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概念论。
1。经院哲学的准备:厄里根纳
厄里根纳 (约800—877年)生于爱尔兰,约于843年应法兰西皇帝秃
头查理的召请到巴黎讲学,后被查理任命为宫廷学校的校长。厄里根纳通晓
希腊文,曾将一本署名为“狄奥尼修斯”的论文集译成拉丁文,定名为《大
法官书》。此书对西欧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思想发展影响颇深。厄
里根纳的代表作是《论自然的区分》,此外,还有《论预定说》等。他把新
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神学结合起来,建立了中世纪第一个完整的唯心主义哲
学体系,成为这一时期独具一格的哲学家,因而被称为“中世纪哲学之父”。
(1)理性与信仰
在教父们使理性服从于信仰之后,厄里根纳第一个在基督教内部明确地
提出信仰应该服从于理性。他写道:“为了达到真正的、完善的知识,最勤
奋、最可靠地探求万物的终极原因的途径就在于希腊人称为哲学的科学之
中”。(厄里根纳:《论自然的区分》第1卷第69章)厄里根纳并不否认
圣经和教父们的权威,但他认为只有对圣经作讽喻的解释,例如我们把圣父
理解为创造的实体,理解为一切事物的本质性,把圣子理解为上帝创造万物
… Page 35…
所遵从的神智,把圣灵理解为创造的生命或生命力,才能把上帝理解为三位
一体。他认为,理性和启示都是真理的来源,具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威,因而
两者是不能互相矛盾的。厄里根纳提出一种哲学与宗教的统一论,断言“真
正的哲学和真正的宗教是同一个东西。 (厄里根纳:《论自然的区分》第1
卷第71章)真的哲学就是真的宗教,真的宗教就是真的哲学。但倘若二者
出现了矛盾,我们就应该服从理性。他主张对圣经从哲学上加以研究和理
解,把神学理性化。他认为,除了圣经之外,应当把理性作为最高权威。他
写道:“权威产生于真正的理性,而理性并不产生自权威。没有理性确证的
权威是软弱的,而真正的理性依靠其内在的威力,不需要任何权威的支持。”
(厄里根纳:《论自然的区分》第1卷第71章)当然,厄里根纳的目的不
在于否定信仰,而在于使信仰具有理性,与理性取得一致。但他推崇理性、
推崇思维的精神,在整个基督教哲学中却是难能可贵的。
(2)上帝与自然
在《论自然的区分》一书中,厄里根纳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观。
在他看来,“自然乃是一般名称,指的是全体存在的和不存在的”,是“心
灵所能了解的或者超越心灵力量所能及的全部事物。”显然,厄里根纳所说
的自然,不仅是指自然界,而且是表示一切实在的总和,是一个包罗万象的
最广泛的概念。厄里根纳进一步把自然区分为四种形式:
①创造而非被创造的自然,它包括存在和不存在的一切原因,指的是上
帝;
②被创造又能创造的自然,它是众多的创造的原因,指的是存在于上帝
之中的诸理念,其统一就是逻各斯;
③被创造而不能创造的自然,这就是时空中全体个别事物,是上帝理念
的表现。
④不创造又不被创造的自然,这还是上帝,不过是作为万物的归宿和终
极目的的上帝。这里明显可以看出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运动说和
狄奥尼修斯一切复归于上帝的思想的影响。万物产生于上帝,又复归于上
帝。上帝是万物的开端、中介和归宿。“倘若我们了解到上帝创造了万物,
我们不外是把这理解为上帝现存于外物之中,也就是说,上帝是一切存在的
本质。” (厄里根纳:《论自然的区分》第1卷第517章)上帝是万物,万
物皆是上帝,整个自然在上帝这里达到了统一。这种思想无疑为泛神论洞开
了门户。
依据厄里根纳对自然的区分,上帝的存在与上帝存在的表现是同一的。
一方面,上帝的理念是具体事物的范型或本质,是在具体事物产生之前创造
