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闻一多先生说:“要写好新诗,首先要做新人。”这是千真万确的。
当时诗创作如风起云涌,激动众人心。要求新中国有一个新的关于诗的专门刊物的愿望很强烈,于是1957年诞生了《诗刊》。主编臧克家恳请毛泽东把他的旧体革命诗词交给《诗刊》,在创刊号发表了。大家惊喜地发现,这些诗词实在是好,惨烈的革命战争、腥风血雨、伟大的时代,竟然可以用旧体诗词如此恰当、美妙地表现出来!这为诗创作提出了一条新路。文化水平不高的读者,只要词句上作点解析,也就能理解,真是雅俗共赏。这些作品是“人民文艺”的精品。《诗刊》做了一件大好事。这也说明:除了“五四”以来的白话新诗之外,用中国传统诗词的形式,提炼口语,也可以写出很好的诗。当时没人会想到,今天在中国的乡镇、县城,会有那么多人用旧形式写诗,毛泽东诗词起了很大的示范作用。
1960年我到《诗刊》工作。除了和丁力同志轮流发稿之外,我还兼管诗朗诵的事。诗朗诵是诗深入人民群众的好方式。孔夫子说,“诗可以群”。这活在古代说明什么情况,不大清楚。抗日战争时期,诗动员群众、团结队伍的力量就显现出来了,诗朗诵活动成为一种战斗形式。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我们成立了联大新诗社,请闻一多先生当导师,不断地开诗朗诵会。闻一多先生是非常好的朗诵者,我所听过的诗朗诵没人能达到他的境界。他不用手势,只用他那发自内心、充满激情、有如大提琴的声音,将诗传到听众心中,使你的心灵发生共鸣、震动。在被称作“民主三堡垒”的西南联大,新诗社的宗旨是抗日救国,表现现实生活,为争取人民民主而斗争。我们开朗诵会,欢迎校外的诗友参加。你是穷教师、报馆小职员、工人,或者爱诗的青年作者,都可以拿自己写的诗来朗诵,征求别人的意见。通过诗,人们可以成为朋友、同志。
闻一多先生推崇屈原、杜甫,因为他们心里装着人民的苦难。他激赏田间的战斗性极强的街头诗,朗诵田间的《义勇军》、《假如我们不去打仗》、《坚壁》和艾青的《大堰河》,令听众热血沸腾。新诗社在联大学生大饭堂开朗诵会,大家知道闻一多先生要朗诵,不多久就挤满了人,进不来的就爬上窗台“参加”,真是热烈非凡,诗就这样完成自己的任务。
六十年代初,很容易找到许多可以朗诵的好诗。郭小川的《向困难进军》、《甘蔗林——青纱帐》,贺敬之的《放声歌唱》、《三门峡——梳妆台》,袁水拍的讽刺诗等等,都得到了听众热烈的掌声。群众听诗朗诵强烈而且持久的要求使我们感动,于是有了“星期朗诵会”,每星期天上午都在音乐厅举行。邀请人民艺术剧院、青年艺术剧院的演员朱琳、苏民、董行估、周正等许多同志参加朗诵,也请过上海来京的上官云珠、黎铿。报酬极少,没人计较。但租剧场也要一些费用,所以试试低价售票,看行不行。第一次办,就遇上下小雪天气,没料到票很快就卖光了。剧场已满,外面竟有不少人等退票,只好拉出扩音喇叭播放给人们听。天阴冷冷的,诗和心却是热的。就这样站着听到散场。我在大门口看着,出来的听众有学生、工人、干部,也有五十多岁的大娘、大爷带着孙子来。一个南苑机场工人对我说,多搞些朗诵会吧,我们难得听到一次!王震将军和夫人也来听诗朗诵。
看到这种情景,我很感动,非常高兴,于是给《人民日报》写了篇小文《听诗朗诵有感》,告诉大家,诗是多么受人民群众欢迎。
