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 _2007年合订本txt-第1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贝为穷人发出的第一声呼喊是在1954年1月1日,那天巴黎天寒地冻。“我的朋友们!伸出你们的援手吧!一名妇女今天凌晨3时冻死在街头。”阿贝通过巴黎的电台直接向市民发出呼喊。

  通过阿贝沉痛而焦虑的声音,法国民众得知,那名妇女冻死在马路边,她的手中还攥着一份租房合同解约书。阿贝还提到一名3个月大的婴儿,冻死在一个由公交车改装成的临时居所内。

  电波传入千家万户。几分钟后,第一批志愿者出现在巴黎市内一个救济中心。很快,200多名市民开车出门,在巴黎的大街小巷寻找其他可怜人,捐赠物品从法国各地源源不断涌来。

  阿贝的人生轨迹从此改变。他曾经是散尽家财、走进修道院的虔诚青年,是法国抗击纳粹的地下解放运动斗士,是法国国民议会议员。但1954年那个冬夜后,他把后半生完全用于为穷人争取权益。

  在向穷困发起的“战争”中,阿贝不惜用愤怒和“挑衅”的方式向无视民众疾苦的政客开火,他把这称为“神圣的愤怒”。

  阿贝说:“我不是天性易怒的人。但是,当我必须去谴责糟蹋人类的那些人和事时,我会发狂。”阿贝强调说:“激发这种神圣愤怒的是爱,它们不可分割。”阿贝创立的“埃莫国际”如今在四大洲50多个国家展开了慈善救济活动。

  阿贝的亲属和“埃莫国际”成员在葬礼上宣读了阿贝写下的一段话:“真正的和平缔造者,是那些皈依于普遍良知的人。”

  本文摘自《读者》2007第12期P37


   

“奔奔族”:网络、成名与个性
●李丽虹 宋兴川

  2006年一则题为《“奔奔族”(1975~1985年出生的人)一中国社会压力最大、最水深火热的族群》的帖子引爆各大网站论坛社区。文中指出:“奔奔族”既是“当前中国社会中最重要的青春力量”,又是“中国社会压力最大的族群”;他们身处于房价高、车价高、医疗费高的“三高时代”。“奔奔族”一词,源于他们“一路嚎叫不停地奔跑在事业的道路上”。

  
特殊的网络族群


  作为当今社会最时髦的族群,“奔奔族”与曾经成为时尚的“布波族”有明显的差异。“布波族”是布尔乔亚和波希米亚这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甚至相互冲突的社会阶层的矛盾综合体,他们既讲究特质层面的精致化享乐,又极力标榜生活方式的自由不羁与浪漫主义。“奔奔族”则是指那些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正处于奔波、奔忙状态的年轻一族。与功成名就的“布波族”相比,“奔奔族”率真坦诚,不拘传统,蔑视权威,独立思考,个性张扬。他们对“布波族”的所谓小资情调嗤之以鼻,而追求休闲、适合自己的生活格调,如穿着打扮不追求所谓名牌,而是“只买对的,不买贵的”。对于“布波族”身着名牌,讲究情调与格调的生活方式,“奔奔族”认为那只是一种面具化的生活。

  除了这些不同外,更为重要的是,“奔奔族”是因为网络而出现的族群,又是网络中最大的族群;他们通过网络交友、谈恋爱,以及获得成名和财富,网络在他们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他们自诩“为网络而生”。

  
掀起网络致富狂潮


  “奔奔族”诞生于网络盛行的年代。他们借助互联网,遵循“零成本创业”,即一台电脑、一个人、一根上网线,就是他们互联网创业所需的全部投入。他们利用网络的草根优势,有的依靠创意和激情在三四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如戴志康、李想、邓迪、高燃等一大批年轻的网络富豪;有的依靠网络恶搞而迅速蹿红,如芙蓉姐姐、天仙妹妹、后舍男孩等一批网络名流,他们利用网络恶搞,无视他人的“笑骂”,“只要混个脸熟、赚足人气,银子就会有人送上门来”。

