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覆国之爱-第1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恬跪伏于地,“陛下,如今只得如此,方能平息北骁国的怒火。请陛下割爱。”
  文康正要发火,大喘了几口气,强迫自己平静下来,缓缓道:“太傅,昭华入宫以来,受尽欺侮,你是极少数敢于怜惜他的人,一直视他为弟子般悉心教导,如今,居然提出如此建议,实在令朕难以相信。”
  “陛下……”
  “朕对昭华是怎样的心思,太傅也明白,所以去年这个时候,您还愿意成全,劝昭华辅佐朕建功立业。现在,他正在危难之际,你不救他反而落井下石欲置他于死地,其心可安?”
  “陛下,臣是对昭华有怜惜之意,可是对国家更有忠爱之心。”何恬抬头看他,眼里是不容置疑的坚决,“如今的情势,北骁国定要昭华偿命,否则一场刀兵之灾在所难免,臣不能看着国家在错误的时间发动一场错误的战争,一旦我国与北骁开战,胜负且不论,只这元气大伤数年都补不回来。所以臣只得弃私情取公义,恳请陛下割爱。”
  “朕明白太傅一心为公。”文康点点头,眼里也是不容置疑的坚决,“朕意已决,不会把昭华交出去。太傅不必多说。”
  
  次日,皇帝在朝上颁下虎符,命大将军公孙昌领率兵前往郴州守护国门。公孙昌极为不满,可是皇帝既然下令,不能违抗,北骁国已经出兵,身为大将军,不能不保卫自己的国家。所以,一个月之内集结了十万大军,一路开往彬州。
  文康亲送大军出城,才放下心来。
  寝宫内,昭华非常认真地看着桌上的沙盘,看得非常入神非常认真。
  “你看出什么来了?”
  昭华一惊,抬头一看是皇帝回来了,道:“我在看大将军出兵路线。”
  “有什么不妥?”
  “公孙大将军素来用兵入神,在列国享有盛名,他领兵自是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军队。”
  “怎么了?”
  “人少了些。打仗关乎国家存亡,不可不慎,不打则已,一打就要倾尽全力,所以,臣以为若要取胜应该动用举国之兵。”
  “这怎么可以?”文康拒绝。“举国之兵交给一人,不好。”
  帝王多疑,全国之兵交给带兵的将军,等于把自己的性命和江山也交给对方,一般情况下都不会那么做。
  所以,昭华也没说什么。
  
  战况从前方传来,公孙昌率齐军与北骁军在荆门关展开大战,果然公孙昌不愧名将称号,一举击败北骁国大军,并乘胜追击,扩大战果,连连攻克北骁国五座城池。捷报传来,齐国上下一片欢欣鼓舞。
  唯一忧虑不乐的是何恬太傅,廷尉不解地问他:“我军胜了,太傅为何反而忧虑?”
  “我军这一胜,隐患更大。”
  “为何?”
  “本来齐国与北骁两国实力相当,北骁还略胜一筹,一旦开战谁也讨不了好去,战争拖得愈久愈是消耗国力。北骁国失去五座城池岂肯甘休,肯定还会加兵继续与我拼斗,而我国已得城池,又怎么肯把已经吃到嘴的好处再吐出来,所以这仗还会打下去。”
  一旁的纪淳风听了直点头:“太傅说得也有道理。我们一起见皇上说明厉害。”
  几位重臣再次求皇帝召见,陈述意见。
  文康有些不解:“我军胜了,为何还要求和?该求和的是他们才是。”
  何恬示意纪淳风奏报。
  纪淳风上前启奏:“陛下,打仗是消耗极大的事。俗话说大军未动粮草先行。这粮草筹备和运输都是大难题,十万大军所食,再加上战马草料,一天所耗就是巨万,每个士兵所需得要三个民夫来运,差不多用三十万民夫,再加上民夫所需口粮,这些消耗不得了。用了如此多的民夫,若不及早结束战争,来年必然影响春耕,田地无人耕种更会影响下一年的食用。另外开挖豹尾河所用已经用了民夫数万,粮食银钱消耗巨大。臣为司农大夫掌全国财政,想尽法子,实在难以筹措钱粮。”
  
  文康听他详细算了一笔帐,确实难处很多。想了又想,道:“朕也不是好战之人,只要北骁国吃了这个亏后老实撤兵,朕也不追究。既然如此,朕就准许他们议和。”
  何恬说:“陛下,既然肯议和,最好得拿出诚意,那昭华是不是……”
  还没说完,文康不高兴地打断:“太傅这是什么话,如果打了胜仗,到头来我们还得照他们的要求把人交出去,那么国家威严何在,前方的将士不是白白牺牲?”
  