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也很关心诗创作。1962年4月19日,陈毅同志建议《诗刊》召开的诗创作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到会的不仅是诗人,还有巴金、张天翼、沙汀等作家。朱德同志首先发言,他说:“我们要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前进的真事、真相、真话;写真事,说真话,我看写出来的东西就很漂亮了。……我们的伟大事业、光荣事业,将来的革命前途,我们都有责任把这些真实地反映出来,给人们看,给我们的后代人看。我看大家是要担负起这个责任的。”他认为民族传统有自己的特点,有好东西,应该继承,扬弃其糟粕,也要吸收新的营养。他说:“做事情没有根总觉站不稳,什么事都从根上发生,一切都要从根做起来,这样才能站稳脚。”陈毅、郭沫若、萧三等同志,都主张诗人要深入群众,努力表现新的时代;新旧融合,从古典诗词、各族民歌和中国“五四”以来的新诗、外国的好诗中汲取精华,努力创作出新的好诗;要内容好,艺术上也要千锤百炼。会后,我们根据录音整理成《诗座谈记盛》。陈老总的发言很精彩、很全面,他提到写诗要让人看得懂。但他审阅时,用铅笔把他的精彩意见大部分删掉了。他太谦虚,我们却觉得非常可惜。
《诗刊》的编辑们对发现、培养工人、农民中的诗作者是很重视、很关心的。李学鳌、刘章等许多诗人都是《诗刊》的好朋友。在编辑部,大家都想着怎样能让诗和工农群众结合得紧密些,让诗为工农服务。于是进一步考虑把诗朗诵送到农村去。1963年春天,《诗刊》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合作,尝试用曲艺、演唱节目配合诗朗诵,为农民演出。我先到北京南郊红星人民公社西红门大队住了一周,作调查准备工作,带了《王贵与李香香》、《漳河水》、《死不着》、《村风》、《王老九诗选》、《白兰花》等诗集送给社员看。我还挑选了一个喜欢诗、有点灵气的初中生,辅导他朗诵田间的《义勇军》、《假如我们不去打仗》、《坚壁》,给他讲诗的背景和内容。他上场朗诵,很受欢迎,能够表达人民对日寇的仇恨。第二天我去调查社员的意见,六十多岁的炊事员还学他朗诵:“…枪,弹药,统埋在我心里!”另一位姓陈的老大爷说,演出的节目好,合咱们农民的心,他竟然能背出好多诗句。
一些形式接近民歌、合辙押韵的诗,曲艺演员拿来就可以配调。李季的《五月端阳》、张永枚的《骑马挂枪走天下》,演员只把个别词句变动一下,就可以用快板说、用二人转唱,受到大家欢迎。河南坠子、北京琴书也用上了。这次尝试证明是一种很不错的创造。
一个女社员把张志民的《小姑的亲事》和《村风》带到地头,念给妇女队的社员们听,大伙儿听得直乐。有个姑娘提意见:没有朗诵《革命烈士诗抄》里的诗,她不满意。
