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伐明-第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勇头皮发麻,硬着头皮说道:“小人投降时,将军承诺不伤害降卒的性命,将军本是陕北数一数二的豪杰,为何自己不信守承诺。”

    刘宣看了看刘勇,脸上露出几分讥讽的笑意。

    他狂笑了几声说道:“历史上的英豪,无论是刘老三,还是朱重八,想要成就大业,必须要做好三件事。”

    见没有人上来凑趣,就像三国演义的狗头军师那样问道:“那三件?”

    刘宣也有些无趣,他心中想道:“老子好不容易装一回逼,也没有人上来配合,人生真是寂寞如雪!老子身边现在尽是这种粗鄙武夫,远不如文人士子识趣。”

    见没有人配合,刘宣也只能把逼继续装下去。他站起身来接着说道:“想要成就一代霸业,第一就要杀人如割草,第二就要视金钱如粪土,第三就需要视承诺如放屁。”

    “你看看历史上的刘老三、朱重八,是不是符合老子说的这一点。既然你刘勇想做忠臣死不归降,就不要怨怪刘某人不信守承诺,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刘勇见流贼头目已经下定了决心,知道言语上的相劝已经毫无用处,为了延续家族的血脉,为了延安刘家的生存,刘勇也只能投降。

    周一了,尽管成绩稀烂,但是还是求一求推荐收藏打赏等,毕竟有人支持,作者才有动力继续更新。如果没有人愿意看,作者也没有动力继续更新了,毕竟从金钱上来说,此书算是彻底扑街了,作者几乎没有钱拿,全是义务劳动。

第九十五章投名状

    刘勇面对刘宣咄咄逼人的威胁,他的神情不住的变换,脸上一青一白,最终为了保全宗族家小性命,决定率领族人投降刘宣。

    他挣扎的站起身来,对刘宣行了一个大礼,然后苦涩的说道:“禀告头领,小人愿降。”

    刘宣激动地站起身来,在帅帐内走了几步,压下了心中的兴奋道:“既然将军愿降,那一切好说,将军的家丁族人,也能交给刘姓之人统带,就连刘家的老弱,也能随军带走,除了田土之外,粮食家产也能一并带走。”

    刘勇脸色激动,万万没有想到刘宣会如此宽宏,他脸上露出一些虚假的高兴,心中却暗暗想道:“这流贼也只是性情凶恶,其实未必有什么本领。成大事者,岂能轻信于人。等我老刘家度过了这一劫,就带领兵将寻机逃跑,只要取信了流贼首领,定能抓住机会,脱离流贼这个粪坑。”

    就在刘勇暗暗自得之际,只听见刘宣接着说道:“将军既要入伙,还需要按照规矩交纳投名状,这里有一分檄文,还请将军签上大名。”

    刘勇拿过檄文,见上面写道:“明皇崇祯,当世暴君,欺辱兄嫂,**后宫,刻薄无德,杀戮臣工,为人急俊,欺凌百姓,治国残暴,昏聩无能,吝啬贪婪,亡国之君。”

    “其视灾民为草芥,视臣工为仇寇,性好金银钱帛,爱华屋美人。治下子民水深火热,卖儿卖女者数不胜数,崇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延安刘勇,仁厚骁勇,于崇祯二年四月,兴义军,举义旗,伐无道,诛暴君,扫荡环宇,迎立明主,开万世太平。”

    拿着这仿佛千斤重的纸片,刘勇瑟瑟发抖,不由自主的瘫倒在地,见刘勇害怕如此,刘宣轻蔑的笑了笑说道:“这就是虎虎生威的延安参将刘勇,何至于此?”

    经过儒家两千多年君权神授的洗脑宣传,天子已经成为上天委任于人间的代理人。自宋代以来,汉家王朝一直都是崇文抑武,再没有人敢说出‘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这种时代的豪言。就连有这种大逆不道想法之人,也是少之又少。如今刘宣让他签名的这张檄文,直接击碎了刘勇的人生观,对他的冲击之大也可想而知。

    看了看瘫倒在地的刘勇,刘宣自嘲的笑了笑说道:“刘参将签署了这檄文,自然是自家兄弟,如果来日刘某人坐上龙庭,你也能混一个开国功臣。如果刘某人兵败身死,这张东西被别人得到,你刘氏家族估计也要身死族灭。”

    “如果刘参将不签署,那自然是心怀怨望,不是彻底归心,刘某人用起来也不会放心。刘将军也会生死当场,走不出这间帐篷,就连你的家丁族人,也一样要斩草除根。”

