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伐明-第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参加过明朝的科举,自然知道朝廷科举的神圣。山西一省识字的读书人几十万,可是考中秀才的读书人不超过万人。每一次考试,都是鲤鱼跃龙门,只有考中举人,读书人才有做官的机会。这个机会是非常不容易的,大部分举人直到老死,也不可能担任一县县令。

    而刘宣即将举办的科举,却是百分之百能全部高中。看刘宣的意思,这些人几乎都能过一过官瘾。

    眼见赵瑨还要在劝,刘宣说话的声音也大了几分。“咱们现在有五十座县城,每一座县城,最少也要二十名官员,多则需要七八十人。总共全部加起来,最少也需要一千五百名官员。”

    “咱们手中的文官有多少?全部相加也不过三百人吧!这些人大部分还都在霍州老营等九座县城。”

    “这一次只有四百人投效,即便全部让他们当官,我也觉得人数有些少。像平阳府南部的大约三十座县城,县政还全部掌握在胥吏乡绅手中。如果不是驻扎着杨四宝、张虎成两个旅的驻军,这些城池马上就会从新叛乱。”

    “这一次科举选中的文官,大部分都会下放到基层。我要让他们慢慢掌握基层政权,逐渐的边缘化地方乡绅。”

    “良璧,这些人现在在那里,你立刻去安排一下,我要马上见一见他们。”(未完待续。。)

第九十六章科举二

    自科举制度确立以来,古代帝王即视其为国之重典,极为重视。每个新王朝肇建伊始,即开科取士,选拔官吏。

    毫无疑问,科举制度与官僚政治紧密相连,乃是古代王朝的根本,皇权统治的基础。

    从明代开始,科举制度日趋完备,已经达到了封建王朝的顶峰。对于这一点,刘宣心中也是非常清楚。

    明代的科举,作为一个洗脑的智力游戏,尽管能选拔出记忆力、诡辩术等超长的高智商人才。但是论起选拔官员这个最根本的职能,其实并不是很成功的。

    一个进士,尽管智力过人,但是他最早读书的二十年中,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背书之上了。

