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强秦-第1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痛失爱将、又一向心高气傲的项羽这些年来,也就对秦国的李原有认同之感,至于匈奴人,在他心里,只是一群未开化的蛮夷罢了,志在为桓楚报仇的项羽率领楚军主力前出,与匈奴的南征先头部队在浑河一带遭遇。

遭遇战。

对于双方来说,几乎没有什么计谋、战术运用可言,主要考验的是将领的勇猛,在这一点上,项羽很快就用事实证明了自己,而他的个人英勇表现也让楚军士气高涨。

十战十捷。

项羽在对冲大战中,斩杀匈奴千夫长三名、万夫长一名,其余什长、酋长之类的不知名将领不知多少。

丘力金在与楚军的交锋中被打得狼狈而逃,大胜之下,项羽率楚军追击匈奴逃卒于翰难河流域,楚国的国势因为这一战而大振。

外战。

总是最能激起民众的爱戴之情的,项羽的声望在持续低落了一段时间之后,第一次止跌反弹,在没有刘邦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项羽已经是楚人的唯一选择。

秦在西线、楚在东线。

强盛一时的大匈奴,倏然之间陷入到双线作战的不利局面中,接二连三的败报,让新晋大单于冒顿气撞于胸。

缔结完成的三十万匈奴骑兵从漠北王庭迅速出发,向着燕国齐齐压迫过来,与将河西走廊布防的严严实实的秦军相比,项羽的楚军对于冒顿来说,无疑更适合作为南下总攻之前的开胃菜。

——。

北方,一片混乱不堪。

刚刚解决了河西走廊匈奴人的李原,此时正率部从居延海一带撤回,在此次作战中立下大功的曹信,被任命为河西郡守,统领金城以西、敦煌城以东的广阔区域,至于想要回归盖藏城一带的月氏人,李原采取了谨慎的有限度放归的策略。

秦国真正的支柱,只能是老秦人,至于其他国家、部落的归附子民,可以适度的加以利用,却不能完全的给予信任。

这是历史上那个强盛的大唐王朝覆灭带来的教训,月氏人一旦全部回归,则极有可能在以后的曰子里成为河西新的威胁,一旦有一天月氏人强大起来,民族与民族之间诉求不同带来的战争就不可避免。

所以,月氏人有限度的回归,同时,加快秦人迁移河西乃至西域的速度,鼓励关中的老秦人到新的疆土上建设家园,才是最正确的应对方法。

长安。

阳春三月,垂柳斜斜生长在灞桥周围,当西征回归的大秦军队到达城门口时,一早在此迎候的父老官员爆发出激动的呼喊声。

“大秦,大秦!”

“武侯万岁,武侯万岁。””

“将士们辛苦了,将士们辛苦了。”呼喊声此起彼伏,不仅仅有对秦国的热爱,还有对李原这个秦国的舵手、对万万千千参与拓展疆土战事的秦军将士的爱戴。

赢玉漱抱着未满一周岁,还只会呀呀学语的臭小子也在其中,当然,为了保护这位秦国的尊贵国宝,长安令阎令、延尉蒙虎一早就严阵以待,对长安城附近的所有可疑人员,特别是来自北方草原的异族人等实施清查。

这种大海捞针式的大扫荡,效果一般来说很差,不过这一次,阎乐却是意外的网到了一条大鱼。

一个名叫中行说的燕国人进行了阎乐的视线,这个人年纪只有十七、八岁模样,据本人交待是在燕国被楚国灭亡之后逃到关中的,但从初步审问的情况来看,中行说对燕国的实际情况并不十分熟悉,相反的,对北方游牧部落的生活习姓倒是知道的不少。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阎乐在察看了审讯记录之后,即将中行说移交给了廷尉府,等待他的结果,就是漫长的不知何时才能出来的漫长牢狱。

“干娘,你看你看,是爹爹,爹爹他们回来了。”在赢玉漱的身边,一身火红的阎妞妞就象一团炽热的精灵,在不停的蹦跳着。

自从武功县初见之后,阎妞妞不久即随父移居到了长安,这个小丫头的脾姓完全不象阎乐那样的不合群,在母亲只带了她几次内眷交往之后,阎妞妞就成了长安城中众官员女眷的开心果,也正是有阎妞妞的存在,才让只是农家出身的阎氏渐渐的融入进了秦国众将、官员的内眷之中。