    “这是一个二选一的选择,刘参将只有一炷香的时间,选好了可要告诉兄弟一声。兄弟比较仁慈,临死之前也要让刘参将吃一顿饱饭,免得做一个饿死鬼。”

    刘勇身为地位低下的明末武官,对朝廷、对皇帝当然没有多少忠心。他之所以不愿意诚心诚意的归降刘宣,也是不看好刘宣的前途,不想将家族的前途绑在刘宣这辆战车上。

    但是现在刘宣只给了他两条路,上车,只能跟随这辆烂车到死,不上车,马上就身死族灭。

    刘勇瑟瑟发抖,瘫倒在地上,屡次想要撕碎这张檄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但是想到这次跟随自己作战的刘姓族人,他们家中有嗷嗷待哺的妻儿,有垂垂白发的老人。这一次坚守延安城,刘家的男丁已经伤亡惨重,如果不签署这封檄文交纳投名状,刘家族人灭族之祸马上就在眼前。

    刘勇虚弱的拿起毛笔,签下了自己的大名,咬破了自己的中指,按下了一个带血的指纹。

    见刘勇屈服投降,刘宣亲自将它扶起来笑道:“刘将军既然已经入伙,那就是亲如兄弟之人。刘将军可能对我不太了解,我这个人向来有话直说,不喜欢绕弯子。”

    “刘将军既然投降,一个骑兵营营官的官位就是现成的,我准备以刘将军麾下披甲家丁为主,组建第二骑兵营,铠甲就使用骑兵营淘汰下来的锁子甲,营官自然是你刘将军,哨长你可以自己亲自挑选两个,另外一个哨长我准备委任马武担任。”

    “刘将军也不要以为马武就是制衡你的人,我也不否认,尽管有一部分这个原因。但是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他带着麾下的一哨人马,能够充当训练的官佐标兵,让第二骑兵营尽快训练全新的科目,成为一支威震敌胆的精兵。”

    “刘将军麾下的步兵,这一次也编为两个哨,算是我直辖的亲兵。”

    刘勇仔细听完刘宣的安排,蓦然的点了点头,现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他不点头也没有任何办法。

    “可笑啊可笑!我刘勇还以为这流贼头领只是一个粗鄙莽夫,没想到人家手段如此高超。既死死绑牢了我刘家,还在我的第二骑兵营中安下了钉子,这一个钉子,还安放的如此光明正大,名正言顺。他敲打了我刘勇,也给了刘家儿郎一大好处,居然让我刘家族人充当亲兵,这对我们刘家也是绝大的信任。”

    想到这里,刘勇彻底算是见识了刘宣的手腕权术,乖乖的投降了刘宣,在局势没有大变之前,不敢有一点儿反叛之心。

    等处理了刘勇的事情,刘宣马上通传三军,组建了第二骑兵营,还新编了两个步兵哨,至于缺额的兵丁,主要选拔自降兵营中的官军。

    新组建这些编制,大约需要一千多人,剩下的一千人刘宣也没有浪费,不仅补充了各营的缺额。剩下的人手还有七百余人,这七百余人,都算是九边的精兵,刘宣也不可能白白浪费,马上又从新整编了一个步兵营。

    这一个步兵营,刘宣还没有决定营官的人选。只是说从各营的哨长中挑选,各营有资格担任营官的哨长,自然是资历最老,战功卓著之人。

    这样的人选,也只有马武,张五斗,刘武,赵鲁,陈铁牛几人中选择。这些人中,刘武已经残疾,以后应该只能干炮兵,陈铁牛,马武两人都去了张应金,刘勇部队中掺沙子,也肯定不能担任新的营官。

    最合适的无疑是张五斗,但是张五斗与杨四宝,张虎成等人为生死之交,他们这一派人马已经占据高位,杨四宝张虎成两人已经成为营官,再加上以后统领炮兵营的刘武,为了山头的平衡,刘宣也不可能继续提拔张五斗,剩下的人选也只有赵鲁一人。

    写完这一章,应该就有三十万字了。隐士也没想到能几个月坚持下来,在这里感谢打赏投票的诸多朋友。感谢你们长期的支持。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第九十六章赵鲁

    赵鲁的能力比较一般,将一个步兵营交给他,刘宣其实也比较不放心。只是最早的几个哨长,大部分已经升任营官,在资历较老的哨长中,赵鲁已经算是最合适的人选。

    尽管资历较浅的哨长,比如梁绍、赵弘、路恭等人,能力已经远超赵鲁,但是军中毕竟还是一个讲资历论战功的地方。况且刘宣对梁绍路恭等人也不算非常了解,更不可能任命一个不了解之人担任营官。