的,普遍先于个别而存在,这成为唯实论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上帝既然
是万物的本质和原则,那么万物则是上帝的外部显现,普遍也存在于个别之
中,并通过个别显现出来。“上帝总是在一切之中”,“一个上帝将显现自
己于一切之中”。这样上帝就超越于万物又内在于万物之中。厄里根纳这一
… Page 36…
论断,又为后来的的唯名论对实在论的长期争论提供了思想材料。
厄里根纳的一切来自上帝,体现上帝,又复归于上帝的原理,从根本上
否定了传统基督教关于原罪、永罪和赎罪的说法。厄里根纳认为,善恶都是
个人造成的,天堂和地狱并不是在人之外的存在,而是个人的心灵状态。地
狱就是因所犯罪恶而产生的个人内心的痛苦,天堂则是因美德而得到的个人
内心的快乐。既然善恶是个人造成的,人可以没有罪,如果有了罪,人也是
可以改变的,所以罪和罚都不是永久的。他甚至认为,既然最终一切都将被
吸收到上帝之中去,那么魔鬼最后也将得救,只不过比别的东西要晚一些而
已。因此,厄里根纳反对基督教要求的人必须终生进行赎罪祈祷活动。(3)
上帝和人
厄里根纳的泛神论思想,使他既肯定上帝又重视人,这是他的神学和哲
学思想的一个特点。他从上帝创造万物的理念或本质这一观点出发,断言人
也是一种永远在上帝中存在着的理念,并且指出,人是一种不同于其他存在
物的特殊存在物。在上帝创造的个别事物中,一种是纯精神性的存在,一种
是纯物质性的存在,而人则是既有精神性又有物质性的存在。上帝对人是特
别器重的,上帝不但把它自己的形象寄托在人中,而且把一切事物的观念也
放在人之中,根据观念是万物的本质并且先于万物而存在的原理,厄里根纳
又得出万物包括在人里面和人创造万物的原理,把人放在一神之下万有之上
的地位,强调人的神圣性、丰富性和创造性,表达了一种人本主义思想。
对于人能不能认识上帝的问题,厄里根纳采取了新柏拉图主义的“否定
神学”的观点。他认为人们可以从上帝的创造物中推论出上帝的存在,即可
以从上帝自身的展现和自身的复归的过程中去认识上帝。在这个意义上,上
帝是可以认识的,这种认识只是推论性的认识。而作为超越于宇宙万物的上
帝自身,或作为具体事物的共同本质的上帝,是不能加以具体规定的,因为
超越于任何限制的上帝是不能加以限制的,上帝自身没有对立物。比如说上
帝是至善、真理、永恒、生命、光明等都不对,因为这些都有它们的对立物,
如善的对立物是恶,真理的对立物是谬误,等等。因此,脱离具体事物的上
帝自身以及上帝创造一切的活动,是人无法理解的,是不可言说和不可认识
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上帝是没有限制的无,上帝是“绝对的虚无”,是一
个“永久的奥秘”。不但人不能认识上帝,甚至“上帝自身也不知道他是什
么,因为他不是一个什么;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他对于他自己和对于每一个
智者都是不可理解的”。(转引自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第495页)在厄里根纳看来,上帝永远不能被认识,这就是对上
帝最好的认识。他强调脱离个别的一般是不可规定、不可理解的,这种观点
被后来的唯名论向极端的方向发展了。
在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年代里,厄里根纳哲学中的自由思想无疑洋溢着
一股清新的气息,这也使它不容于正统派神学家。厄里根纳的著作曾受到公
元855年和859年两次宗教会议的谴责。865年,教皇尼古拉一世要求秃头
… Page 37…
查理或者将厄里根纳交付罗马接受审判,或者将他逐出宫廷学校。只是由于
查理的庇护,厄里根纳才幸免于难。教皇霍诺留斯下令焚毁《论自然的区分》
的全部抄本,但这个命令执行得不彻底,我们在今日仍可看到欧洲中世纪哲
学史的这份资料。
2。安瑟伦及其经院哲学体系