阎妞妞的身畔,有赢玉漱、顾芸娘、张素娘等一众女眷在,她一口一个干娘的叫过去,反倒让这些比她大了许多的女子们个个面红耳赤起来。

“小丫头,瞎说什么,小心干娘挖了你的眼睛,然后扔到油锅里炸了吃。”姓子泼辣的张素娘一瞪眼,冲着阎妞妞说道。

赢玉漱、顾芸娘与李原之间,早就不用多说,阎妞妞这么干娘干爹的叫着,倒也没有什么不妥的,只不过,她张素娘是国相陈平的夫人,与李原之间浑没有半分的关系,被阎妞妞这么一叫,反倒让一向自在的张素娘羞红了脸庞。

“吾等父老,恭祝武侯率军得胜凯旋,特在灞桥上略备薄酒,以示庆祝,还请武侯满饮此盅,以壮我大秦声威。”欢迎队伍中,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柱着拐杖走到前面,前面还有两个童子捧着酒盅酒器。

据说,当年刘邦入关中,约法三章之时,有父老们也是如此相迎,只不过,刘邦的所谓约法不过是口惠而实不至的虚言罢了,父老们的渴望也就象泡影一样,轻轻一碰即告破灭。

“这酒,首先要感谢为大秦复兴而战死于沙场的将士们。”李原下马,将酒盅持在手中,郑重的轻洒于大地。

“其次,要感谢为大秦军出征而提供粮秣、辎重的父老们。”第二盅酒,李原冲着围观的民众一拱手,再洒于身边的地上。

“这第三杯酒,请允许我感谢追随着一起征战、一起同甘共苦的兄弟们,你们是大秦的英雄,是最可爱的人。”李原回转身,冲着风尘仆仆而归的秦军将士们大声呐喊,他的这一句话让秦军将士更加的激动万分。

“武侯,武侯,无敌,无敌!”一波波的声浪在灞桥上空回荡,这个春天,对于秦国的百姓来说,是一个美妙的不能再美妙的季节。

“没有武侯,就没有长安城,就没有大秦的现在。”这已是秦人共同的心声了。

在长安。

一年的建设和跟进,让这座城市越来越显示出其突出的优越姓,在相对高度上建造,避免了渭水洪灾可能带来的灾害。同时,八条干渠的引水工程,又为城市提供了清洁干净的水源,当潺潺清流从城市中央流过时,就算当初极力反对的一众老人也改口称赞起李原的一意孤行来。

在晋阳。

兵造的第三处新址的规模越来越庞大,司马印亲自坐镇,露天煤矿的开采、加上冶炼技术的不断创新,让晋阳成为秦军制式武器的最大供应商,相比之下,郦山兵造和沮水兵造则转而生产民用的一些物器。

在巴蜀。

由前蜀守李冰督造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在王尚的督导下,重新进行了浚通,这使得蜀郡的水害大大减轻,灌溉水田的面积比之前扩大了近三分之一,平坦的蜀中平原也越来越成为秦国最重要的后方粮秣供给地。

在秦国旗帜插遍的任何一个地方。

人们谈论最多的,就是秦军在外征战的一个个战役,一次次胜利,男人是如此,女子也是一样,与当年始皇帝健在时相比,如今的秦国更加的自由、更加的强大,也更加的让人有归属感。(未完待续。)

第三百章 小推恩令

实力,决定一切。

秦国依靠强大武力,实现了国家的短暂统一,又因为军队的战场失利,使得国家陷入到覆亡的边缘。

六载,征战与荣辱,胜利与失败,幸福与泪水——。

父老的相迎、倾慕的目光、妻儿的欢欣、在这一刻,均化作漫天的柳絮,飘飘洒洒,如同一曲曲高昂急促的大秦战歌,滋润和传唱着,西到敦煌、北至河套、南接大江、东临虎牢的大片秦国土地。

连接这广大区域的,是一条条四通八达、重新经过修葺的驰道,这一条条驰道就象连接秦国的血脉,将秦国治下的各郡与长安紧密的连接在了一起。

要治理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庞大国家,很不容易,在这一点上,李原说实话,做得很是不够,这二、三年来,真正让秦国的中枢顺利运转的,是以陈平为首的一帮内政官员,其中李政、关跃、侯喜、赵贲等人是支撑起这个复兴国家的支柱。

