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 _2007年合订本txt-第1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巨蟹!”

  “非常荣幸!”我回答道,“请把你的蟹爪给我!”

  而她说:“对不起,亲爱的,是我搞错了,你不是驴。你是……它叫什么来着,就是那个长着犄角的……野山羊,哦,对了,摩羯!”

  我们心灵之火重新燃烧起来。结婚十周年纪念时,我们决定邀请一些客人:射手、天秤与天蝎。他们不贪吃,进门时会把鞋底蹭干净,喝茶不加糖。只是我们白忙活了,因为我妻子又迷上了跆拳道。如今她走起路来趾高气扬,家里的家具已经让她全部练烂了。前不久,我眼瞅着她一个左腿飞扬,最后一条门框应声而断。

  “我们就这样来庆祝结婚十周年吧,”她说,“到时候我给你展示一下我的绝招,让我一脚把你踢趴在地方,永远也别想爬起来!”

  本文摘自《读者》2007第12期P32


   

破鳝鱼片的姑娘
●蒋 平

  几年前,我与表叔开了一家鱼店,生意挺火。

  大师傅炒得一手好鳝鱼,店里每日鳝鱼片的需求量很大,从采购到洗、切、煮一条龙,3名师傅忙不过来。我在店门前贴了一个小广告,想招聘两名新员工。也许是给的福利待遇不错,前来应聘的人还真不少。

  一天傍晚,我与表叔正准备打烊,进来一个小姑娘,年纪约十五六岁。进门打量了半天,不说一句话。一见她那样子,我心里就猜出了个八九分:“是来应聘的吧,我这里需要的不是你这样的人手,对不起啊。”

  小姑娘脸上闪过一丝失望的神色,但似乎有些不甘心:“如果我在这里做小工,不要你们的工资呢?收不收下我?”

  我仔细地打量她,生得眉清目秀,就是个头矮小、体质偏瘦,显然不是做工的料。“你是来长见识的吗?”我知道现在有很多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就采取零薪水的方式去长见识,但我这家小小的鱼店,能有多少见识可言?于是我问:“看你长得挺标致的,可以去站柜台啊,但做这种小工很累,你身体可能也吃不消。”小姑娘摇摇头说:“我还在念书,不能站柜台的。再说,就是做小工,也只能每天晚上来做一个钟头。所以,我不能要你们的工资。”

  我疑惑了:“不要工资的勤工俭学,还要占用你的学习时间,事情不会这么简单吧?”我这一问,她的眼圈红了,我马上说:“是不是家里遇上难处了?”小姑娘说:“难处是有,不过不会让您为难的。我只要……只要你们每天能到我妈那儿买鳝鱼就可以了……因为我妈……她是残疾人……”我明白了,原来是这样!

  第二天一大早,在小姑娘的指引下,我找到了她的母亲。这是一位破鳝鱼片的大婶,“我妈以前的生意是这儿最好的,去年出了车祸,左手失去了3根指头,破鳝鱼片的速度变慢了,现在卖出去的鱼还不到以前的一半。”小姑娘解释说,“除了卖鳝鱼,妈妈没有别的赚钱路子。卖不出鳝鱼,一家人就没有经济来源,我就得辍学……”

  就在那一瞬间,我作出一个决定:今后店里的所有的鳝鱼一律从这里进货。这样一来,店里还得增加破鳝鱼的成本。虽然小姑娘每天主动来帮着破鳝鱼,但速度还是跟不上。高峰的时候,还得请“外援”。这时候小姑娘就很着急,有两回还划伤了手指,但每次没等伤好,她就在店里忙来忙去。

  日子一晃过了两年,小姑娘也为我破了两年鳝鱼。破鱼的速度由慢到快,到后来,基本上不用请“外援”了。两年后,小姑娘成了大学生,开学那天,我和表叔商定,将她两年来应得的工钱封了一个大礼包给她。小姑娘先是一愣,说什么也不肯收下。后来,收是收了,但前提是作为预支的工资,每年的寒暑两假,她还会来店里帮着破鳝鱼。

  有一件事,直到很久以后我才知道:其实小姑娘破鳝鱼的速度并不是很快,只不过在她划伤手指的那些日子里,鱼店里的几名员工,都学会了破鳝鱼,大家知道她的家境不好,都想帮她。

  本文摘自《读者》2007第12期P47


   

你什么时候想家
●张小娴

  你什么时候最想回家探望父母?

