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葬在同一塔座的不同墓穴里。地下陵墓类似宫殿,显系王族所有,从巧夺天工的雕刻到包罗万象的殉葬品,不难看出死者在世时的穷奢极侈。
据历史记载,公元前1世纪的塔德木尔已是一个享有自治权的城邦,具有国家的职能。它居于东西商路通道上,中国的丝绸、服饰和阿拉伯的香料由此运往西方,西方的玻璃器皿、紫荆由此运往东方。塔德木尔实行固定税率,过境商队均须按章纳税。随着收税和参加贸易,城邦日渐富裕,有了余力建设城市。
塔德木尔不满足于充当商品中转站,市民多参与经商。他们的商队到达罗马、波斯和阿拉伯沿岸,甚至还将商业据点设到西班牙去。
公元260年,波斯王出兵打败罗马军队,塔德木尔国王乌辛纳趁波斯后方空虚,突袭波斯都城。公元267年,哲诺比亚王后继承丈夫遗志,很快控制了整个叙利亚,扩张到小亚细亚和尼罗河流域,咄咄逼人,俨然中东霸主。罗马皇帝乌尔扬岂能坐视塔德木尔强大,乃组织大军讨伐。城破,王后被俘。据说她带着黄金制作的脚镣手铐在罗马大街上游行示众,后来死于狱中。城陷一年后,塔德木尔人英勇起义,被罗马占领军残酷镇压下去。罗马人洗城抢掠之后,一把火烧掉了城市。
古代人民的杰作——波斯波利斯和塔德木尔城,就这样在权势的争夺中化为灰烬了。历史之河奔腾不息,滚滚向前,而这些绝响的文明,在万籁俱寂的荒原上、寸草不生的沙漠里,默默地放射着昔日璀璨夺目的余辉。
美丽动人的诉说古巴比伦“空中花园”之谜(1)
王春来
连载:世界远古之谜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作者:王春来
人们一般相信,在远古时代的巴比伦王国,有一座美丽的“空中花园”;关于“空中花园”,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可谁又知道,这座花园连同它的传说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的不解之谜。
新巴比伦王国的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和他美丽的王妃塞米拉米斯早已乘着黄鹤西去了。然而关于他们动人的爱情故事,却千古流芳,传为美谈。
相传在公元前6世纪,尼布甲尼撒二世娶了一个宠妃,名叫塞米拉米斯。她生于长于米底(今伊朗高原西部)。那里山峦叠嶂起伏,与巴比伦尼亚的一马平川迥然不同。这位来自异国他乡的公主每每想起故国的山川美景,总是不由得低头垂泪,娥眉紧锁。国王不忍心看着心爱的王妃郁郁寡欢,费劲周折终于猜透了她的心思。于是,国王下令仿照王妃故乡的模样,在巴比伦宫的西北角建了一座阶梯花园。这,就是他们的爱情堡垒、流传至今的“空中花园”。
在男尊女卑的远古时代,贵为一国之尊的巴比伦国王为博红颜一笑,不惜“兴全国之工”,耗万金之资。其实,诸如此类的荒唐举动古往今来并不鲜见。几千年来,无数文人墨客挥舞手中出神入化之笔,将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描绘得美轮美奂。有很多的传闻说,“空中花园”是一座多层塔式建筑,有100多米高,每层内部都有砖拱、石板做成的斜坡式阶梯通向上一层。平台分成四层,层层相叠,每一层都用大理石筑成小径,上面栽植着各类世间所没有的奇花异草。建筑物内部以芦苇为中心,外部堆积厚厚的泥土,上面长满美丽的花草树木。整座花园树木掩映,鲜花锦簇,远看犹如悬在半空之中。从幼发拉底河引导出来的水流在花园内化成汹涌的喷泉,直射蓝天,形成一道道绚丽的彩虹。幽静的园区小道曲折蜿蜒地延伸着,小径旁的溪流汩汩流淌……
如此美景,引得无数建筑大师和艺术巨匠怦然心动,为之神往。公元前3世纪,希腊人安提巴特慕名来到巴比伦城,见到了心仪已久的“空中花园”。此时的花园虽然已经没有了昔日的“花容月貌”,早已花草凋零,蜂蝶散尽,“枯瘦如柴”,只剩一副“骨架”悬在空中,任凭风吹雨打,但是,安提巴特还是毫不犹豫地将其与埃及的胡夫金字塔、亚历山大城灯塔等相提并论,给它戴上了“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桂冠。仅此一端,就足见“空中花园”昔日的风韵。
