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伐明-第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宣派出自己的一什亲兵,带着十石粮食几十把刀剑,跟着张献忠去了一趟柳树涧。张献忠在柳树涧真的威望极高,居然收拢了不少溃逃官兵,加上柳树涧等十八寨的百姓,居然拉起了四百精壮。

    带着这四百精壮,张献忠拿着刘宣再次支援的三十石粮食,终于回到了黄龙山。张献忠回去,王嘉胤也说话算话,马上给他补充了不少粮食兵器,让他独领一营。张献忠从此发迹,自号八大王,成为王嘉胤军中一方重要的将领。

第一百零五章渡口一

    送走了张献忠,王嘉胤很快从黄龙山赶来,带着极大地诚意进入延安城。因为刘宣与王嘉胤互相忌讳,尤其是现在刘宣势大,王嘉胤也害怕刘宣存心吞并黄龙山基业之心。所以两方并没有达成什么亲密的盟约,只是碍于明军势大才决定互相配合作战。

    送走了王嘉胤等人,刘宣又休整了五天,中间还开了一个全军动员大会,打消了众将士的顾虑,然后大军拔营,朝着延长县方向进军。

    延长县只从被刘宣攻克后,今天春季被洪承畴收复,但是延长县因为被刘宣搜刮一空,城中人口稀少粮食缺乏,粮秣饷银全靠后方接济,本来就很难驻兵。加上刘宣势力越来越大,洪承畴所谋划的三路围剿战略失败,不得已之下,洪承畴只好退出延长县,避开了刘宣的锋芒。

    官军离开后,延长县的情况更加萧条。延长县百姓大部分加入刘宣麾下的义军,士绅更是被刘宣全部清除,只有部分良善士绅才得以幸免,但是官军一来,军纪远比刘宣恶劣。他们不仅杀良冒功,还肆意抢劫凌辱妇女,不少百姓为了躲避官军,不得不拖家带口逃出城外,成为艰难求生的流民盗匪。

    官军撤离后,延长境内更加混乱,更没有秩序。幸存的士绅不得不征集壮丁,组织了维持秩序的民团,用来抵抗城外五花八门的流民武装。

    李自成离开延安后,只带着半月军粮,轻装行军急速奔到延长县。这一路之上李自成每日的行军速度不下于六十里,仅仅三天就来到延长县城。

    延长本地的乡绅听闻刘宣大军奔来,众多乡绅仔细商议了半夜,最终决定开城投降,李自成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就从新攻破了延长县城。

    延长县城经过几次兵灾,早已经贫瘠不堪,根本无力供养李自成这支军队。李自成听闻了这个情况,也没有过多逼迫城中的乡绅,第二日一大早,他就带领主力离开延长县城,向延水关清水关两处渡口杀去。

    陕西与山西以晋陕大峡谷为界,沿岸的渡口总计才十几处,这十几处渡口,都被山西总兵张鸿功用重兵把守,山西所有的机动兵力,也全部用在黄河沿岸。

    黄河东岸的渡口虽然戒备森严,但是陕北一边的渡口却几乎无人把守。

    陕北现在兵荒马乱,整个榆林镇的官军全部疲于奔命,加上上一任延绥巡抚岳和声与陕西巡抚胡廷宴互相推诿责任,拼命压住陕北民变的消息。导致陕北的义军规模越来越大,到了崇祯二年,仅仅依靠延绥,陕西之力,已经不能剿灭越来越强盛的陕北民军。

    延水关清水关两处渡口,延水关现在又名永宁关,是晋陕二省来往最频繁的渡口之一,也是朝廷最重要的官渡、军渡。因为延水关本是战略要地,两岸各有一个官军守备把手。

    陕西这边,因为连续两年征战,把手渡口的守军被抽调不少,现在只有一个千总五百余人。但是实际上明军各处吃空饷严重,真实的兵力只有三百余人。

    而清水关繁华还不如延水关,只是两省商旅往来的渡口,守军更是不足百人。

    李自成非常重视战场侦查,他这一次派出的探哨很多,许多还有延长县本地人。这些延长县人,在刘宣攻破延长后大规模从军,李自成第八营算是从新编练,也有不少出身于延长县的士兵。

