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在养它,政府在养它,现在需要更多的人养它,养成怎么样呢?就是把它的精兵锐将保存下来,我们等待一些时机,我们是干着等,不是坐着等,在干着等,等待下一个阶段,历史阶段,为什么历史阶段呢?历史阶段它有时候它要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总是这样的,到现在我们这个时代,正是进入网络时代,大家迷恋在这个时候,下一个时期,它可能会很奇妙的出现另外一个阶段,就是人们对高科技的东西弄腻了,你看电脑电视看腻了,现在国外开始有的已经腻了,他有一种返璞归真,想回到剧场去跟台上直接交流了,他不满足于就是看电脑了,而且那个时候,因为现在我们要承认我们的文明还不够成熟,如果我们下一个历史阶段,文明更加成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人心更加澹定,三点水一个詹,澹定,因为这一点现在成了人心浮躁了,连我都浮躁,坐不下来看戏,现在要让我剧场看戏,不是我花钱,你拿钱给我看,现在请人到剧场看戏,那简直是你能来看我的戏,简直是谢天谢地,我太感谢你了,是这个东西了,就是这样,人心浮躁,但是我们等待文明更加成熟,人心更加澹定,而我们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对于民族的,尤其对于高雅的艺术、高尚的艺术更适应了这社会,这个阶段是会来的,但不是现在的事。它是有所返璞归真,那个时候可能,人们可能对剧场艺术,或者说舞台艺术发生兴趣,所以说整个意思,我就是说,处在我们这个关头,处在我们这个特殊年代的戏剧家,那是很难的,很难。但是也有一个说法,家贫出孝子,国难出忠臣,危机出人才,不是出了我这个小人才吗,如果象我理想、想象中这样,全社会来保障它,不要让它在市场经济里面自生自灭,而且不要给它自己给自己自我感觉良好,自己提供一个不切实际、不符时代的一个要求,我们振兴什么,我们一定要怎样,不可能的,你要认定你的位置,找准你在当代戏剧,在网络是时代的困境,在网络时代的位置,在你这个位置上适当的发展,那就是切切实实的在……,
那么我今天就谈它的甜,也谈它的苦,那么,照我的说,我肯定说戏剧不得了,那以后,那个说呢我觉得没有什么意思,意义不大,那是套话,所以我今天所说的说不上系统的学术,但是至少有我自己的发现,有我自己的一些一家之言,独家发现,供学术界参考,也供在座的同学们参考,完了。
主持人:谢谢魏主席,咱们接下来听一听网上网友对你的提问,第一位网友叫“高科技大字报”,即自从你的没有一声锣鼓的《岁岁重阳》上演,这是一部戏,魏先生写的,我就想直接质问你,难道以后的川剧都不要锣鼓声了吗?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嫌锣鼓声太吵吗?但不吵还有什么川剧味道?
魏明伦:好,我先简练的说,这个原来我有一个戏叫《岁岁重阳》,这个是取材于,或者根据张炫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改编,他当时有一个招牌叫《岁岁重阳》,他弄错了,无锣鼓川剧不是剧本规定的,剧本不规定有锣鼓无鼓,我是写戏的,无锣鼓川剧是导演搞的,明白这意思吗?
主持人:他的意思是你的影响力比较大,有的很多导演他很在意编剧的这种说法。
魏明伦:这是一种尝试,我们在找这种原因,我们在找为什么观众稀少的原因,有的人就反映是川剧的大锣大鼓太吵了,所以导演跟我商量,是不是来一招我们这样的戏,我们把锣鼓放小一点,放到不准备用大锣大鼓,实际上川剧也有这种戏,以前就有无锣鼓川剧,有那么一场戏,一折戏,它就是没有锣鼓,就要没有锣鼓,我也唱过,也不是我的发明,就是我们在这一招里用一用无锣鼓试一试,不是说我这个戏用无锣鼓川剧,所有的戏都用,绝对不是这样的,以后也用锣鼓,是尝试,各种尝试,然后试验关注受体怎么样,不是一个通例,不是号召我们从此以后戏剧不要锣鼓,锣鼓是川剧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段,但是不等于说这个戏不要锣鼓,所有的戏都不要锣鼓,那个也是我们的一个尝试,那个戏也有它的味,实际上它也是跟传统有关系的,就是这个意思,这是第一个问题。
主持人:你试验的结果呢?
