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血肉长城-中国抗日战争著名战役纪实-第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 
个师从雷多,分别
进攻缅甸;英国
3 
个师从英帕尔方面向东攻击缅甸中部的曼德勒;同时,英
国海陆空军大举在缅甸西南沿岸登陆,而后于1944 

1 
月直接攻击仰光。

但是,这个经过中美英三国首脑批准的“安纳吉姆”计划很快就搁浅了。

1943 

5 
月,美英首脑第三次在华盛顿会晤,举行了代号为“三叉戟”
的会议,讨论欧亚战略问题,中国方面宋子文应邀出席。会上,英国出尔反
尔,提出绕过缅甸,进攻苏门答腊,收复新加坡的主张,中国坚持“安纳吉
姆”计划。结果,罗斯福作出妥协,决定:1943 
年雨季结束后开始缅甸反攻,
反攻重点放在缅甸北部,以打通雷多一孟关一密支那一八莫一龙陵一保山一
昆明的中印陆上联系为目标,由中国驻印军为主力的盟军部队从雷多出发进
攻缅北,与滇西方面出击的中国军队协调,贯通中印公路。同时,英国海空
军对缅甸西南孟加拉湾的几个岛屿实施限定的两栖作战。为了安抚中国,罗
斯福答应把经过“驼峰”的对华空中运输量由每月3000 
吨增至10000 
吨。

这样一来,“安纳吉姆”计划中的全部收复缅甸的宏大内核被抽掉了,


英国军队的负担大大减轻,不仅回避了在缅甸西南海岸大举登陆的既定义
务,而且在陆上也仅担负象征性的助攻。中国军队成了反攻的主要实施者,
目标也缩小到为了打通中印公路而收复缅北一隅。

对英国朝三暮四,只想让别人打先锋付代价的作法,美国方面喷有烦言,
中国方面更是恼火异常。1943 
年11 
月,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飞赴埃及,参
加中美英三国首脑开罗会议。在开罗,蒋介石和史迪威力主在北缅反攻的同
时,英国在南缅大规模登陆。罗斯福被说服了,他向中国保证,届时将由英
国实施登陆。11 
月28 
日,蒋介石启程回国的时候,对罗斯福的保证满怀信
心。然而,这些希望不久便烟消云散。

在几天后举行的德黑兰美英苏三巨头会议上,由于斯大林突然宣布苏联
将在打败德国后立即参加对日作战,以及确定了1944 
年上半年在法国大举登
陆的计划,整个战略态势为之一变。早就不乐意把大量英国陆海空军用于缅
甸战役的丘吉尔,这下振振有词了,他提出:既然要保证法国南部大规模登
陆战的胜利,就必须取消在缅甸海岸登陆战的计划,以便英国的海军力量和
登防艇能用于法国方面;既然俄国已答应对日作战,中国的重要性就相应减
低,没有必要花主要力量来支持中国。

尽管丘吉尔的英国再一次表现了令人讨嫌的势利眼和自私自利,但尽快
打败德国、争取苏联的强大武力早日转而对付日本的前景,毕竟是太诱人了。

12 

5 
日,也就是开罗会议上罗斯福提出保证不到10 
天的时候,蒋介
石收到了罗斯福略带歉意,可内容明确的电报:

“经与斯大林元帅会商后,我们将于明年晚春在欧洲有一场大战,因而
不能获得足够的登陆舰艇对孟加拉湾实行两栖作战。。希望阁下仍照原计划
(即缩小了的缅北反攻计划〕作战,或将其延至明年11 
月,待大规模两栖战
得以实现时再予以实施。”

事已至此,蒋介石还能说什么呢?12 
月17 
日,他复电罗斯福:“倘若
登防部队所需之船只不能照原计划集中,则依阁下建议,将海陆全面攻势展
至明年11 
月较为妥当。”

对英国人耿耿于怀的蒋介石只好就范,但却将云南的远征军控制在手
中,不到英美放手在缅甸下注之时,不想撒手放出去。至于中国驻印军的反
攻,蒋介石无意反对,因为其开辟中印交通的目标符合中国的利益,何况驻
印军已经踏上了反攻之路。

1943 
年是盟国最高决策层频繁接触会晤、调整协调战略的一年,卡萨布
兰卡会议、第三次华盛顿会议、魁北克会议、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几乎
每一次都要发生争吵,对于决策层的分歧,中国驻印军的下层官兵们不知道,
也不想知道。他们关心的只是尽快打回国去,向日军还报1942 
年的一箭之
仇。

