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血肉长城-中国抗日战争著名战役纪实-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路军前线指挥部参谋长。2月初成立八路军第2纵队,为加强领导力量,总
部派左权兼任第2纵队司令员。命令下达后,左权就前往平顺县上任了。

作战室里正对屋门处一张华北地图占满了整个墙壁,地图上最引人注目
的是一道道黑色的粗线、细线。粗线代表着铁路,细线代表着公路。粗线与
细线密密麻麻,经纬相连,像一张巨大的网覆盖在地图上。在军用地图上,
交通网络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往往用醒目的黑色来标识。现在这些醒目
的黑线所编织成的巨网,像是正等待着猎物,给人以十分压抑的感觉。特别
是刚刚加上去的几条粗线、细线,更加重了朱、彭二人心头的沉重。

由于在军力对比上八路军居于劣势,因而避实击虚,出其不意打击日军
软腹部的战法也就应运而生。

日军的软中之软是交通线。以少量的兵力去占领广大的区域,以不足的
兵力去对付打不尽、杀不绝的敌后武装,是因为有了公路和铁路。交通线是
日军的命脉。在华北敌后围绕交通进行的斗争,构成了华北抗战的一个主旋
律。

八路军完成配合国民党军正面作战而转入敌后抗战后,就开始了对日军
交通线的破袭战。1938年2月、4月、7月晋察冀军区对平汉线等重要交通
线连续发动了三次破袭,1939年12月129师发动了邯长路破袭战役。八路
军的行动,对日军视为生命线的交通线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在八路军的不断打击下,日军又想出了新的招术。

1939 年底,一份由冀中军区呈报的密电引起了朱德、彭德怀的高度重


视。这份由冀中军区政委程子华、政治部主任孙志远上报总部的电报中说:
“敌最近修路的目的同过去不同。”

从我们所知道的通常意义上的路来看,日军修的已经不应叫路了,它很
像中国古代的长城。有些老八路管它叫“钢铁封锁线”,倒是既易懂,又准
确。我们仍然暂且用路来称呼它,这种路“比地面高出五尺,两旁沟深八尺
到一丈,沟底宽六尺,沟面一丈六”,实际上用现代几何学的概念来描述,
就是路旁边还挖有一个状若梯形的大沟。

日军在这种路上相隔不远就建一个碉堡,又像是古长城上隔不远就出现
一个的烽火台。在整个华北,日军修筑了5000余公里的铁路、3万余公里的
公路,3000余个据点。

日军在“织网”。华北即将被“巨网”覆盖。

一个想法、一个撕破“巨网”的想法,在朱德、彭德怀的脑子里逐渐成
熟起来。

一个迟迟未发出的命令

朱德、彭德怀的想法被“打狼”的任务给耽搁了。

战士们早已憋了一肚子气。前门打虎,后门还要拒狼。在前面要和小日
本周旋,背后还要防着国军的黑枪。

现在八路军已经有权力发火了。挺进敌后的初期,八路军只有3万多人。
别说日本人不把八路放在眼里,国军也不把八路当回事。“西安事变”中蒋
介石所以敢点头同意与共产党联合,也并没有把共产党放在平起平坐的地位
上,大概充其量是让共产党多“苟延残喘”几天。但蒋介石犯了一个致命的
错误。把共产党放入敌后,让他们混入老百姓中间,恰如放虎归山,送龙入
海。八路军在敌后发动群众,发展力量,打击日军,到了1940年,不知不觉
中已经发展到了40万人,又经过了整军运动,给国军点颜色看看,已不是难
事。

八路军之所以憋着火,是为了顾全抗日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首先搁
置国共之争,共同完成抗日的大业。这种处理事情的方式和今天邓小平同志
提出的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的关系上要搁置争议,共同发展的思想异曲
同工。但蒋介石不想再搁置了。八路军的力量已经使他寝食难安,再搁置下
去,恐怕就养虎为患了。他已经沉不住气了,他要寻找合适的机会向共产党
下手。

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一种不仔细琢磨还难以理解的新的斗争——“磨
擦”与反“磨擦”。所谓“磨擦”顾名思义就是没有全力以赴地去打,但又
充满了敌意,既包含着挑衅,又有试探对方的意图。总之,它是一个很复杂
的东西。