    李自成将这些本地的士兵打发出去探察敌情,自己却悄悄隐蔽在密林中,避免守军发现敌情,烧毁附近的渡船。

    从崇祯元年开始,晋陕二省的商旅就几乎绝迹,两岸的渡船也不见往日的繁华,几乎全部歇业。这些渡船,除了一部分在渡口内,剩下的绝大部分都在黄河岸边的百姓家中。

    李自成这一次的任务,最重要的并不是攻克渡口,全歼守军,而是收集到足够的船只,为大军渡河节省时间。

    李自成没有胡乱用兵,在初战之时用兵非常谨慎,等探查清楚官军的动向。他大胆的分兵三路,其中刘宗敏带着两个哨的士兵,分散开来去黄河沿岸收集渡船。侄儿李过带着半个哨的兵力去攻打清水关,而李自成带着一个半哨的主力,加上第八营的中军全力攻占官军最多的延水关。

    李自成的大军行军速度极快,在这次突击战中一日行军八十里,没有丝毫休息就朝着延水关守军营寨攻去。

    延水关守军几乎没有丝毫防备,只能混乱的出营而战,被结阵的第八营杀伤十几名勇敢的士兵,剩下的士卒眼见流贼凶猛,顿时惊慌失措,几乎没有多少抵抗的就溃散而去。

    李自成这一路顺风顺水,李过这一路却遇到麻烦。因为派出的探子露出了踪迹,被清水关守将察觉,他马上提高了警戒,等李过奔袭而来时,把手清水关的把总何凤思已经烧毁了渡口的渡船,趁着李过远来疲惫之际,出其不意的朝李过杀来。李过虽然勉强结阵而战,但是因为长途奔袭,体力占据劣势,并没有占了便宜,反而损伤了不少兵丁。

    李过见不是办法,只好准备退下来再想办法。但是第八营这支军队本是新军,虽然士兵训练了不少时间,但是实际的战场经验也比较少。李过虽然是后世名将,但是现在也就二十出头,经验还比较少,用兵时也比较稚嫩。他这一后退,马上就引发了巨大的混乱,撤退也变成了溃退。

    清水关守将何凤思经验丰富,立刻抓住了这个漏洞,他大胆地迅猛冲击,不让李过有丝毫休整的时机,等到天色将晚,才停止了追击。

    这一战,李过收拢了溃散的士卒,也只有五十余人,几乎算是伤亡过半。李过兵败,已经无力攻克清水关,只能向附近的刘宗敏求援。

    刘宗敏为了征集更多的,几乎将兵力分散到了极致,每一组寻找渡船的士兵,多则一队,少则一什,散布在长约六七十里的黄河岸边。

    接到李过的求援,刘宗敏身边只有一队五十名士卒。他没有丝毫犹豫,对于打败李过的官军没有任何惧意,马上就留下十多人看守渡船,剩下的士兵全部赶向清水关。

    一路之上,刘宗敏又收拢了几组士兵,等到了清水关下,刘宗敏麾下的士卒已经不下于百人,加上李过的五十余人残兵,兵力还超过了清水关守军。

第一百零六章渡口二

    刘宗敏带兵来到清水关下时,天色已经接近黄昏。

    清水关是交通晋陕两省重要的渡口,在陕北大乱之前,清水关渡口已经非常繁华,在清水关下面的一处平地,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小的集镇。

    但是陕北发生民乱之后,清水关渡口马上大受影响,因为陕北兵荒马乱、烽烟四起,到处都是四处流窜的饥民盗匪,延绥、陕西的官军也无力征剿,所以从山西过来的商人也越来越少,现在更是冷冷清清,没有一点人气。

    刘宗敏仔细听李过讲了兵败的经过,他拍了拍李过的肩膀说道:“补之不要灰心丧气,关老爷还有走麦城打败仗的时候,咱们这一次打了败仗,以后要记住这个教训,从哪里跌倒再从哪里拍起来。”

    刘宗敏岁数虽然比李过大不了三四岁,但是却比李过更加心细沉稳。他与李自成亲若兄弟,在李自成被官府枷号示众时,刘宗敏挑动米脂的役卒,打破了县衙,杀死了欺负李自成的艾乡绅。

    因为打破了县衙,杀死了艾乡绅,李自成不得已只能带着族人朋友,在米脂西川一代起兵,自号西川义军。

    因为缺乏粮食,李自成虽然打了几仗,击败了一些小股的官军,但是还是很难坚持,只好去延安投奔了刘宣。所幸李自成刚刚投奔刘宣,就受到了刘宣重用,被提拔为八营营官。

    这一战,正是第八营建军以来第一战,第八营来源混杂,里面既有李自成的旧部,也有延安城投降的官军,还有刘宣召集的壮丁。虽然这些士兵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但是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战斗力,只能算是彻头彻尾的新兵。

