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军事史-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南方战线。至10月底,对波战争结束,红军得以全力对付弗兰格尔。弗 

兰格尔退守克里木。经过艰苦的战斗,终于在11月解放了克里木半岛,歼 

灭了弗兰格尔的军队。至1920年底,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基本上结束 

了。 

    外国武装干涉和内战的基本结束,使红军由迅猛扩张的战争时期向和平 

建设时期过渡,武装部队的人数也由最高峰时(1922年底)的550万人,逐 

步减少到1924年的56万人。在此之后又有小幅的增长,到1932年时为88。5 

万人。红军开始向着正规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2)红军的体制及武器装备 

    红军是一支新型的军队。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由俄共(布)领导的,以党 

的宗旨、利益做为自己最根本的任务,一切服从于党的领导。俄共(布)中 

央于1919年底根据列宁提议通过的《关于军事部门政策》的决议中就指出, 

党应当对军事部门的政策负全责,党的影响应涉及苏维埃武装力量的军事建 

设和军事行动的各个方面。 

    在红军刚刚成立之初即建立了政治委员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使共产 

党员成为红军中的核心力量。内战期间,俄共(布)曾大规模地把党员派往 

前线。1918年10月,红军中有党员3。5万人,一年后达到12万人,1920 

年时有30万人。在后来大规模的复员时,党员骨干仍都保留了下来。这对 

于红军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下来并取得伟大胜利,红军表现出来的无畏 

的精神和铁的纪律都有决定性的意义。 

    红军的最高领导机构就是1918年11月成立的以列宁为首的工农国防委 

员会,由它统一领导各军事部门。在内战最紧张的1918年12月至1920年2 

月,国防委员会曾召开了101次会议,其中有99次是列宁主持的。一切最 

重要的战局的战略计划都是在这里做出的。这是红军总指挥部和各个方面军 

军事委员会制定军事战役具体计划的基础。 

    在国防委员会下,又建立了红军总指挥部。在此之下,又根据战争的进 

程设立了方面军、集团军,再下为师、旅。内战结束后,战时的体制有所改 

变,逐步按战略地域分成各个军区。红军的最高领导机构为苏联革命军事委 

员会,陆海军人民委员会及后来的国防委员会。红军中实行的领导体制是一 


… Page 15…

种高度集中的单一首长制。 

     红军对军事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视的。早在内战末期,红军中就有了200 

多个培训班和学校,共培养了2。6万多人。内战结束后,学校和培训班的网 

络逐步建设起来,培训制度也正式确立。到1931年,军事院校培养的人才 

数量已达到1924年的1倍。并着重加强了机械化摩托化、炮兵、化学兵、 

军事电力工程、军事工程、军事运输等专业。这一时期的部队指挥人员已100 

%地受到过专门军事教育,使红军的素质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1925年,第一个正式的《全苏兵役法》通过,规定了全体公民服兵役的 

义务,并规定了红军的组织编制。 

     红军在内战期间,武器装备是极差的。步兵主要有步枪、马克沁重机枪、 

手榴弹,只有少量的装甲汽车和列车。1920年时拥有45O架飞机的空军和50 

艘舰艇的海军,这基本上都是沙俄军队的遗产。俄国国内当时的工业还不足 

以制造精良的武器。 

     内战结束后,苏联开始加快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步伐,同时也在加强自己 

的国防工业。1923年开始制造作战飞机,到1925年生产了300多架,并停 

止了向国外购买。苏已开始试制新型的飞机和航空发动机。波列卡尔波夫、 

图波列夫等人设计研制的TB—1重轰炸机,已优于国外同类飞机。 

     海军则主要是对沙俄时代的军舰进行改装和大修,当时的海军由波罗的 

海舰队、黑海舰队、巴伦支海分舰队、里海和白海分舰队组成。至1928年 

改装和修复工程才基本结束。 

     就整个20年代而言,红军的技术装备水平还是较低的,主要原因就是 

经济发展制约和军事工业水平低。军队中轻重机枪极缺,没有自动步枪。到 

20年代末,仍只有7000门火炮,而高射炮、坦克炮和反坦克炮完全没有。 

1928年,红军共有1394架飞机,但基本上是老式的。仅有100辆坦克和装 

甲车,部队摩托化能力很差,1928年末只有350辆载重卡车、700辆轻型汽 

车,这是由于1928年以前苏联没有汽车和拖拉机制造工业。虽然联共(布) 