它的复杂表现在一方与另一方对峙时,“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当国
共“磨擦”时,日本鬼子正站在旁边虎视眈眈,稍有不慎,日本鬼子就会扑
上来,大打出手。这种情况在双方身上都发生过。国共在石家庄以西娘子关
发生“磨擦”时,日军从石家庄出发,从背后打了国民党一下子;当八路军
准备打国民党“磨擦”急先锋石友三时,日军又从八路军背后袭来,使石友
三溜掉了,每次出现这种情况,被打的一方都要指责对方勾结日本人。这种
情况确实有,但绝不是八路军,而是国民党军。这只是其一。


它的复杂还表现在国民党内部矛盾重重,派系林立,如何利用矛盾,打
一个,挟一个,看一个,则是最体现斗争技巧的,要做到毛泽东所说的“有
理、有利、有节”是不容易的。

八路军却干得很出色。

华北地区的国民党地方军、中央军打日本虽本事不大,但对搞“磨擦”
却个个在行。在打退了河北省政府主席鹿钟麟和山西军阀阎锡山的“磨擦”
之后,国民党中央军庞炳勋、朱怀冰、石友三等部自南而北,与日军自北而
南的“扫荡”相配合,又要和八路军发生新的“磨擦”。

“磨擦”是来自“友军”的“动作”,“扫荡”是来自敌人的威胁,在
关系到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在八路军正成为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时,
谁又能说来自“友军”的“磨擦”不是另一种“扫荡”?

“擒贼先擒王”、“打蛇要打在七寸处”,这些古老的谚语早已深深印
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朱德、彭德怀及其他军区领导人一起研究了国民党军
这次行动的“王”和“七寸”。他们认为,打垮“磨擦”专家朱怀冰,就是
擒住了“王”、打在了“七寸”上。这是八路军敌后抗战以来,第一次和武
器精良的中央军交锋。

一向果断、坚决的彭德怀说:“就收拾这个‘磨擦’专家。”

朱德又补充了一个意见,“由小平同志来干”,到时候好说话。

“由小平同志来干”,这是策略和艺术的体现。国民党的“磨擦”战是
只打不说,只见前台人物不见幕后指挥。八路军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打垮了朱怀冰后,击退了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极大地改善了华北抗
战的局面。对此,八路军总部没有声张。朱德说:“他们不作声,我们也不
作声。他们打了败仗不作声,我们胜利了,何必那样来宣传呢!”

在胜利面前保持这样的“平常心”是一种策略,是一种高超的斗争技巧。

人总是这样,一件事的发生可以暂时忘记另一件事。当朱德、彭德怀关
注着反“磨擦”战斗时,地图上的“蜘蛛网”在他们眼里暂时消失了,他们
全神贯注于打“磨擦”专家。当反“磨擦”胜利后,就如同重新调整了照相
机的焦距一样,“蜘蛛网”又清晰起来。

不将这张网撕碎,八路军就没办法活动,就会最终成为网中之鱼。

朱、彭二人站在地图前的时间越来越多,两人的看法越来越趋一致:一
定要搞一次大的交通破袭战。

彭德怀:“战役发起时间可以定在
4 

1 
日,全面发起对几个区内交通
线的破击。”

朱德:“好。我们后门刚刚把狼打跑,正好腾出手来在前门打虎。”

4 

1 
日,一个即将刮起风暴的日子。

1938 
年到1940 
年这两年多的时间,是毛泽东文章最丰产的时期。这些
文章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高;不仅探讨了军事问题,而且讨论了哲学问题。
其理论性和系统性及其哲学内涵是远非其它时期的文章可比,如:《抗日游
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其中《论持
久战》即使在西方军事界也被认为是经典著作。有人还将此阶段作为毛泽东
军事思想的鼎盛时期。