  随着社会上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多,“奔奔族”一夜成名的愿望空前强烈。他们认为,网络是公平的,不管你是富家公子还是杂草杉菜,只要你狂放张扬、特立独行,你便能成名在望。这是一种典型的先成名后获利的成功模式。不少“奔奔族”特立独行的目的就是想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奔奔族”毫不讳言个人一宿成名的野心和一夜暴富的梦想。对媒体的批评和评价,“只要不违背法律,就会以十二分的热情去创造金钱。”所以,网络成就红人的频率,从刚开始的每年一两人,到后来的两三月一人,最后发展到现在的一月数人。在网络成名不断提速的背后,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那种仅限于对内心、对观念的表达,更多涌现的是“奔奔族”无限的物质渴望。

  
注重现实的享乐


  绝大多数的“奔奔族”是独生子女。他们认为“物质享乐是人生自然的选择”。在讥讽布波族“小资”生活的同时,“奔奔族”却不愿因金钱的窘迫,给享受打折扣;舒适的住房、奢华的婚礼、品牌汽车等高品质的生活也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多数“奔奔族”来自普通的家庭,因不愿做“啃老族”成为“奔奔族”。虽然,通过信用卡、银行按揭等理财方式,“奔奔族”能够提前享受体面的物质生活,但不少人却由此成为“房奴”、“卡奴”、“月光族”。超前消费的代价是拼命加班、身兼数职,以及为保持竞争优势而不断地充电学习;追求物质享乐的代价是透支健康,导致亚健康状态。甚至“过劳死”。为此,“奔奔族”不得不在压力的夹缝中学会享受生活,自驾游、拓展训练等一些高消费的休闲方式成为许多“奔奔族”的最爱。

  对于许多“奔奔族”女孩,“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成为她们追求物质享受的捷径。2006年成都市有一位中年千万富翁公开在社会上征婚,应征者趋之若鹜,其中不乏一些在校的、甚至名牌大学的女大学生。有的女孩为了加强自身的竞争力,甚至不惜花大把的钱整容。“现实比较不美丽,嫁个有钱的老公胜过自己十年的奔波”是时下不少“奔奔族”女孩的想法。

  
以自我为中心


  “I am what I am!”是“奔奔族”奉行的信条。“奔奔族”多数人自视甚高,背弃传统,藐视权威,追求个性解放,恶搞、叛逆、张扬便成为“奔奔族”利用博客展示自我、彰显自我的主旋律。一大批“奔奔族”的领军人物的座右铭,更是把这种张扬自我表达得畅快淋漓,如郭敬明言:“如果上帝要毁灭一个人必先令其疯狂,可我疯狂了这么久为何上帝还不把我毁掉?”韩寒说:“评论家和批评家看出来的东西,我们基本上可以不理会。”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传统的美德在“奔奔族”人生辞典里则是墨守成规的同义词。“我的地盘我做主”是“奔奔族”的口头禅,“我行我酷”,是他们的行事法则;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快乐是生活之本”是他们的追求。失恋、血拼、旅游计划都可能成为他们辞职的理由;不受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在网络上肆无忌惮地宣泄,恶搞……想做就做,想说就说;冒险和刺激是他们的兴趣、爱好之所在;责任、规则对“奔奔族”来说没有“开心”、“好玩”、“喜欢”重要。

  对待婚姻和家庭,很多“奔奔族”都缺乏承担困难的勇气和耐心;对待孩子,有的“奔奔族”心甘情愿地做不要孩子的“丁克”家庭,有的即便是做了父母却没有真正进入父母的角色。其原因一方面是忙于生活的奔波没有足够的精力;另一方面是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愿意承担家庭的责任。

  
“张扬”与“另类”的背后


  对于“奔奔族”现象,有人说:“不过是网络一次热闹的概念炒作而已,是奔奔族矫情的自怜自慰。”虽然这个词汇产生于网络,但是之所以能够盛行于网络,是因为几乎每一个看到这个词语的青年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不能否认,扩大到现实社会中,这个词真实地反映了生于70年代后这一代人的群体生存状态。在理想、家庭、事业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却身处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经历着高考、住房、医疗制度的改革,在诸多的社会压力下,毋庸置疑,历史赋予“奔奔族”更多的社会责任,从而让他们面临更多的挑战,承受更大的压力。

