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民族的独立和尊严,唤起马来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下面简单介绍《杭·杜亚》的主要内容:
杭·杜亚出身贫寒,父母在民丹岛开小饭铺。他自小在家劳动,帮父母劈柴烧火。他和杭·直巴等五人结拜兄弟,他们都学得一身好武艺,杭·杜亚尤其出众。十岁起,杭·杜亚就大显身手,和他的四个结义弟兄一起奋力击退前来骚扰的一股海盗,平息了岛上的一起暴乱。由于援救宰相有功,他们被引进宫里给国王当侍从。杭?杜亚以智勇双全、人品出众尤受国王器重。国王欲娶因陀罗布拉宰相之女敦?德佳而未成,便派杭?杜亚去麻喏巴歇求亲。麻喏巴歇当时已称雄东南亚,早已觊觎马六甲王国。宰相卡查?玛达发现杭?杜亚武艺非凡,恐其日后成心腹大患,决心除掉他。卡查?玛达先后十次设计陷害杭?杜亚,每次都为杭?杜亚的大智大勇所挫败,最后迫使麻喏巴歇既赔了公主,又损兵折将。卡查?玛达与杭?杜亚之间惊心动魄的较量,实质上反映了麻喏巴歇王朝与马六甲王朝之间征服与反征服的斗争。杭?杜亚的胜利意味着维护了马来王朝的独立和尊严。杭?杜亚由于功勋彪炳被提升为海军统帅,掌管全国军权,成为马六甲国王最宠信的大臣。这不免要引起宫廷贵族和佞臣的嫉妒,他们合谋陷害杭?杜亚。国王听信谗言,把杭?杜亚驱逐出国。杭?杜亚为表白忠心,设计把因陀罗布拉宰相之女敦?德佳拐走献给国王。为此杭?杜亚重新获得国王的恩宠。之后,战争叠起,杭?杜亚率军御敌,屡建奇功,扬名四海。杭?杜亚的辉煌功绩和显赫地位更遭贵族大臣的仇视,他们又多方设计陷害他。这次国王下令处死他,幸亏宰相把他藏了起来才保全性命。后来,杭?直巴接替了杭?杜亚的职务,但他不满国王对自己的结义兄弟杭?杜亚的处置而起来造反。国王被迫逃到宰相家中避难,这时他才后悔杀了杭?杜亚,因无人可对付杭?直巴。宰相趁机把杭?杜亚的情况告诉国王。国王大喜,立即召回杭?杜亚并命令他杀死杭?直巴。杭?杜亚为效忠国王挥泪杀了杭?直巴。
小说用了很大的篇幅详述杭?杜亚远涉重洋,先后出使印度、中国、阿拉伯、埃及、罗马等国的情景和冒险经历,反映了马六甲王朝强盛时期的国际友好关系。其中出使中国的一段描写相当生动,详述杭?杜亚如何受到中国皇帝的破格接待以及他如何设法亲睹中国皇帝的“龙颜”。从这段描写中,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关系由来已久。
此外,小说还着重描述杭?杜亚与葡萄牙殖民主义者的英勇战斗。在出使中国期间,杭?杜亚第一次遇到葡萄牙殖民主义者的挑衅。为了维护马来民族的尊严,杭?杜亚在海战中给了他们狠狠的教训。葡萄牙殖民主义者不甘心失败,从本国调遣庞大舰队卷土重来,直犯马六甲。这时,杭?杜亚已年老多病,但他仍抱病迎战,奋勇杀敌,毙敌统帅,他自己也身负重伤。打退敌人之后,杭?杜亚便告老引退,从此隐居山林,不知所终。后来,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再次进犯马六甲,由于杭?杜亚不在,马六甲终于被葡军用狡诈的计谋所攻陷,显赫一时的马六甲王朝就此灭亡。
小说充满着传奇的色彩和浪漫主义的情调。杭?杜亚叱咤风云的一生和卓尔不群的业绩象征着马来王朝和马来民族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小说显然企图把杭?杜亚塑造成马来民族英雄的最高典范,在他身上集中了马来民族一切优秀的品质。他既是勇敢善战的武将,又是治国安邦的能臣。他满腹经纶,通晓天文地理,能上天入地,甚至精通各国语言,简直是个全才。他与马来民族的存亡息息相关。杭?杜亚在,则国泰民安;杭?杜亚不在,则国破家亡。可见,杭?杜亚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而不是实际存在的人物,但小说通过浓墨重彩、细致入微的性格刻画,通过波澜起伏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安排,却成功地把他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使人感到真有其人,确有其事。