    而一旦高中进士,就主政一方,这对大部分进士都是非常为难的。他们既没有这个经验,也没有这个能力手腕,所以县政基本上就落在地方胥吏手中。

    况且明朝官制,一县之中只有知县、县城、主薄等官员三人,三名官员根本不可能将朝廷的政令深入基层。

    所以按照一般的情况,一个进士最起码为官三四任,经过七八十来年蹉跎傀儡的官场生涯。才能有能力摆脱胥吏的控制欺骗,进化为一个合格的官僚。

    像这样的科举选拔出来的官员,对于现在的刘宣来说基本上毫无用处。所以哪怕全省士绅都来参加,刘宣也会对这种科举改革一二的。

    况且现在参加科举的士绅非常之少,大部分都是底层落魄的文人。这个时候改革科举,阻力也是最小。正是最佳时机。

    现在刘宣占据小半个山西,治下五十余座县城。麾下的兵马总计超过四万人,在与明军的作战中也是屡战屡胜。

    明朝延绥巡抚岳和声、参将李卑、游击刘光乍、李英华先后死于围剿战中。副将张应昌、巡抚耿如杞、宋统殷先后因为剿匪失败被崇祯皇帝夺职下狱。

    哪怕出动了五镇九边精兵。任命了权力很大的晋陕总督统帅全局,也没有抓住刘宣一根毫毛,反而以灰溜溜的撤兵收场而告终。

    所以崇祯三年的春天,刘宣的名声也越来越知名。尽管乡绅士子还蔑称他为秃匪,但是无论是朝野还是乡中,官员士绅都知道刘宣已经有了与朝廷争天下的资本。

    虽然因为刘宣苛待士绅的政策,再加上他现在实力还算是弱小,还没有士绅阶层大规模投靠。但是一些没有功名,在底层非常不得志的读书人。已经愿意投奔刘宣博一个前程。

    看了赵瑨带来的应举士子的资料,刘宣对于这些投奔自己的读书人也算是有些了解。这些人中,除了三十多个童生之外,有朝廷功名的士子只有程皓这个秀才一人。

    剩下的读书人,有走街串巷的算卦先生,也有底层行医问药的郎中,有开办私塾的教书先生。总之,这些人都是明朝治下最底层的读书人。

    对于这些落魄文人,刘宣并没有轻视之心。这些人尽管没有功名。但是大部分读书人的智商还是超过底层的百姓。况且这些人敢来投奔刘宣,大部分也不是不通世务的腐儒酸丁。

    刘宣草草的吃了一口饭,马上在赵瑨的带领下召见了这些读书人。

    这些应举文人现在全部暂居在阳曲王府之中,等刘宣进入大门。众人已经全部站立在堂中。

    刘宣走的有些快,胸口也稍微有些喘气不匀。他连忙用力摆了摆手,对着亲兵营营官王双喜开口说道:“双喜。你让人般一些凳子,让诸位先生先坐下说话。”

    等王双喜带领亲兵搬来了一批桌椅板凳。众多文人也趁势唯唯诺诺的坐了下来。

    刘宣清了清嗓子,对着众多失意文人说道:“大家能来参加这次科举。都是对我刘宣大有信心之人。今天我在这里给大家交一个底,这次每一个赶考的读书人,将不会有一个落榜之人。”

    “大家尽管放心,这一次前来赶考的读书人,每一人都能有一个官做。”

    “明廷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咱们没有那么麻烦,只考一次。这次科举咱们也不考八股文,毕竟大家都没考中功名,看起来也不擅长八股文吗!”

    刘宣这番幽默善意的调揩,让堂下的读书人忍不住苦笑不已。他稍微扫视了一眼,接着说道:“既然不考科举,那么考什么呢?”

    “第一场咱们考识字,第一场只要能默写出一千个常见的汉字就算合格。”

    “第二场考算术,考题五十道,谁答对的多,谁的名次就高。”

    “第三场考策论,大家畅所欲言,可以自由的议论时弊。”

    “三场之后,决定名次。此外,有善于医术,精熟西洋火器,善于杂学之人也可以另外报名。咱们会组织另外第四轮考试,参考的士子按照答卷会酌情加分。”

    “大家虽然都能做官,但是成绩的高低待遇还是有所不同。咱们这里不同于明廷,每一县的官员,少则二十人,多则七八十人。官员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大家考得好,自然会安排较高的官位,考得不好之人,就只能安排亭长、书吏这些卑微小官了。”

    “大家当了官,当然会有俸禄,这个俸禄待遇也远超过明廷。像明朝那样官俸微薄的朝廷,自古以来也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海瑞海青天这种清官,居然靠着俸禄养活不了家人,一年之中居然吃不上几斤肉,这样下来成何体统。”

    “但是给了大家俸禄,对大家的要求就更加严格。对于贪腐惩处的力度也远远超过明廷,希望大家在做官之前引以为鉴,不要因小失大,误了自己的前程。”

    刘宣这一番发言,既有鼓舞、也有告诫。他这一通讲话,也给这些落魄文人留下了很深的影响。

    这些敢来投奔刘宣的落魄文人,大部分都是野心勃勃之辈,胆气过人之人。他们敢来投奔刘宣,事败之后无疑会冒着杀头的风险。他们敢于冒险,毫无疑问都是不甘人下之人。

    即便剩下的少部分,也是无依无靠,不能生存之人。或者就像赵瑨等人一样与朝廷有深仇大恨,暂时无处容身。无论是那种人,对于极端缺乏地方官员的刘宣来说也非常欢迎。(未完待续。。)

第九十七章科举三

    四月初六,艳阳高照。

    几天前刚刚下过一场春雨,更显得天高云淡。蔚蓝的天空中,相嵌着一朵朵洁白无瑕的云朵。在微风的吹拂下,犹如万马奔腾,又仿佛一道道惊涛骇浪。

    自从天启四年以来,北方地区每年也缺少雨水。到了今天四月,春雨终于如期而来。这一场春雨来的非常及时,刚刚播下春耕的种子有了这一场春雨浇灌,很快就会生根发芽。

    在遥远之处,隐隐约约可见一座座田庄。在微风中,一只只五彩缤纷的蝴蝶伴随着柳丝一起舞蹈,诉说着春光的美好。

    临汾县城、阳曲王府已经变成了一座巨大的考场。几百多名来自平阳府各地的落魄文人纷纷进入考场之内,迎接着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一场考举。

