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菩萨五十五位中,地前菩萨十信之位,信得过自己,可以说已在凡夫里头跳出一层,但还未入道。
指月录卷十二,夹山悟道因缘:
当年道吾、云岩与船子德诚三人,离开师父药山,各自开山当大和尚,唯独船子德诚帮人筏船,不当大禅师。不过他对两人说:“他日后,知我所止之处,若遇灵利上座主,指一人来,或堪雕琢,将授生平所得,以报先师之恩。”
那时的夹山,已经是一位大法师,道吾来接引他,故意在下面听经。有个出家人提出问题问夹山,“如何是法身?”夹山答:“法身无相。” “如何是法眼?”夹山答:“法眼无瑕。”回答得很好,可是后面有个和尚噗哧一笑,这个和尚就是道吾。夹山很谦虚地下座问那个和尚:“某甲适来只对者僧说,必有不是,致令上座失笑,望上座不吝慈悲。”道吾和尚说:“和尚一等是出世,未有师在。”也就是说,你错倒没错,就是没好老师教过。夹山又追问:“某甲什处不是,望为说破。”吾曰:“某甲终不说,请和尚却往华亭船子处去。”也就是说,我不说破,你自己去找船子德诚和尚。夹山理是对了,但是并没有证到。于是便请教道吾说:“此人如何?”道吾说:“此人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和尚若去,须易服而往。”夹山当时架子大得很,声望很高,排场很大,所以道吾禅师告诉他,这样去怎么行?你规规矩矩去见他,把你的声望、地位都拿掉,尤其不能摆大法师的架子。注意!此处就是见地、修证、行愿。于是“山乃散众束装,直造华亭。”船子德诚才见,便问:“大德住什么寺?”山曰:“寺即不住,住即不似。”佛法本来无住,无相的,如住在一们境界,当然不是道了。
师曰:“不似个什么?”山曰:“不是目前法”师曰:“什处学得来?”你这些滑头话,是从哪里学来的?
山曰:“非耳目之所到。”等于反击老和尚,你不要认为高明,也许你还不懂我呢!
师曰:“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
这句话后来成了名言,意识是说,一个人讲那样肯定的话下去,就是笨蛋了,等于一个木桩打了下去,所有的牛、马的绳子,都栓在上面了。换句话说,你那还是执著了法,你不要在口头上玩花样。这话一讲,夹山愣住了。
师又问:“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
文字真美,不是后来的人编的,他们的学问都很好,这是在讲功夫,当我们用功时,那个念头空了一点,说空了嘛,它还在,说在嘛,又觉得坐得满好。“绝妙相关你我他”,“多少游丝羁不住,卷帘人在画图中。”
夹山被他东一拨,西一拨,到达那个境界,站在那里不动了。船子德诚说,像钓鱼一样,放那么长的线下去,现在就差那么一点点了。也就是说,你下了这么多的功夫,你想悟道,现在差不多了,你怎么不说话?
“山拟开口,被师一桡,打落水中,山才上船”,夹山正准备开口,想说佛经上说如何……。一语未出,碰的一声,被船子和尚用桨打落水中去了。人一掉下水里,会拼命往有亮光的地方钻,夹山可能懂水性,不向亮处沉,冒上来了,头刚一冒上来,“师又曰:道!道!山拟开口,师又打。山豁然大悟,乃点头三下。”
试想一个人一肚子学问,站在他旁边,跟他对答,突然啪嗒把他打到水中,等他挣扎了半天冒上来,这一下学问到哪里去了?早到九霄云外去了,什么妄念都清净了,船子德诚禅师,就用这个办法对付他。
佛学三藏十二部,唯识、真如、般若,夹山禅师道理什么都会,都清楚得很,非要把他这些都打掉,打到水里去了,连呼吸也来不及,思想也来不及,等他冒上头来,你说!你说!他要讲般若啊!船子德诚禅师又把他打下去了,再冒上来时,他说不出来了,这下悟了。悟了以后,怕师父再打他,来不及说,赶快点头三下,表示我懂了,你别再打我了。
师曰:“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像钓鱼一样,把丝线放下去,这根丝从君弄,等于我们打坐、做功夫,炼气功也好,念佛也好,空也好,“不犯清波意自殊”,你怕什么妄念,妄念来不相干啊!不去理它,不是很好吗?我在念佛,也晓得妄念的存在,那个妄念碰不掉这个佛,不用怕。如果怕的话,那是所谓的颠倒嘛!既然是凡夫,当然有妄念,但何必怕他、理他呢!妄念会慢慢下去的,习气会慢慢没有的。
夹山于是说:“抛纶掷钓,师意如何?”