  何恬劝不动皇帝,只得奉命再次出使。
  不出所料,北骁国要求齐国交出凶手,退还占领的五座城池,把这条件带回国内,许多大臣表示反对。
  “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夺得城池土地,又白白还给人家,那我们不是白牺牲了,对得起那些为国牺牲的将士们吗?”屈无瑕的话说出大多数大臣们的心声,许多人纷纷附合。
  退了朝,何恬愁眉紧锁:“我所料不错,这场仗一旦开打不能善了,朝中大臣短视,贪恋已得的好处,吞了对方五座城池,不舍得再吐出来。可是不把城池还给人家,北骁国怎么可能议和,只怕还会继续增兵。这怎么得了。”
  纪淳风等人看他愁得叹气顿足,也没法子可想。
 
作者有话要说:有的读者觉得小华心软,有的觉得他心硬,可能是有人看到他心里的矛盾,而有人看到他的行为。
婴儿的死使小康由大喜到大悲,小华也被他感染,怜悯内疚下心软。个人恩怨可以消,但是国家恩怨还得继续。
所以小华一边纠结着,一边按原计划把小康往套里引。
不管小华心里怎么纠结,该干的事他一样没少干。

他到底是心软?还是心硬捏?


今天在外面奔波一天,要累死了……留言晚点看……




第122章以退为进

  武邑关,依山而立,地形险要,北骁国军队驻在此处。主帅营帐内,秦福对着地图凝神思索,他是摄政丞相的义子,这次带了十万人马陈兵边界示威,逼齐国交出凶手,本以为齐国不会轻易开战,必会乖乖把人交出,不料齐皇不肯,还派出大军迎战。
  
  齐国大将军公孙昌亲率十万大军把他打了个措手不及,非但没要到人,还失去了五座城池,身为将领不能为国家讨回尊严,已经是大大不忠,如今连国土都保不住,还有什么面目立于世上,所以秦福立即修书送到国内,要求再派援兵,预计很快就会有援军赶来。
  “报将军,营外有人求见,说是他有办法打败齐军。”守门的卫兵进帐禀报。
  秦福将信将疑,反正目前也没有打败公孙昌的办法,不妨听听这人有什么高招。
  “让他进来。”
  一会儿,一个人被带了进来,那人摘下头上戴的笠帽,恭敬行礼:“见过秦将军。”
  秦福见那人俊眼修眉,身穿普通平民穿的粗衣布服,却掩不住的英姿勃发。不禁对这人有些好感,问:“你是何人?”
  “在下凤逸,是原燕国太子的侍读。”
  “哦,昭华太子听说过,他身边的侍卫统领容乾听说是青云派的第一高手,也听说过,可是侍读却没听说过。”秦福点头为礼。
  
  “秦将军没有听说过凤逸很正常,为臣者要甘当绿叶辅佐君主,才是为臣之道。”
  “凤公子说有办法破公孙昌的大军,可是真的?”秦福不再废话,直入正题。
  “正是。”凤逸也直入正题,“我知道骁齐山有一条小道很隐秘,可以交通两国。经这条小道,将军的士兵们可以直插彬州侧后方。”
  “这话当真?”秦福听了,目光炯炯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是真的,这条道在下曾加走过。”凤逸很自信地说,“非常狭窄险要,可是却可以绕过荆门关,直插彬州,缩短行军时间。”
  “有多窄?”
  “仅可容一人通过。”
  秦福想了想,有了主意。“凤公子来此赐教,想要什么报酬?”
  凤逸一笑:“将军真是爽快人,凤逸也不拐弯抹角,直说了吧,在下憎恨齐国,想看他倒霉,这就是我来的目的,不敢希求报酬,既然将军提出,在下推托倒显得矫情了。如果将军真想要报酬,那么凤逸日后有求到将军的地方,请将军行个方便。”
  秦福点头答应。
  
