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流金岁月-时间管理艺术-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该如何防止这种现象呢?有一种简单又有效的方法。可在会议开始时,就各个议案一一征询与会人士意见,若无异议则表示通过,不另花时间来讨论,而将全力集中于那些意见分歧的议案上面,这就是“先求结论、后讨论”的会议方式。此外,还有一点关系重大,那就是选择与会人士的方式。勉强出席、不了解议案内容、言不及义的人,应尽量避免,最好选择真正有见地、有热忱的精锐人士来参与。再则,会议主席也肩负着很重的责任,若是处理不当,则会造成时间的浪费。对于议案的讨论表决,主席可询问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吗?”之后等待约15 秒钟,若无任何异议,即须自下结论,而后转到另一议题的讨论上,如此,可有效地控制会议时间。

    □不妨试试“一周律调术”

    为了挪出更多的工作时间,许多人常认为应该减少睡眠时间,现在就有许多书籍,都在讨论短时间睡眠的问题。但是,就时间的观点来看,许多管理者并不主张极力缩短睡眠时间。

    发明大王爱迪生,数十年间,每天都只睡3~4 个小时,但是,普通人却很难像他这样,因为他是个具有特异体力的人,据说,他70 岁时患了感冒,还是他一生中第一次生病呢!另外,拿破仑也是以睡得少而闻名的。曾有人模仿他这种短时间睡眠方式,结果身体承受不了。据后来的调查指出,拿破仑虽然晚上睡得很少,可是,他常利用白天的时间小睡。除了这些特异人士外,一般人并不适合刻意去减短睡眠的时间,而应该采取适合他们体质的“一周律调术”这种方法,将一周的生活作息加以计划,依此找出一个适合自己的睡眠标准:星期一时,应尽量减少工作及休闲时间,睡足8 个小时,以保存体力,应付一周的挑战;星期二、三、四时,采取正常生活方式,视自己的体能状况来进行适度工作及娱乐,睡眠时间以标准的6 小时为准;星期五、六时,应尽量减少工作时间,多从事休闲娱乐,而睡眠时间也可缩短为4 小时。这两天是一星期内主要的休闲时期,之后又有一个星期天,所以,可适度地放松自己;星期日应睡足8 小时,以充实气力及体力。

    理想睡眠时间定为8 小时,标准睡眠时间为6 小时,而睡眠时间的下限定为4 小时。但是,这只是一般的情况,管理者可依自己的身体状况,略加调整,也无大碍。

    施行这种“一周律调术”,可有下列五项好处:第一,这种“8、6、4 睡眠”方式,可帮助大家轻松地度过一周的时间;第二,可安定生活律调,且并非刻板划一的安定方式,而是柔和有弹性的安定方式;第三,配合自己的生理时钟调节睡眠时间,有助于在工作、娱乐、用功三者之间取得平衡;第四,周末只睡4 个小时,可挪出较多的时间从事自己较感兴趣的各种休闲活动,有助身心平衡;第五,不会染上时有所闻的“星期一恐惧症”。因为,星期日已充实了消耗的精神气力,又可以生龙活虎地迎接一周的挑战。

    对管理者来说,这种“一周律调术”相当重要,如果能确实实行,由一周、数周、一月至一年,都能使自己保持平衡的律调,生活会变得非常舒适。奉劝管理者,早一点来力行“一周律调术”,它可是你一生成功的基础!

    □认清自己的时间层别

    有些人以为时间是无限度、无起伏的,有这种想法的人,可会吃大亏。为了预防这种错误的观念产生,有关专家于此将解说“时间层别术”:聪明的人知道如何善用各层别时间,因此可以处理大量的工作,而错误极少。

    时间像山谷一样,有重要时间及平常时间的差别。管理者对这种时间的价值特别敏感。比如说,有所谓的“黄金时间”及“黄金周”的说法,各电视台黄金时段的价值远高出其他时段,而5 月份的第一周,更是比其他礼拜具有更大的经济价值。再则,以处理传票为例来说明。处理传票可分为①每日的传票处理;②每月最后一天的传票处理;③决算月末日当天的传票处理三种。这其中的紧急性及重要程度,顺着①→②

