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愚者虽作有利事,有些亦成大祸根,
  如同雏鹊拔母羽,尚自以为报母恩。
  愚笨的人虽然想作一些有利益的事,但有的却会变成巨大的祸根。如同幼小的喜鹊拔掉母亲的羽毛,还自以为是报答了母亲的恩德。
  有的人虽然发心纯善想做一些好事,利益众生、弘扬佛法等,但因缺少取舍的智慧,不明何事当作、何事不当作、怎样作会有好效果,结果非但无益反会成为祸害的根源。以前有一个大富翁,身边的人都想讨他欢心,对他毕恭毕敬。富翁每次吐痰的时候,左右侍者争先恐后地抢着用脚把痰蹋掉。有个蠢人从来就没有找着机会蹋痰,他冥思苦想:“如果等痰吐到地上,全被别人争着蹋掉了,看来只有在富翁想吐的时候抢先去蹋。”于是他“看准”时机,当富翁正想咳嗽吐痰时,便抬起脚踏在富翁的嘴上,结果嘴唇被踏破、牙齿也踏断了。富翁大发雷庭,狠狠地惩治了他。做任何事情都要合乎时宜,明辨取舍,否则,强设功力愚昧妄动,只会弄巧成拙。又如某些佛弟子对其上师有很大的信心,确实想赞颂上师的功德,使更多的人生信得利。但他们面对听众,不观察,不取舍,走到哪儿说到哪儿,见人就说,而且添油加醋,不切实际地胡言乱语,以致有些听者当下生怀疑、起邪见。有些人当时相信,但后来发现上师不具足这样或那样的功德,便立刻退失信心,生起邪见,甚至加以诽谤。若此人又把邪见到处宣扬就会让更多的人受损,如此“利益众生”无疑已为自他种下了三恶趣的祸根。
  在明媚的春天或是收获的秋季,小喜鹊们便会用嘴把母亲的羽毛一根一根地拔下来,拔光后就吃母亲的肉,它们欢喜地看着母亲死去,认为那是尽了最大的孝道。藏族人有个传统说法,即是将不孝顺父母的人称作“喜鹊儿子”。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利益众生不但要有纯正的发心,而且还应有取舍是非的智慧,知时势具智慧者方为俊杰。
  有些薄情寡义者,他恩所得装门面,
  龙王勤降之雨水,农夫以为自福德。
  有些薄情寡义的人,把依靠别人的恩德所得到的利益拿来装门面诈显自己高强。好比龙王辛勤降下的雨水,农夫们却以为是自己的福德所致。
  见识肤浅的人,不能明了许多道理,无有学识和办事能力,常常需要依靠别人的恩惠来维持生活,但他们在感恩戴德方面却做得很差。这类人薄情寡义,往往会把从恩人处得到的利益看成是自己福报显现出来的,或诈说是自力成办的。比如玉琳国师前世的弟弟天赐,幼时父母双亡,兄弟俩相依为命,过着穷苦的生活。哥哥天仁谨记母亲临终的训示,尽心尽力地抚养弟弟,含辛茹苦地供其读书,粗重的活计全部自己担承,象一个奴仆侍奉主子一样照顾弟弟。而弟弟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稍有不周便对兄长谩骂、责打,但学问方面一无所成。兄长学问深广,不但能作好文章,而且还写得一手好字,绘画方面也是一绝。有一位虔信佛法的富家小姐对学问、字画尤为赏识,天赐为了讨小姐欢心,将哥哥的字画拿去送给小姐,诈说是自己所作。其行为、发心恶毒卑劣至极,但最终没得好下场。
  一些人学佛几年,知道了一点佛法知识,他们会认为自己很有善根福报,或者认为是自己精进努力的结果。这些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善根、精进固然重要,但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依靠善知识和道友的帮助,不然单靠自力学修佛法,只能得到一些肤浅受用。若想从轮回中解脱或成就佛果,依止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在此作者又一次强调了知恩报恩的重要性。《二规教言论》中也说:“父母上师长老等,利己人前不报恩,护法诸天耻笑彼,失却助伴如僵尸。”俗语“饮水思源”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智者时时刻刻都应忆念他人的恩德,切不可成为一个薄情寡义之人。
  好比龙王为了庄稼丰收,辛勤地降雨,极大程度上帮助了农夫。按理农夫应摆设供品酬谢龙王才对,但是他们非但不这样做,反而认为是自己的福报,矢口否认龙王的功劳。《俱舍论》中讲,降雨也需要一些助缘,最主要的还是靠龙王。所以农夫需要雨水灌溉庄稼的时候,可以念一些供养龙王的仪轨,心诚则灵,往往上午祈请,下午就会降雨。当然与众生的业感也有很大关系,若是恶业深重,承受干旱恶报的地方怎么祈请也不会下雨。祈雨时还要看龙王的心情,若高兴就能如愿,若不高兴也很难如愿。
  愚者以业享福时,以为自己精勤果,
  啃骨刺破上颚血,老狗当作骨髓精。
  愚笨的人在享受往昔善业所成的福报时,以为是自己今生精勤劳动的成果。比如老狗在啃食骨头时,尖骨刺破自己的上颚所流出的血,反而认为是骨头里的精华。