魏明伦:试验的结果,有人反映还好,有人听不惯大锣大鼓,他觉得这个还好,它实际上不用锣鼓来表现,用音乐来表现,还是川剧那个,但是有些不习惯,有些川剧没有锣鼓就不是川剧的,只是最初有这个戏,以前“唐三千宋八百,数不清的三列国”,那么多戏,里面有一个戏叫“出天方”,这个戏没有锣鼓,最多拍了一下,没有锣鼓,我们这个戏中也有锣鼓,也有,但是所谓锣鼓,我们说是大锣大鼓,就是没有大锣大鼓,还有小的东西,那个也是有一种情趣,如果现在我们重新排这个戏,我可能也会用锣鼓,这不是通例,不是一个中央文件,红头文件,这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们偶尔试一试,我觉得是无伤大雅的。
主持人:就是呀,高科技大字报已经听到了。
提问:魏老师,你好,我是来自清华大学学术艺术团京剧队,前些日子有这样一个消息,你应该听说过,在上海的赵志刚和浙江的茅威涛他们分别在排演越剧,《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和《神啊,请多给我一些时间》,然而来应征当演员的少男少女很多,其中还有很多不会唱粤剧的人,他们都来应征,再往前,就是在武汉京剧团,他们排演过京剧《射雕英雄传》,再往前就是台湾的当代传奇剧场,排演过京剧《欲望城国》,还有就是你的《中国公主杜兰朵》,这些把国外或者是港台的这样的文学作品,或者是戏剧作品,挪到中国戏剧舞台上,说它们是争取青年观众也好,说是走向世界也好,说是尝试多元性的发展也好,我想问问你,中国戏剧的发展,难道是非要靠这样才能争取到年轻观众吗?或者这样能够走向世界吗?而且我个人的感觉,我看了一些《欲望城国》这样的戏剧,我们都去看过了,感觉很多中国戏剧传统的东西,它实际上表现得很模糊,而且有点让人感觉有点好大喜功也好,或者片面追求舞台灯光布景效果也好,我只想问你对这些戏剧改编的一些看法,谢谢?
魏明伦:首先戏剧的发展是应该多元的,这个移演一点外国戏也是一招,应该说是允许的。但是你刚才说的那些,这是人家搞的戏,我不说,但是我同样不太赞成一窝蜂的,就是都去演,把外国的题材搞成中国戏,这是我不赞同。还要有条件,你刚才说的那几个戏,你看你把我们一锅煮了,把《欲望城国》什么其他的戏都和《中国公主杜兰朵》一锅煮了,是这个意思。我知道,都是从外面,不对,一锅煮不同在那一点呢?你不要忘记了,是《中国公主多兰多》,就是因为,虽然是普希尼或者布莱希特他们写的,他这个题材是写的臆想的中国故事,正因为写了我们中国的题材,或者它号称为中国题材,我才把它弄过来的,我说了,他是外国人臆想的中国故事,我呢是中国人再创的外国传说。最近我还搞了一个戏,叫《好女人、坏女人》,这又是外国了,它取材于,布莱希特取材于布莱希特一个叫四川好人,因为他写到我们四川来了,明白这意思吗?头一个是普希尼搞到我们中国来了,我就可以演了,另外一个布莱希特,不但中国搞到四川来了,我四川为什么不演。
主持人:搞到我们家门口来了。
魏明伦:所以,我一般不会去取莎士比亚的戏,很多人要我写,我不写,因为它不具备变成中国戏剧的条件,或者条件不是那么充实,奥尼尔的,很多人找我,也包括最近还有让我写《圣女贞德》,其他人写我不反对,但我不会写。另外我是跟你一样的,哪一点一样的呢?我是不太同意一窝蜂的都去搞外国题材,把外国题材,不看它的条件就转化为中国戏,但偶尔试一试是可以的,但是你把它作为大家都一窝蜂,我们中国就干这个事,我觉得,至少我自己不是很赞同,但是我搞这个不一样,因为我搞这个是《中国公主杜兰朵》和《四川好人》呀,对不对,明白了吧。
提问:你如何看待《射雕英雄传》和《第一次亲密接触》,我现在听说有些剧团也想排《卧虎藏龙》这样的剧种变成中国的戏剧、变成中国传统的戏剧?