  也有人说“‘奔奔族’信仰缺失,精神沙漠化,中国传统文化缺失,是精神迷茫的一代”。的确,从他们的文字中,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那种仅限于对内心、对观念的表达,涌现更多的是“奔奔族”对物质无限的渴望。然而在责备他们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他们这代人自出生之日便站在奔跑的起跑线上,自幼儿园起各种补习班到大学里各种考证热是多数“奔奔族”的成长经历;在价值观形成之时,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他们接触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在不断奔跑的人生道路上,“奔奔族”无暇思考和反省。社会在为青年一代创造更加富足的物质条件的同时,更有责任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

  还有人说“‘奔奔族’是被宠坏的一代”。与生在经济困难时期,读书赶上“文革”,工作遭遇“下岗”的父辈们相比,“奔奔族”无疑是幸福的;与“又红又专”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的上代人相比,“奔奔族”也有更多追求成功的模式和选择发展的方向。但是在呵护中茁壮成长的同时,他们也背负着父辈们太多的期望。当我们劝勉他们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要自强自立的时候,要承认他们正以其独特的方式体验社会、实践人生,正以不同以往的新鲜的青春活力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刘翔,姚明,郎朗……2005年10月,李宇春成为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人物。

  “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奔奔族”作为最具时代代表性的一代人,最终必然担负起社会中坚力量的重任,因此全社会不能单纯地以“张扬”、“另类”、“自我膨胀”来评价他们的“一路奔跑,一路嚎叫”,而是有必要以历史的责任感,理性地看待他们,积极地引导他们,耐心地关爱他们。 

  本文摘自《读者》2007第12期P23


   


《读者》2007年第13期目录

心声
文苑
·卷首语·最幸福的人,不必问人生意义吴淡如1
·文 苑·敞开着的窗口萨契4
 顾城诗选顾城5
 牛的写意李汉荣7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于比克·舒比格8
 给春天让条道陈绍龙13
 沙漠纪德16
 赌玉矫友田20
·书  摘·洋人看京戏及其他张爱玲22

人物
·人  物·光环的背后木华14
 哲学家萨默塞特·毛姆50
·历史一页·外滩,生生不息陈丹燕30
 战争与和平宋美龄44
·名人轶事·名人轶事费瑟61

社会
·杂谈随感·你愿意善良吗谢鹏雄12
 谁掠夺了我们的脸陈染39
 冷静去听“我爱中国”毛志成40
 树的命运刘亮程54
 抚仙湖里的鱼贾平凹58
 附着的生物廖保平62
·今日话题·我们离“诚信中国”有多远且东36

人生
·人生之旅·消逝的钟声史铁生6
 一枚硬币帕特丽夏·S。雷24
 我和橘皮的往事梁晓声42
·两代之间·一位特殊母亲的忠告盖伊·罗宾·拉布伦17
 因为她是妈妈叶倾城38
 家教札记李蔚红48
·婚姻家庭·刘家炸酱面席慕蓉10
 牵挂虹影33
 被滥用的宽容和隐忍杨眉56
·人世间·一粒扣子欧阳卓智9
 悲情老驼广智28
 贫贱夫妻胥加山45
·青年一代·与“恶人”斗法曾子墨18
 乐活——快乐生活唐丹妮26

生活
·心理人生·从窗口望见的别人的生活袁倩25
 请允许我满含泪水地回来戚祥浩49

知识
·知识窗·人类为何总要寻求刺激Klaus Manhart46
·科学新知·科学实验破解身边谜题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供稿60

看世界
·在国外·剑桥的小人物薛峰21
 认真的力量志村犬53

点滴
·漫画与幽默·漫画与幽默 34
·言  论·言论 43
·幽默小品·惊人的判断力云弓52
·补  白·点燃岁月栖云15
 朋友比不上敌人张小娴19
 “荣誉市民”希特勒孙贵颂29
 我的一个春天顾城32
 “垃圾”的妙用古祥保47
 贝克汉姆的“秘密武器”刘红旗55
 《百年孤独》问世的艰辛许云鹏 林如萱57
 用心的太阳照耀别人臧小平59

交流
·编读往来·短信平台 63
·封  面·晨曦(摄影)



   