  《中阿含经》中说过:“彼众生者,因自行业,因业得报。”种善因必得善报,得人生、闻佛法乃至荣华富贵、名闻利养无一不是累劫积聚善业资粮所致。而愚痴的众生不明因果真理,只看表面现象,认为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和不懈的努力才换得了如今幸福美满的生活。过去波斯匿王有一位女儿,名叫善光,聪明又美丽,父母疼爱她,全宫廷的人也都敬爱她。父王对女儿说:“我精勤地治理国家以致国富民强,你也正是因为我的缘故,所以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女儿对父亲说:“这些都是善业的力量,不是你精勤的结果。”国王三次问她,三次回答都一样。国王很恼怒:“那今天就试试你业力的福报。”随即下令:将善光嫁给最卑贱的乞丐。善光很坦然地说:“我自有业力福报。”于是空手和穷人一同离开了王宫。而这位穷人却是舍卫城最有地位家族的后裔,他俩来到化为废墟的家址,随所行处,地表下陷,地下埋藏的财宝显露出来。然后二人以珍宝雇人建房,不到一个月,宫室屋宇拔地而起,其中宫人奴婢不可胜数,丝毫不逊于国王。所以说因果定律是放四海而皆准、亘万古而常新的真理。《涅槃经》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有些出家众或居士共同聚集在一个清净的道场,人数多达万人,共同闻思修行。这也是无始以来积累善业资粮成熟的果报,而愚笨的人却认为是靠自己精进得来的,他们会想:如果不是我精勤努力,不畏艰难地长途跋涉,肯定没有机会来这清净道场。如是把一切都归功于自己的精勤,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要与几千乃至上万数以上的僧众共同闻思修行大乘佛法,需具足很大的善根,而这样的善根仅靠短期内的精勤努力是决定无法成熟的。
  不明因果的愚人就象老狗一样。老狗在啃食骨头时,太专注、太用力,一不小心尖锐的骨刺就会扎破它的上颚,自然是鲜血直流。但老狗并不知道那是自己的血,反以为是骨头里流出的精髓,越啃越觉得好吃,越啃越起劲。
  有些愚者夺亲人,仅为养活无关人,
  如于砍首严饰尾,除非疯人谁肯为?
  有些愚人掠夺亲人的财物,仅仅是为了养活与自己无关的人,如同砍头来装饰尾巴的荒唐之举,除了疯子外又有谁会去做呢?
  一般来说,对贫苦人发放布施是应该的,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果亲人都赞成,那么施舍点钱财是很有意义的事,若是在自己家境拮据、亲人也反对布施的情况下,就没有必要掠夺亲人的财物去养活那些无关的人。因为这样做亲人会对你生反感,社会中人也会对你有种种不好的看法,甚至使一些欲学佛而举棋未定的人产生误会,远离佛门。
  进一步讲,亲怨平等,显宗和密宗都共同承认,大乘发菩提心也要求学人修习自他平等。若未真实生起亲怨平等的广大舍心,此时作为一个平凡的人,仍应分清亲人和怨敌。对于怨敌当然不能报仇,应该对他们发慈悲心;对于亲人则应该知恩报恩,特别对于生身父母,更要尽力承侍,这也是一个佛教徒应该做的。佛经云:父母之恩德,纵使两肩负,不能报万一。退万步说,就算不能报恩,也不能以诈骗偷盗甚至强夺的形式,把亲人的财物送给无关的人或怨敌。
  夺亲人财物养活无关者的人与砍头饰尾的疯人一样愚蠢。以前有一个靠驯养动物演节目挣钱维生的人,一时获得一只美丽的孔雀,他用这只孔雀赚了不少钱。可好景不长,一段时间后,孔雀尾巴上的羽毛开始一根根地脱落,最后落得光秃秃的一毛不剩。此人非常着急,无可奈何之际,忽然发现孔雀头顶尚有些美丽的羽毛,于是顿生异想,把孔雀顶毛剪下来贴到孔雀那光秃秃的屁股上。这样一来非但未达预期的效果,反而使孔雀变得更加难看,他自己完全断掉了孔雀这一生财之路不说,还要忍受着做别人的笑料。
  愚者不至所需处,反而常诣无用处,
  无用泉水夏天流,春天需水时干涸。
  愚者往往不会去到需要自己的地方,反而常诣不该去的地方。泉水在夏天无用之时不停地流淌,当春天需要水的时候,它却干涸了。
  愚笨的人不知取舍,颠倒而行。比如某个地方对他很适合,别人也欢迎他,若去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众生都有很大的利益,但愚者就是不去。而别人不欢迎,同时对自己的事业或持戒修行等都没有好处的地方,他却兴趣十足,经常光顾毫不厌烦。一些愚笨的修行人,常住上有公事或劳动的地方他们从来不会露面,总是千方百计地躲避,好象善业资粮已积累得太多而无处存放了。当有人责问的时候,他却振振有词:“我这也是发菩提心嘛,把积福报的机会让给道友们,愿他们早成佛道。”真是说的比唱的还好听。这类人对闻思修也不精进,闻法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还美其名曰在家中修“睡梦瑜伽”,其实象老猪一样睡得昏天黑地,一塌糊涂。“出关”以后又四处游荡,逛商场、下饭馆、郊游、娱乐比谁都来得精勤。破坏纪律的地方如影院、歌厅、争吵斗殴之处却是十处打锣九处都有他。去到红尘中放逸地生活,他也有一个绝妙的托辞:“我这叫入世修法,体验世间人的苦楚,以便应机施教”云云,真是自欺欺人!
