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宇宙和生命-第4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定静,由天眼转为慧眼,就能无执、无着、无你、无我,进入佛教所谓空的境界。

  之后,他又在旅行之中感觉到天地的无限能力,发现空并非终极的境界,接近中国儒家思想。

  最后,在修道的深层体会中,他发现,如果不执着于「空」和「生」,就能感知还有超越而有恩情的上帝,但人却不能借着修道接近上帝,是上帝主动「启示」人

  马斯洛(Abraham H。Maslow,1908…1970)是众所周知的人本心理学创始人,但他晚年的思想发展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马斯洛去世后30年来心理学的发展,特别是随着超个人心理学与后现代思潮的兴起,马斯洛晚年的思想日益显露出其前瞻性、原创性和深远的影响力。

  一、马斯洛与超个人心理学的诞生

  马斯洛早在1950年代就越来越对东方文化感兴趣。特别是1959年以后,他越来越多地涉及东方的观点。①对东方文化的研究促使马斯洛反思他自己已经创建的人性观,结合他对自我实现的人的精神生活与行为方式的深入研究,他发现人类天性中还有一种固有的精神维度,那就是作为最高需要层次的精神的自我实现或超越的自我实现。于是马斯洛便将人本心理学视为心理学发展的一个过渡性的阶段,它应该被一种更高阶段的心理学所代替。马斯洛开始将这种新心理学称为“超人本心理学”(transhumanistic psychology),随后又提议用“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这一术语。他还提出了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许多新观念②。

  马斯洛的思想越来越超出人本心理学的范畴,走向超人本心理学的方向。他认为这种新的研究领域为人提供了一个新形象、新概念或新界定,可同时包容人性中的深度层面和高度层面。他越来越意识到人本心理学的局限,并有意修正第三势力心理学。有时他称这新的心理学为“高度心理学”,有时称其为“第四势力的革命”或“第四势力心理学”或“第四心理学”。他说他向往的是超越性心理学,这种心理学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也就是超人本的或超个人的心理学。1967年,马斯洛就在学术界公开宣称这种新心理学及其刊物的诞生。谈到他资助各种学术机构和学术活动的情况,他说:“我一直大力支持美国人本心理学会和《人本心理学杂志》,现在它们都可以自立了,因此我该转而协助新兴的《超人本心理学杂志》(本文作者注:正式出刊时名为《超个人心理学杂志》)。”③

  1968年,马斯洛在他的著作《存在心理学探索》第二版前言中写道:“我认为人本主义的、第三种力量的心理学是过渡性的,为‘更高的’第四种心理学,即超个人或超人本心理学做准备,这种心理学以宇宙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它超出人性、同一性和自我实现等概念。”④

  1969年,马斯洛因心脏病发作而大幅度减少了工作量,但他仍然为《超个人心理学杂志》创刊号提供了两篇文章:《人性能达的境界》和《超越的种种含义》。他在第一篇中写道:“第三势力逐渐让位给第四势力,‘超人本心理学’着眼于超越性的经验和价值……这新运动的另一个特色是重新神圣化,重新精神化。价值中立的科学有意剔除神圣性,将一切东西中性化,力求实证性。它只取可用的部分,也就是感官可以捕捉的材料。超人本思想则为我们带来了崭新的一面。当你打开了价值及高峰体验或超越性体验的那扇门,整个崭新的可能性便出现在眼前,等待着你去发掘……我们所面对的是人的新形象,这是关键所在,其余一切会随之开展。”③

  二、需要层次模型的修正

  众所周知,1954年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基本需要,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但随着对自我实现的人的研究的深入,马斯洛也在不断完善其需要理论。他先是将需要区分为缺失性的和成长性的,前四种是缺失性的,而自我实现的人则是成长性的。缺失性需要起源于实际的或感知到的环境或自我的缺乏,本质上是有机体身上的赤字所形成的需要。个体会努力从环境中寻求能使其需要得以满足的东西,无论是物质上的、人际关系的还是社会地位的。这些需要的满足,完全依赖于外界。例如,人要吃饭就要有食物。爱的需要的满足,依赖于得到别人的爱。成长是导致自我实现的种种过程。成长性动机就是被自我实现的趋向所激发的动机。马斯洛将成长性动机也称为超越性动机,是从超越缺失性动机的意义上讲的。

  1967年,马斯洛发表《自我实现及其超越》和《超越性动机论:价值生活的生物学根基》两篇文章,他一方面在超越缺失性动机的意义上使用超越性动机这一概念,另一方面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重要补充。他将自我实现概念中的“自我”不仅仅局限于作为“小我”的个体存在,而是已经扩大到包括世界的各个方面在内,并超越了自我与非我之分的“扩大了的自我”。超越性动机的根本内涵是受存在价值的激励。

  因此,马斯洛又将缺失性需要与他所称的存在性需要相对照。存在性需要包括创造、美、率真(simplicity)、意义、服务、学识的长进和社会的进步。个人在生理的、安全的、人际关系的和自尊的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之后,就会追求存在性需要的满足。