    况且这些资历较浅的哨长,也没有人立下特别重大的战功,值得刘宣简拔于草莽之中,将营官这个职务交到他们手中。这些资历较浅的哨长,立下较大战功的也就赵弘、路恭二人。

    赵弘在攻打延川县时,在史太岁战死城头后,率领部下保住了云梯车,守住了登上城头最宝贵的通道。路恭则在几日前刘勇夜袭第二营之战中,代替渎职的白富贵,指挥火铳兵挡住了刘勇的进攻。两人立下的功劳,刘宣都已经奖赏,除了银两之外,还提拔了两人的官职,将两人从队官提拔为哨长。

    至于其他的哨长,所立下的功勋就更少了,与赵鲁相比也不占优势。更何况,这一次提拔赵鲁,也算是刘宣厚待老臣,不忘赵鲁率先投靠之恩。

    刘宣还清楚的记得,他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无助,后来与张虎成闹翻,连夜逃出了董家堡,仿佛丧家之犬一样彷徨。直到遇上赵鲁等流民,靠着他们这些投靠的流民,刘宣带领这些乌合之众攻破了董家堡,才慢慢发展壮大,成为陕北义军数一数二的英雄。

    “这一次,就算是为了报答赵鲁的恩德吧,只是以后作战,使用赵鲁这个营时也要稍微小心谨慎。”刘宣如此作想,很快下了决心,没过几天,他就传达了命令,任命赵鲁为第六步兵营营官。

    为了组建赵鲁这个步兵营,刘宣也是煞费苦心,不仅选拔了优秀的哨长赵弘担任赵鲁的副营官兼任前哨哨长,还从队官中选拔了高孝恭,秦风担任哨长。这些新哨长,因为资历较浅,赵鲁指挥起来也比较容易,至于副营官赵弘,因为服从性较好,也能与能力欠佳的赵鲁搭班子,不会明面上反对赵鲁,让他彻底下不来台。

    等整编完麾下的大军,刘宣麾下已经有六个步兵营,两个骑兵营,一个炮兵营,一个后备营的军队,加上刘宣的三百亲兵,后勤方面的杂兵,全部人马加起来,已经大约有九千人。

    这一次攻破延安,刘宣已经决定设立各种官制。免得麾下的文武将校看起来有些乱哄哄的,他最先裁撤后备营,将后备营的人马编入野战部队,然后将后备营的牌子改为训练司,以李昭云为司长,虎士哨的哨官郎雄为副司长。

    训练司司长地位等同于营官,按照李昭云的地位资历,可以说还超过了所有的营官。然后刘宣挑选一些腿脚不方便的老兵担任训练教习,选拔三军精锐五十人加入训练司,为三军将士训练精兵。

    设立训练司后,刘宣禁止各营各哨随便招兵,以后招兵,训练新兵就由训练司负责。

    这样一来,就减少了各营营官哨长扩充实力的权利,也能很好的避免各级带兵官军阀化的倾向。

    刘宣设立训练司,并没有引起全军的反对,这在明军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支军队是刘宣一手创造的,他不仅赏罚公平,还身先士卒与士卒同甘共苦,他在这支军队的威望极为崇高。无论是张虎成,还是李旭升,在这支军队的威望还远不如创始人刘宣。

    所以刘宣执意推行新的制度,尽管营官们心中都有些不乐意,觉得刘宣减少了他们的权利。但是这一路过来,刘宣每一次的决策都无比正确,他将这些吃不饱饭的流民,等待砍头的强盗改造成为威震朝廷的义军。不到一年时间,他们这些苟延残喘之辈,就能攻破延安城。

    这一次次胜利,无论是刘宣麾下的营官哨长,还是底层的普通小兵,都将刘宣视若神明。靠着这种极大地威望,刘宣成功的推行了这种制度,从各级带兵官中收回了部分权利。

    至于刘宣最想建立的参谋制度,因为没有合格的参谋,刘宣前世也不是参谋出身,对于参谋的业务也不算了解,所以没有随便拿来使用,只是从全军中挑选识字的士兵担任参军,带到身边让他们学习指挥作战的本领。等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再建立这种先进的制度。