然而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这座花园实际上并非什么杰作,其长宽高都不过几十米而已,只是由于古代希腊没有特别高大宏伟的建筑,才使其鹤立鸡群,成为希腊人眼中的“奇迹”。事实上,流传至今的有关“空中花园”的记载,确实也几乎都是出自古希腊、古罗马作家及历史学家之手。现代历史学家争论说:当亚历山大大帝的士兵们到达了富饶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并看到了巴比伦时,深为眼前的美景所震撼,其中包括“空中花园”;他们后来回到单调枯燥、崎岖不平的家乡时,也将对花园美景的回忆带了回来,并向故乡的人们大肆夸赞。此说也合乎逻辑,因为当古希腊人还没有迈进文明门槛的时候,两河流域的文明已经延续了大约2000年。
尽管如此,无数的考古学家还是怀着无限的遐思来追寻传说中的“空中花园”。德国人罗伯特·科尔德维就是其中之一。1899年,科尔德维带领考古队踌躇满志地来到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90公里处,即史书上所记载的古巴比伦城的遗址所在地。随后,指挥手下人挥舞工具干了起来,企图要使这座沉睡了两千年的古城重见天日,要弄清楚这里究竟有没有传说中的美丽的“空中花园”。
一天,他们在古城南宫的东北角挖掘出一个不寻常的、半陷于地下的近似长方形的建筑物,面积约为42×30米。这个半地下建筑由两排小屋组成,每个小屋的平均面积仅2。2×3米,其中的一间小屋内还发现了一口开了三个水槽的水井。考古队员想象不出这口井有什么特殊用处,便继续挖掘。后来他们又发掘出一座石砌的圆拱建筑。科尔德维立刻意识到这座建筑非同寻常:首先,古迹的地点在巴比伦城最古老的一部分,名叫巴比尔,而这里有最早的地窖。其次,这是巴比伦出现的第一座圆拱建筑,是用石料和常见的砖砌成的。第三是那口怪模怪样的古井。这套建筑物的结构确实非常特殊,从设计到建筑都十分出色。科尔德维认为,那几个圆拱一定具有特殊的用途。他启动脑中储存的所有相关资料,最后不由得眼睛一亮:这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空中花园”!因为在所有记载巴比伦的资料中,从约瑟弗斯、狄奥多鲁斯、台西亚斯和斯特拉波的著作,到所有业经破译的有关巴比伦城这座“邪恶的城市”的楔形文字的铭文,只提到两处建筑是使用石料的,并且都特别强调指出是石结构:一处是卡色尔的北城墙,科尔德维已经在那里发现有石料;另一处就是“塞米拉米斯的悬空花园”。
科尔德维虽有此推想,但始终不能断定自己的想法正确无误。在他看来,挖掘出的三条竖井无疑是一眼抽水井。用于抽水的机器虽然早已荡然无存,但当年很可能配有一套由链条带动的水泵,以便能够不停地抽水。为了展现“空中花园”的面貌,他充分地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空中花园”由一些圆拱支撑着,铺垫在这些小屋坚固的拱顶之上的是厚厚的土层,土层上面栽种着花草和树木。一条用链条带动的抽水设备将井水送上蓝天,然后“飞流直下三千尺”。此情此景,着实有些壮观迷人。在考古发掘中,科尔德维的考古队也确实发现了这里曾种植过大批花木的遗迹。然而,“空中花园”本身所达到的“成就”令科尔德维失望,比起其他六大古迹来,它似乎羞于见人。科尔德维也难以理解这一事实上的“架空花园”何以堪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因为即便在这座古城里,比它更引人注目的古迹虽说屈指可数,但也并非绝无仅有。
美丽动人的诉说古巴比伦“空中花园”之谜(2)
王春来
连载:世界远古之谜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作者:王春来
虽说如此,科尔德维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激动地向世界宣布:“我找到了‘空中花园’!”从此,世界考古学界沸腾了。围绕“空中花园”的学术争论,纷纷扰扰,喋喋不休。
大多数学者认为,“空中花园”是确实存在的,因为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许多历史著述中都有关于它的记载。比如,公元前1世纪中叶西西里岛历史学家狄奥多鲁斯,以及50年后