1943 

1 
月,埋头苦练了
6 
个月的驻印军新38 
师在孙立人率领下,经1
个月的车船运输,从蓝伽重新回到阿萨姆邦的雷多。此时的雷多一带已大为
改观,好几个飞机场基本建成。美国人、英国人,还有美国工兵部队的黑人,
见到中国部队,纷纷做鬼脸打手势,表示欢迎,数万印度民工和美、英军的
工程兵昼夜不停地抢修公路。听美国黑人工兵介绍,到
2 
月底为止,公路已
经从雷多向前伸展了70 
公里,到达了印缅边界。一些黑人呲着雪白的牙齿吓
唬中国官兵:“前面就是野人山,有日本人。你们要回中国,就必须在我们
前面开路。。”边说边做出端枪冲锋的样子,口中发出“咯咯”的扫射声,


然后双手一摊、眼一闭,表示中弹身亡。

新38 
师的官兵们不以为然,他们中的许多人亲身经历了第一次远证缅甸
的苦战,并在大撤退时领教了野人山的凶险。无数的战友至今还躺在密密的
丛林中,他们的尸骨还等着我们去掩埋、祭奠呢。

从雷多到缅甸境内的胡康谷地,中间横亘着纵深200 
多公里的野人山。
除了1942 
年数万印缅难民和第一次远征军残部撤退入印,曾进入这个死地以
外,从来没有人知道山中的究竟。从飞机上往下看,莽莽林海层层叠叠,黑
压压阴森森不见边际。进入山中,犹如进了一个阴惨世界,密密的林木把阳
光遮蔽得一丝也透不进来,脚下颤颤抖抖地,堆积着不知多少年的腐枝烂叶。
头顶上葛藤纵横,四下里蟒蛇出没,蚊虫和蚂蟥嗅到人的味道,很快就从四
面八方拢了过来。偌大一座山中,死寂无声,格外令人恐怖,人在这里顿时
会感到生命的渺小和吉凶难卜。


3 
月起,新38 
师114 
团部队首先开入野人山,为跟进的中美工兵部队
开路。山中环境极度恶劣,无法进行大部队作战,日军也仅派出一些小部队
冒险进入山中,袭扰破坏驻印军的筑路工程。因此,新38 
师部队在野人山中
的敌人主要不是日军,而是大自然。114 
团人手一把砍刀,一边砍伐一边前
进。一路上唯一可以作为路标的是1942 
年留下的累累白骨,他们在黑绿色的
丛林中显得格外扎眼。有的尸骨仍躺在芭蕉叶搭成的棚子下,呈休息状,棚
外依然架着的木桩上,悬挂着早已生锈蚀烂了的饭盒。在新平洋附近的一块
林中主地上,三三五五的枪架散布开来,旁边是堆堆白骨,尚存的遗物表明,
这是当年远征军新28 
师的部队。看来,他们完全丧失了走出林莽的信心,只
能在这里听天由命了。

官兵们把沿途散布的尸骨一一收拢,加以掩埋,心中不胜悲凉:”异域
成仁的弟兄们,我们回来了。倘若你们在天有灵,就等着看我们怎么为你们
雪耻报仇吧!”

4 
月过去了,
5 
月过去了。。一直到10 
月进入旱季,雷多公路的路基在
一米一米地向前拓展。担任筑路警戒的新38 
师部队轮换前进,在野人山中度
过了整整
8 
个月暗无天日的生活,终于跨过了野人山,兵临胡康河谷的前进
基地——新平洋。

胡康河仑是打洛盆地和新平洋盆地的总称,打洛盆地面积310 
平方公
里,新平洋盆地面积2486 
平方公里,都是热带原始森林,中间纵横着大龙、
大奈、大宛、大比四大河流和许多小支流。大龙河以北有人行小道,以南道
路宽阔,可以通行汽车。据守在胡康河谷的是日军的第18 
师团。

第18 
师团是中国军队的老对手了。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后,第18 
师团在
杭州湾登陆,参加淞沪会战;1938 
年又在大鹏湾登陆,侵占广州;1939 

11 
月,进攻广西,侵占南宁;1940 
年调往越南接受丛林战训练,随后参加太
平洋战争,在南洋各岛及马来亚和缅甸等地四处征战;1942 
年在缅甸战役中
一路冲杀,骄焰极盛,拥有“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常胜军盛名。