14大在1925年就提出了工业化的方针,但成果要在30年代才显示出来。到 

30年代初期,苏联在坦克和飞机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苏军装备了T—24、 

T—26、T—28、T—35、T—37等型号的坦克,1930年的坦克年产量达到740 

辆。远程轰炸机和重轰炸机也都可以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1930年飞机的 

生产量达到860架。 



                       4。远东及太平洋的军事格局 



      (1)美国军队的兰色梦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太平洋及远东地区成为了另一大战略要点,引起了 

各国列强特别是位于这一地区中的美国和日本的激烈争夺。 

     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赢家。美国本土上没有落下一枚炸弹, 


… Page 16…

美国士兵在前线阵亡的只有10万人,而工业特别是军火工业在大战期间得 

到飞跃发展。美国在战后摇身一变成为欧洲列强的债权国,它成为了资本主 

义世界的老大。 

     战后美国军方以马汉战略为发展国防力量的指导思想,以此来制定美国 

的军备战略方针。马汉的战略是以“海权”为中心,主张优于其它军种大力 

扩充海军。围绕着对太平洋和远东及全球的争夺,战后10年,美国的战争 

计划主要是针对英、日两国,特别是针对日本。1921年—1924年,由美陆 

海军联合委员会 (参谋长联席会议前身)制定了“橙色计划”,其目标是尽 

早建立西太平洋上美国对日本兵力的优势,通过封锁和袭扰打败日本,对其 

海军部队和经济生活实施海上和空中进攻作战。在其后的10余年中,美国 

此项计划的基本精神始终没有变化。美国的战略制定者还设想了其它几种战 

争可能性,甚至进一步设想美国同时对英日两国进行海上作战,而制定了白 

色一橙色计划。但20—30年代的国际形势,决定了对英国的作战不过是一 

种最坏的打算。最可能的作战对象仍是日本。美国军方直到30年代后期才 

逐步确认法西斯德国是最危险的敌人。 

     在这种战略指导下,美国决心要建立起一支比英国更强大的海军。大战 

刚刚止息,美国立即恢复1916年的造舰计划,增建10艘战列舰6艘战列巡 

洋舰。到1919年美国海军军费已占到整个国家予算的1/3。进入30年代, 

德国法西斯兴起,世界战略格局开始动摇,日本直接威胁到美国的利益,成 

为其真正的主要敌人,因而美国的扩军备战有增无已,即便是大萧条也未能 

干扰政府的决心。1930年,美国海军已拥有各类军舰285艘,总吨位达到 

929761吨。1933年,舰艇达到342艘,总吨位首次超过百万吨。 

     但这种海军制胜,海军第一的理论,影响了三军的平衡发展。在这期间, 

陆军相对于海军是在人数和装备上非常不利的条件下进行建设的。1920年, 

美国会通过了《国防法》,这对于陆军体制有深远的影响。用法律的形式确 

立了以民兵为主体的美国陆军体制。规定美国陆军将由正规陆军、调服联邦 

勤务的国民警卫队以及包括军官后备队和士兵后备队在内的在编后备役人 

员组成。国民警卫队和在编后备役人员属民兵部队,即公民陆军。正规陆军 

平时最高限额为28万人,国民警卫队为43。5万人。并将全部陆军分别划归 

美国本土9个作战与管理兼顾的军辖区,每个军辖区辖1个正规陆军师、2 

个国民警卫师和3个在编后备役师,以保证出现严重事态时以这些部队为基 

础进行快速动员。美国还特别重视对后备军官团的培训。1928年,在350所 

地方学校建立了后备军官训练团,由正规陆军抽调军官担任训练团的军事科 

学教授。每年都有训练团毕业的学生约6000人成为陆军后备役军官。战后 

的这一时期,是美国陆军中正规部队与非正规部队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重要阶 