著有《毛泽东》一书的美国作家施拉姆认为毛泽东著作丰产的一个重要
原因是延安远离前方、局势稳定,使毛泽东有较多的闲暇时间。

但毛泽东却从来没有感到过闲暇。树欲静而风不止。


抗日方针一经提出,毛泽东首先就要和自己身边的同志争论一番。

在山沟里被国民党围追堵截了将近十年同时也游击了将近十年的红军,
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就出现了不愿戴“青天白日”的现象。有
一部分战士心中不理解,和国民党打了将近十年,有多少好战友牺牲在蒋介
石的屠刀下,至今仇未报、恨未雪,可突然间国民党军成了友军,他们不理
解。

也有一部分战士本以为穿上新军装,拿起新武器后,蛮可以在战场上威
风一番,从此也显出做军人的荣誉感,但现在却要去敌后打游击,他们也不
理解。解放后,很多人撰写回忆录时提到,当时相当一部分干部、战士渴望
打些大仗,渴望在战斗中成为英雄,渴望因为自己而使自己的亲人在家乡父
老面前抬起头来,即使是回家相亲也会容易得多。

所以,当“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方针被提出后,前半句话和后半
句话都引起了议论。经过做工作后问题就主要集中在后半句上。毛泽东认为:
红军要“进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包括有利条件下消灭敌人兵团与在
平原发展游击战争——但着重在山地”。

红军前敌总政委任弼时则提出红军应当采用独立自主的山地运动、游击
战。

而即将开赴前线的彭德怀一开始并不完全赞成毛泽东所提出的“山地游
击战”。他认为,八路军“在战略上应该是运动游击战,在应用上要利用山
地打游击战”。运动战和游击战相比,运动战将会少一些,但要调动敌人,
打击敌人、发动群众,运动战和游击战是密不可分的。

方针的形成并不像后来所讲是一锤定音的。有争论并可以争论恰恰是当
时产生正确方针的一个必要的过程。可以争论再加之赋予前线指挥员“根据
情况自行处理之”的权利,便有了后来我们所知的一个一个的胜仗和一个一
个正确的方针。

讨论的结果,集中为三种意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后来被确定为八
路军战略方针;独立自主的游击运动战;独立自主的运动游击战。

由于彭德怀在前线具有着特殊的地位,毛泽东和他反复多次讨论了战略
方针问题。彭德怀逐渐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但他还是在毛泽东的主张里加
进了他自己的想法。彭德怀后来写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说:“八路军应当是
‘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洛川会议这一原则
指示是正确的。我在洛川会议是同意这一方针,可是‘在有利条件下的运动
战’,这一句是我加的,我也就老记得这一句。”但还是出现了“在一个时
期中、运动游击战或者游击运动战,把两个概念主次不分的混淆起来”的情
况。

毛泽东不愧为站在高山之巅的一个巨人。他的目光越过巍巍宝塔山,看
到了中国革命的未来,看到了我党抗日与发展的双重任务。

此后,一封一封的电报从延安的窑洞飞向八路军总部。1937 

9 
月12
日,毛泽东给彭德怀发出了“对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基本原则的解释”,
相隔不到十天,于
9 
月21 
日,又给彭德怀发出一封“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
击战原则”的电报,又相距不到十天,于
9 
月29 
日又给周恩来、朱德、彭德
怀、任弼时发出了“在华北局势危急情况下应坚持游击战争方针”的电报。

如此的不厌其烦表明了毛泽东对这个问题的极度重视,他深知一着不
慎,满盘皆输。八路军除少量留守延安外,全部出动也只有
3 
万多人。歼敌


1000,自伤800,这种赔本的事毛泽东是不干的。

毛泽东坚信,豺狼终究是豺狼。他对现在的合作者、原来的老对手蒋介
石是太了解了。国民党连挖他祖坟的事都干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干。如
果放弃了“独立自主”,如果任蒋介石调遣,则蒋介石一定会将八路军迅速
地拼光、耗光,以此圆他因“西安事变”而不得不终止的梦。