该师团的任务是确保北缅安全,挫败中国驻印军打通北缅中印公路的企
图。1943 

3 
月接任第18 
师团师团长的田中新一中将,仍然固守着对中国
军队极度轻蔑的老观念。尽管其上司、第15 
军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将(原任
第18 
师团长)一再告诫田中新一,北缅作战要立足于持久防御,在最坏的情
况下也要确保加迈、密支那(均在胡康河谷以南200 
公里左右地区)等公路、
铁路附近要地,但田中新一不以为然,认为这太消极了。他计划,在雷多方


面中国驻印军主力越过野人山,进入兵力运用比较自由的胡康河谷之初,就
必须在新平洋地区主动以攻势击垮之,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胡康河谷,乃
至整个北缅地区的持久稳固。按照这种攻势作战考虑,10 
月前,田中新一陆
续将散布各处的第18 
师团部队集结起来。此时的第18 
师团部队包括师团司
令部、步兵集团司令部(指挥官相田俊二少将)、步兵第55 
联队(联队长山
崎四郎大佐)、步兵第56 
联队(联队长长久竹郎大佐)、步兵第114 
联队(联
队长丸山房安大佐)、山炮兵第18 
联队(联队长比土平隆男中佐)、工兵第
12 
联队(联队长深山忠男中佐)、辎重兵第12 
联队(联队长水谷虎吉中佐),
以及通讯队、卫生队,第1、第2、第
3 
野战医院、兵器勤务队、防疫给水部
等部。此外,为增强第18 
师团战力,第15 
军还将直辖的野战重炮兵第21
大队和独立速射炮第
1 
大队配属给第18 
师团。这样一来,田中新一在与驻印
军正式交战之前,拥有了
2 
万多人的部队。

10 
月30 
日,田中新一正在密支那的师团司令部内召集军事会议,突然
接到远在200 
公里以外的、胡康河谷最北端的临滨,沙劳守备队急报,声称
遇到从野人山中冲杀出来的中国驻印军部队的猛烈攻击。田中新一大吃一
惊,他原预料新
1 
军最快也要在11 
月才能穿过野人山,进入胡康河谷,但他
很快就镇静下来,得出了如下判断:出现在新平洋附近的沙劳,临滨等地的
中国部队,不过是掩护新
1 
军主力越过野人山,进入胡康河谷前沿集结的前
锋部队,在新
1 
军主力进入新平洋一带之前,还有时间消灭其前锋部队。就
这么干,抢时间各个击破!田中新一决心下定,立即命令第56 
联队向胡康河
谷疾进,师团主力随后跟进。

田中新一的判断是正确的。驻印军总指挥史迪威中将依据陈旧的情报,
误以为胡康河谷前沿的新平洋周围仅有缅甸伪军和少数日军的警戒部队,可
以一鼓荡之;再加上穿越野人山的公路仅仅具有雏形,新
1 
军主力的运动、
集结以及补给等等困难重重。因此,仅命令新38 
师112 
团进入河谷,扫荡日
军。吏迪威完全未料到田中新一竟敢率第18 
师团主力断然进攻。要不是第
112 
团官兵同仇敌忾,英勇善战,驻印军出山伊始,就可能遭受一次惨败。

10 
月29 
日,新38 
师第112 
团在陈鸣人上校指挥下,首先占领了新平洋
和打洛盆地西北的要点瓦南关,随即进攻新平洋以南、大龙河和大奈河交汇
点以北日军各据点。11 
月初,先后攻占了沙劳、临滨,并将大龙河北岸渡口
于邦的日军包围压缩。

于邦是中日两军必争之地,东北经简易道路直达新平洋,渡河向南就是
纵贯胡康河谷的汽车公路。中国军队若控制了于邦,即可遏止日军主力向新
平洋推进,掩护新
1 
军主力在新平洋一带集结、展开。因此,于邦争夺战至
关重要。

于邦地形开阔平坦,三面森林,一面靠着大龙河。10 
月31 
日,第112
团第
2 
营的一个连,在江晓垣连长率领下一鼓作气攻至于邦日军主阵地前。
突然被密林中的日军包围,双方短兵相接,恶战一个多小时,日军遗尸70
多具,其余退入岸边的主阵地,江晓垣等40 
多名官兵也在肉搏中牺牲。随后,

1 
营营长李克己亲率
1 
个加强连从临滨赶到于邦,把日军三面包围起来,
并在左右两翼的河边安好了重机枪阵地,封锁了渡口。于邦日军100 
多人在
南岸日军的炮火支援下,凭借坚固阵地拼死顽抗。