段。1920年的国防部还对陆军的指挥系统进行了改组,大大提高了陆军参谋 

总部的权力。但总的说来,陆军的发展远远落在海军的后面。 

     美国空军的发展同样未能摆脱马汉战略的阴影,美国军界中虽早有人如 


… Page 17…

米切尔将军提出了大力发展空军,并将其从传统的军种中独立出来的主张。 

但这些主张一直未能受到美国决策人物的重视,空军依然被附属于陆军之 

中,只做为国土防御的一 种手段。虽然美国在1922年将一艘运煤船改装 

成了美国的第一          艘航空母舰“兰利”号并编入现役,但空军在未来 

战争中的巨大  威力和作用还是未被人们充分地认识到。 

     尽管美国的陆军和空军发展比较迟滞,但美国毕竟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 

业国家,拥有最强大的科技和经济力量,一但进行战争动员,就可以在很短 

的时间内提供最先进的武器装备。 

      (2)日本的军备扩张与“大东亚共荣”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也是个不小的赢家。大战不仅使日本在中国和 

太平洋地区侵占了许多领土,而且为其在经济上开辟了繁荣的道路,日本也 

在战时从债务国变为了债权国,大战使日本的工业生产增加了5倍以上而基 

本上没有战争损失。 

     但日本是个岛国,国土狭小,资源极端匮乏,国内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 

相结合的畸型发展,又使得阶级矛盾激化,因此形成了向外扩张的极大动 

力。日本历来的扩张方向是东亚大陆,自明治维新以来形成的大陆政策是其 

对外侵略扩张的基本指导思想。 

     1918年6月,日本对原有的《帝国国防方针》、《国防所需兵力》和《帝 

国军队用兵纲领》进行了修改。日本把假想敌国定为俄、美、中。在《国防 

所需兵力》中规定,陆军战时兵力为40个师,海军则以“八八”舰队为基 

干。在《帝国军队用兵纲领》中设想:①战争初期歼灭敌在东洋的舰队;② 

陆海军协同进攻吕宋岛;③在东洋海面歼灭来袭的美国舰队。日本在亚洲和 

太平洋的扩张,打破了远东的均势,威胁到英美利益,因而遭到激烈的抵制。 

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上,规定了英、美、日三国军舰5∶5∶3的比例。日本 

虽然受到制约,但其独占中国、排挤英美出太平洋的决心并没有改变。 

     1922年,日本再次修改了《帝国国防方针》,把头号假想敌国定为美国, 

并以此为目标进行长期战争准备。1922—1925年,日本曾三次裁军,但并非 

放弃战争准备,而是为减少数量,提高质量,促进军备现代化。日本把装备 

机枪火炮、坦克、飞机、通讯器材,汽车等作为当务之急。1925年5月,航 

空兵从陆军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独兵种,建立了第1—6飞行团。 

     为了平时少养兵,战时多用兵,日本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减少军官数 

量,增加军士数量,将2000名现役军官分配到中等以上学校对学生进行军 

训,提高学生和国民军事素质。1927年3月颁布《兵役法》,规定凡年满18 

—40岁的男性国民均有服兵役的义务。 

     1929年,全球发生经济危机,日本亦被卷入,在经济与政治危机叠错之 

中,日本法西斯组织纷纷出现,极力主张建立军人独裁政权,以武力解决满 

蒙问题。武装对外侵略已成弦上之箭。此时的日本总兵力为30。8万人,陆 

军为23万人,编有17个师,6个混成旅,飞机1310架,海军为7。8万人, 


… Page 18…

拥有舰艇278艘,海军航空兵飞机363架。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以中国军队炸毁沈阳附近铁路为由, 