    这一次科举分为三天,第一天考两场。第一场是最简单的识字,时间一个半时辰,从辰时一刻开始,到巳时三刻结束。考完之后,休息一个半时辰,到了午时一刻开始第二场考试。第二场靠算术,共有题目五十道,时间也定为一个半时辰。到了申时三刻,考生全部离开考场。

    第二日考一场,只考策论。时间两个时辰,从辰时一刻开始,到午时一刻结束。

    第三日考医学、西学、杂学等非传统的科目,任何考生都可以前来参加。答对者给予加分,答错者减分。

    识字、算术、策论三科每科总分一百,医学、西学、杂学三科题目较少,每科只有十道题目。总分也只有五十。

    卯时一刻,天空刚刚放亮。程皓就早早的起身。排队在考场之外。

    程皓是这次参加科举的士子中唯一一个秀才,他本人虽然年少。但是却出自富绅之家,也算是年少成名的英才。与李翰赵瑨等或是得罪权贵、或是家破人亡的士子不同,程皓本人是主动来投的第一名有功名的读书人。

    他出身豪富,少年时就比较叛逆,思想也与常人大不相同,常常想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虽然他少有才名,早早的考中了秀才,但是因为离经叛道的思想怎么也隐藏不住,所以才不被考官所喜欢。连续两次乡试也没能高中。

    这一次刘宣开办科举,程皓不顾亲朋的反对,冲破了重重阻碍赶来应试,在平阳府几千个秀才中也是第一人。

    排在他深厚的落魄文人名叫袁镇,看上去二十多岁,早年间上过私塾。但是此人记性不好,三番五次连一个童生也考不中。因为家境贫寒,此人一直非常落魄,最后只能以走街串巷与人算卦为生。

    这两人的性格差异。生活习性非常之大,现在却在同一个考场中为自己的前途拼搏。两人考试的牌号也紧紧相连,距离也只有一步之遥。

    等到了辰时一刻,第一场考试已经开始。这一场对于程皓而言非常简单。仅仅半个时辰,程皓就默写出了一千个不同的汉字。他仔细的检查了一遍,眼见没有错别字。卷面也没有污点,就早早的将考卷上交考官手中。

    这一次科举的主考官共有四人。分别是军医处长冯吉仁,霍州知府李翰。刘宣的文书赵瑨,再加上刘宣本人。从主考官的人选上来看,就可以知道刘宣对于这次科举是多么重视了。

    这一场对于大部分读书人都比较简单,等到了交卷的时间,几乎所有的考生都完成了答案。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程皓啃了几口干粮稍微打了一个盹儿,就迎来了第二场考试。

    这一场考算术,主要题目大部分改编自九章算术等传统算经之中。程皓抬眼望去,只见这些题目密密麻麻,居然有五十道之多。对于算经,程皓虽然有所涉猎,但是毕竟不是非常精通,毕竟他毕生大部分时间,几乎都用来背诵四书五经,。

    “今有二人同所立。甲行率七,乙行率三。乙东行,甲南行十步而斜东北与乙会。问甲乙行各几何。”

    “今有户高多于广六尺八寸,两隅相去适一丈。问户高、广各几何。”

    “今有共买物,人出八,盈三,人出七,不足四。人数、物价共几何。”

    程皓越往下看,越发觉得头晕脑胀,他只能知道第一第二题可能出自勾股一章,第三题应该是九章算术的盈亏。他虽然对于算经之类的杂书有所了解,不会彻底抓瞎。但是想要解开这五十道题目,几乎已经是毫无可能了。

    程皓大致看了一眼,将自己有些把握的题目算出了五六道,还没等他松一口气,只见已经到了交卷之时。对此程皓也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将自己的答案交了上去。

    考完了这一场,第一天已经过去。第二日只考一场,就是策论。对于策论程皓非常了解,毕竟唐宋之时就是以策论为主,像六国论、过秦论之类的名篇,程皓也是倒背如流。

    这一场策论的题目为“论各朝税政得失”,凭借着深厚的文学功底,程皓洋洋洒洒的写下了一篇策论。虽然他的答案空洞无物,几乎有些文不对题。但是相比于上一场的煎熬,这一场程皓几乎是如鱼得水,相当轻松自在。