我把这件事写了一篇《诗朗诵下乡小记》,在《诗刊》发表。几十年后回头看,我们《诗刊》不但继承了孔夫子“诗可以群”的传统,而且让诗为人民大众服务做了一些有效的工作。以前中国的诗让人看不懂的恐怕不多。被视为经典的好诗大都是雅俗共赏的。中国历代诗人中恐怕没几个愿意自己写的诗被人当作谜语猜。近代西方有些诗作者酷爱写“天书”,画画的人也画只有天晓得的画。现在中国有些人赶时髦,使劲地学这类舶来品,却不学泰戈尔、马雅可夫斯基、惠特曼。其结果是新诗的读者越来越少。一次诗会上我听到有个写诗的朋友说,诗本来就是给少数人看的,书店里买诗集的人少不奇怪。不错,“五四”时代的诗人,也有人说“诗是贵族的”。我以为,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如果有人就爱写只自己明白的东西,或者只在小圈圈里有人说好就行,那也可以随他意。但根据历史提供的经验,我劝大家还是努力去写让许多人喜欢的诗为好。你心中诗中有人民大众,写人民的喜与忧,人民就会喜欢你的诗,你的诗就不会孤独、寂寞。当然,艺术上也必须下苦功学习、磨练。
《诗刊》负担着诗人们的期望,愿《诗刊》上多出现大家称赞的好诗。
夜风深处的低语(组诗)等
熊 焱等
傍 晚
这么多拥挤、堵塞、嘈杂的口音
这么多奔波、追逐、匆忙的脚步和背影
在归途,在落日的余辉中
将有一盏盏的灯火、一桌桌的晚餐
一屋屋的亲情和温暖……
仿佛绚烂的国画,在辽阔的晚风里
缓缓地打开卷轴
多美啊,这广袤而完整的河山
鸟兽回窝,牛羊归栏
它们将在夜里偎依、温存和互相取暖
连草木也收敛芬芳,静候露水、月光
以及夜风深处的低语和爱抚
天空高远,世界如此博大
在浮世,这傍晚的夕光柔软而深远
像母亲的怀抱,容纳着更深的幸福和喜悦
容纳着众声喧嚣后的疲惫和寂静
流 年
晚饭前,你的病突然又犯了
父亲,你抖着,嚷着,神志不清
我背着你,往楼下冲去
我的年迈的父亲,我的一米七六的父亲
你轻得只有几十斤了,像孩子似的
在我的背上胡乱地喊:爸爸,爸爸……
很多年前,你就是这样背着我的
急急地跑向几里外的乡医院
我伏在你的背上,不停地流泪
不停地喊你
父亲,你一边疾走
一边轻声地安慰我
有时还喘着粗气给我唱歌
而现在,我才下了三层楼就累坏了
父亲,请你原谅我
原谅我不能轻声地安慰你
也不能喘着粗气为你唱歌
我只想在你叫喊的时候停下来,父亲
我只想在你叫喊的时候轻轻地应你一声
在人间
这么多一闪而过的后背和面孔
如此来去,如此忙碌
我熟悉她们,就像熟悉我自己
可我叫不出一个人的名字
正如他们也叫不出我的名字
我只是生活的小卒子,从不引人注目
在这平缓的人间,一步步地爬
穿过楚河汉界、深夜的灯光和黎明的晨露
淹没在飘浮的烟火和众生的喧嚣里
我走路的姿势、脸上的表情
以及我风中的背影,我都看不见
我只看见那些熙熙攘攘的人群
他们镜子一般,映出我在人间的疲惫和悲欢
壁画与雕像(组诗) 邓万鹏
郑州白了
郑州白了 你在门牌号背面
手机姓名容易滑脱
夜 能 抓住空中闪过的海鱼吗
诗人 展开姿态
到大风中去
获取你的风衣
河南十二月的哈尔滨 东三省
为郑州空运街道 大厦
立交桥死角 傻子绽开帽檐
与光接头
血不怕咬 哈气还给哈气
向雪松致敬 绿啊
抱住你的针尖
月季 翻过的月季 对面
绿城广场 你的时代
笑声来自热力
留影里确立的年轻人
坚持用数码保鲜……
诞 生
一个星期都在下雨 他们连续走动
愿意让节拍弄出潮湿倾向
消息越高兴越好 其他人不太注意日历
远方没到 就无法抓住今夜的红伞
其实是听血液回响 一条走廊在听
秒针扫地 姓氏出来带有独立的礼炮
震动一直瞒着 门里的通道多长
一分容下两小时
生长的房间搜集哑雷 阵雨后的虹
等待善于垒砌 白色大厦
真正上升 飘动 神奇落下相仿的造像
还给母亲现代意象
像一个国家成立 接着男一个国家的笑容
那是内政 连接又不相干
旗帜自己保管 门轴响起人物的声音
互相转告吧