  但这时的马斯洛也承认,很难回答清楚什么是“超越自我实现”的问题。到1969年,《超越的种种含义》和《Z理论》两篇文章分别发表在《超个人心理学杂志》创刊号和第2期上,标志着马斯洛超越性动机理论的成熟。他指出,超越指的是人类意识最高而最广泛或整体的水平,超越是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手段发挥作用并和一个人自己、和有重要关系的他人、和一般人、和大自然、以及和宇宙发生关系。⑤

  因此,在马斯洛的晚年,其动机理论已经得到重大修正,最高层次的需要已经不是他早年所说的那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能涵盖的了。有人指出,实际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模型的完整表达应该是六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和超越性需要。超越性需要也可以称为精神性需要或超越自我实现的需要。③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供了一种超个人的发展模型和人格理论。作为一种发展模型,马斯洛的理论显示出每一个体的生命历程的发展都要经过从低层次需要到高层次的顺序,到最高层次就是超个人的或精神性的。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发展到最高层次,很多人的发展都只能停留在归属与爱和自尊的层次上。

  三、自我实现的超越性

  马斯洛对自我实现进行了长期的自然主义的研究,发现自我实现的人与传统上对觉悟者(enlightened persons)的描述有着惊人的相似。他报告说,自我实现的人是真实取向的(realityoriented)、能接受自己和他人、能享受孤独、自立自强、对生命怀有感激之情。这种人经历过合一的与他人血肉相连的高峰体验。自我实现的人是谦卑的、超然的(非自我中心的)、幽默而富于创造性的。他们能够接受不完整性,并超越理智与情感、自我与社会、神秘与现实、男性特质与女性特质等二元对立状态。他们乐于助人,工作效率高,并且自发地致力于社会问题的解决。②

  然而,马斯洛在提出“自我实现”这一概念之后不久,就对这一概念的使用产生了忧虑。他意识到,这一术语除了从文学观点看来显得笨拙以外,还容易因语言习惯而导致如下一些误解:(1)似乎它含有利己而不是利他的意思;(2)似乎它忽视了对人生的义务和贡献;(3)似乎它忽略了与别人和社会的联系,忽略了个体的实现决定于“健康的社会”;(4)似乎它忽略了非人的现实所具有的需求特性及其固有的迷惑力和影响;(5)似乎它忽略了无私和超越自我;(6)似乎它强调的是能动性而不是接受性,等等。④此外,在人本主义广泛传播的过程中,自我实现的概念遭到误解,似乎成为一些人自我中心倾向的理论依据。③

  马斯洛是一个科学家,很在乎他的工作不被误解和误用为支持放任的思想、自我中心和自我膨胀,因此他强调自我实现的人与自恋者的区别。他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倾向于服务社会而不是专注于自我,而对他人的看法或批评过于敏感。自我实现的人是爱他人的、谦逊的,并不将自己视为先知先觉者,以为只要人们采纳了他们的观点,世界就会发生革命。到他晚年提出超越自我实现的思想,马斯洛就更明确地将他自己的价值取向与利己主义区分开来。

  即使是个人水平上的自我实现,也不是利己主义的,因为自我实现的主要途径是工作,是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马斯洛发现,自我实现者无一例外都献身于一项事业,专心致志地从事某种工作,似乎命运安排他们去做这种工作。同时他们也喜欢这种工作,他们通过工作实现自我潜能的过程,也是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过程。

  马斯洛认为,刻意去寻找高峰体验是徒劳无益的。自我实现的精神生活不是由无止境的一系列强烈的、高度兴奋的高峰体验所构成。尽管自我实现的生活包含时而经历到的高峰体验,但它更多地是由日常生活中的神圣感所构成。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神圣的平和与宁静,马斯洛称为“高原体验”(plateau experiences),以区别于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s),高原体验在自我实现者的生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马斯洛指出,精神成长通常来源于痛苦的经历,而不是来源于肯定的、美丽的、可爱的经历。因此他提出“最低点体验”(nadir experience)的概念以强调面对死亡的体验对自我实现者的意义。他试图纠正人们对高峰体验以及产生高峰体验的技术的过分强调和过分的兴趣。②

  四、超越性人格的特征

  在《Z理论》中,马斯洛区分了仅仅健康型的自我实现与超越型的自我实现。仅仅健康型的自我实现是指个人意义上的自我实现,它是这样一种过程:不断地实现潜能,完成天职、命运或禀性,承认个人的内在天性,在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这种人是更实际、更现实、更入世、更能干和更凡俗的人,他们更多地生活在此时此地的世界。超越型自我实现则是指超个人意义上的自我实现。这种人更多地意识到存在的王国,生活在存在水平即目的水平或内在价值水平,更明显地受超越性动机支配,经常有统一的意识或高原体验(plateau experiences),也曾经有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s),并伴随着启示或对宇宙人生的领悟。

  因此,在马斯洛看来,有两种不同水平的自我实现者,一种是个人水平上的,另一种是超个人水平上的,前者主要是人本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后者主要是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马斯洛对超越水平上的自我实现者(以下简称超越者)的人格特征的描述,是他为超个人心理学所做的奠基性工作之一。