假如不要钓鱼竿和丝线,都丢掉,又如何呢?刚才船子德诚禅师,告诉他用功的方法,还有一条钓丝在哪里。
师曰:“丝悬绿水,浮定有无之意。”
丢掉满好的,你说空也不对,有也不是。非空非有,任运自在。丝在水面飘浮,业力习气都转薄了。
夹山禅师懂了。
曰:“语带玄而无路,舌头谈而不谈。”你说了等于没说,即空即有,即有即空。
船子德诚高兴了,说:“钓尽江波,金鳞始遇。”山乃掩耳。
我在这里几十年,天天驾渡船,想渡个人,一直没有人给我渡,今天总算钓到大鱼了。师父捧的话,夹山不听,蒙起耳朵。
师曰:“如是,如是。”遂嘱曰:“汝向去直须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
妙极了的双关语。因为夹山禅师名气太大,所以吩咐他,此去要隐姓埋名,躲起来,不要让人知道。接着说,心境完全住在空里头也不对。
“吾三十年在药山,只明斯事,汝今已得。他后莫住城隍聚落,但向深山里钁头边。觅取一个半个接续,无令断绝。山乃辞行,频频回顾。”
夹山禅师背个包袱,大概身上的水还没有干,走两步就回头看看,一方面舍不得师父;一方面心中想:难道佛法就是这样的啊?贪瞋痴慢“疑”嘛!船子德诚禅师站在船头一看,就大声叫他:“和尚!”夹山禅师回过头来。
“师竖起桡子曰:汝将谓别有?乃覆船入水而逝。”
你认为我还有秘密不传给你啊?你看,自己把船给翻了,下水去了,表示无其他。佛法就是这样,自己死给他看,坚定徒弟的信心。其实他死不了,不知跑到哪里去玩了。
这一段讲见地,如何修持,如何行愿,都有了。
看禅宗的书,语文学识底子要够,否则会看不懂。
第十三讲
内容提要
思想念头的流动
三际托空与现在心
四料简与火候
军事艺术和禅
夹山度洛浦
宗镜录悟道十问
洛浦三关
说临济
说曹洞
我们的课程正讲到中国禅宗部分,禅宗的中心,五家宗派,但是大家要注意啊!我们研究这个课程的时候,不是拿我们自己的思想观念去看禅宗,而是要把所讲的事情,回转到自己的心地修养上,去做修持的功夫,去体会。假使光是听热闹,等于国内内外流行的禅学一样,不谈修持,不谈求证,只是把这一套学理故事,做一番客观的评论,那就是一般禅学的路线,但是我们的重点是摆在求证上。
上次提到禅宗以前,我曾告诉大家,不妨走从前古人的路线,用观心法门,观察自己,以现在的观念而言,就是检查自己的心理状态。
我们的心理状态,所有的思想、感觉可以归纳成三个阶段,那三段时间的分类:过去、现在、未来。古人称前际、中际、后际。
这一个法门,不一定要盘腿。静下来时,观察自己的思想,会发现一团纷乱。我们的心理状态,一部分属思想方面;一部分属感觉方面,像背酸、腿痛等等;还有一部分属情绪方面,觉得很闷、很烦。总而言之,这些都归纳到心理状态,叫做一念。