    刘宗敏与李自成兄弟相称,官职也高于李过。他一来,马上接过了指挥权,他严明军纪,斩杀了率先溃逃的几名士兵,其中还包括他从米脂带来的老人。

    借着这几颗血淋淋的人头,刘宗敏用他独有的残酷重申了战场纪律。他让众人休息了半个时辰,然后赶在天黑前第二次来到清水关下。

    清水关守将何凤思不像官军,反而更像一个商人。他把守清水关多年,曾经有多次提拔调任的机会,但是他屡次违背调令,舍不得离开这个肥差。

    他经营清水关十多年,早已经将这里经营的铁桶一般,来往的商旅客人,如果不是来头很大之人,都要给他交纳一些银钱供奉。十多年下来,何凤思手中已经积攒下上万两白银。

    靠着财大势雄,何凤思在附近广纳田产,整个清水关镇,超过一半的土地属于何家。为了保护这些田产白银,为了抵抗越拉越多的流民盗匪,何凤思修建镇墙,招募了三百多家丁,他还将下辖的一百多兵员完全充实,贴上白银恩养了这一百多名官兵。

    此人在清水关镇防备森严,所以才能发现李自成派出的探子,在李过带兵前来时出其不意,击败了李过的大军。

    在刘宗敏赶到清水关下时,何凤思马上察觉了不对。他亲自带兵出寨,这一次他竭尽全力,不仅带着麾下的一百多官兵,就连镇内的家丁,也全部抽调了二百多人。

    兵力超过了刘宗敏两倍,何凤思顿时自信满满,他让镇内的家丁敲锣打鼓,纷纷鼓动刘宗敏弃械投降,因为第八营降兵众多,顷刻间也有些人心浮动。

    刘宗敏狠狠地将几颗新鲜的脑袋丢到地下,凶神恶煞的说道:“一会儿谁敢不力战,老子就要谁的脑袋。”

    刘宗敏手持长矛,将一名看上去桀骜不驯,想要反水的士兵击到,抽出手中的腰刀割下了此人的头颅。他将此人的头颅挂在腰间,也不理会洒满全身的鲜血,他看了看何凤思的阵型,脸上突然有了几分笑意。

    “朴之,你带领大伙儿结阵而战,此战要勇往无前,不能后退。如果你敢无令后退,即便你是李哥嫡亲的侄儿,我老刘的军令也绝不容情。”

    刘宗敏天生就是叱咤风云的名将,虽然这一次战斗规模不大,但是他马上就发现了何凤思军阵的漏洞。何凤思摆出的这个阵型,最大的失误就是前重后轻。

    何凤思阵型前面是武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官军,后面是兵甲不整、阵型混乱的壮丁。这些壮丁如果是坚守城池,还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出城野战,几乎毫无用处。

    何凤思昨日打败了李过,自信心也有些膨胀,以为流贼不过如此。今日之所以带着这些没有多少训练的精壮,也是为了虚张声势,追杀流贼的败兵。

    刘宗敏策马上前,带着十多名亲兵,手持长矛,忽然一转马头,绕过了何凤思前面的军阵,朝着何凤思后阵杀来。

    何凤思眼见贼首如此悍勇,慌乱的大声叫道:“快放铳,快放铳。”

    何凤思麾下的这只家丁队伍,顿时紧张失措,狂乱的激发了手中的火铳。因为距离较远,加上何凤思运气不佳,居然没有击中一人。

    所幸紧随而来的弓箭手表现不错,射中了三四名刘宗敏亲兵。何凤思麾下的弓箭手,都是何凤思高阶招募而来的,每人每月都有二两白银的饷银,每一人都是合格的弓箭手,这样的弓箭手,何凤思麾下也只有二十人。

    虽然这二十人连续射出了三轮羽箭,射杀了五六名刘宗敏亲兵。但是身为主将的刘宗敏却安然无恙,他马术精良,将身子死死的藏在马腹,冲过了这一段死亡路程。

    刘宗敏抡开胳膊,将手中的长矛投掷而出,这一根长矛仿佛从天生降落的利箭,轻易的将一名官军活活钉死。刘宗敏带着三四名亲兵,杀入二百多人的军阵中间,他没有丝毫畏惧,轻轻一带战马,利用战马快速奔跑的冲击力,将一名家丁踏在马下踩踏而死,然后奋力夺过了一柄长矛,刺死了挡在自己前面的敌军。

