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第1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為眷屬。
有情持奉益中三周,今第三藥叉誓讓周。藥叉神將聞佛法後,感佛恩德,發大
誓願,荷負有情,故有此周。此中有三,今初列十二神將之名。藥叉翻音,非同藥
師翻義,亦作夜叉。常人聞夜叉之名,即同羅剎等起凶惡驚怪之想,實則不然,蓋
藥叉非如羅剎等之專害人者。佛教說八部眾,藥叉位列第三;四天王八部神將,藥
叉居首。故無論在佛教,在護世四天王,藥叉皆居次要與主要地位,護持佛法,誓
願弘深,故藥叉實異常人之觀念。復次、藥叉即金剛力士,有天行藥叉,空行藥叉
,地行藥叉;其義翻為勇健,亦正顯其是勇敢強有力者,不被一切摧伏而能摧伏一
切,故諸佛菩薩往往現此金剛力士藥叉身。又翻疾捷,顯三種藥叉,威德自在,人
間天上,往來迅速,其疾如風。復次、一行禪師在大日成佛經疏中翻為秘密,其請
佛說法之祕密主,即藥叉主,以其勇健疾捷,一切身語意業神變莫測,故名祕密。

又楞伽經在楞伽山為藥叉王說,其威力極大,故大日經中稱之為祕密主。復次、鳩
摩羅什亦譯貴人;言其為富貴人,自富貴復能使人富貴而居人之上。古印度民間求
神之易感應者,藥叉居多,故其祀奉亦極普遍。又密部咒語,皆列上首鬼神名號,
而其最名最臁炚撸嗤扑幉妗Iw咒語有生善滅惡之功效,其義譯作遮持,即遮一
切惡,持一切善,故藥叉能有求必應。昔清辯菩薩著掌珍論,綜龍樹中論明一切空
義,與護法菩薩一切唯識義互相抗衡。而二說各具堅固之理,互不摧折。乃發願保
其色身,留待慈氏證明,求觀音大士,滿其所願,後得觀音感應,持咒咒開岩石,
有藥叉神出現,引入其中,保留色身,以待慈氏,得滿所願。此亦由藥叉神將之力
,其所持咒,亦屬藥叉神咒。上來所說各節,皆所以顯藥叉神將,在佛法中所居地
位之重要也。又此經明十二大願,與十二藥叉神將,亦極有密切關係。藥師本因地
中所發十二大願,上求佛德,下利有情,果上得滿本願,乃等流為十二藥叉神將,
故十二大願,即化成十二藥叉神將。故十二神將,乃佛果之化身,如西方彌陀欲令

法音宣佈,變化眾鳥;而今枺剿帋熡钍箢娋唧w表現,化此十二神將,故約
跡而論,為十二神將;約本而論,即佛等流身也。宮毗羅、義為蛟龍,即金龍身首
。伐折羅、義為金剛,手執金剛杵故。迷企羅、義為金帶,腰束金帶故。安底羅、
義為破空山。頞你羅、義為沉香。珊底羅、義為螺女形,首冠華髮如螺故。因達羅
、義為能天主,亦云地持。波夷羅、義為鯨魚,長大如鯨故。摩虎羅、義為蟒龍。
真達羅、義為一角,頭有一角故。招杜羅、義為嚴幟,又云殺者。毗羯羅、義為善
藝。此十二名字不必作何等解釋,若依印度原音呼召,即與神咒有同等功效;故下
文定經名云:『亦名說十二神將饒益有情結願神咒』。故十二名字,亦可當咒持誦
;呼其上首名號,部眾皆服,此十二神將,各有七千藥叉以為眷屬;既為首領,必
有部眾,首領既來,部眾必俱。如藥師有七佛,而以藥師為主,餘六佛為伴,七佛
合作,成其曼答囉之團體;舉念一佛功德,七佛齊彰焉。
戊二  感恩護法

同時舉聲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蒙佛威力,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
不復更有惡趣之怖。我等相率,皆同一心,乃至盡形歸佛法僧,誓當荷負一切有情,
為作義利,饒益安樂。隨於何等村城圍邑,空閑林中,若有流布此經,或復受持藥師
琉璃光如來名號恭敬供養者,我等眷屬衛護是人,皆使解脫一切苦難,諸有願求悉令
滿足。或有疾厄求度脫者,亦應讀誦此經,以五色浚Y我名字,得如願已,然後解
結』。
既聞佛法,蒙佛威德,獲大利樂,故發願擁護是法,流通是法。無惡趣恐怖,
可有二義:一、藥叉依六趣言,屬雜趣攝;依五趣言,屬鬼趣攝。既在惡趣,自然
不免恐怖,但今由佛力加被,作利生事,雖在惡趣而不生恐怖。二、蒙佛威力,聞
佛法後善根增長,從此不復更墮惡趣,故無恐怖。但此二義,猶屬溼尅H糇魃罱
,藥叉又由聞法功德威力,攝跡歸本,即成藥師佛心的十二大願,將跡上所現之相攝
歸果上不思議功德之本,皆是藥師如來法身、等流身、利樂眾生之妙用。如彌陀之

