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伐明-第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百章李自成

    就在张献忠进入延安地界时,他历史上的好基友李自成也带着一队瘦弱不堪的饥民队伍进入延安县城。

    对于历史上的李自成,身为陕北人的刘宣无疑非常熟悉,加上他上一世熟读顾城所著的明末农民战争史等史料,对于李自成的情况也非常了解。

    听闻后世大名鼎鼎的闯王李自成前来投奔,刘宣尽管脸上没有流露出轻浮之色,但是心中的激动却难以自制。

    在刘宣前世的崇祯年间,李自成毫无疑问成为了天地间的主角,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无疑令刘宣这个后人非常敬仰,而他功败垂成的结局也令刘宣感叹。

    自从刘宣穿越以来,已经见过了无数历史人物。比如延绥副将张应昌,延绥巡抚岳和声,甚至连大西王张献忠,也见过一面。但是在这些历史人物名下,刘宣却没有任何激动的心情,直到听闻李自成前来投奔,刘宣才终于有些失态,尽管他脸色不显,但是还是失手打碎了手中的茶碗。

    李自成宗族,属于米脂太安里二甲李姓。这一家族,人口也算不少,这一次李自成来投,除了他自己外,还带着其族叔李守义、李守正、李守信,族兄弟李自明、李自刚、李自强,兄子李过,族侄李适、李遵、李迪、李孜、李达、李通、李逻、李友,族孙李时亨、李其亨、李运亨、李来亨等投入刘宣麾下。

    其中李来亨仅有两岁,并不是李家血脉,他的亲生父母已经死在混乱不堪的陕北高原,李自成起兵后,侄儿李过见到这个可怜的孩子,一时心软,收养了这个无人照看的可怜孤儿。

    这支李氏家族,原籍在米脂城北80里的海会寺之李家站。李自成高曾祖时,因为家境贫困和生活所迫,始迁至米脂西乡130余里的李继迁寨(今陕西横山县殿市镇李继先村)开荒种田。他的祖父李海是一个细农,以养驴、马为生,劳苦一生,重病而死。李自成父亲李守忠,也是个农民,娶米脂怀远堡农民女儿吕氏为妻。

    据刘宣前世看过的史料记载,尤其是李文治教授所著的《晚明兵变》比较详细,这本书引证《明季北略》、《绥寇纪略》、《延绥镇志》等书,皆以考证李自成母亲不姓高,与高迎祥并非亲戚。

    而地方上的县志如《怀远县志》、《米脂县志》、《延绥镇志》、《延绥揽胜》等书也记载李自成的母亲是吕氏。特别是《米脂县志》《延绥镇志》最早修于康熙十年前后,这时吕氏辞世才五十余年。且李自成乡里属于延绥米脂县,知道李自成母亲的一些人还健在,记载就更加可靠确凿多了。

    刘宣最熟悉的明史大家顾城先生撰写的《明末农民战争史》,也认同这一观点。况且李自成出身米脂,高迎祥远在安塞,距离超过五百余里,在交通不便,通行艰难的古代也很难结亲。

    李自成本名鸿基,后叫自成,他幼曾为僧,还俗为黄来,号称黄来儿。李自成青年时当过煅工,认识了好兄弟刘宗敏。二十岁时,他应募到当时离米脂县城80里的银川驿充任驿卒,传递从银川驿至延安的公文函件。

    崇祯二年春,因为延安、绥德一带遭了灾荒,李自成被驿站裁减。回村以后,借了艾同知一笔钱,他一下偿还不了;被艾同知告到县衙。米脂知县晏子斌派人抓了李自成,戴上木枷和脚镣在烈日下游街。曾经和他一起当过驿卒的穷弟兄们为李自成抱打不平,打开衙狱放走了他。

    李自成出来以后,杀死了欺负他的艾乡绅,又杀死了与盖虎私通的老婆韩金儿,然后与好友刘宗敏一起,带着米脂被裁撤的役卒率兵举义,活动在米脂西川一代。

    历史上高李二人先后被百姓称为闯王,好像是二人有什么亲戚关系,加上清代耗费一百年修撰的科幻巨著《明史》的言之凿凿流毒甚广,很容易迷惑不熟悉的后人。

    其实历史上李自成从没有自称过闯王,他早年自号八队闯将,当时还有名号叫老闯将、邢闯将的义军首领。早期的农民军各支首领名号混乱,这种名号上的相似其实并不能证明什么。

    崇祯十三年进入河南之后,李自成迅速发展壮大,攻破襄阳后更是自称奉天倡议文武大将军,闯王这个称呼,还是来自底层的义军和民间的百姓。

    历史上,李自成也不是高迎祥的部将,论起名气,李自成成名还早于高迎祥。

    在崇祯五年八月,山东道御史刘令誉上言:“有自贼中逃回者言,旧在晋中贼首掌盘子等十六家,最枭獍者为闯将、紫金梁,戴金穿红,群贼效之。遂皆以红衣为号。”