    考完了策论,三大主科已经全部考完。剩下的医学、西学、杂学都是加分科目,程皓本人既不通医学,对于西学更是从未听闻,只对于杂学有些了解。所以他明天只会选择杂学科目的考试。

    与程皓相反,袁镇虽然没有考上功名,但是却自学过算经。他本打算即便不能中举,也能给人当一个账房先生。遇上了第二场考试,虽然题目有些艰难,但是袁镇还是答上了三十多道题目。

    至于第三场,袁镇这种底层的读书人更不可能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策论。他只能勉强将就的胡扯了一番,在文章中痛骂了朝廷几句,糊里糊涂的将这一场考试应付过去。

    至于第三天的加分科目,袁镇对于医学稍有了解,也只准备参加这一门的考试。

    在这些士子忙忙碌碌之中,三天的考试终于完毕,两日之后就是放榜之时,也不知道谁能高中头名。(未完待续。。)

第九十八章科举四

    几天时间转眼过去,今日已经是四月初十。到了辰时三刻,就是放榜之时。

    山西也算是文脉昌盛,在北方的几个省份中,除了山东之外,是中举最多的一个省。

    虽然因为士绅的敌对,前来参加科举的只有四百余人。但是此时此刻,对于平阳府来说最重要事情就是这一次科举了。尤其是在郭城临汾县,街头巷尾、客栈茶馆,到处都是议论科举的人们。

    对于明代的百姓来说,世界上最尊贵的就是读书人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宋真宗那首劝学诗无疑极大地鼓舞了以后的读书人。

    经过六百年重文轻武的发展,中华大地之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已经成为最大的道理。

    读书已经成为最光荣的行业,高中举人就能当官,就意味着尊贵的地位。再加上明代有功名的读书人还有经济政治上的种种特权,科举早已经成为百姓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纵然平阳府的士绅还是心向朝廷,但是对于底层的百姓来说。无论是在明廷治下,还是在秃匪手中,对他们而言几乎没什么不同。只要稍微给他们一些利益,让他们生活安定,他们就能成为刘宣治下的顺民。

    尽管很少有士绅支持,但是刘宣仍然组织力量,准备好了宴席、花炮,还让文采最好的李翰写了一篇花团锦簇的祭文。

    眼见时间越来越近,马上就到了放榜之时。一些看热闹的百姓纷纷挤到府衙门外,他们踮着脚。脖子长长的伸出来,在人群中挤来挤去个不停。

    临汾城中央的几家酒楼客栈。此时也是热闹非凡。凡是有些余财的应举士子,基本上都聚集在这几家客栈酒楼当中。

    他们这些候补官员。虽然大部分都是落魄之人。但是在此时此刻,他们也自觉地脱离了底层的百姓,除了少数人之外,没有一人进入拥挤的百姓当中。

    虽然刘宣已经说过,凡是参加考试的读书人都会高中,竞争的压力已经很小。但是分数的高低,仍然会决定在场之人的命运。

    城东何家酒楼,在二楼的一间雅间中,迎着窗户坐着一桌读书人。这几人正是参加考试的程皓、袁镇、孟真、艾皋、宋德义、廖光器六人。

    这六人中程皓出身巨富豪绅之家。袁镇则饥寒贫困,艾皋是霍州城的游方郎中,孟真则是屡试不中、心怀怨望的老童生。至于宋德义、廖光器二人,一人为临汾县的县吏,另一人则为商贾的账房先生。

    几人出身如此不同,现在却能坐在一起喝酒,正是因为这次科举的缘分。这些人中,只有程皓家资丰厚,他虽然跑出来参加科举。已经被他的老父亲当场除名,但是他的母亲仍然给了他一大笔盘缠纹银。

    这些天来,他们吃住在阳曲王府,花费都由公家所出。所以程皓带着的三十两黄金现在一分未少还在手中。这次他们在何家酒楼吃酒的花费,也理所当然的由家财丰厚的程皓提供。

    眼见菜过五味、酒过三巡,众人或多或少喝了几杯酒。稍微有些头脑昏沉。

    现在刚刚过了卯时,距离放榜之时还有多半个时辰。而众人因为喝了一些陈酒。也逐渐敞开了心胸。尤其是程皓此子,此人虽然少有才名。早早的闻名安邑城中,但是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