全面进攻中国东北,蒋介石下令中国东北军队避免冲突,绝对不准抵抗而退 

至山海关内。日军仅以3个师的兵力在四个多月的时间就占领了三倍于日本 

国土的中国东北全境。从此开始了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同时也揭开了第 

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又在中国上海挑起事端,发动了“一 

二八”事变。中日双方交战一个多月,最后在美英法意的 调停之下,国民 

党政府与日本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1932年3月,日本又在中国东北一 

带制造了伪满洲国,操纵了一切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中国东北三省彻底 

沦为其殖民地。同时日本又将其建成北进和南进的基地,逐步蚕食中国华 

北,为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做准备。在远东,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战争策源地, 

世界大战后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构造的军事力量格局开始向日本倾斜。 



                               5。制衡与裁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一段时间内,特别是1924—1929年间,世界处于 

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资本主义的主要国家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先后 

超过了战前水平。而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由凡尔赛及华盛顿体系的制约而处 

于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 

     但这种稳定是短暂和相对的。几年前还被认为是牢不可破的凡尔赛体系 

很快就出现了逐步瓦解的迹像。首先是德国,巧妙地利用了各战胜国之间的 

矛盾及对红色苏联的恐惧,从他们的手中得到了大量贷款,来实现工业设备 

的现代化和恢复经济,到1929年经济危机前,德国的一些主要生产部门在 

资本主义世界已占据了第二位。经济力量的增强就必然寻找挣脱凡尔赛铁链 

的方法,以重新恢复其在欧洲乃至世界的强国地位。而这一时期的美国有了 

更加快速的发展,从1925年起,美国的工业总产量已达到英、法、德三国 

的总和。而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也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也开始在 

国际舞台上寻找一个合理的位置,以摆脱被帝国主义国家围攻的态势。 

     凡尔赛体系的崩坍最初表现在德国的战争赔款问题上。德国通过实行巨 

大的通货膨胀,来抵制赔款,并要求延期交付,此举获得美、英的支持,但 

遭到法国的坚决反对,最终导致了法国、比利时10万军队于1923年1月开 

进了德国鲁尔地区。最终通过美国人制定的道威斯计划、扬格计划使赔款问 

题不了了之,这对于德国国力的增强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随之而来的就是1925年的《洛迦诺公约》,在英美的主使之下,德国 

加入国联,德国不再是一个政治上受歧视的国家,并使法国放弃了夺取德国 

西部以削弱其实力的想法。同时,由于法国的盟友——波兰和捷克的边界没 

有保证,法国不得不与波、捷分别订立保证条约,以防止德国的进攻。英国 


… Page 19…

人以为《洛迦诺公约》抑制了法国,而将德国引向东方去反对苏联,这是他 

的巨大胜利,但真正的胜利者并不是洋洋得意的英国人,而是默不作声的德 

国人。《洛迦诺公约》大大动摇了凡尔赛体系建立的有利于英法的战后秩序, 

深深地埋下了战争因素,德国为东进扫清了道路而又没有承担义务。何时发 

动进攻,向东还是向西,主动权是在日耳曼人手中。 

     有鉴于战争的残酷,经历了大战的人们对和平是极为渴望的。因此在20 

年代,也曾经有过多次的裁军活动,希望阻止战争的再发生。借美军参加第 

一次世界大战十周年之机,经法国和美国倡议,经过一系列谈判,1928年8 

月,在巴黎有15个国家签署了《非战公约》。宣布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 

的工具,承认必须通过和平方法解决各种争端与冲突。各个主要列强国家都 

参加了,苏联也加入了此公约,到1933年已有63个国家加入。但一些国家 

也提出了许多保留条件,如法国提出可以进行防御战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