化眾鳥,則覓惡趣之相尚了不可得,何恐怖之有?此其所以感恩護法也。我等相率
,皆同一心,此之一心,最為難得!彥云:『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人不在多,
若能志同道合,協力一心,即有作為。周武王說:紂有儯f人、儯f心,周雖三千
人,皆同一心,放亡紂者必周。今無量藥叉皆同一心,皈依三寶,荷負一切有情,
其能如此,皆由佛力。義利二字。依中國向來解釋,可作二種:一、以利為利,只
願個人利益,不管他人幸福者,屬於不義之利。二、以義為利,至其極、所謂:殺
身成仁,捨生取義,見有於他人利樂之事,雖犧牲個己之物伲敭a與精神生命,亦
所不惜。今藥叉神將,唯作義利,故饒益有情也,依佛教解義利:利他為義,自利
為利;與將來安樂為義,與現世安樂為利;出世福為義,世間福為利;真諦第一義
為義,俗諦轉煩惱成菩提為利。今藥叉即作如是義利安樂有情,此義利既通現世與
未來,故若此世,若他世,若在村國城邑等此經流布處,此人讀誦處,皆起衛護,
令諸修法有情離苦得樂。是故此十二神將之誓願,即成七佛本因之誓願,為此經所

宗重。悉令滿足、即消災,有疾厄求救脫,即延壽。但欲消災延壽,須修藥師佛法
;又以五綵絲浚蜩笞郑蛉A字,結成名字,皆得隨願求遂;此即藥叉神將所發
之願也。
戊三  釋尊讚許
爾時、世尊讚諸藥叉大將言:『善哉!善哉!大藥叉將!汝等念報世尊藥師琉璃
光如來恩德者,常應如是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此釋尊讚許藥叉大將,既上求藥師佛德,復下度有情眾苦,難得希有,故雙讚
善哉。又、汝等藥叉蒙佛威力,無惡趣怖,今宜念佛恩德,發起如是利益安樂一切
有情之心,以恩報恩,理之當然也。

甲三  流通分
乙一  結名奉持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法門?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阿難:此法

門名說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亦名說十二神將饒益有情結願神咒;亦名拔除一切
業障;應如是持』!
前正說分中先示體相,總顯此經之宗體;後明機益,彰此經之妙用;則此經之
全體大用詳矣。今此流通分,先結經名,更使見者一目了然。阿難為此經之記錄結
集者,故發斯問,立經總睿箩崾懒魍☉洺植煌7鸲ù私洠傆腥阂幻
說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此從示體相中總明依正莊嚴之體,因果功德之相而
立名。一名、說十二神將饒益有情結願神咒經;此從明機益之妙用上立名。十二神
將,荷負有情,誓願弘深,凡有所求,必感應驗;而藥師自受用身甚深行處,等覺
不知,末世眾生,功德果海,感應為難,故就藥師等流法身之十二神將,堪能饒益
有情而立斯名。故今講此經,特將藥叉誓護周攝於正說分中也。一名、拔除一切業
障經;此從機益,皆明消災、延壽,拔苦、與樂之文而立名。既標經名,應如是持
奉。

乙二  列眾信受
時薄伽梵,說是語已,諸菩薩摩訶薩,及大聲聞,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
龍、藥叉、健達俊⑺芈濉⒔衣份薄⒕o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
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此一段文,為記錄結集者所敘述。佛說此經已,結集者列出信受之眾,有菩薩
眾、聲聞眾、人眾、八部眾。人眾、即舉國王、大臣等為代表。八部眾者:天、龍
、藥叉、見前釋。健達俊嗽茖は悖瑢ひ捪銡鉃轱嬍彻剩颂鞓飞瘛0⑺芈濉⒓
阿修羅,此云無天德,有天福而無天德故。揭路荼,此云妙翅鳥,乃大孔雀神也。
緊捺洛,此云疑人,似人而頭有角,乃天歌舞之神。莫呼洛伽,乃腹行神,即蛇蛙
等之變化能神者。菩薩、聲聞、國王等,為人;天龍等,為非人。如是人非人等,
聞釋迦佛說是經已,皆大歡喜,信受奉行。蓋聞法後,須生歡喜,方堪信受;若不
歡喜,即難信受,而失說法之用。歡喜心油然而生,說法時間雖久,忘其疲倦,而正