    →③的顺序,逐渐增加,尤其是③的情况更是重要,如果当天的传票处理迟延的话,可真是严重问题了。为了避免发生错误,管理者必须研究“时间层别术”。首先,管理者要能判断什么工作大概要花多少时间去完成。对于单纯的工作,可用电脑来协助处理,而一些较重要的工作,就须花费较多时间亲自处理。第二,管理者要能判断各种工作的紧急程度。重要而紧急程度高的事情,要赶快完成。比如说,想参加某种讲座,因其有名额限制,所以须赶紧报名。反过来说,一些较不重要,紧急程度低的工作,就须仔细地做,不要急于一时而误事。第三,要找出自己效率最高的时间带,即自己最能集中精神投入工作的时间带,而将一些重要的工作,放在这个时间带来处理。这个时间带,也即所谓的“核心时间带”。近来,某些国外公司已采用自由上班制度,但是,他们必定会设定某个时间带,要求所有的员工同时在公司内工作。这是企业实行时间层别术的例子。在个人方面,也必须了解自己的生理状况而采用配合的时间层别术。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生理活动周期,随着时间的不同,身心活动功能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上班时间内,若公司以硬性规定的某种特定的律调来工作,就会发生步调不一致的情形。对自己工作时间加以层别是相当必要的。有的人只简单分为早晨型或夜晚型,那是不够的,应该要作更细的划分,确实把握住自己在上班时间内的核心时间带。确实把握自己上班时间内的核心时间带后,就可把重要的工作集中在此时间带内处理,而把一些次要的工作留在别的时间来作。常有些人,因搞不清状况,而以最清醒的头脑去处理一些琐碎的杂事,那实在是种可怕的浪费,相当可惜!以上所述就是时间层别术,如果不确实采取这种方法,那么生产与工作都会有不良的后果。

    □有效的“自我调节前术”

    避免被工作支配,判断工作的重要性都是相当重要的事。若能判断出工作的重要性,即可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及进度,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做到什么程度。

    工作的“重要性”是一种具有长度、宽度和密度的时间概念,必须有丰富的经验及敏锐的时间感觉才能看透。而这种敏锐的时间感觉被称为“自我调节前术”。能判断工作重要性的人,常常知道适时、适可而止,而不能判断工作重要性的人,则是一味工作,无所适从,所以在相同的工作进度下,一个是充满信心悠闲自在,一个是盲目工作却毫无自信。之所以有这种差别存在,就是因为是否具备“自我调节前术”。

    “自我调节前术”包括了判断、直观及预见。本来,每个人都具有某种程度的“自我调节前术”。只不过,多数人都让这项能力休眠了。将“自我调节前术”活性化的方法,有三个要点:第一,要能分辨工作“表面的重要性”及“真正的重要性”。以新成员加入公司或新制品发布会来说,看起来仪式相当隆重,但是这只是表面的重要性,实际上,它的“真正重要性”,早在半个月或一个月以前就已经决定了。若是被“表面的重要”所蒙蔽,常会持续紧张而无法喘息,更会发生计划迟延的现象。须知,真正的重要性永远是走在表面重要性的前端,因此必须把着眼点放在表面重要性的前方。第二,许多工作,常像山的形状一般,具有一个顶点,但是这个顶点只是表面重要,这些工作真正重要的地方,是在顶点以前的上山途径。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在工作进行时,应以所见的中央顶点为目标,将全部精力投注在攀上顶点的过程中。第三,若能确实体会上述两项要领,即可在计划初期,看出工作真正的重要性何在,而有较宽裕的时间来推行工作,并且将最多的时间及精力投注在真正重要处,有助于工作的顺利完成。对于不断增加的工作,也可用同样的办法来处理。凡是会妨碍到迈向顶峰的工作应断然延后或提前,而有助于攀向顶峰的工作,则全盘接受,付诸实行。以上三点,管理者应该切实实践,以磨炼自己“自我调节前术”的能力。常有人在工作过程中,因为受不了辛苦而想放弃,殊不知这正是快要到达巅峰的征兆,只要忍受这种压力,再往前跨一步,就可攀上顶峰,海阔天空了!