魏明伦:怎么会成中国的戏剧呢?《射雕英雄传》很多人找我,我都不写,金庸的著作我不会去写,我绝对不会去写的,我跟你的看法差不多,实际上,我不会把港台的,包括琼瑶的,不会去写,但是其中有一个我倒是挺喜欢的,《卧虎藏龙》,我的第一个戏就是写的《卧虎藏龙》,但那时候我是8岁,卧虎藏龙可不是现在才有的,真的,我的第一个剧本写的《卧虎藏龙》没写完,没演出。
主持人:周润发还没生出来。
魏明伦:没有生出来。我8岁就写了,当时《卧虎藏龙》,它是根据当时很有名的象当代以前的金庸叫王度庐,他的小说,《卧虎藏龙》只是其中一集,宝剑金钗,鹤惊昆仑,剑气珠光、铁骑银瓶,这只是其中的一集,那个主角,李慕白和俞秀莲不是卧虎藏龙的主角,他俩是剑气珠光和宝剑金钗的主角,卧虎藏龙名字已经告诉你了,那是罗小虎和玉娇龙,如果我写,说不定我还会写这个戏,因为我以前写,不是因为他们弄我才弄,他获得奥斯卡,不是我以前的戏,我可以说,我写,我不会写李慕白去,因为那个戏的主角决定是玉娇龙和罗小虎,而不是李慕白跟俞秀莲,所以周润发大牌,他演罗小虎不象,他不象,他年岁不象,所以戏就从他往那转移,成了玉娇龙与李慕白的故事,这个应该叫卧虎藏白。
提问:魏老师,我久仰你的大名,我现在有三个问题想请教你一下。
第一个问题,我对戏剧的接触,第一次亲密接触是看天仙配,是通过电视看天仙配和五女拜寿,我特别喜欢这二出戏,两个电视剧,我想问一下,我后来再看电视上的这种戏剧、戏曲,就没有特别好的,新看的,最近看的好象《女钦差》,还是什么,因为不太好,所以没有给予期望,如果让我选择的话,我还觉得五女拜寿艺术价值更过一些,我就想问一下,戏剧在这方面的发展为什么从那个时候,其实有很多艺术发展起来的电视剧、戏剧电视剧,为什么后来没有发展下去,或者说发展了而不是很理想呢?
第二个问题是你刚才提到,我首先觉得戏剧本身地方色彩特别浓厚,所以本身就是,怎么说呢?戏剧界给人感觉不是一个团结的一个集体吧,你刚才又提到,戏剧界以后的发展要内部的淘汰呀,竞争呀,还提到了政府性或者企业的保护,你觉得应该保护哪几个剧种,是川剧吗?