    可惜在几个月后的辽州之战中,李自成被宣大总兵尤世禄击败,从此实力大损。这一战史载打的非常激烈,尤世禄与其子尤人龙先后负伤却死战不退,最终打败了李自成。这一战,李自成的骨干伤亡两千,这两千骨干,都是李自成多年起兵积攒下来的,大约过了两三年,李自成才恢复了元气,从新成为实力强横的义军首领。

    而高迎祥的发展比较顺利,直到他带头掘了凤阳皇陵后,更是名气大振,远胜于成名很早的李自成张献忠等人。

    历史上明末农民军各营的关系非常松散,根本没有隶属关系,自从紫金梁病死后,农民军也失去了最后的盟主,他们配合行动,靠的是联营作战的模式。而高迎祥与李自成二人,却很少联营作战,高迎祥本人反倒是与张献忠配合更多一些。

    李自成起兵造反,害怕被朝廷牵连的李姓宗族,也不得不跟着李自成造反。李自成起兵后,因为实力弱小,也没有打开任何一座边堡县城,缴获的粮食非常稀少,日子也过得也是紧巴巴的。

    李自成麾下人数增多,但是粮食却越来越少,万不得已李自成已经决定投奔附近实力最强的王左挂。

    但是后来听闻刘宣攻破了延安,手中的粮食多的吃不完,又大肆招收附近的英雄好汉。李自成于是改了主意,与好友刘宗敏商议了一番,决定带着麾下的五六百队伍,一起前来投奔刘宣。

    就在张献忠骑着战马,快马加鞭进入延安城后,李自成麾下的这支队伍也赶到延安城下,为了表示诚意,李自成亲自带着刘宗敏,进入延安城面见刘宣。

第一百零一章李自成二

    陕北的五月还是没有下一滴雨水,如果再过一段时间不下雨,就将彻底延误耕种的季节。

    现在距离刘宣攻破延安已经差不多一个月,这一个月来,因为朝廷反应不快,四镇的官军尽管已经开始调动,但是距离延安城还远。

    李自成看了看毒辣辣的太阳想道:“看现在这个天气,今年又是一个绝收年,像这种年月,也不知什么时候是个头。”

    李自成带着队伍,从米脂西川沿着绥德县、延川县一路跋涉,终于在五月十二赶到了延安。

    自从过了延川之后,李自成的行军也更加困难。因为延川附近的边堡都被刘宣攻破,乡绅被刘宣抄家,附近的人口也大部分从贼,跟着刘宣造反。人口稀少人烟荒芜,让李自成的粮食的补充也更加困难,因为长途行军,粮食也不充足,李自成麾下这支队伍人数不但没有增加,反而还有所减少。

    等李自成到了延安附近,总人口已经减少了一百多人,现在只剩下精壮三百多,老弱二百余人。李自成的麾下,大部分都是裁撤的役卒,不少士卒都自带马匹,骑马的士兵人数非常多,就是靠着这些看上去非常瘦弱的马匹,李自成才一路坚持下来,连续跋涉八天,赶了三百多里路进入延安。

    因为投靠的义军数量太多,而大部分前来投靠的义军都缺乏粮食。所以为了避免前来投靠的义军挨饿,刘宣不仅大规模搭建了不少粥棚施粥,还让谈不拢的流民带一部分粮食离开。尽管这一部分粮食数量不多,每人平均下来也就三二十斤,但是刘宣这种气魄很大的举动,还是引起了陕北流民的好感。

    刘宣攻破延安府后,将全城搜刮的干干净净。城中所有的乡绅,家产两天几乎全被刘宣一扫而空。陕北饥民虽然缺粮,但是乡绅却粮草充足,他们与山西的晋商合作,冒险从外地运来粮食,故意哄抬粮价,将陕北粮价抬到一石米八两银子的天价。他们趁着千古少见的旱灾,与当地官府互相勾结,靠着放高利贷投献等方式,大肆兼并土地,买卖人口蓄养家奴,扩充在地方上的力量。