  每次当爸爸妈妈打电话来问:“什么时候回来?”我会说:“下个星期天吧。”、“等工作没那么忙的时候吧!”、“迟些吧!”其实我最想说的是这一句:

  “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会回来。”

  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最想家。

  春风得意,诸事顺利的时候,我们不会想家。即使不是跟朋友和情人一起,也宁愿一个人窝在自己家里看书、看影碟、玩电脑。个人空间比什么都重要。

  然而,遇上挫折的时候、失意的时候、沮丧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有一个老家可以回去,是多么幸福的事。

  晚上跟男朋友吵了一顿,半夜三更跑回老家,爸爸妈妈一定很担心。我们唯有等到第二天才回去。爸妈问:“为什么忽然跑回来?”我们微笑着说:“今天放假嘛!”其实,我们是遇到挫折了。

  被朋友出卖,工作不如意,我们打一通电话回家问:“妈,我回来吃饭可以吗?”妈妈在电话那一头开心的说:“好呀,今天不用上班吗?”那一刻,好想坦白的说:“我厌倦了工作,好想回老家疗伤,可以吗?”

  对不起,我们总是带着一颗挫败的心回家。

  本文摘自《读者》2007第12期P27


   

你可以拥抱我吗
●姜钦峰

  彭丽媛在阜阳拍过一个公益广告,她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预防艾滋病义务宣传员。片中彭丽媛的搭档是个小男孩,当她第一眼看到那个男孩时,不由得震撼了。才三岁的孩子,眼神里丝毫不见天真烂漫,却写满了与年龄极不相符的孤独和冷漠。他是个艾滋病孤儿,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从母体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拍摄过程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烦。无论彭丽媛如何跟男孩讲话、逗他笑,他就是不理不睬,根本不愿看她一眼,拍摄工作被迫中断。男孩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的世界,习惯了周围的冷漠,平时几乎不与任何人说话。导演对彭丽媛说:“你要跟他玩,最好是抓住他的手。”当时男孩的手上起了水泡,正流着水,彭丽媛拉住男孩的两只小手,一把将他抱了起来,这种接触并不会感染。

  男孩觉得不可思议,紧紧盯着这个陌生的阿姨,稚嫩的小脸上顿时灿烂了……

  半年后在某电视节目演播厅,彭丽媛又见到了那个小男孩。她大感意外,男孩仿佛变了一个人,变得爱说爱笑,调皮捣蛋,还扑上来亲热地喊她“彭妈妈”。或许,那一个温暖的拥抱,已经永远铭刻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消除了他的孤独忧伤。

  我有个朋友在电视台做记者,台里准备在世界艾滋病日策划一个节目,他自告奋勇扮演艾滋病患者。去年12月1日上午,朋友来到胜利路步行街,选了一个最显眼的位置站住,这里是南昌市最繁华的商业街,人气旺盛。他在胸前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几个大字:“我是艾滋病患者,你可以拥抱我吗?”摄像机远远地隐蔽在一个角落里。他当街一站,立刻吸引了不少行人围观,当那些好奇的目光触及“艾滋病”三个字时,哗的一下四散而逃,有人甚至捂着嘴巴一路小跑。朋友早有心理准备,依然表情自然,不卑不亢。

  不断有人从他身边走过,好奇地看看他胸前的牌子,立即掉头就走。两个小时过去,竟没有一个人敢上去拥抱他,渐渐地,他挺不住了,开始主动劝说行人,“抱抱我吧,与艾滋病人正常交往是没有危险的”,人们却逃得更快了。阳光灿烂,街上人潮汹涌,他孤零零地站在大街上,仿佛被这个世界彻底遗弃了。那一双双冷漠的眼神,令他不寒而栗,他甚至忘了,自己其实是个“演员”。

  终于,一个穿风衣的中年男人走到他跟前,看了看牌子,没有说话,张开双臂深深地拥抱了他,然后又拍拍他的肩。“谢谢!”朋友满怀感激地道谢,莫名其妙地,汹涌的泪水忽然决堤而出,仅仅是一个无声的拥抱,竟让这个七尺男儿当街大哭。过了一会儿,一对年轻的情侣走过来,分别上来拥抱了他,然后手拉着手走了。拥抱,一个,又一个……

  那天,朋友最终是带着笑容离开的。

  事后谈起这次经历,朋友仍有些不好意思:“说来惭愧,起初我只是觉得有趣才去的,根本没想到自己会哭。打我记事起从没流过一滴眼泪,但是那天,当我获得第一个陌生人的拥抱时,泪水实在无法控制。那种感觉,你没有亲身体验过,是无法想象的。”