    □操纵时间的十项技术

    运用时间的最高境界就是“时间操纵术”。这种战术可使你摆脱时间的束缚,自在地活用时间而获得最高成果。

    时间操纵术的原理很简单:①衡量每件工作中时间因素的重要性;

    ②下意识地探讨时间因素,即以时间的观点来衡量工作。若能确实把握这两点,不论什么工作都能顺利完成。

    “时间操纵术”包括十种专门技术:第一,仔细观察工作的各种情况,把握最佳的行动时机。第二,时间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应列为最优先的考虑。第三,以时间为武器来打击对手。犹如打麻将时,若遇到打得较慢的对手,就不断地以“我又可以看报纸了!”或“喂!你打快一点行不行?”来催促,以致对方在忙乱之下,常会不加思索而乱打牌,现实的商场竞争中,这种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尤须警惕!第四,在处理重大案件时,不可急于一时,宁愿以更多的时间来换取最大的成果。比方说,与某访客交谈的预定时间已到,但若是他的谈话很有价值,可弹性地延长交谈时间。再则,举行会议,当然是以在预定时间内结束为原则,但是,若遇到大家踊跃发表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时,不宜仍然按时散会,可适度地延长会议时间。第五,伺机而动。在商场上,如果不能伺机而动,往往会吃大亏。第六,可将不想继续从事或没有价值的工作暂搁一旁,这并不是怠惰,而是一种有意义的革新有效作法。第七,准备不足时,要适度拖延时间,若是盲目前进,必遭失败。因此,可用“我现在很忙”等借口,争取一些另谋对策的时间。第八,遇到不利的交涉场合时,也要设法拖延时间。这种情况,犹如拳击比赛时抱住对方一般,虽然不够光明正大,但有时却是必要的。运用之道如:故意迟到、岔开话题、不谈结论等等。第九,某些场合,要作迅速明确的决定,确实掌握住整个局面。第十,让对手着急,使之落入自己的掌握中。如果能够掌握以上十项专门技术,你将成为管理时间、运用时间的高手。

    三、向时间要时间的艺术

    □从时间中找时间的方法

    并列运筹法:即在某项松散活动进行期间同时开展另一项活动。例如著名电影艺术家夏衍在看一部片子之前,先把影片说明书拿来,了解一下故事情节,然后自己设想,假使这个本子叫我来编,我该怎样介绍人物,怎样介绍时代背景,怎样展开情节,怎样表现人物性格,心里打下一个腹稿。而在电影开演之后,一边进行艺术欣赏,一边进行学习。青年编辑王国忆,利用点滴时间勤奋学习多门外语,甚至碰到说话啰嗦的人就在心里思考着如何将此人的空话译成外语,辛勤耕耘自有收获,他熟练地掌握了10 多门外语。

    交叉轮作法:即利用农业上交叉轮作以提高产量的方法,把一天的活动内容交错进行安排,以提高工作效率。这是因为大脑细胞长时间接受一种信息刺激、长时间持续同一个活动内容,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如果穿插进行其他内容的活动,人体原有的兴奋产生抑制,在其他部位出现新的兴奋区,为此,注意及时变换学习内容是必要的。例如,马克思写作时从来不是无休止地持续下去,写作累了,就演算一会儿数学题,或停下来散散步。有时,背诵一段莎士比亚剧本中的人物对话,读一会儿巴尔扎克的名著,或者和孩子们玩上一会儿,接着又精力充沛地投入写作。

    定期“盘点”法:从“盘点”中找时间,为了使时间使用更趋合理,使用时间也需定期“盘点”。盘点,始于计划,外国时间利用专家指出,订计划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漫不经心的,好像业余摄影爱好者捕捉了几个大有希望的镜头就匆忙冲洗,可结果往往使他沮丧。一种是严肃认真的,如同专业摄影师不但事前认真选择镜头,而且冲洗后还要仔细研究,经过剪接、曝光等一系列试验,从中选出几张最好的,再作加工,终于成为获奖照片。有了计划之后,就要“盘点”可以投入的时间,确定行事次序,规定完成的最后期限。每隔一段时间,对计划进行重新评价和对投入的时间进行“盘点”。时间是常数,只要运用得当,便能从时间中产生巨大的精神财富。