最幸福的人,不必问人生意义
●吴淡如

  多年前,我到老挝去。那时候,它还是一个不对外开放的国度。由于地处内陆,交通不便,农作物虽然丰盛,但现代民生物资仍然非常缺乏。穷人家能有一件沙龙蔽体已经不错了。

  车行荒野,几无人烟,经过一座开满莲花的小湖旁,我看到了一幅令我难忘的景象。

  六个五六岁的孩子,光着身子,嗨哟嗨哟,很有节拍地在小湖中划船。所谓的船,只是简陋的竹筏子。

  被阳光均匀洗礼过的身体,泛发着黑金光泽。他们笑得非常非常开心,划得非常非常用力,一起往前划,划到小湖中心,又划回湖边。

  我举起相机,他们也举起手,完全没有芥蒂地欢迎罕见的不速之客。哗啦。其中一个孩子跳进水里,像鱼一样地泅泳。一会儿,又跳上筏上来。然后,他们又心满意足,嗨哟嗨哟,一心一意地在开满艳红色莲花的池上行舟。

  我发了很久很久的呆。我知道,他们绝对是穷人家的孩子,他们没有玩具熊,也没有任天堂,他们甚至没有一件好衣服。可是,没有人有权利觉得他们“好可怜”。

  我觉得我“好可怜”。我们都一样可怜。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灿烂,那么自然,那么纯净,那么百分之百的笑容。我的因忙碌才能充实、表面上看来蛮有意义的人生,好像从来没能使我笑得如此喜气。那么美丽的笑容使我的心如莲花,在温暖的阳光下,和千百朵莲花一起嫣然盛开。

  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希望他们永远不必为这个问题浪费时间。

  心里从没浮现这个疑问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吧!

  本文摘自《读者》2007第13期P01


   

哲学家
作者:'英'萨默塞特·毛姆 译:唐建清

  清末民初著名学者辜鸿铭,在学界几乎无人不晓。本来通篇没有出现辜鸿铭的名字,但读后辜鸿铭的形象跃然纸上。

  在这座城市里住着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前去拜访是我这次艰苦旅程的愿望之一。他是现代中国儒家学说最为权威的学者。据说他能流利地讲英语和德语。他多年担任慈禧太后的一个大总督的幕僚,但如今过着退隐的生活。然而全年中每个星期的某些天里,他会敞开开大门进行诸如切磋学问、讲授儒学的活动。他有一些门徒,但人数不多,因此比起他那朴素的寓所和严厉的训诫,大部分学生更喜欢外国大学华丽的建筑和洋人有用的科学;而在他看来,这都不值得提起也不屑一顾。从听到的所有情况我可以推断,他是一个有个性的人。

  当我表示想拜访这位名人时,我的东道主马上答应安排一次会面。但几天过去了,一点动静也没有。当我问起时,主人耸了耸肩。

  “我送去一张便条让他过来,”他说,“我不知道他为什么没有来,真是个固执的老家伙。”

  我不认为以如此傲慢的方式对待一位哲学家是合适的,我也不奇怪他不理会这样的召唤。我设法给他送去一封信,用我想得出的最有礼貌的措辞问他能否同意我去拜访他,不到两个小时,我收到了回复,约定第二天上午十点钟见面。

  我穿过一个破败的院子,被引进一间狭长低矮的屋子,这儿几乎没有家具,只有一张美国式书桌、两把红木椅和两张中国小桌子。靠墙摆着书架,上面有很多的书:绝大多数当然是中文书,但也有许多英文、法文和德文的哲学和科学书籍;还有几百册未装订的学术期刊。在没有被书架占着的墙上,挂着不同风格的书法条幅,我猜想写的是孔子语录。地上没有地毯,这是一间阴冷、空荡,也不舒服的屋子。只是书桌上一只长花瓶中的苋色菊花,才使这阴沉的屋子有了些生气。

  我等了些时候,那个引我进门的年轻人端来一壶茶、两只茶杯和一听弗吉尼亚牌香烟。他刚出去,哲学家就进来了,我赶紧表示蒙他的好意让我登门拜访。他请我坐下并开始沏茶。

  “我很荣幸你想来看我,”他回答我的时候说,“贵国人只是跟苦力和买办打交道,他们以为每个中国人必然不是苦力就是买办。”

  我冒昧地表示异议,但我没有抓住他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