小说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在于它能紧紧地抓住杭?杜亚的性格特征加以精雕细刻和反复锤炼,使人物形象既高大又丰满,栩栩如生。杭?杜亚的性格特征可用“忠”、“勇”二字简单概括,小说的着力点正是在这二字上。杭?杜亚的“忠”,首先表现为他对捍卫民族利益和民族尊严的不屈不挠和敢于舍身为国的精神。他与卡查?玛达之间十来次惊心动魄的斗争,他与葡萄牙殖民侵略者的几场恶战,都是围绕着捍卫民族独立和尊严而进行的。杭?杜亚的赤胆忠心也正是通过那些剧烈复杂的斗争而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受到歌颂。当然,杭?杜亚的“忠”也带上了忠君的封建色彩,尤其经后来文人的加工,封建性的糟粕更显突出。杭?杜亚为了效忠国王而不惜杀死自己的结义兄弟杭?直巴就是突出宣扬封建伦常的一例。但从总的来看,杭?杜亚的忠君和爱国大都是结合在一起的,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二者也往往不可分开,特别在民族矛盾上升的时候尤其如此。“忠”可以说是杭?杜亚的一种美德,“勇”则是杭?杜亚美德的具体体现,它具有气壮山河的巨大力量。杭?杜亚忠勇兼备、足智多谋,武艺超群、胆略过人,集英雄品德于一身。卡查?玛达几次欲置他于死地,他却能临危不乱,随机应变,化险为夷。通过一次又一次地战斗,他维护了民族的利益和尊严。后来在抗击葡萄牙殖民侵略的斗争中,他又能沉着应战,身无士卒,克敌制胜。小说就是通过对这样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和浴血战斗的描写,把杭?杜亚的忠勇品质具体生动地展现出来,从而完满而出色地完成了人物塑造的任务。
杭?杜亚的“忠勇”就是勇敢、机智和富有航海冒险精神的马来民族性格的艺术体现,这种忠勇的性格特征,在民族遭到异族蹂躏而处于危险之际,更是需要加以大大发扬的。《杭?杜亚传》几世纪来之所以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大受欢迎,杭?杜亚这个人物形象之所以被印度尼西亚人民当作是自己的民族英雄来崇拜和歌颂,原因就在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杭?杜亚传》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也是与它高度的艺术成就密切不可分的。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第十二章 中古缅甸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缅甸位于东南亚,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公元前后,缅甸境内的孟族、骠族、掸族等就先后分别建立过一些小王国。后来,缅族逐步与古老的骠族等相融合,并取得发展,超过了境内其他各族,成了全缅境内占人口百分之六十五的主要民族。十一世纪蒲甘王朝第一次统一了全缅,形成了早期封建国家。十三世纪由于忽必烈入侵,蒲甘王朝解体,国家再度分裂。北部的掸族各小帮对立争雄,西部若开海岸一带若开王朝独立存在,而南部孟族人的勃固王朝(亦有人称为汉沙瓦底王朝)又与中部缅族人的阿瓦王朝对峙。直至十六世纪东吁王朝(其后期称为良渊王朝)建立,国家再度统一。十七世纪初葡萄牙殖民者首先涉足缅甸。接着荷兰、英国、法国殖民势力也接踵而至。1752年东吁王朝复灭后,吴昂泽亚(旧译雍籍牙)第三次统一全缅,建立贡榜王朝。这期间,缅甸人民不断进行反抗殖民主义入侵的斗争。自1824至1885年英国先后三次发动侵缅战争,缅甸国势日衰,终于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缅甸与印度、中国两个文明古国毗邻,古老的印度、中国文化对缅甸古代文化的发生、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缅甸长期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奴役、掠夺和摧残,加之缅甸地处热带,气候潮湿,所以遗留至今的古代文字材料很少。但缅甸古老的口头文学创作还是非常丰富的。留传至今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著名的有:《月蚀》、《姆指哥儿》、《三个龙蛋》等,它们记述了古代缅甸人民对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的朴素认识,或对生活的美好遐想。歌谣中有儿歌、舂米歌、鼓曲、插秧歌等,这些都生动活泼,朴实明朗,有着乐观、幽默的特色,且具有浪漫色彩,反映了当时缅甸人的日常生活,艰辛的劳动和青年男女间的爱情。