  灾难固然难以承受,但比灾难本身更可怕的,是旁观者的冷漠和无知。关爱,有时只需要一个轻轻的拥抱。

  本文摘自《读者》2007第12期P49


   

南方·水印象
●祝 勇

  南方的水,遍布神奇的皱褶。透明、轻巧、恍惚。

  水上的皱褶从不寂寞。在河流的表面,这些天生的花纹每时每刻都变着形态,仿佛它们的生命中,蕴含着无穷的活力。我把每一缕皱褶都看成一个独立的生命,有自己的情感和命运,有它们的来路和去处,有炫目的光芒,也有旋涡和陷阱。

  南方的河道,方向是隐晦的,婉转迂回,不像北方平原上的河流那样一目了然;水上皱褶无疑又增加了河的变数,让它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水上皱褶具有超强的繁殖力。我亲眼目睹一缕皱褶在瞬间变幻出几个,那几个又在继续繁殖。在河流中,我见证了数的变化,一种几何级数的递增,我第一次意识到数学的美感。水上的数学,隐喻着万物间的隐秘联系。

  一种联系存在于水与衣裳之间,皱褶就是它们通用的暗语。可以说,衣上的皱褶是由水上皱褶孕育而生的。女孩子们在河边浣衣,皱褶就从水上蔓延到衣服上。即使衣服晾干,皱褶依然存在。皱褶证明了水的无处不在,干爽的褶印是水的另一种形态。

  河流是大地的皱褶。在大地之间闪耀和晃动。

  那些皱褶有一种繁复的美,无可救药地反复出现,层层推进,像冥想一样没有止境。一种无规则的均匀。它们重新划分了大地的单位,一级一级地,使它变得无穷小,分散成无数个气韵生动的细节。

  所以,南方人总以细节的观点看待河流。在他们眼中,河就是水,是河的现在时,而不是来世和前身。河流的时态被取消。五十年后的孩子,和五十年前的孩子看到的河是相同的。河流使时间停止,岁月漫长,而河自身却是流动的,逝者如斯。

  像所有的皱褶,河流复制河流,无限衍生,势力强大,把南方的一切纳入自己的辖区,包括:石桥、?步、廊棚、粉墙、黛瓦、船舶、芦苇、柳树、渔米、药材、月光、梅雨、诗词、画轴、文房四宝、藏书楼、琵琶、目莲戏、皮黄、青衫长袍、爱情、朝代。皱褶肆意繁殖,遗传的影子随处可见,仿佛它们是事物的根源。而所有一切都在它们身上蜇伏。水的方向随心所欲,毫无预兆,那么,它管辖的事物都将因它而变,像多米诺骨牌,一个跟随一个,作出应对。

  周庄、同里、西塘、乌镇、南浔、锦溪、朱家角……风姿华美的袖珍小镇在长江下游一带遍地皆是,仿佛种粒,在水的灌溉下茁壮生长。水成为生活的参照物。美人靠在“美人靠”上,通过水来鉴照自己的青春。水如同镜子,本身是空,是虚无,但它能容纳实有的生活。没有水,生活将隐于黑暗中,将被埋没,难以发现。

  南方人让水来围拢自己的生活。在丽江,水干脆就从房子底下通过。在丽江似乎找不到水井。饮水时候,掀起地板上的一个盖子,水就近在咫尺。地板上空洞的方框就像一个取景框,杂花浮动的水流像万花筒变幻不止。

  沱江上的吊脚楼也使人们得以枕水而眠,只是与丽江相比,楼板距水面高些。躺在吊脚楼里,透过楼板间胳膊粗的缝隙可见深处的流水,有些惊心动魄。有人住在吊脚楼里,有人在水上漂。于是,漂泊与停留的意象在艺术中像皱褶一样被一再复制。沈从文笔下的一个镜头:“门开后,一只泥腿在门里,一只泥腿在门外,身子便为两条胳膊缠紧了,在那新刮过的日炙雨淋粗糙的脸上,就贴紧了一个宽宽的温暖的脸子。”(《柏子》)

  我曾经在楠溪江的竹筏上睡眠。是在春天的午后,楠溪江水量充沛。我从中游溯流而上。世界在均匀的阳光中通体透亮,在困倦中增加了我的非现实感。我合上眼,水和皱褶一起消失了,只剩下竹筏,轻轻摆动,像摇篮、钟摆,或者其他与岁月有关的事物。我感觉竹筏是浮在空中,没有依托和支点,我自己也变得似乎比空气还轻,只剩下灵魂。水以不在的形式存在,并且让我忽略了肉体而感知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水是深刻的,它像上帝,了解我们的痛苦和愿望。