    刘宣攻破延安后,除了两户平常行善积德的良善士绅,其他欺男霸女的三百多户士绅胥吏家族都被刘宣一举铲灭。这一次全城抄家,刘宣共缴获白银八万余两,黄金四千余两,各种金银器皿上千件,珍珠宝石玉石古玩首饰等贵重物品三百多斤。这些值钱的财产,全部被后勤司查抄没收,归副司长李旭通直接掌管。

    至于陕北最缺乏的粮食,刘宣这一次也一次性缴获了六万石。延安本是延绥镇最重要的后勤基地,尽管明面上府库的存粮不多,但是刘宣这一次一股脑收拾了城中肥肠满脑的胥吏与贪婪残暴的乡绅,硬是搜刮出六万石粮食。

    刘宣并不想在延安建立根基,更不会在延安割据一方,只要汇合了王嘉胤大军,两人已经决定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发展。

    六万石粮食,加上刘宣以前的存粮,差不多就有十万石。十万石粮食重量差不多有现代的六千吨,六千吨粮食在现代也就一列火车皮的运货量,但是到了道路难行的明末,哪怕刘宣全军出动,男女老弱一同行动,也很难全部带走。

    所以刘宣才如此慷慨大度,用带不走的粮食换取一个及时雨宋公明的好名声。

    李自成带着麾下的人马,进入提前安排好的营寨,吃了粥棚施放的米粥。为了表示诚意,李自成亲自带着助手刘宗敏进入延安,让威望高心地善的田见秀看家。

    延安城的守备非常森严,李刘二人一路之上,发现了不下于十多道岗哨。这些站岗的士卒一丝不苟,身材魁梧健壮,一看就是见过血的精兵。

    李自成起兵前只是役卒,刘宗敏更是低微的锻工,但是这二人天分很高,天生就带着一种领袖般的气质。李自成起兵后,两人带着部下与官军士绅打过几仗,已经算是有了不少战争经验。

    刘宗敏看着延安城中四处巡逻,威风凛凛、身披铁甲的精壮士兵,脸上流露出几分羡慕之色,口中不由得交口称赞道:“好兵!好兵!真是好兵!”

    他捅了捅李自成后腰说道:“李哥,只要给我三万这种精兵,兄弟一定能攻破西安城,割了秦王的脑袋将球踢。”

    李自成仔细看了看这些巡逻的士卒,眼中疑惑的说道:“的确是甲胄精良,纪律严明,能称得上精兵。但是看其眉宇间少了一些杀气,比不上城外大营驻扎的兵将。”

    就在两人悄悄地说话之际,已经被带到延安府衙刘宣统帅节堂之中。

    延安府府衙占地六十余亩,房间上百间,是一个传统的三进跨院。其中大堂中驻扎着刘宣的亲兵,二堂是伤病的彩号营,还住着冯吉仁领衔的军医处十几名医生,三堂里面就是刘宣的帅帐节堂,里面除了中军的一些文士外,也只有刘宣的警卫和家眷。

    像李自成刘宗敏这种投靠的流民义军,刘宣开始每天都要见上几位。但是随着前来投靠的义军越来越多,大部分义军首领觉得受不了刘宣军中严格的军纪,或者想要保持独立性,不想放弃一言九鼎的权力,这些义军首领只是听闻了刘宣的豪爽大方,都想沾些好处,打些秋风。

    后来刘宣也感觉到不耐烦,他让麾下脾气最好最细心的胡宽负责接待,凡是真有诚意投奔的义军,刘宣才会亲自接见。那些打秋风之人,或多或少给些粮食,也省的他们麻烦刘宣。

    李刘二人进入延安府衙,见到了刘宣随身的文书胡宽。胡宽此人为了报答刘宣的知遇之恩,做事向来非常认真,他仔细的将刘宣军中的政策交代给了李自成二人,主要就是接受全面的改编,接受人员的调动,遵守军中的纪律几条。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第一百零二章李自成三

    李自成刘宗敏二人,现在也是刚刚起兵造反,还没有什么割据称王的野心。二人冒着杀头灭族的危险造反,也只是因为生活逼迫,活不下去罢了。

    对于刘宣的这些条件,二人也比较满意,毕竟如今这世道有一口饭吃就非常艰难了。所以李自成与刘宗敏欢天喜地的回去,等待刘宣整编命令。

    与此同时,刘宣正在节堂之内来回踱步,刘宣身边的文书叶谬之胡宽二人站在旁边,一言不发的看着刘宣。

    刘宣随身的文书本来不少,但是因为骨干的缺乏,孙登被派到后勤司担任司长,也算是一步登天,周建精通算学,也一并被刘宣派出去辅助孙登,另外一人王庚性格慷慨激烈,被刘宣派去了最需要文士的炮兵营担任哨长。

