
老福特并不是在开玩笑。圣诞节过后不久,所有的福特工人接到通知,为了使工人及其家庭能够安然渡过危机,每一个工人都必须和公司签订合同,在面积为4000英亩的福特农场种一块菜地。这项工作由贝内特监督执行,亨利为了向工人表明他的决心,干脆把自己的花园也让了出来。
1931年11月,几辆黑色的轿车驶进了鲁日河边的一个叫做英克斯特的村庄。从村里向远处望去,鲁日工厂烟囱林立,而这个小小的村庄却是破落冷寂,犹如一个贫民窟。这里的居民原来几乎全部都是福特工厂的工人,其中大部分是黑人。危机爆发后,他们失掉了自己的工作,在这里艰难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