早期实在论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安瑟伦(1033—1109年),意大利人,
1060年到法国诺曼底的贝克修道院作僧侣,1078年任该院主持,1093年升
任坎特伯雷大主教,直至去世。其论著有 《独白》、《宣讲》《上帝为什么
化身为人》等。
(1)信仰与理性
作为一个基督教哲学家,安瑟伦直接继承了奥古斯丁的学说,主张理性
服从信仰。他认为,上帝在我们身上创造了他的形象,但由于罪恶和恶习的
蒙蔽,除了由上帝带来复兴、改革外,我们再也不能仰望上帝了。因此,没
有上帝的启示和指示,我们就不能找到上帝。对于理性与信仰的关系,安瑟
伦说:上帝是把理性交给信仰使唤的,人们决不求先去理解,然后再信仰,
而是先信仰然后去求理解。“我决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
解。因为我相信: ‘除非我信仰了,我决不会理解’。”(安瑟伦:《宣讲》
第1章)他强调指出:基督徒应该由信仰进展到理性,并不是从理性出发达
到信仰;当他不能够理解的时候,更不应该离开信仰。不过,安瑟伦并不简
单地否弃理性的作用。相反,他认为:“当我们有了坚决的信仰时,对于我
们所信仰的东西,不力求加以理解,乃是一种很大的懒惰。”(安瑟伦:《上
帝为什么化身为人》第1卷第2章)“我们必须用理性去维护我们的信仰,
以反对不信上帝的人。”(《安瑟伦书信集》第41编,第11封)这样,信
仰成了理解的前提、理解的范围、理解的目的。在他看来,经院哲学家的任
务就是在坚决信仰教义的前提下,为教义提供可以理解的证明。不过,在为
教义作理论上的论证过程中,理性的结论是否应当接受,必须以是否和圣经
相符合,即以教权为标准;对于理性不能理解,即不能给于合理论证的教义,
就应当虔诚地崇敬信仰,求助于“天启”。安瑟伦从这种信仰高于理性、理
性服从信仰的基本原则出发,力图给上帝的存在以及救世、三位一体、神的
化身和人类赎罪等一整套教会信条以哲学的论证,从而确立了早期经院哲学
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因而他被称为“最后一个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
家”。不过,在安瑟伦的思想中,却蕴含了认识是有目的的、主动的活动以
及理解属于一个更高层次这样的隐胚。
(2)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安瑟伦是历史上第一个采用从思维到存在的本体论方法证明上帝存在
的经院哲学家,这也是他成名的一个重要原因。
… Page 38…
安瑟伦的论证,是从上帝的概念出发,用三段论直接推出上帝的存在,
表明上帝的观念本身就已隐含着上帝的存在。
安瑟伦论证说,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具有上帝的观念。甚至愚妄人也不
得不承认,在其心中有一个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存在着。即使他说“没有
上帝”,这种说法本身就已证明他心中有了“上帝”的观念。因为“上帝”
这个观念本身,意思就是“绝对完备者”,不能够设想任何比它更伟大、更
完善的实体。既然我们确信无疑地认为,上帝是最完善者,那它就决不可能
仅仅存在于心中,而必定也存在于现实中。因为如果他仅仅存在于人的心
中,我们就能设想现实中的存在物比他更完善。也就是说,假如上帝仅仅存
在于人的心中而不具有现实的存在,那他就是有缺憾的,就不是最完善的实
体了。但我们早已确信没有任何东西比上帝更完善,“因此毫无疑问……他
既存在于心中,也存在于现实中。”(安瑟伦;《宣讲》第2章)所以,上
帝“是确确实实的存在,决不能被设想为不存在。”(安瑟伦:《宣讲》第
2章)其他一切都可以被设想为不存在,唯独上帝不可以,上帝是最真实的
存在。
安瑟伦首先断定人心中有至高无上的观念,继而宣布至高无上的观念不
可能只作为观念存在于人心中,它必然也是现实的存在。上帝就是这样的至