毛泽东希望将士们理解这些。

他更希望远在敌后的朱德、彭德怀理解这些。

4 

1 
日毛泽东在延安接到朱、彭发动交通大破袭战的电报时,他正在
吃午饭。接到电报后,他把筷子放下,背着手走到窑洞外,他要一个人静静
地思考一下。

从毛泽东几天前起草的几封电报中应该能够“读”出他当时的想法。

在一封《关于目前宜巩固华北发展鲁苏皖豫鄂五省的指示》的电报中,
毛泽东指出发展应着重鲁苏皖豫鄂五省,也就是要将注意力南移,这封电报
发于1940 

3 
月19 
日,
3 
月21 
日中央又发出了一封由毛泽东拟稿的电报,
电文中提及,应采用一切手段“各个击破反共势力的进攻,并在这种艰苦斗
争中巩固这个战略上极端重要的抗日根据地。”“这个”指的是华中抗日根
据地。
3 
月29 
日在一封《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目前华中军事策略的指示》中,
更加明确地提出:“华中之皖东、淮北、苏北成为顽方必争之地,目的在隔
断我八路军新四军之联络,陷新四军之危境。”“顽方在华北磨擦受到严重
失败后、加之我又增兵陇海路南,磨擦中心将移至华中。”而且毛泽东对“将
来八路军到达华中后”的事项进行了安排。预计在三个月内分三批将
4 
万至
5 
万人派至华中。

从中央到毛泽东看来已经决定将下一步工作的重心移至华中,而不希望
在华北有大的动作。

于是毛泽东的一封急电在第二天——
4 

2 
日发给了彭德怀。

“目前局势相当严重,蒋介石似己下了决心,即是挂抗日的招牌,做剿
共的实际。目前对我最威胁的是绥德、皖东两点。”

大破袭计划暂时搁置。各部队改为分散活动。

彭德怀站在地图前,两眼紧盯着地图上纵横交错如蜘蛛网般的铁路、公
路网,在沉思着。

这是1940 

4 
月末的一天,彭德怀在等着刘伯承、邓小平、聂荣臻等人
的到来。

彭德怀的目光似乎透过地图,看到了华北平原上根据地军民加火如荼的
斗争,看到了“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他更感到肩上责任的重大。

和他一起指挥作战的总司令朱德前几天赴洛阳与卫立煌谈判停止国共
“磨擦”,之后即经西安返回延安。虽说彭德怀身经百战,但这样一位与自
己共同战斗多年的老战友离去,他还真有些舍不得。

彭德怀将目光从地图上移开,信步走出了庭院。山区的春天似要到得晚
些,虽已四月,仍觉寒意,正如古诗中所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
始盛开。”看到周围新栽的小树,又令他回想起总司令临走那天和大家一起
植树的情景,彭德怀想到,正是因为我们和人民的这种鱼水情,才使得我们
能够在敌占区内行动自如,才使日寇对八路军无可奈何。但是,自从敌人拼
命地抢修道路,对我根据地反复进行“扫荡”以来,根据地的形势又变得严
峻起来,刚想到这里,一声“报告”打断了他的思路。


“报告,刘师长、邓政委他们到了。”通讯员报告后站到了一边。刘、
邓等人进到院子里坐下后,彭德怀说:“今天把你们请来,是为了共同商量
一下下一步的行动。近期敌我斗争的焦点,是在交通线上。对敌交通线展开
破袭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对于这个问题,大家都有同感,纷纷议论
起来。

邓小平:“交通斗争已经成为我军同日军进行军事斗争的主要形式之一。
我区全部斗争的60%是交通战。日军在大行、太岳山区,抢修白晋和临(汾)
邯(郸)铁路,妄图将我太行、太岳区分割开来。”

聂荣臻:“今年以来,日军依托平汉路向东扩张,相继修成石家庄至南
宫、内邱至矩鹿、邢台至威县、邯郸至大名等公路干线和许多支线,把我冀
南根据地也分割成了很多小块。同时,日军还在我平汉线西侧积极增筑据点
和公路,严密封锁我太行、冀南间的交通,妄想缩小我军的活动范围。”

刘伯承:“日军现在加紧抢修道路,在平汉、津浦两侧挖沟,这些实在
不单纯含有军事意义,而且包括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严重意义。因此
敌人是以战略眼光来组织它的交通。在军事上说来,我们可以这样说,在敌
人方面铁路乃是它的大运兵线,公路乃是它的小运兵线,据点乃是它的兵站。
敌人要用铁路作柱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