十一世纪蒲甘王朝统一了全缅,国势大振。1057年蒲甘大军攻克缅甸南部孟族杜温那榜米王国首府直通,获得了佛教三藏经,俘获了很多孟族僧侣、工匠和学者,从此上座部佛教成为缅甸国教。佛教对缅甸人民的政治、社会生活起了巨大的作用,也直接影响了缅甸文学艺术的发展。
蒲甘时期的文学主要是“蒲甘碑铭文学”。此外有少量四言诗流传至今。这些文学创作是缅甸文学的基石。相传昔日蒲甘人口麇集,佛塔林立。在修建佛塔时,人们往往把施主名字,行善内容、日期,祝福词和咒语等镌刻在石柱和石碑上。它是遗留至今缅甸最早的成段文字记载。现在发掘到的已有一千五百块以上,这就形成了极负盛名的“蒲甘碑铭文学”。它对研究缅甸蒲甘时期的社会结构、经济、文化,乃至语言文字的演变都提供了重要线索。碑铭的简洁明了的文风对后世缅甸文学的创作有着巨大影响。1886至1887年间,在蒲甘附近的“妙齐提”(注:意为宝石之塔。)院内发掘到一个四棱石柱。它是1112年蒲甘王朝江喜陀王的王子耶娑古玛为祈祷其父王身体康复,制金佛,修佛塔时立的石碑。它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缅文碑铭之一,因该碑四面分别以骠、孟、巴利、缅甸等四种文字刻成,不仅对研究失传多年的骠文很有用处,对考证曾有争议的江喜陀王登基年代等亦有很大价值。因而,《妙齐提碑文》在缅甸文学史上享有盛名。
此外,刻于1300年左右的《信蒂达巴茂卡碑文》在文学史上也是很著名的。它对研究当时缅甸历史及缅甸与我国元朝的关系是一篇重要的文献。
蒲甘碑文多用记叙文书写,很少韵文。但蒲甘时代已出现了四言诗。这可以从后世其他著作中转抄保留下来的一些诗歌得到印证。如四言诗《卜巴神山》四章(注:该诗作者与写作年代均不详。)描写一位少女的爱情波折,以少女的口吻赞美自己的恋人,抒发内心的幽怨。该诗用词朴实古老,仍保留某些民歌的情调,没有佛教思想的影子。故后世学者们推断为蒲甘早期作品。
阿难多都利耶曾为缅王那罗帝因迦(在位年1170…1173)的太师。1173年那罗波帝悉都夺得王位后,下令诛杀阿难多都利耶。临刑前,阿难多都利耶赋诗《自然律》四章。诗歌在揭示封建社会一人得势他人遭秧丑恶现实的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所相信的佛教生死轮回的哲理。全诗不到百六十字,用词简洁,层次分明,格律严谨,一气呵成,并恰当地用了比喻手法。由此可见,当时的四言诗已有相当高的水平,佛教思想也已深入文学领域。
1287年蒲甘王朝崩溃后,全国各地群雄蜂起,各族的小王国割据四方,缅人的阿瓦王朝仅能控制缅甸中部一带。连年征战使经济发展缓慢,但佛教的地位却日益巩固,佛教文学有了长足发展。流行的文学形式诗歌类有“比釉”(四言叙事长诗)、“茂贡”(记事诗)、“埃钦”(摇篮歌)和“雅都”(赞歌)等。散文类有“密达萨”(诗文间杂的书东)。而其中以“比釉”和“茂贡”文体最为突出,故人称阿瓦时期为“比釉、茂贡的时代”。当时的作家中也以僧侣作家最为有名,其中如:
信乌达玛觉(1453…1542),他写的《林野颂》至今只发现九首,内容描写释迦牟尼回自己故乡时沿途的情景。诗人长期居住乡间,对变幻多端的大自然非常熟悉,他用简练优美的文字描写了一年四季随着气候的变化大自然呈现出的丰富多彩的诱人景色。同时也描写了农民在不同季节努力从事各种劳动的景况。后来缅甸文坛上盛行的“十二季节诗”就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信摩诃蒂拉温达(1453…1518),他于1491年写成的《修行》四言长诗系根据佛经中关于释迦牟尼成佛前修行的故事写成。这种以佛陀轶事为主要内容的四言长诗取名为“比釉”。他是首创这种诗体的作家。该诗结构严谨,用词优美,比喻生动,受到缅王赏识,遂在钦赐名为“亚德纳佩曼”(注:亚德纳佩曼意为宝官。)的寺院挂褡,其后一直在京都专为皇帝作诗著文。他写的另一著名佛陀轶事四言长诗是《祈祷》,内容描写佛祖在未成佛前曾以自身躯体使堤坝合拢以求来世成佛的故事。他被后人推崇为诗圣,有“修行诗高不可攀”之说。1501年写《天堂之路》是迄今发现的缅甸最古小说,它用佛经故事告诫人们如何才能进入天堂。