信受。既信受已,則堪實邸钚校侥茏C果。此顯佛法重於行證,而行證須先信受
,信受方能行證;故說經之後,皆曰信受奉行,明佛法非徒口空言所能奏效也。經
已講完,謹祝願云:聞藥師法,信受奉行,消災、免難、增福、延壽!風眨⒂觏
,國泰、民安,饒益有情,同成正覺!(竺摩記)(佛學書局流通本)


佛說無量壽經要義(附科目)
         ──十五年五月初在漢口佛教會講──

   一  淨土法門在佛法中之位置
     甲  一切淨土通義
       1 嚴淨佛土
       2 清淨國土
     乙  彌陀淨土別義
   二  淨土經論中無量壽經勝義
   附  佛說無量壽經科目

一  淨土法門在佛法中之位置
甲  一切淨土通義
土即國土,亦即世界依住之義。所謂淨者,即清淨無垢義。謂此國土,其受有樂
無苦,其行有善無染,乃極莊嚴淨妙無上清淨之依處也。又淨為洗淨污穢之動詞。此

云淨土,謂菩薩因中依眾生心修種種清淨之行,而使眾生世界清淨,以嚴淨此不淨國
土令淨。具此二義,故名淨土。
1  嚴淨佛土
一切大乘佛法,都是嚴淨國土之行。以諸菩薩最初發大乘心,乘大悲願,不同小
乘專為自了。而菩薩初發心,即為普度一切眾生。發此心已,然後修行。完全依眾生
之心為心而修行,無自身想,即攝諸眾生以為自。維摩經云:若菩薩修淨佛國行,當
何所依?依眾生心;所謂眾生心淨則國土淨。譬如現在國家人心不淨,遂成此多災多
難之國土,皆由眾生煩惱惡業增長之所成故。而諸菩薩為轉惡業成淨行故,乃發大心
,率眾同修淨行。一國如此,一國安全。世界如此,則全世界和平。是故菩薩修行,
不為己利,即以利益一切眾生為心而修行也。此行即為淨佛國土之行,能淨一切眾生
心故。一菩薩行如是,一一菩薩修行亦復如是。何以故?譬如一燈在室,其光遍照;
一一燈在室,光光遍照。故諸大乘菩薩發心修行,皆為淨佛國土;而諸大乘佛法皆是

淨土法門,此嚴淨佛土之義也。
2  清淨國土
清淨國土,及種種清淨世界,與種種清淨依處,皆名淨土。則此淨土之義甚為普
遍,較前尤廣。今可分二言之:
一、豎顯三種淨土之義  一者、變化淨土。在天台教,即所謂凡拢优c方便有
餘淨土是也。此為佛菩薩應六道凡夫與二乘賢拢畽C,所示現之清淨佛土也。故名曰
變化淨土。為六道凡夫而現者。如佛應在天則天有淨土道場,乃至地獄、鬼、畜無不
有佛示現其中,亦即有佛所安居之佛土在故。佛變化身應在人道,則變化土亦在人中
。而變化佛非僅應於六道,即應二乘拢呒叭t、四加行菩薩之機者,亦為變化身土
;唯轉增勝妙,謂之勝應身土耳。故此云變化土,攝凡拢訙Q土及方便有餘淨土也
。二、受用土:此之受用,即受用果報之謂也。所謂造何種因,受何種報。在佛菩薩
之果中,為實報莊嚴淨土。此亦分二:一者、自受用,二者、他受用。他受用者:即

菩薩所緣無邊相好之身,無邊莊嚴之土,若華嚴經所明華藏世界是也。此乃佛隨菩薩
所證、非佛自受。然亦唯有登地菩薩能可了知,地前及餘可知也。自受用者:謂佛果
上自所受用,故此清淨佛土,唯佛與佛乃能證之。然則其體為何如耶?謂以無垢清淨
菴摩羅識、四智相應為其體性。若欲自心親證了知,非至成佛時不能也。三、法性土
:他處亦名常寂光土,此即諸法平等真如法性。此之法性,入初地時能證少分;至於
佛位證乃圓滿。蓋諸法從本以來之清淨自性,非從佛淨而淨,是故不增不減,不生不
滅。此之淨土,乃名法性淨土。凡愚如此,菩薩、佛亦如此,乃至一草一木一微塵,
亦無不如此,無不自性清淨。然必佛智乃能圓證,故亦名佛淨土。上之諸義,統攝一
切佛法,故以法性等三種淨土而言之,世出世法無不攝入淨土法門。入此法門,則一
切法無不包含。修天人法,則得凡拢訙Q土。修二乘法,則得方便有餘淨土。果修
大乘菩薩之行,則得實報莊嚴淨土及常寂光淨土。隨其修入之門不同,修法華行則成
法華淨土,修密宗行則入密嚴淨土,修禪宗行入自性清淨土。概言之:即無論人天、