然后,我们再观察自己的念头,前一个思想过去了,没有了,就像话讲过了,我们也听过了,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成为过去,一分一秒都不曾停留。我们不要担心,它不会留下来长到心里去的。换言之,念头本身停不住,永远在流动。像一股流水一样,永远不断地在流。它是一个浪头连一个浪头,很紧密地接上来。如果再仔细加以分析,它像是一粒粒水分子,密切连成一条河流。实际上,前面一个浪头过去了。它早就流走了,后面的还未接上来。这时候,假如我们把它从中截断,不让后面的浪头上来。中间就没有水了,心理状态也像这个一样。
又比如我们看到这个电灯永远在亮,实际上,我们把开关打开后,第一个电子的作用上来,马上放射,很快就没有了,后面电的功能不断地接上来,我们就一直都看到亮光,事实上它是生灭的,所以看到日光灯有闪动,也就是因为这个道理。
我们的心理状态,也是这样在生灭,只是我们自己不觉得,以为自己不停地在想。实际上,我们的思想、感觉,没有一个念头是连着的,每一个念头都是单独跳动的。比如我们在这里做个检查,早晨刚一醒来,第一个念头是——自己在想什么?到现在还是早晨的那个念头吗?绝对不是,它不会一直停留在心中,早跑掉了。所以念头用不着去空它,太费事了,它本来是空的,一般人听了佛学,一上座就求空,用自己的意识去构想一个空,这是头上安头,是多余的。
不过,现在的问题是,念头流走还容易懂,可是后面第二个念头怎么来的?它的来源找不出来,这是一个值得参究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并没有想它。而它自己会来?尤其是打坐的人,本来想清净,偏偏念头来了,有些念头平时根本想都不会想的,只要一打坐,几年前的事,都想起来了。
比如有则笑话:一个老太婆打坐,下座以后,告诉别人:嘿!打坐真有用,十几年前,某人向我借一块钱,一直没有还我,打坐时,倒想起来了。这可不是笑话,它说明一个事实,心里越宁静,所有的东西都自然在脑中浮现了。怎么来的?这是很重大的问题。假如前一个念头过了,后面的念头不接上,中间不就空了吗?这个念头怎么来的?那个去找的,又是一个念头。不要去引动它,也不要寻找它,不要怕它来,它虽然来了,但也一定会过去。只是这里头有一个东西,那个知道自己念头跑过去了,知道念头又来了,那个东西没有动过,要找的是那一个。那个就是心经上讲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的“照”,永远在照。这个照字用得非常好,等于电灯一开,灯光就把我们照住了。
大家因为不明白这个理,所以专门在乱跑的念头上想办法,想把它截断。其实看到念头,照到念头的那个,并没有动,也不需要截断念头。我们明白有一个主人家,看到这些杂乱念头,这是我们本有的功能,这个功能永远静静地在那里,久而久之,这些连绵不断的妄念不会来了。等于客人来家里,主人并没有说:“你出去”,也没说“请进来”,不拒不迎,妄念自然跑了,这是最初步。能够随时在这个里头,慢慢观心,观察烦恼习气。只要一观察,烦恼习气就没有了。只要照住它,它就空了。这个道理要特别注意。
有人问:寂静的心境保持了两三天以后,身心没什么变化,这时问题来了;心里会觉得很无聊、很落寞;有时想,这不是枯禅吧?现在的心境与枯木有何分别?同无记、无念,又有何分别?