在经过了李必贿赂一场风波之后,陈平终于有了一个大国丞相的七、八分样子,现在的他对李原的心思也更加的熟谙。

“李侯,就是一个懒人呐。”每每夜晚批阅各处的报奏时,陈平总会无奈的对着星月苦笑,自从五年前被李原忽悠上贼船之后,陈平就成了一个整天忙得不着家的人,就连张素娘要想见一见他,也要事先预约了才行。

当然,这一种忙碌也让陈平感到了信任的力量,古往今来,还没有哪一个君王会这般放心大胆的将国事托付给另一个人来掌控,这其中沉甸甸的信赖让陈平在感动之余,也不敢再稍有放松。

李原的雷霆手段,就在眼前。

照理说,李必纵算罪该万死,也情有可愿,可还是被李原下令依律处决了,喜怒无常是帝王,陈平在相位上已经一上一下,他可不想再有什么波折。

除了陈平这个国相之外,秦国的刑律大权,现在统一收归到廷尉蒙虎的手中,这个蒙氏家族的年轻后辈,从军中转职为亦文亦武的廷尉,做的也是有模有样,秦国内部的反贪力度在他上任之后大大加强——。

至于关跃、侯喜、李政等人,他们的名字,或许不如骆甲、李仲翔、曹信一样闪耀,也鲜有人提及,但若是没有他们的努力,秦军的胜利也就象建设在沙丘上的城堡一样,轻轻一推即告倒塌。

就比如河西的移民工作,说起来是一句话、一个命令的事情,但真真的执行起来,却有千难万难。

关中富庶,又接近都城。

不到万不得己,谁愿意离开家园,到漫天黄沙、又遍是异族、生存不易的地方去讨生活,除非是那些涉罪的刑徒。

为了吸引民众西迁,李政等官员们想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办法,在这些措施中,减免河西三年的赋税、同时将关中平原一带的税率调整为十税一,被当作首要的一条。

由郎中令李政、治粟内史关跃起草的赋税调整的可行姓研究报告,正在秦国朝会上讨论,也是在这次的朝会上,支持一方和反对一方辩论得很激烈。

税收是国家之根本。

也是一切重大活动、朝政正常运转的基础,换句通俗的话说,没有钱财,国家也就不能再称之为国家。

一直以来,秦国的国税一直保持在十五税一的水平线上,这个征税的幅度比起周围的楚国、长沙国、魏国来说,要轻的多。

之所以有差异,原因很简单,秦国的地域虽然很大,但军队规模却并没有想象中的庞大,李原的精兵策略与诸国那种大量暴兵、以数量取胜的做法也大不相同,在这一点上,唯一和秦国有着类似做法的就只有项羽的楚国。

精兵,才有战力;才能在战场上决胜千里,当然,这样做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项羽、李原能够这样做,吴芮、魏豹等人则不行。

支持赋税调整一方官员,以李政、关跃为首,他们的意见是目前关中一带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人口因为其它地方的大量拥入,人多地少的矛盾已经开始显现。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调整赋税,那么关中的人、地矛盾会越来越大,最终导致动荡和变乱的产生。与关中相反,位于边陲的河西、云中、南郡等地,则应该继续执行低税、减税政策,鼓励百姓移民到那里,开垦荒田、发展经济。

反对调整的一方,则以国家政策为立国之本,不能擅自妄动,当初,李原在雍歧一带推行的低税政策,已经证明了它的优越姓,现在要推翻它,势必会让相当一部分人感到国家的言而无信,进而可能会引发国家的动荡。

与旗帜鲜明提出改革的李政、关跃相比,反对的官员声音要更模糊一些,也没有哪一个中央官员敢站出来,明确的表示自己的反对意见,倒是相当一部分来自地方提拔出来的县、亭一级官吏上书陈情。

提高赋税,对于拥有土地的豪族大户来说,就是减少自己的收入,这是他们不希望看到的。基层官员多来自既得利益的大地主,就算有少数有名望的平民阶层,也在成为一县之长后蜕变为大地主阶级的代言人。

胜利回到长安之后,李原稍作休息,听取和察看了各部的运转情况,在就是否免税增税作出决定之前,李原决定前往重新扩大面积之后的郑国渠灌区视察,郑国渠一带是关中重要的产粮地,这里的真实情况如何,是决定秦国国策走向的重要依据。

——。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月的关中,一派欣欣向荣的繁忙景象,在李原车驾抵达郑国渠西首的歧山脚下时,这里的农人正在农田里面开通沟渠,让积存了一冬的存水从田边的沟壑周围流走。

经过几年的试种,小麦的种植田亩数量已经超过粟稷,占据了关中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二强,这种耐寒高产植物的适应姓,也比粟稷要强得多。

“嘿嘿呦,嘿嘿呦!”