  马斯洛发现,超越者不仅存在于宗教界人士、诗人、知识界人士、音乐家之中,而且也存在于企业家、事业家、经理、教育家、政界人物中。他详细访谈和观察过三、四十人,对另外一、二百人也进行了一般的交谈和研究。他承认,他对超越者的研究只是初步的接触而不是审慎的、最后的研究,不一定合乎正规印证的科学的要求。其样本也只集中于他所认为的最好的样本上,不一定有很高的代表性。故而其研究结果只能算作前科学的。但他强调,他的每一个论点都是可以加以验证的。

  两种水平的自我实现者均具有前述自我实现者的全部描述特征。不同的是,高峰体验、高原体验与存在认知在超越者身上存在着或较多地存在着,而在个人水平的自我实现者身上则不存在或只有较少的存在。除此以外,超越者还较多地具有下列特征:(1)对于超越者,高峰体验和高原体验成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制高点,是生命的见证和生活的最宝贵的方面。(2)超越者生活在存在水平,能自如、自然地说出存在语言。能较好地理解寓言、修辞手段、悖论、音乐、艺术、非语言交流和沟通等。(3)超越者能在实际的、日常的缺失水平上观察事物的同时,也看到一切事物中神圣的一面,能随意地使每一件事物神圣化,即从永恒的方面观察事物。(4)超越者更自觉地和有意识地受超越性动机的支配。存在价值,如真理、完善、美、善良、统一、二歧超越等是他们的主要或动机。等等。马斯洛共列举了23种特征。⑤在马斯洛看来,人具有一种积极的、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在精神上自我实现的本性。精神具有自然主义的意义,无需任何宗教的或形而上学的假设。

  马斯洛的工作和生命历程本身就是人本心理学如何向超个人心理学自然发展的见证。马斯洛以研究成为一个充分发展的人(fully human)意味着什么开始,以探索超个人问题结束。关注人的充分发展是人本心理学的灵魂,而超个人正是人性充分发展的结果。②

  五、超越性人格理论的应用

  马斯洛也特别重视他的人格理论在理解社会组织上的应用。在《Z理论》中,他进一步将其需要层次理论加以精炼,变成一种三重模型。这要从麦格雷戈(D。MeGregor)的管理学讲起。麦格雷戈根据马斯洛早期的需要五层次理论,将管理理论区分为X理论和Y理论。Y理论是专制主义的管理理论,这种理论假设人们工作是受生理和安全需要的驱使,工作只是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手段,人在本性上是厌恶工作的,因此管理者对工人必须采取指导、控制、逼迫,甚至惩罚的方式。麦格雷戈反对这种理论,提出了他的Y理论。他的假设包括:(1)在工作中花费体力和脑力同游戏和休息一样自然。一般人并不是本能地讨厌工作,究竟工作是一种满足(因而被自发地完成)还是一种惩罚(因而被尽量避免),取决于可以人为控制的条件。(2)外部控制以及惩罚的威胁并不是使人们努力完成集体目标的唯一手段。人们会为了他们努力的目标而自我指导和控制。(3)为一定目标献身是奖励成就的一种结果。最有意义的奖励是自我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它可以成为为集体目标而奋斗的直接结果。(4)只要有合适的条件,普通人不仅能学会承担责任,而且能学会追求责任。(5)使用较高程度的想象力和独创力来解决集体问题的能力为人类的多数而不是少数所具有。(6)在现代工业条件下,普通人的聪明才智只有一部分被发挥出来。⑥作为Y理论基础的是马斯洛需要层次中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一开始很赞赏麦格雷戈的理论,但随着超越自我实现的思想的形成,他就感到这种理论的不足,从而提出了Z理论。Z理论是在X理论和Y理论的基础上,强调超越性需要。基于这种需要的管理就要考虑到超个人的价值、存在价值或宇宙价值的激励作用,假设人具有为比自我更大的目标而献身的需要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在工商组织中,X理论水平上的管理是权力取向的,雇员为工资而做被分派的工作。Y理论水平上的管理则是相互尊重的,雇员有权尽可能充分地参与组织的管理,权威被假定存在于每个人的内部。Z理论层面上的管理假设所有雇员都热心于服务,业务的目的是尽可能地服务客户或消费者,权威被假定为对每一个体都是超然的和在伦理上显而易见的。

  马斯洛试图显示他的三重模型的需要理论如何能应用于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包括商业、治疗、政府管理、人际关系、宗教和哲学等。例如,X理论水平的心理治疗遵循的是传统医学的模型,治疗家是知识渊博的权威,向当事人提供指导,告诉当事人该做什么和怎么做。Y理论水平的心理治疗是帮助当事人了解其同一性,治疗家创设可靠的医患关系或咨访关系,与当事人建立同事或兄弟关系,一起探索命运,寻求价值。Z理论水平的心理治疗关注的是自我超越,在这种治疗关系中,治疗家对于当事人就好比一位智慧而慈悲的导师,这种治疗具有道家的特点,寻求自然的声音,以“任其自然”为治疗原则和目标。

  同样,基于X理论水平的宗教的神是专横的,专制主义的;基于Y理论水平的宗教的神是人道主义的,断言人性是善良的;基于Z理论水平的宗教是超人道主义的,以宇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