第三个问题,就是你最后刚才提到的说,当大家对网络呀、电视或者电影腻歪的时候,会回到戏剧那种高雅的艺术,我想问的一个问题是,你是将戏曲定义为高雅艺术,如果民乐的话,它首先是帝王呀,或者一些有饱学之士,他们发展过来的,如果说民乐是一种高雅艺术,那可以接受。但是戏剧本身是从群众来的,从人民中来的,是一种大众艺术。就是说你把它定义为高雅艺术,然后在这个路线发展下去的话,会有什么样的前景?请你介绍一下,谢谢。
主持人:厉害,非常厉害。
魏明伦:这几个问题太多,我简单的说。
第一个是说戏剧电视剧的问题,你说那几部是拍得比较好的,我就马上愿意回答这个问题,就是用电视把戏剧,包括话剧在里面,整个戏剧,这是一个补救的办法,很好的办法。包括现在最近用音配像,这是当代戏剧进行的特殊保护,特殊手段,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戏剧电视剧,当它进入电视以后,它又面临着它已转化电视文化去了,所以电视文化当中的电视戏剧,而且不是剧场艺术,它不可能跟你交流呀,它不是剧场艺术,不是,而它里面要面临很多新的课题,比如说虚与实的关系呀,假定性与逼真性的关系呀,它特有一套规律,以后我们怎么说,也就是说很多人还是喜欢,小众还是喜欢戏,他可以在家里看,他看电视,但他不一定到剧场去看,那么电视戏剧肯定是应该大力发展,大家应该注意它是电视文化,这是一个。
第二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呢?刚才说了,我没记清楚。
提问:你说在戏剧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内部竞争的淘汰和保护的问题。
魏明伦:这个不敢说,我不敢点名哪一个保留,哪一个……
主持人:戏剧协会的副主席。
魏明伦:我说保留的保留剧种很高兴,可是你没有提到,那肯定提我意见了,就是要让他们,这个倒需要竞争,需要自强,他肯定有很多需要淘汰的,大同小异的,那么,他留下来的,应该是一部分淘汰、转化,一部分它留下,这是谁,哪一个剧种,哪一个剧团,现在也不敢过早的研制,以后他肯定是这个意思。其实你刚才你说戏剧界不团结,这还不是一个。实际上说戏剧是一个弱势群体,它在国家和政府的眼里不是,它要保护民族艺术,在社会上,它是一个弱势群体,凡是弱势群体,一般它不会太不团结。你看网上,我说文人相骂,你这个剧种骂我这个剧种,你这个戏剧演员骂,这没有的,没有戏剧演员骂,没有。当然他也有明争暗斗,但是矛盾不会很外化,所以不是这样。
还有一个什么呢?
主持人:还有一个是你既然把戏剧变成高雅艺术?
魏明伦:对,你可能没有听明白,是我没有表述清楚还是你没有听明白,不是说戏剧,戏剧是大众文化,不是说了吗,以前是大众文化,现在慢慢过度小众文化,观众的数量圈在缩小,但大众文化当中戏剧也不能笼统而论,戏剧当中有一些是高雅艺术,比如说昆剧,就是戏,昆剧里面的是戏剧当中的阳春白雪,戏剧当中也有下“下里巴人”,包括一些小地方剧种,花鼓戏,这个不能笼统而言,整个来说戏剧是大众文化,其中大众文化也包括很多含有很多雅文化,雅俗共赏的,刚才我说的意思,不是把它定位在雅文化,而是说当我们的民族,文明更加成熟,人心更加澹定,普遍的都比较热爱高雅艺术,不是说戏剧本身,大家对诗、词都有比较,包括我们的歌剧,都慢慢的培养了这种爱好的时候,这个时代戏剧生存就好,并不是说戏剧本身就是一个简单的说它是高雅艺术,不能简单而言,也不能简单的把它说成戏剧就是“下里巴人,不,它应剧种而异,因剧目而异,因时代而异,这不能笼统说的。
提问:谢谢魏老师。
主持人:节目马上就要结束了,结束之前你必须用一句话回答我最后一个问题,我的问题非常简单,你说的是“当代中国戏剧之命运”,你告诉我们,咱们中国戏剧命运是什么呢?。
魏明伦:我就说了,还是用那一句话吧,当代中国戏剧之命运,按照我的话说,“知其尚可为而为之”。
主持人:知其尚可为而为之。
谢谢魏先生远道而来,谢谢来自清华大学的师生,圣凯诺·世纪大讲堂,下周同一时间再会,谢谢!
谢谢你,谢谢大家!
来源:凤凰网 /第91期《世纪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