    成立训练司后,刘宣马上成立后勤司,以最早投降的童生孙登担任司长,李旭通、周建、种乡绅担任副司长。因为后勤司每天的事物非常繁多,靠司长一个人也不可能忙过来,于是刘宣设立也三个副司长分工协作。其中司长孙登统筹全局,副司长李旭升掌管金银,副司长周建掌管粮食,副司长种乡绅掌管棉衣,武备等杂事。

    就连刘宣非常重视的弓匠营,也被从新改名武备司,武备司主要打造各种兵器铠甲,尤其是现在当务之急,更是主要研究火炮,火铳的制造原理,为刘宣打造出合格的武器。因为武备司的人数比较少,规模还不算大,加上刘宣现在缺乏优秀的人才,所以这个武备司的司长暂时由他兼任。

    不适合打造兵器的工匠,被刘宣编为匠作坊,一并交给后勤司管理。

    为了能够让全军将士重视军法,刘宣还设立了军法司负责考核将士的军纪。在各支军队的军法官,也从直属长官处剥离开来,归总部军法司掌管。从此以后,无论是士卒想要成为军官,还是军官想要提拔,都需要所在部队军法官附议签名。临阵之时,军法司的士兵负责担任督战队,镇压敢于临阵而逃的士兵。

    这样一来,军法司司长的权利已经不小,哪怕是关于营官一级军官的任命,军法司司长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否决权利,这一个职位也变得非常重要。刘宣思前想后,还是没有合适的人选,最后只好由自己亲自兼任。

第九十七章少年天子

    紫禁城乾清宫懋勤殿。

    夜已经渐渐深了,但是年轻的崇祯皇帝仍然点着九根巨大的蜡烛,勤奋的翻看着大臣上书的奏章。

    明代从宣宗以后,司礼监权力越来越大,省下了皇帝大笔批阅奏章的时间,但是崇祯皇帝并不相信这些司礼监太监,凡是紧要的奏章,崇祯皇帝都要亲自翻阅。

    因为每日的奏章几百上千件,崇祯皇帝不可能一一看过来,所以只好采用帖黄之法。凡是要紧的奏章,上面贴上一张黄纸,以便皇帝马上观看。

    对于崇祯皇帝来说,现在打到了魏忠贤。最要紧的事情就是九边的奏章还有辽东的边患。而九边之地最重宣大,其次大同,再次延绥。这三处地方,算是明朝最要紧的三处边镇。

    而在崇祯二年夏天,对于大明皇帝来说,最要紧的莫过于陕北的民乱。从去年开始,陕北的乱民就开始四处流窜,实力强大的流贼甚至会攻打县城堡寨。比如白水县王二攻破澄城县,斩杀县令张耀彩,清涧县左挂子攻破青泥堡,将堡内的军官全部被处死。

    最让人痛恨的,莫过于延长刘秃子,他先后攻破延长、延川两县,县令张云柯,县丞周琛、王琼,把总杨虎等文武百官全部被流贼处死,城中的乡绅更死伤惨重,几乎将延川延长二县的乡绅屠之一空。

    就连素来骁勇善战的延绥副将张应昌也吃了大败仗,灰溜溜的丢官罢职。比起割据青泥堡的左挂子,四处流窜作乱多年的王嘉胤,被官绅蔑称为刘秃子的刘宣,更让崇祯这个少年天子痛恨。

    大明与官绅治天下,刘秃子杀戮官员、屠戮士绅,毫无疑问是在挖大明的根基,掘朝廷的墙角。所以在少年天子崇祯眼里,刘秃子这种胆大包天、无君无父的流贼,毫无疑问是最该凌迟处死之人。

    在刘宣第一次攻破延长县后,朝廷首辅东林党人韩爌就主张优先围剿刘秃子,但是当时恰巧赶上固原兵变,榆林镇边军精锐去固原镇压乱军,导致陕北之地异常空虚,才给了刘秃子喘息的时间。

    从延绥巡抚岳和声的奏报中崇祯知道,刘秃子已经裹挟了不少精壮,拉拢了一些边军溃兵降军,现在更是势大难制,拥众上万,已经成为延绥地区最大的祸害。

    崇祯皇帝翻看着厚厚的奏章,将帖黄的要紧奏章拿出来,当看到陕西巡按御史李应期的奏章时,崇祯皇帝双手一抖,居然将手中的奏章掉在地下。

    “啪”

    这一道清脆的声音,在寂静的懋勤殿中传得很远。一个随身伺候的年轻太监顿时大为吃惊,差一点喊出声来,他死死地捂住自己的嘴巴,不让口中的杂音惊扰了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