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第一,觉得自己是三际托空,但心境却很无聊,这不是还有一念吗?可见三际没有托空。第二,又觉得是无念,其实念头多得很,岂止三际,至少也有五六际。这是用功吃紧,身心发出了一种无聊的感觉。所以佛说修行要像弹琴一样,你太用心了、太吃紧了,就像琴弦绞得太紧,难受了。话句话说,有些学佛学道的人,一下子勇猛精进起来,就想马上有所成就,这时马上量他的血压看看,一定很高,因为神经紧张的缘故。
注意!刚刚有人提出的问题,不是三际托空,真到了三际托空,前念过去了,后念没来,中间当体即空,其实根本没有中间念头。所以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际都是不可得,不是说没有,是把握不住。未来还没来,你能够把握明天脑子里想些什么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我们刚说一个现在,就已经成为过去了。
金刚经告诉我们的是不可得,不是告诉我们过去心空,现在心空,未来心空。也没有说:过去心没有,现在心没有,未来心没有。古人的翻译是很慎重的,如真有一个三际托空,也是无法把握住它的。为什么?能把握住三际托空境界的,就是现在心,懂得现在心不可得,就没事了。此其一。
第二,真到了三际托空,身体不存在了,与虚空合一,那真是消遥自在,不得了的自在。学佛是为了学解脱自在,可惜现在学佛学道的,搞得既不逍遥,又不自在,更不解脱,何其苦哉!结果反而是被那个东西,把自己绑了起来,这个道理要注意,要弄清楚。
次提到临济禅师的四料简,谈人与境的相互配合。举凡做功夫,不管道家、密宗,或佛教任何宗派,都离不开一个东西,那就是什么构成了生理与心理。做功夫时,不是生理发生感觉,就是心理产生思想问题,这都是妄念。因为做功夫才有它,不做功夫就没有,所以那些都是境。但谁在做功夫呢?是我在做功夫,我就是人。人与境两个问题教理上,称作相,就是现象。那么什么使我这个人坐在这儿?性。性相两门。就是我本身知道坐在这儿,我知道正在用功,所以人境两方面都在转来转去。
因此临济提出四料简,一方面教育人,一方面叫我们做功夫要注意: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两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这四样需要适当的调配和选择,道家称火候,像煮饭一样。火大了关小一点,不然会烧焦;火太小了,又煮不熟,都得自己作调配,所以称“料简”。这一切别人都帮不上忙,什么明师一概帮不上,就是佛坐在你面前,也没办法,否则佛的公子,以及佛的弟弟阿难,也不需要修行了。人只有自救、自度,任何人救不了你,所以料简是要我们自己调配的意思。
禅宗这个方法是最了不起的,包括了显、密二教的方法。
有三样东西与禅是不可分的:第一是军事,古代的名将都有一点禅的味道。名将天生就是天才,打仗时,四面被敌人围住了,只有死路一条,而在这时,如何动一个脑筋,灵光一现,反败为胜,这是禅。如果说这时想想诸家兵法,都没有用,不论哪一个兵法都救不了。第二个与禅不可分的,是真正的诗人,好句子作出来,连自己都不知道这些好句子是如何写出来。第三是艺术家的好作品,这也近于禅。所以唐末,五代时,禅宗偏重于中国文化,尤其是文学性,动不动就用诗表达。其实他们不是在作诗,而是自然的从本性中流露。当人的本性达到最空灵、至善、至美的时候,美感自然流露出来了,所以文学境界也就高了。这并不是刻意学的,而是自然的。所以写文章是没有章法的,爱说什么就说什么,慢慢写熟就好了。但临济以下,中国的禅,看它是文学,却处处是功夫,实在是很难看得懂的。
现在回转来讲夹山,他自船子德诚禅师那里悟道了以后,到哪里去了?船子德诚禅师告诉他: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这两句话包括得非常多,做功夫方面,“藏身处没踪迹”,指身体的感觉没有了,心理上的杂念也没有了,三际托空,一点影子都没有了。但是,空的境界不能住久,住久了,人就懒了。所以,在修证上可以,行愿上则不可,按菩萨戒来说是犯戒的。耽著禅那,不起慈悲,不做救人救世的事,是犯菩萨戒的。所以“没踪迹处莫藏身”,未有久住而不行者,不能永远在山里头做自了汉,要出来做功德,做救苦救难的事。所以船子德诚叫夹山“藏身处没踪迹”,先去住茅蓬,隐起来,不要让人知道,等功夫到家以后,“没踪迹处莫藏身”。
后来,夹山禅师开堂说法,指月录卷十七:
夹山禅师有一个弟子叫洛浦,原来是临济的弟子,聪明能干,学问也好,佛教的经典都通达,而且戒律守得很严,当初是临济的侍者。临济对这个弟子很得意,常赞叹说:“此临济门下一只箭,谁敢当锋?”这一鼓励,洛浦认为自己开悟了,后来临济一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