    刘宗敏这一次单骑冲锋,仿佛一柄利剑轻易斩开了何凤思的阵型,马上杀向了何凤思的中军。

    这几天用手机码了一章,去网吧发了出来,估计三五天之后能回家,恢复正常更新

第一百零七章渡口三

    何凤思身边的亲兵都算是经历过战阵,却没想到刘宗敏如此骁勇。他们每月拿着二两白银,被何凤思恩养了超过两三年,早已经对何凤思非常忠诚,虽然面对气势汹汹的刘宗敏有些惧意,但是还是没有任何人逃跑,纷纷搭上手中的羽箭,对准刘宗敏人马射来。

    不要以为每月二两饷银是一个小数目,在整个大明官军中,二两饷银已经是非常高的工资了。

    大明朝廷治下的官兵军饷微薄,军饷最高的就是辽东关宁军。但是哪怕是关宁军,军将下面的精锐家丁也只有每月二两四分的饷银,而寻常的营兵,每月的饷银只有一两五分。

    这些饷银,也不可能足额按月发放。当年戚家军军纪甚严,每年也只发放九个月的饷银,这已经是大明朝廷开国以来最有良心的军队了。关宁军来钱的路子较广,一般来说祖大寿吴襄等关宁军核心将门麾下,还是能为士卒发放七个月饷银。

    至于大明朝其他的九边大军,每年发放的饷银还不足一半,加上上面的文官武将克扣军饷,士卒几乎很少能领到饷银。所以大部分明军,就仿佛叫花子军队一样,身上装备的盔甲兵器也破破烂烂,一旦打仗之时,也很容易劫掠成性。

    何凤思因为把手渡口的肥差,手中并不缺少银两。他虽然没有戚继光那样讲良心,但是也能为士卒发放六个月的饷银。加上他手中从来不贪污克扣粮饷,所以何凤思这支军队虽然人少,但是战斗力却并不软弱,这也是他敢于主动进攻打败李过的原因。

    何凤思虽然养尊处优多年,但是还算是经验丰富、见多识广的军官。见刘宗敏冲破了后阵的阻拦,朝着自己快速冲来,此时他身边只有二十多名亲兵,尽管这些亲兵还算骁勇,但是面对敢于单骑突阵的刘宗敏,眼中还是有些惧意。

    刘宗敏掀开战马上的塔帘,只见里面装着几根三尺长的标枪。这种标枪枪头长达一尺,皆是用精铁打制,长度不下于士兵所用的长枪。这种标枪是刘宗敏独有的兵器,重量足有三斤,不下于寻常长兵刃。

    眼见距离何凤思还有三四十步,刘宗敏猛地双臂用力,手中的标枪仿佛闪电一般朝着何凤思迎面飞来。这种标枪破甲能力极强,远甚于寻常弓箭,何凤思身边的一名亲兵来不及躲闪,就被标枪射中前胸,当场跌落马下身死魂灭。

    刘宗敏骑着一匹雄壮的黄骠马,仿佛神兵天降般的杀向何凤思。何凤思麾下的亲兵纷纷张弓搭箭,朝着刘宗敏身上射来。

    刘宗敏毫不惊慌,他将身子巧妙地藏在马腹下面。羽箭从天空中稀稀疏疏的落下,因为这些家丁比较精锐,所以有四五支箭矢射中了刘宗敏的战马。

    这匹高大的黄骠马被羽箭射中,顷刻间竟然成了疯狂的惊马。黄骠马竟然不管不顾,势若奔雷的朝着前面猛冲过来,刘宗敏藏在马腹,等避过了箭雨,马上翻身上马。

    他骑着狂奔的惊马,竟然稳如泰山,他解下了腰间缠着的套绳,抡圆了胳膊甩了几圈,居然使出了蒙古人套马的绝迹,朝着何凤思当头套来。

    刘宗敏出身米脂,本就距离蒙古鄂尔多斯部不远。他当年在府谷边境,曾经结交了一名蒙古勇士,从这名蒙古勇士手上,刘宗敏学会了投射标枪、套马骑马的本领。

    刘宗敏好像天生就适合吃当兵打仗这碗饭,对于这些搏命的本领,他很快青出于蓝,超越了教他本领的蒙古人。在李自成这些老兄弟中,尽管有不少勇士,但是论起骁勇善战,却是以刘宗敏最为出挑过人。

    刘宗敏使用套绳,套住了官军主将何凤思。他敏捷的跳下了惊马,趁着惊马冲向何凤思亲兵造成的混乱,猛地拉动套绳,刘宗敏双臂之力,远胜于常人,他拼命拉动套绳,居然将何凤思拉下了战马,拖出了七八步远。

    刘宗敏使用套绳套住何凤思时,他俩的距离就不超过二十步,如今让刘宗敏这样一拉,何凤思居然越过了身边的家丁,几乎来到刘宗敏面前。

    刘宗敏快步上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