    如今整个刘宣身边文章娴熟,能承担起刘宣贴身秘书重任的也只有叶谬之胡宽二人了。此二人见刘宣来回踱步,还是性格跳脱的叶谬之憋不住话,率先开口道:“将军,你心绪不宁,从李张二人离去就一直踱步不停,可是心中有什么为难的事情吗?我与胡宽虽然不能说才华出众,但是也是将军的心腹之人,也是可以为将军稍减疑惑的。”

    刘宣听了此话,看了看叶谬之胡宽二人,仿佛下定了决心道:“我见李自成沉稳,刘宗敏骁勇,都是难得的人才,与我非常投缘。决定破格提拔李自成担任营官,又担心军中士卒多有怨气,才没有下定了决心。”

    听了刘宣的想法,心直口快的胡宽几乎条件发射的说道:“将军不可。李刘之辈,都算是实力弱小刚刚来投的流民,如果一来就给予高官重位,恐怕军中的将校也会怨声载道,这样做恐怕也会有损将军的威望。”

    “不错,现在将军已经有了根基,各项制度也逐渐成熟,不再是将军草创之时。将军这一次提拔了功勋不著,能力平平的赵鲁,军中的将校已经觉得不公平,如果这次在提拔外人,恐怕大家心中的怨气只会更大。”叶谬之听了胡宽之话,马上接着说道。

    刘宣听了胡叶二人之话,脸上不置可否,口中却说道:“你二人说的也算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现在军中死水一滩,我还是想搅一搅军中这潭死水。再说重用李刘二人,也能千金买马骨,吸引更多的义军前来投靠。”

    刘宣下定了决心,那就是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他很快就做出了决定,利用降军与青壮大规模扩充军队,打乱军中渐渐崛起的山头势力。

    这一次他独断专行,调任陈铁牛担任新组建的第七营营官,张五斗为副营官。李自成担任第八营营官,刘宗敏担任第八营副营官兼任前哨哨长,田见秀、李过、刘芳亮三人任哨长。就连炮兵营副营官刘武,也借着这个机会扶正,成为炮兵营营官,王庚也官升一级,成为炮兵营副营官。

    营官一级,已经是刘宣军中真正的核心,而营官以下,只能算是骨干。到了营官一级,地位与普通将校也会大不相同。

    这一次刘宣几乎提拔了三个营官,尤其是对新投降的李自成,更是表现出了罕见的信任。不仅提拔新降未久,寸功为立的李自成担任八营营官,而且将他麾下的四个哨长一个副营官也全部交给了他的亲信兄弟,这样的待遇,不仅投降的刘勇没有,就连混天王张应金,也远远比不上这个自号闯将的李自成。

    李自成一步登天,从一个几百人的造反流民成为精锐的一营之长。他从自己的队伍中选拔了符合要求的两百多精锐,剩下缺额的士卒,全部从练兵司训练的新兵补充。

    攻破延安后,刘宣将投降的官军、归附的流民、招收的精壮全部投入练兵司。在练兵司司长李昭云,副司长郎雄的用心操练之下,经过一个多月时间,这两千六百多名士兵已经成功的适应了刘宣严酷的军纪,看上去也似模似样,表现不错。

    尽管刘宣没有在李自成第八营下面安插哨长一级军官,但是军法官、队官、什长这种基层骨干却安插了不少。十六个队官中刘宣一次性安插了超过十个,六十一个什长中有四十三人算是刘宣的嫡系,可以说这支第八营尽管上层全是李自成的亲信,而基层却大部分都是刘宣的嫡系,有了这些嫡系的基层军官,刘宣也不害怕第八营失去控制,成为李自成的私人武装。

    李自成尽管一步登天,成为高高在上的营官,但是却或多或少受到其他各营的排斥。尽管那些营官可能不在意,但是各支老营中的队官哨长却愤愤不平,觉得刘宣赏罚不公。

    他们不敢在营中非议刘宣,只能拿新成立的第八营出气,或多或少第八营都受到一些歧视,就连成立不久的第六营,第七营,也稍微受到一些拖累,所幸第六营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