高无上者,因此上帝是真实的存在。从哲学上讲,安瑟伦的证明是把人的主
观意识中存在的一般观念,作为离开具体事物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再从观念
推出现实的存在来。往上追溯,安瑟伦的证明源自于柏拉图的“理念论”,
向下纵览,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影响深远,后世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概出其
右。不过,安瑟伦这种从观念、从思维推出现实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方法,当
时和后世都一直有人提出非议。例如当时法国都兰的僧侣高尼罗就写了《为
愚人辩》,激烈批驳安瑟伦。高尼罗认为,必须把实在的东西同思想中的东
西区别开来,实在的东西是一回事,把握这种东西的理智本身又是一回事。
即使承认我们心中有最伟大的实体观念,但也决不能凭此就得到现实的存
在。例如,人们可以想象大海的某处有一座无比优美、珍藏各种无价之宝的
岛屿,但是,并不能由此推出这个岛屿的真实存在。(高尼罗:《为愚人辩》
第6章)不过,安瑟伦这种从观念推出存在的证明,实际上涉及到思维与存
在的区分与结合问题,因而具有哲学的意味。
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表明他是极端实在论者。他认为,事物之所
以真或善,就在于它们分有了最高的真或善(上帝),因此,感官所认识的
具体事物并不是真正的存在,只有精神所认识的共相才是真正的存在。共相
是先于和离开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安瑟伦甚至认为有一种纯粹的共
相存在,这种共相并不体现为任何单一的事物。相反,个别事物只是作为共
相的结果才具有存在。
安瑟伦的经院哲学体系是建立在柏拉图和奥古斯丁哲学的基础上的,是
在同当时的唯名论作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极端的实在论者,安瑟伦认为
… Page 39…
应该把唯名论者从讨论会中打出去。在政治上,安瑟伦全力主张神权说,认
为教皇的权力应高于国王的权力,且成为教皇格里高利七世为提高教权而制
订的教会改革纲领的积极支持者。
3。早期唯名论哲学
在11世纪的经院哲学中出现了实在论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唯名
论倾向的早期经院哲学家,主要有贝伦加里、罗瑟林、阿伯拉尔等。
(1)早期唯名论的先驱:贝伦加里
最早的唯名论者是法国神学家、图尔的贝伦加里(约1000—1088年),
他具有理性主义的倾向,主张在一切方面都应该运用“辩证法”(按照中世
纪的术语,辩证法就是逻辑学)。他把厄里根纳关于理性和权威相互关系的
原则运用于实践,主张把理性置于权威之上,而不是使理性屈从于权威。这
种倾向使他自觉不自觉地对基督教的正统教义作出了异端的解释。他认为
“实体只能是为外部感觉所感知的东西”,所谓一般实体或共相是没有的。
(见阿尔谢耶夫:《从查理大帝到宗教改革》,莫斯科1913年俄文第1版,
第84—85页)这就否定了实在论者关于一般或共相是独立的客观实在的观
点。由此出发,他在1049年写的一篇《论圣餐》文章中,批评了教会和实
在论关于圣餐仪式中“实体转化”的说法。他指出,人们在圣餐中所吃的是
面包,喝的是酒,并不是象教会所说的那样是转化了的基督血肉的共相或实
体。这个圣礼只是精神上的象征意义。既然基督早已升入天国,他的身体怎
么可能降临在圣餐席上呢?即使基督能够降临,他的身体大如巨塔,也一定
早就被这么多人吃得一干二净了,所以实体转化是错误的。
贝伦加里的观点使正统教会人士感到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