在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在位时代著有《地理学》一书的斯特拉波,都曾先后描写过“空中花园”的情形。在今天伊拉克的首都,还有一座根据传说而复原的“空中花园”。
也有学者予以反驳。这些人指出:不少在自己著作中提及“空中花园”的古人,也仅仅只是从别人口中间接听到“空中花园”的情况,并没有亲眼目睹过实物。而亲自到过巴比伦城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大谈特谈巴比伦城的雄伟壮观以及巴比伦塔的凛凛雄风的同时,却对“空中花园”只字未提。这一点恰恰表明,古巴比伦城并不存在壮观的“空中花园”。
针对上述说法,有人提出质疑,声称仅希罗多德一例难以服众,并由此认为希罗多德未曾真的到过巴比伦城。然而事实上,凡是亲临巴比伦城的古典时代的希腊作家,均如同希罗多德一样,在自己的著作中对“空中花园”未置一词。由此,人们有理由对“空中花园”的存在表示怀疑。
还有一个史实不容忽视。尼布甲尼撒死后23年,波斯人占领巴比伦城,不久改变了幼发拉底河的河道走向,河水从此远离巴比伦城。如此一来,“空中花园”即使确实存在过,也会因为缺水而变得面目全非。诚如是,百年之后的希腊化作家焉能见到“空中花园”之真我风采?
而且,那些留下了“空中花园”有关记载的古人们,其写作态度的严谨性也让人心存疑虑。尼布甲尼撒的侍从医生台西亚斯以善于杜撰而著称,他的记载当然难以为信。在狄奥多鲁斯的笔下,我们看到他描绘的是另外一个赛米拉米斯的“形象”:出生以后即被父母遗弃,幸而有一只鸽子每天嘴叼食物喂养她。长大成人后,有着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的她嫁给了一位朝臣。一日,国王与其邂逅,为其美貌所打动,夜不能寐,最后强夺为妻。她整日郁郁寡欢,穿的衣服分不清是男是女。最后把王权交给儿子,化为鸽子飞出宫殿,成仙而去……这样的记载,能以其为据吗?
更让人不解的是,建立了丰功伟绩、名扬四邻的尼布甲尼撒二世,流传下来的诏令与书写板无数,但世人却从中无论如何也找不到有关“空中花园”的片言只语。
于是,有人得出了惊人结论:“空中花园”是诗人和古代历史学家的想象力制造出来的一大世界奇观。
“空中花园”到底存在否?如果存在,它究竟身在何方?
也许,“空中花园”确实存在过,但它并非位于巴比伦城。尼尼微古城遗址的发掘,似乎在暗示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在尼尼微宫廷浮雕中,有一幅名叫《尼尼微空中花园》的浮雕,上面的景致印证了古典作家对巴比伦“空中花园”的描述。亚述帝王辛那赫里布留下的诏令中,提到他在尼尼微兴建花园一事,而且他把流经尼尼微城的底格里斯河水引入花园灌溉花草树木。有人认为,这种空中花园实际上是亚述园林设计师为亚述宫廷设计的王家园林。它利用天然山丘或人工堆砌的山丘,种植各种名贵树木、奇花异草,供国王游乐散心之用。称这种山丘式的花园为“空中花园”,也并非让人感觉突兀。也有一些记载提到了“空中花园”,但是认为与尼布甲尼撒无关,而是一位叙利亚国王取悦他的一个爱妃的产物。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大浪淘沙,物换星移。有关“空中花园”的传说,将永远是一个美好的传说。人们也许根本无法确知它在哪里,也许它并不存在于某个特定的地方。公元前302年至公元前30年间,埃及托勒密王朝的历代君主们曾经拥有希腊文明地区内最著名的花园,法老的建筑师——来自尼多斯的索斯特拉托斯曾经替托勒密二世在其中的一个花园里设计了第一条悬空的走廊或散步小路。谁敢断然否定,这一灵感不是源自古巴比伦?
“巴别”通天塔之谜(1)
王春来
连载:世界远古之谜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作者:王春来
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所在地5000年前是一马平川,那里曾屹立着一座无比壮观的巨塔——“巴别”通天塔。它为何称作“巴别”塔?它真的能够“通天”吗?它到底是派什么用场的?