  凤逸告辞离去,回去彬州化妆潜伏起来,每天都扮成一卖瓜老汉到城门处探听消息。这一日,忽见大批齐兵以及难民涌入彬州,问了相熟的城门官,原来是彬州的门户荆门关失守,败兵和难民都撤向后方。
  凤逸微微冷笑,对身边的弟兄说:“彬州失守只是时间问题了,我们现在就回济州去,该把主子接出来了。”
  等凤逸一群人潜回济州的时候,差不多也是公孙昌的战报上达御前的时候。文康看到彬州失守的消息,半天说不出话来,回过神来,命人急召重臣入宫商议。昭华上前为他更换朝服,再次提起先前的建议:“陛下,打仗关系到两国存亡,应该用尽全力才是。”
  文康点点头,御正殿接见重臣,通告了战况,照例是先听听臣子们的意见。
  
  重臣们得知北骁国增派了援兵,全力攻打荆门关,同时,一支奇军不知怎么突然绕过荆门关,出现在彬州侧后方,齐军不防备的情况下遭遇强敌,虽然顽强抵抗,仍然城池失陷敌手,过了彬州,就是都城的门户保平关,如果此处不保,很快,北骁的军队将打到国都城下。
  大臣们都意识到情况紧急,纷纷各抒己见,文康坐在御座上一言不发,待大家把意见发表得差不多了,才开了口。
  “这场仗既然打了,就要打出我齐国的国威,打出个结果来。否则的话先前灭掉的那些国家以为我国实力衰退,都会蠢蠢欲动,企图复辟。到那个时候,社稷有危江山不保。”
  皇帝开口做了最后的决定,“事关国家生死存亡,势必要倾尽全力,所以,朕打算下令命驻在燕国的十万大军撤出燕国,开赴保平关前线。”
  有大臣觉得不妥,可是除此之外,又没有别的精兵可以调动,所以闭嘴不言。
  
  廷尉提出异议:“陛下,撤出驻扎燕国的十万大军,若是燕国有异动怎么办?”
  丞相袁子益反对:“陛下对燕国软硬兼施,早已震服他们。这几年燕国一直恭顺,怎么会有异动,再说燕国现在无主,它有异动有什么可怕,别忘了,他们的国主现在在咱们手里。”
  廷尉还想说什么。袁子益又说:“如果不把驻在燕国的大军撤出,那么还有其他地方的兵可调么?”
  除了公孙昌正在统领的十万精兵,和驻在燕国的十万强兵,另外一支强兵就是护卫国都的禁卫军大营,这几万兵马无论如何不能动用的。其它驻在各地的散兵分别守卫齐国与东林,西楚国的边境线,这些人马也不能动。
  算来算去,只有驻在燕国的大军可以动。不大同意这个方案的大臣们算算帐,都闭了嘴。
  纪淳风眼珠一转,道:“陛下,把十万大军从燕国撤出也可以,可是军队所需粮草不是小数,不如命燕国出民夫出粮草支持。”
  廷尉等几位大臣一听,都会心一笑,文康听了,明白他的用意,想了想点头同意。
  回到寝殿把这事告诉昭华,看他的反应。
  昭华压住心里的恼怒和不安,神情很平静,道:“齐国为上国,燕国为属地,本该全力支持上国。”
  文康满意地点头,心里松了口气。
  
  燕国国都燕城的城墙上,一个中年文士望着城下齐国士兵整齐的列队而出。
  “杨相爷,岳军师来了。”手下的侍者禀报。
  那人正是燕国危难时担任丞相的杨蠡,自从太子被押到齐国后,他担起了守国重任,苦于没有帮手,岳青槐受昭华委派来协助强兵之事,两人合作颇为默契。
  岳青槐还是一副子不修边幅的样子,秋天了还摇着一把破蒲扇,道:“杨相爷在这里看风景好一阵了,很得很爽吗?”
  “很爽很爽。”杨蠡哈哈一笑,又敛了笑容道:“这些齐国军队驻在我国都城,如同一块巨石压在我心,无一日不使我寝食不安,如今巨石搬开,总算松了口气,看墙根的杂草都觉得可爱宜人,如果能看到太子车驾归来,就更加爽了。”
  岳青槐也收敛了玩世不恭的样子,严肃道:“现在该是想法子把太子接回来的时候了,没有太子,我们无法举事,这事非同小可,杨相爷是不是亲自到齐国去一趟?”
  杨蠡想了想摇头道:“不必。齐国十万大军驻在我国,都靠我国供应粮草,他们一直需索无度,如今撤出,我怕他们会趁机再捞一笔,如此搜刮,恐怕会激起民变,再生变敌。到时候怕有人借机生变需要驻军为由,又留下部分兵马在这里。
  所以我还是留在这里,把太子交付的这个家看好了。至于那边,我派容乾过去。那边有屈老大谋划,应该可以成事。”
  “但愿事情能顺利。”
  “待齐军撤完,我会以治安稽盗为名,征壮丁成立乡团,这练兵之事就得麻烦军师了。”
  “这是当然。”岳青槐又问:“齐国要我们出粮草出壮丁,你打算怎么办?”
  “自然是全力支持了。”
  “把粮草和壮丁给人家,你要我拿什么练兵?”岳青槐很不高兴的质问。
  “不把粮草和壮丁送过去,只怕得把棺材送过去给太子收尸了。”杨蠡长叹一声。
  “原来他们是存心试探。”岳青槐很快就明白了,“齐国如此贪婪,需索无度,何时是个头,真是一点余地都不留。”
  “练兵的事请军师尽量克服困难。军师是太子特意请来的,必有过人本事,我燕国如何尽快秘密练出军队全靠军师大才。”杨蠡慷慨送上免费高帽,岳青槐只得受了。
  