与他们同期的另一位著名僧侣诗人是信摩诃拉达塔拉(1468…1529)。相传他十六岁时,据十大佛本生经故事之一的布利达龙王的故事,写成缅甸最早的一部“林加”长诗《布利达》,说的是波罗奈国公主嫁给龙王生有四子。四子布利达为了修身成佛来世间修道,被一玩蛇人识破。布利达虽知大难临头将陷囹圄,但恐修道半途而废,未显神通而束手就擒,被胁迫四出献技表演。几经周折,波罗奈国王获悉布利达是自己外孙,才将其救出。佛陀轶事四言长诗《九章》,写波罗奈国国师生有四子,都是天神下凡,国王无嗣,原拟传位给他们。但他们兄弟先后出家,在他们的教诲感化下,国王、国师和全国人民先后出家修行,皆获巨果。这是诗人最成熟和最著名的代表作,写于1523年。现代名作家敏杜温曾评论道:“描写细腻,叙述简明,比喻明确,结构新奇就是该诗的特色。”
东吁王朝时期,经过多年征战国家趋于统一。当时人们重军事,轻宗教。作家大都是青年宫廷贵族。作品也多以爱情为征战为内容。
孟族学者频耶达拉(约1518…1572)从孟族史书编译成一部散文著作《罗阇提烈要史》,叙述了阿瓦王与勃固的孟王长期战争的史实。文笔简洁生动,激发人们的爱国思想。也是一部很有学术参考价值的历史名著。
当时有名的还有青年军事家兼诗人那信囊(1578…1612),他的“雅都”诗《出征》以出征时怀念情人为题材,感情真挚,语汇丰富,描写生动,深受人们喜爱。譬如,诗歌反复咏唱自己情人时,却用了许多不同的词汇,显得生动有致。在另一首上下两厥的“雅都”诗中,诗人又用了完全不同的词语,表达了内容几乎相同的诗意。所以他被誉为“雅都大师”。
历史学家吴格拉(约1678…1738)的《大史》给良渊时期的缅甸文学增添了光彩。《大史》是1714年至1732年间编写成的。作者参阅了历代的史书和大量历史资料,从缅甸上古一些神话传说开始写起一直写到作者所处的年代。对各种书籍的写法进行分析考证和统一。由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形象描写生动,文字朴实流畅,堪称缅甸古代文学中具有典范意义的散文佳作,也是缅甸第一部大型编年史。以后贡榜王朝学者集体修订而成的《琉璃宫史》就是在这部《大史》的基础上编写成的。
同期诗人巴德塔亚扎(1672…1752)是当时朝中的平民事务大臣。他写过成百首的诗歌,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保留至今的几首“德耶钦”诗。这些诗不仅真实地描绘了当时一些下层平民——农民、船夫、爬棕树人的含辛茹苦的生活,也表现了劳动人民那种朴实诚恳和乐观忠厚的性格。《农民》展现了两季到来之前,农村一派生机盎然、农民下地耕耘的图景。《运货船主》则将运货船穿梭于江河之上和一片交易繁忙的情景写得有声有色。诗人越过了宫廷高墙走向民间,大胆地描写了他们的生活和劳动,这在缅甸文学史上是个创举,使充满宗教或宫廷色彩的缅甸文坛面目为之一新,也为缅甸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他按照古代印度的神话故事改写成的《红宝石眼神马》,是缅甸的第一部剧本。
1753…1782年是贡榜王朝的前期,也是它的上升时期。这一时期除了以前的诗歌形式外,还盛行新的诗体“雅甘”(谐趣诗)、“德塌”(连韵诗)和“雷西”(四节短诗);“茂贡”诗在这一时期仍然风行。
此时名作家多为俗家,如释陀骄都吴奥(1736…1771),他写过一部《加威莱克那正字法》(1751)(注:加威莱克那意为智者的特征)。全书用诗体写成,不仅分辨了很多同音异形字的用法,而且还将许多语法、文字、历史、星相占卜、医药以及法律等内容也在辨析字形的过程中加以解释说明。所以至今它仍是缅甸文学家经常引用的典籍。
与吴奥同期的另一位有名作家是列维通达拉(1727…?),原名吴妙山,曾在宫中任职。他写过许多诗歌,以记载帝王征战者居多。1766年被流放到美娑,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