人们并不知道“巴别”塔最初从何而来,只知道早在远古时代,它就走进了犹太人的《圣经·旧约》之中。
根据犹太人的《圣经·旧约》记载:洪水大劫之后,天下人都讲一样的语言,都有一样的口音。诺亚的子孙越来越多,遍布地面,于是向东迁移。在示拿地(古巴比伦附近),他们遇见一片平原,定居下来。由于平原上用作建筑的石料很不易得到,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做砖,把砖烧透了。”于是他们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他们又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由于大家语言相通,同心协力,建成的巴比伦城繁华而美丽,高塔直插云霄,似乎要与天公一比高低。没想到此举惊动了上帝!上帝深为人类的虚荣和傲慢而震怒,不能容忍人类冒犯他的尊严,决定惩罚这些狂妄的人们,就像惩罚偷吃了禁果的亚当和夏娃一样。他看到人们这样齐心协力,统一强大,心想:如果人类真的修成宏伟的通天塔,那以后还有什么事干不成呢?一定得想办法阻止他们。于是他悄悄地离开天国来到人间,变乱了人类的语言,使他们分散在各处,那座塔于是半途而废了。
在希伯来语中,“巴别”是“变乱”的意思,于是这座塔就称作“巴别塔”。也有人将“变乱”一词解释为“巴比伦”,称那座城叫“巴比伦城”,称那座塔叫“巴比伦塔”。而在巴比伦语中,“巴别”或“巴比伦”都是“神之门”的意思。同一词汇(“巴别”)在两种语言里竟会意思截然相反,着实令人费解。其实这是有缘由的。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灭掉犹太国,拆毁犹太人的圣城耶路撒冷,烧掉神庙,将国王连同近万名臣民掳掠到巴比伦,只留下少数最穷的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巴比伦之囚”。犹太人在巴比伦多半沦为奴隶,为尼布甲尼撒修建巴比伦城,直到70年后波斯帝王居鲁士到来才拯救了他们。亡国为奴的仇恨使得犹太人刻骨铭心,他们虽无力回天,但却凭借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愤怒。于是,巴比伦人的“神之门”在犹太人眼里充满了罪恶,遭到了诅咒。他们诅咒道:“沙漠里的野兽和岛上的野兽将住在那里,猫头鹰要住在那里,它将永远无人居住,世世代代无人居住。”
事实上,“巴别”塔早在尼布甲尼撒及其父亲之前就已存在,古巴比伦王国的几位国王都曾进行过整修工作。但外来征服者不断地将之摧毁。尼布甲尼撒之父那波博来萨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后,也开始重建“巴别”通天塔,他在铭文中写道:“巴比伦塔年久失修,因此马尔杜克命我重建。他要我把塔基牢固地建在地界的胸膛上,而尖顶要直插云霄。”但尼布甲尼撒之父只将塔建到15米高,尼布甲尼撒自己则“加高塔身,与天齐肩”。塔身的绝大部分和塔顶的马尔杜克神庙是尼布甲尼撒主持修建的。备受人称赞的“巴别”塔一般指的就是那波博来萨父子修建而成的那一座。
这座塔的规模十分宏大。公元前460年,即塔建成150年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游览巴比伦城时,对这座已经受损的塔仍是青睐有加。根据他的记载,通天塔建在许多层巨大的高台上,这些高台共有8层,愈高愈小,最上面的高台上建有马尔杜克神庙。墙的外沿建有螺旋形的阶梯,可以绕塔而上,直达塔顶;塔梯的中腰设有座位,可供歇息。塔基每边长大约90米,塔高约90米。据19世纪末期的考古学家科尔德维实际的测量和推算,塔基边长约96米,塔和庙的总高度也是约96米,两者相差无几。“巴别”塔是当时巴比伦国内最高的建筑,在国内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它,人们称它“通天塔”。也有人称它是天上诸神前往凡间住所途中的踏脚处,是天路的“驿站”或“旅店”。
传说中的“巴别”通天塔
将塔修得如此高大,真的是如《圣经》中所言,要让失散四方的人们有一个集中的地方吗?
显然不是。人们普遍认为,“巴别”塔是一座宗教建筑。在巴比伦人看来,巴比伦王的王位是马尔杜克授予的,僧侣是马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