  丞相一声令下,燕国的司农大夫忙前忙后筹备粮草,征集壮丁。燕国人眼看着刚收入仓中的粮食又被齐国人抢走,恨得咬牙切齿。
  杨蠡百般抚慰民心,要大家忍耐,命令各处官员务必妥善处理百姓的怨气,暂时不要与齐国人产生冲突。
  
  齐国皇宫内,文康看了奏报,喜形于色,对大臣们说:“杨蠡已经筹措了万石粮谷,五千民夫送了过来。”
  “哼。”纪淳风冷笑一声,“跟他的主子一样狡猾不安好心。”
  文康反驳:“人家不为我国效力时,你们说他有异心不安份,如今他倾尽全力支持,你又说他狡猾不安好心,你们倒底想怎么样?难怪他说他怎么做都会被人挑错,做人可真是难了。”
  纪淳风道:“这正是反常之处,如果他敷衍推诿或是奏明本国有难处,想法子留下粮食,倒是正常的。现在他如此反常,更说明他们不怀好意。南人素来阴柔,陛下不可不妨。”
  “如果他敷衍推诿,你们再治他一个不忠之罪,是吧?”文康也不高兴了:“朕一心图霸成就大业,正需招揽各方人才,你们这样的态度,动不动就怀疑别人有二心,各国贤士谁敢来?”
  纪淳风无话可说,只得退出,对廷尉连连冷笑:“瞧瞧,厉害,真是厉害。”
  廷尉摸不着头脑,问:“燕国不是乖乖地把粮草壮丁送来了吗?正说明他们已经臣服我国,不敢有异心。”
  纪淳风失望地看他:“那人用身体边惑了皇上,如今又用粮草和壮丁哄得大臣们也放松警惕,倒真是高手。我齐国真是危险了。”
  
  十万齐国援军开到保平关,公孙昌集中兵力,把彬州夺了回来,紧张的局势缓和下来。消息传到齐国都城,君臣上下都松了口气。
  天气开始转冷,两国都筹备过冬事宜,暂时没有继续用兵。公孙昌十分谨慎,并不放心看似臣服的燕国,夺回彬州后,又将三万大军遣回,驻守齐燕边境的三关,以震慑燕国。
  
  这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比往年下得更大,铺天盖地,到处一片银白。
  皇宫御苑已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处处玉蕊银花,衬着鲜红的宫墙更加艳丽夺目。
  一入冬,天气转冷,昭华双腿又犯毛病,膝盖疼得站不起来,只得靠轮椅活动。
  倚着雕花窗,默然看着窗外雪花飞扬,檐下冰凌倒挂,呼吸一口清冷的空气,淡淡的梅花香气沁入肺腑,让人精神为之一振。意识到这是在齐宫过的第三个生日,忆起入齐宫以来种种往事,百感交集,说不出的滋味在胸口萦绕,酸涩又怅然。
  正恍惚间,忽然有人从身后抱住他:“在想什么?”
  昭华没有回头,只说:“没什么,只是忽然想到人死之后,是不是也如这片大地白茫茫真干净,什么也落不下。”
  文康蹲下身子面对着他,道:“怎么忽然想到死?”
  “人总是要死的,包括你我。”
  “如果到了那一天,我希望我死在你前头。”
  “为什么?”
  文康不答,也许昭华永远不会知道,他在他心中是什么位置。如果昭华先死了,他不知道自己该怎么继续以后的日子,他承认自己承担压力的能力远不如昭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