    遇事三问法:这种方法的要旨就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办尽可能多的事情,从时间中节约时间。具体方法是对遇到的事情提出三个问题:一是能不能取消它?首先找出有些什么事根本不必做,有些什么事做了也全然是浪费时间,无助于成果。如果有些事不做,也不会有任何影响,那么,这件事便该立刻停止。二是能不能与别的合并?就是把能够合并起来的事尽量合并起来办。三是能不能代替它?用费时少的办法代替费时多的办法而同样能达到目的,当然是最佳方案了。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有次去英国考察,到一家工厂参观绘画颜料“柏林蓝”的配制过程。他见工人们先用药水煮动物的血和皮,调制成“柏林蓝”的原料,然后把原料溶液放在铁锅里再煮,并用铁棍长时间搅拌,边搅边把铁锅捣得卡卡响。李比希感到很奇怪,一个工头向他解释道:“搅拌锅里的溶液时,一定要用铁棍搅,而且发出的声音越大,‘柏林蓝’的质量越好。”李比希笑道:“不需要这样搅,只要在‘柏林蓝’原料里加点含铁的化合

    物就行了。用铁棍使劲磨蹭,无非是把锅上的铁屑蹭下来,使它与原料化合成‘柏林蓝’。这样虽然也行,但太浪费时间啦!”由此看来,遇事三问,从而采取正确的工作方法,改变不科学的工作程序,实在是从时间中节约时间,从时间中找时间的妙法。

    “时间是一种最稀有的资源。”时间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对于工人、农民,它就是财富;对于医生护士,它就是生命;对于军人,它就是胜利;对于自学者,它就是知识。青年朋友们,学会到时间中去找时间吧!

    “集束思维法”:“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不管什么事情,集中精力,才能做好。18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的组织者和主编狄德罗,在动笔写作时,他的思想高度集中,有时甚至达到头脑发热的程度。由于他工作效率很高,从1746 年正式接受编纂任务算起,至1780 年发行最末一卷,在这30 年中,他不仅为《百科全书》承担了大量的组织、编辑、审校工作,而且亲自为该书的历史、哲学、伦理、美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撰写了1000 多篇文章和条文,监制了3000 多幅插图。与此同时,他还在哲学理论、文艺批评、戏剧艺术以及小说创作方面留下了不少杰出的成果。

    “最适点法”:什么是学习最适点呢?主要由一个人每天的学习时间与学习收效的关系而定。在一天之内,花费了一小时的学习时间就有一定收效,花了二小时,就能学得更多的东西,但如果一天学20 个小时,那么你就会筋疲力尽,收效甚微。一位学者在介绍运筹时间经验时说:“要经常琢磨一下你的效率系数高不高,因为有用功等于时间乘效率系数。老是开夜车,死拼时间,夜半三更,头昏眼花,实际上大脑吸收率已趋近于零,还在那里记单词,能有效率吗?时间数再去乘上一个接近于零的数,还不就等于零吗?”中外成功者运筹时间的诀窍就在于使自己一天的工作学习尽量接近最佳适度点。

    “一箭双雕法”:哲学家艾思奇,早年在日本留学时,除了钻研他最喜欢的功课外,还必须学习日文等课程,他虽手不释卷,仍感时间不足。怎样提高学习效率,学到更多的知识呢?他创造了一种一箭双雕的读书方法。他买了一本日文版的《反杜林论》,一边学日文,一边学哲学,而后,又买了德文版的《反杜林论》。这样,哲学、日文、德文三个方面同时并进,既把《反杜林论》这本书读透了,日文和德文也有了显著提高。他24 岁就开始写作脍炙人口的《大众哲学》,后来又著有《哲学与生活》等书。

    “按质用能法”:俄国著名地理学家奥勃鲁契夫,他把自己的每个工作日部分成“三天”。“第一天”是从早晨到下午2 点,他认为这是最宝贵的时间,用来安排最重要的工作。“第二天”是从下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