此时,日军第56 
联队主力及一个山炮兵大队赶抵河南岸,在渡口附近几
次强渡不逞之后,遂绕道下游偷渡,绕到李克己所部背后,反将第
1 
营团团


包围。

李克己营名为一个营,实际上仅有一个加强连约200 
余人,据守着密林
深处的一处宽和长均为数百米的一个林中空地。空地中央有一棵树围10 
余米
的千年老榕树,主干四周有几十根板根支撑着,板根粗细不一,粗的两三个
人才能抱拢,这棵榕树枝条茂密,树冠足有一个足球场大,在丛林中俨然一
座山丘。李营长在树上布置了一个加强排,构筑了轻机枪和重机枪掩体。其
余兵力分散在榕树四周地上,利用土包和天然洞穴构筑了地面和地下工事。
整个阵地体系成了树上、地面、地底上下三层,里外数圈的立体碉堡。为了
防御日军的夜袭,每到入夜前,官兵们就在阵地数十米的矮树、藤葛之间遍
布手榴弹,线线相连,一触即炸。中国部队不向日军夜袭,但是白天拂晓前
向敌我阵地间派出伏兵。伏击小组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踏着阔叶林和芭蕉林
上露水滴落的声响,悄悄地进入伏击地点,一直到天黑时再撤回。这些伏击
小组在榕树上机枪火力的掩护下,有效地阻止了日军接近我方阵地。白天日
军发起攻击,各种火器从四面八方向着树上树下的阵地猛打,无奈密林之中,
火力效果微乎其微,只是徒然消耗弹药而已。只有当日军接近至20 
米左右
时,树上、地面和地下的各种自动火器才一齐发射,每次都劈头盖脑地将日
军痛打一场,迫其狼狈后退。

日军无奈,只好采取持久围困方法,企图把中国官兵困死在这里。水是
一个大问题,中国官兵把随身所有可以盛水的饭盒、罐头筒等物件,全部拴
在树枝上,收集雨水。同时把四周的树藤砍断成斜面,在断面中心钻一个小
孔,倒置在容器里,一根树藤每天可滴下
2 
斤多清水。至于粮食弹药的补给,
李营长上树之初就用电台向后方发报,要求飞机空投,并布置火力控制了榕
树北侧的一块开阔地,作为空投地点。只要天气许可,头天约定,第
2 
天美
军飞机就会准时飞临上空,投下花花绿绿的降落伞,里面弹药、食品、药品
应有尽有。丝质的降落伞被官兵们分割开来,用做吊床,吃剩的空罐头筒扔
在阵地前方,夜间日军一碰响,就会招来一顿手榴弹。

双方的阵地犬牙交错,最近的仅相距20 
多米。在如此接近的距离上,双
方官兵的神经高度紧张,每一分每一秒都不敢稍有懈怠,否则就会命丧黄泉。

于邦前线部队被围后,驻印军总指挥部才知道日军来势凶猛,于是急令
孙立人率新38 
师剩余的两个团和
1 
个山炮营驰援于邦。增援部队沿着野人山
中刚刚有了一点路基的公路,艰难地走了20 
多天,才到达指定地点。这一次
不同了,驻印军总指挥史迪威中将和孙立人少将全部来到前线。12 
月23 
日,
孙立人指挥第114 
团将于邦日军反包围。处于核心的李克己营与第114 
团部
队内外夹击,两面冲杀。日军包围圈顷到瓦解,纷纷向渡口方向溃逃。第114
团又分兵从两翼切断日军交通,封锁渡口,使南岸日军无法增援。

激战到28 
日,日军前进阵地被全部占领,核心阵地也发生动摇。养兵干
日,用兵一时,新38 
师山炮营初战就大显神威。当时,敌我包围反包围,相
互重叠,日军阵地前后都是新38 
师部队,双方步兵相距仅25 
米。炮手如果
稍微延伸或缩短射程,都会打伤自己的步兵,可炮兵发射的山炮弹,竟能不
偏不倚,恰到好处,颗颗都落在日军阵地之内,而且弹窟排列得像插秧一样
整齐,炮弹像掘土机似的,把日军的阵地整个地耕了一遍。29 
日,占领了于
邦。

于邦一战打出了驻印军的信心。一个加强连竟然能在密林深处的弹丸之
地抗击日军
1 
个联队的攻击达30 
多天之久,这在抗战几年来的历史上是绝无


仅有的战例。难怪新38 
师上下齐声欢呼:“我们也能打败号称丛林战之王的
日军精锐部队!”

由于于邦的长时间据守和最终夺取,驻印军主力赢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