  本文摘自《读者》2007第12期P08


   

母亲的衣橱
●伊 沫

  让母亲出一趟门是件很难的事。随弟弟生活的母亲,总是放不下小侄女的一日三餐,放不下满院子的花草和屋里的两只波斯猫。还有,穿什么衣服。

  那一次,我接她去我家小住,弟弟把汽车都发动好了,却迟迟不见母亲出来。我等得心急,就跑进屋催促,只见母亲正埋头在衣橱里找什么。“我想穿上你在北京给我买的那件毛衣。”母亲说。我要动手帮她找,母亲不让,担心我会给她翻乱了。我这才发现,衣橱里的东西都摆放得很有条理。母亲指着衣橱解释说:你给我买的衣服在这边,那边两摞,是你大姐和二姐的。在我的惊诧中,母亲慢慢换好衣服,又对着大镜子照了照,才满意地朝外走去。

  母亲每次到来,都会引起我们小区居民的赞叹,一墙之隔的邻居大嫂还常常跑过来,非得唠一阵嗑才走。母亲健康、开朗、整洁,甚至还有点儿时尚。81岁的年纪,看上去竟然不到70的样子,头发没有全白,耳不聋,眼不花,还能飞针走线给重孙做棉袄。

  这样的日子,我会放下所有的工作陪母亲。晚上,母女俩同睡一张床,却一夜无眠。话太多,说也说不完,父亲去世早,脑溢血使他匆匆离我们而去,连一句最后的遗言也没有。那时,我刚上小学一年级,弟弟才三岁。中年的母亲忍受着巨大的绝望与悲伤,毅然独自拉起了家庭的大车,车上载着我们兄妹七人。每一个都要穿衣,要吃饭,要上学,要结婚——我们只知道索取,也只会索取,向自己的母亲。最苦的那十几年,母亲从未穿过新衣,却把我们收拾得干净整齐,每一个春节从头至脚都是新的。她说,我不能让别人以为,失去父亲的孩子就一定邋遢可怜。10岁那年冬天,我冻伤了脚,为了赶在大年初一让我有新棉鞋穿,母亲三十晚上还在忙碌。那幅画面至今还历历在目:15瓦的灯泡下,严重贫血的母亲坐在马扎上,握着锥子和针上鞋底,弓着腰、低着头,鼻尖上沁满细密的汗珠——但第二天清晨,母亲已经精心收拾好自己,头发梳理得一丝不乱,身上的旧衣服洁净平整,在院里庄重地燃响新年的第一串鞭炮。

  母亲爱我们,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要像她一样,从小就要坚强美丽,自信勇敢,不被任何困难压倒。

  那一年,排行最小的弟弟也考上了警官学校,至此,我们兄妹七人就有四个考上了大学。母亲终于不再改造我们的旧衣穿。在那个宜人的初秋,我和二姐陪她去扯衣料,母亲看中一块淡蓝的底子上散落着朵朵栀子花的杭州丝绸,爱怜地摩挲着,眼里似少女般闪着惊喜与温柔。她亲自裁剪、缝纫,做成一件小翻领的上衣,穿在身上,映衬着母亲是那样清秀美丽。在我们的夸赞中,母亲让弟弟给她照了一张相,这张照片和以后的许多照片一起,至今仍挂在母亲家新楼的墙上,一进门就能看到。

  一天比一天好起来的日子里,我们不断给母亲买东西,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回报她的养育之恩。每次母亲总是吵:又买这些干什么?我啥也不缺,人老了,就不讲究了。可严厉的声音里却透着欣慰。许多时候,我们都忘了自己曾给她买过什么,她却记得一清二楚。夏天到了,她把我们送她的衬衣、凉鞋、珍珠项链找出来,一样样整理、擦拭;冬天来了,她会对前去看望的我撩起裤脚说:你买的袜子,真的很厚实啊!二姐去了,她会挽起袖口,对二姐说:这件保暖内衣,现在还很合身。大姐来了,母亲会拿出鸭绒袄,对大姐说:你选的这个样式,今年还很时兴呢!

  衣橱里的那三摞衣服,更是母亲的宝贝,去哪个女儿家,就穿哪个女儿送她的衣服。她说,这都是孩子们的一片心,穿在身上,才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