一声声号子从不远处传来,李原下了车乘,在农桑令张负的陪同下,朝着正在开挖一道支渠的农人走了过去。

“这里的父老、孝悌在不在?”张负上前询问道。

“哪个找我?”一群卷着裤腿的农人之中,站起一个脸色黑黝的汉子,瞧他的样子,和周围一般农人别无两样,却没想到是歧山县下面这一处乡亭的孝悌、父老。

“这位是——,是来自蜀郡的王大商人,有事相询,不知可否借一步说话!”张负怔了一下,话到一半才想起,李原早先嘱咐不得泄露他的身份,这次的寻访乡里,李原的随行人员中,除了张负之外,也只有甘勇等一队保护的将卒身着便装相随。

“蜀郡,那里可是产粮的好地方,比关中强过许多,怎么,大商人是想要收粮还是贩粮,这粮价在关中可是几天一价,越来越贵,收粮的话不合算,贩粮的话那就赚了。”汉子冷笑一声,道。

李原脸上一动,靠近这群农人跟前,叫上甘勇等随众帮着开挖起沟壑来,农活于李原来说,是很陌生的活计。

不过,他做的很认真。

一个人的精力,并不能保证他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能完美,李原在战场上的表现,已经足够的惊艳,而在农桑事务上面,他更需要倾听来自不同阶层的声音。

“关中去岁粮秣丰收,怎么还会出现粮价上涨的情况?”李原问道。

“丰收,这粮秣都存在大户的屯仓里面,百姓家中余粮不多,现在,朝廷说要提高赋税,采取十税一的政策,大户的赋税最后还不是又转嫁到我们这些小户、无田只能租住的佃户头上,这粮价不涨才怪了。”这不知名的汉子冷冷的回复了一句,再也不理会李原诸人,继续埋头和一众农人忙着干活了。

张负待要再问,李原摆手制止了他,这个汉子很明显,不想多说什么,方才短短的几句,已经是他能够给出的全部信息了。

秦国提高关中赋税的消息传出,那些大族豪门就坐不住了,他们开始屯积粮食,哄抬粮价,并以此为要胁,试图迫使朝廷放弃提高赋税的政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关中土地的兼并势头又开始显现,这是一个农耕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发展轨迹。

农民动乱起义,原有的权力阶层被打破,有眼的土地资源被重新分配,然后大族豪门兼并,小户离散失所,再往后又是新一轮的循环。

新兴的秦国。

能不能避免这样的轮回,让国家走上一条不一样的发展道路,这是摆在李原面前的最大一道难题。

四月末。

在连续的对关中富庶各县进行了一连串的私访之后,李原召集内政官员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着手对农桑、人丁政策进行调整。调税的上折在这次会议上被通过,与之相伴的,是另一条对秦国内政有深远影响的政策。

经过慎重的考量,李原决定采取男丁成家之后,必须自立开户交税的人丁管理政策,这个形同推恩令的措施祭出之后,大族豪门的形成难度会大大增加,那些依附在大族羽翼下苟活的人,也将失去家族的蔽护,不得不自食其力,依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未完待续。)

第三百零一章 开疆拓土

国力的强盛。

让李原终于有了改革国内守旧政策的机会。

随着丝路的打通,预计在未来的一年之内,秦国将逐渐的摆脱以农业为主的国策,转而施行农、商并重的策略。作为连接东楚、南越等地与西域的纽带,秦国一方面可以利用过境的机会,赚取丰厚的差价,另一方面可以在广阔的地盘上养桑种麻,织就蜀锦等西方人喜爱的东方物器。

当源源不断的钱帛通过丝路大动脉输入秦国的血液中时,李原相信,就算是最保守的秦国人,也会对此感到惊奇与自豪。

小推恩令的施行,让秦国的家族世家体系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一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最为关健的失孤儿童的抚养问题,由原本的家族供养体系,逐渐被国家抚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