小乘、大乘,所修者是何淨土行,則得何淨土果。而此淨土一門,故能統攝大小乘世
出世法因果,罄無不盡。由上來所說二義以觀之:一為最勝佛法之大乘不共法;二為
無所不攝之普遍一切法。
二、橫論十方淨土之義  如大乘經中所說義:西方極樂淨土,枺剿帋熈鹆Q土
,上方眾香淨土,乃至十方世界種種淨土。即極樂亦為十方淨土之一,不過總集十方
淨土之勝,而現為西方淨土耳。此則淨土通義之所以包含內外,普攝無餘者也。
乙  彌陀淨土別義
阿彌陀在因中即法藏比丘,曾多劫觀察無量清淨土,統攝發願,修成彌陀淨土,
為勝方便,廣度眾生。如是由上通義,歸到十方中之西方彌陀淨土,則諸通義皆攝入
於彌陀淨土。故此進辨別義:法藏比丘因中發願,即願攝十方諸眾生,共生極樂,永
出輪迴。而諸大菩薩於因中之根本願雖同,但如何度生,則方便有異。阿彌陀則專示
現莊嚴功德無邊之清淨土,引諸眾生起深仰慕,持名往生,入正定聚,即於菩提得不

退轉。就漢土一般人而言,每不知此娑婆世界教主為釋迦牟尼佛;但阿彌陀佛則無人
不知,可見阿彌陀佛與一切眾生於過去劫中結緣非滜r也。今阿彌陀佛既由因中發願
而成此勝果;而十方諸佛於攝受眾生法中,亦以彌陀淨土為最勝妙方便,勸導眾生,
往生不退。又此淨土,眾生固能深信稱念,自然一一得生極樂,乃至成佛。故此方便
為根本之方便,一信信入,即決定成佛無疑也。然此彌陀淨土法門,置之佛法總聚之
中,位置如何,今制一表為嗢柁南,後解說之。──淨土宗十住心論

                                                                  (世間)
                                                          (出世)人天法┐
                                                  (律宗)二乘法┐      ├佛法
                                          (三論)制行教┐      ├出世法┘
                                  (唯識)耄芙泰础     々来蟪朔ī
                          (法華)行智教┐      ├詮理教┘
                  (華嚴)會實教┐      ├顯了教┘
          (密宗)圓理教┐      ├果智教┘
(禪宗)  別行宗┐      ├本實教┘
難行道─┐      ├超理宗┘
(淨土)├通行宗┘
易行道─┘

佛法先分世間、出世間法。出世法中分小、大乘。通大小乘有制行之制教:制行
教者,即我佛所說之戒律,使諸眾生止惡而行善也。再進為大乘詮理教,以佛菩薩智

證平等,清淨法界,不可思議,所以施方便智,為諸眾生演說諸法詮表其義,使其依
文思義而求深悟。此詮理教,又分為二:一者顯了,二者耄堋H绱蟪税闳舻榷嗾f空
義,耄Р豢樟x,曰耄芙獭6詹豢樟x皆顯了者,謂之顯了教。此顯了教,在菩薩因
行智上而流出者,曰行智教;在佛果智上流出者,曰果智教。果智教中,若法華之會
三歸一,曰會實教;對此本唯實者,曰本實教。若華嚴等,詮理最為圓滿,以菩薩因
海顯諸佛果海;凡佛法之可言說者,皆已說之,所以名為圓理教也。餘則超理曰宗,
不在言教,所謂行起理絕,此有通行別行之二:如密宗之各有本尊壇場手印,各人各
修,各修一行,則得此一行之功用,求財、求壽、求天、求神,枝末方便千差萬別;
雖皆流出佛之果智,非必為出世成佛之根本方便,唯亦是超理之行耳。至於禪、淨通
行,不須別別各立行法,所謂阿伽陀耶總治萬病,摩尼寶珠總成萬德。有此一行,一
切皆具,以是直截根源之法門故。得根本時則萬德齊彰,萬用齊發故;未得根本,不
願為尋枝摘葉之事故。此分難行、易行二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