宣言被一个婴儿扩大
一个身份分发出一群身份 家饱满
道路开始 别让目光跑得太远
这花 取什么名才配称为春
翅膀
轻轻浮出天空 或者收拢大地
这对一个躯体十分必要 谁得到一双流动的 翅膀
海的前额趋向平静
凌晨四点 墨块洗白一群长腿鹤的衬衣
携带着东方 石头积垒的空气反过来
地理展开 羽毛鼓励道路
江雪
大雪望着大雪 一条江找到品质的冷
岸模糊 黑挢比以往金属
它拼命让我看狼嚎赶制大风
冰下潜流无声 再往前走就是五十
柳树被白色突然困住
河 上
从没见过这样多的水 但水上的老年人见过夕阳对面渺茫的姓名
夏风也凉 河上的快艇刚画出一只眼睛
眨动 一片荒凉的波浪溜了
水是悄悄起了歹心的邻居 我们一转身他挪走瞬间没在意的东西
燕 窝
密集 圆点连着圆点
读不懂的盲文
雨后 老式剪刀漫天飞舞
文化够不到的地方
好书藏在绝壁
秘密孵化鲜亮羽毛
工棚里(三首) 逆 舟
一个民工打工者的收入
我先告诉你
他的工资
是六百元
我再告诉你
他一个月餐费是
一百八十元;我现在
再告诉你
他出来一年
他口袋里已经积攒
五千零四十元
他想着
一年的时间很短
不也就是一个白天一个黑夜
他在想
这五千零四十块钱
回到家里
是个多么巨大的幸福
声 音
照片来自黑白山村
贫困的颜色
一个十来岁模样的小学生
站在一张烂凳子的课桌前
孩子大张着嘴巴
显得很调皮
我仿佛听到孩子读生字的声音
我感觉声音很熟悉
像我姐姐的小孩
识字时候也正是这样
声嘶力竭
是的,孩子不懂
山村
孩子不懂读书
孩子更不会知道
把他的照片当作募捐广告
挂在城市的步行街上
这一切
就像他课本里的
一个个生字
他都不懂
他还要一个字一个字
来认识
一个民工的尊严
他没有说一句话
涨红着一张脸
像在接受批评
再怎么刀子的话语
一般是不会让一个民工
感觉到痛
你没有看见么
那次切掉一个指头的伙计
红色的血湿透包扎的棉纱
他仍没有下工地
说吧,锋利猛烈些吧
他只当是在承受
烈日高温寒风雨雪
像承受重量疲倦
你要他低多低的头
他就可以低多低
他只涨红一张脸
但是,这时候
最好不要提钱
否则,你会看到
他尊严的
高度
地气(组诗)等
叶 臻等
马铁匠
得了肺癌的马铁匠
从一堆废铁里
捡起了一块废铁
他要把自己奔跑的念头
交给这块废铁
这块废铁 在炉火里
在他的铁锤下
很快变成了四小块马蹄铁
他在这四小块马蹄铁上
很费劲地錾上了
自己的名字
一匹老马跑起来了
老马跑过的黄土路
盖满了一个个奔跑的铁印章
只一眨眼的工夫
漫卷的黄尘
就跑得像一条起伏的黄龙
在梅家坞喝茶
一支好听的竹笛里
住着梅家坞
梅家坞就嫩在
两片欲滴下来的
绿芽上
梅家坞就嫩在
采和摘这两个动词
翘起的兰花指上
木桌上的小泥壶
装了一壶西湖的四月
一身唐装的茶童
轻掀掀壶,清香的梅家坞
春光外泄
碧绿的女儿身
在壶中沉浮
壶嘴微倾
丝绸的杭州,在空中
划出半弧
我的肺腑里
是一座青山
是四月的西湖
是竹笛里
嫩嫩的梅家坞
远山的寺
远山的寺
建在一朵白云上
寺顶的小雪
丢失了小溪去年的地址
我的那一点点闲适
就要被小雪融化的动机
叮咚地融化
敬香的香客
用一缕若有若无的轻烟
和神通一次电话
想家的小和尚
翻着经书
发亮的小脑袋
像阳光晒裂了棉桃
送我一朵洁白的棉花
故乡下过一场小雨(组诗) 瘦西鸿
远 亲
那在乡下咳嗽 白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