  夏季,人们在山上会发现许多泉眼,从中冒出的水不但清澈,而且相当充足,但没有什么用处,只是白白地流淌,正如愚人去了不该去的地方。当春天真正需要水的时候,泉水却早已干涸,一滴水也挤不出来,好比该去的地方愚人偏偏不去。这样的人着实不少,无需帮忙时,他们天天都跑到你家来,真正要他们帮忙时,却遍寻不得尊影,这种反常现象真让人啼笑皆非。
  对于善良之正士,劣者特别会欺凌,
  如同火舌会焚烧,含油灯芯非余尔。
  对于慈悲善良的正士,愚笨的劣者会特别地对他们加以欺凌,如同火舌,它只会焚烧饱含油脂的灯芯,而不烧其余的物品。
  有正士善知识的地方,也必然会有恶劣的人出来对他造违缘。因为恶劣的人嫉妒、我慢等烦恼非常炽盛,他们虽然不会嫉妒与自己平等或不如自己的人,但一见到具足无量功德的善知识处处受人恭敬供养时,嫉妒的火焰便会盛燃,烧得他焦头烂额,坐立不安,继而引来嗔恨大将军助阵。这种状态下,诽谤挖苦、恐吓威胁等魔子魔孙也纷纷出场,疯狂地对大德们发起猛烈的人身攻击,迫其迁往他方。历史上的许多大德虽然以慈悲心为众生普降法雨,却经常遭到恶劣者的欺凌,如全知无垢光尊者被赶出寺庙,大译师贝若扎那被流放等。历代很多高僧大德学问深广,修证圆满,无论哪方面都无可挑剔。但他们的功德越大,劣者越不能容忍,好似眼中钉、肉中刺一般非拔掉不可,又如水与火一样不相容。相反,那些不学无术、不分善恶的人却不会受到诽谤,因为他们与劣者同出一脉,见行一致,臭味相投。
  点灯时会发现火舌总是焚烧满含油脂的灯芯,而且越烧越欢。因为含油的灯芯特别易燃,比如具功德的正士遭受劣者的欺凌。但如果是其它一些不易燃烧的东西,如石头、水、铁或是不含油脂的灯芯等,火焰是不会去焚烧的,即便去烧,也不可能盛燃。同理,一个不具足功德的人,也就不容易遭到诽谤。
  劣者如是欺凌大德,而大德不记恨不报仇,反而愈加悲悯他们。以前在寂静的森林中,住着一位菩萨化现的犀牛,性格忠厚,心怀宽广,具大悲心。附近的一群猴子每天都欺负犀牛菩萨,肆无忌惮,但菩萨从不反抗,听之任之。过了很久,住在树林里的一个夜叉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忍无可忍,便来对菩萨说:“这群可恶的猴子天天害您,您怎么不反击呢?您的角是金刚角,连坚硬的岩石都不堪一击,摧毁这些猴子更是易如反掌。”但菩萨却说:“它们能成就我的忍辱波罗蜜多。它们也很可怜,所以不能报复。”夜叉听后,十分佩服,遂悄然隐去。高僧大德与劣者之间的差异从来都是如此的鲜明。
  粗者方能调粗暴,温者对此怎调伏?
  拔除痈疽须炙割,和缓治疗将毒化。
  以粗暴的行为才能调伏性情粗暴的人,而温和的态度怎么能够调伏得了?好比拔除痈疽毒疮,必须用火烧、刀割的方法,若以和缓的方式治疗将会使毒疮更进一步恶化。
  粗者是指一些高僧大德为了调伏刚强难化的弟子,而在外表上显现比较威猛之相,即身体做出严厉可怕的样子,口说令人畏惧的言词,其实内心充满着大悲菩提心。比如宁玛派的祖师莲花生大士、普巴金刚、马头金刚等,就连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有时也会显现愤怒之相调化众生。对于劣者,用温和的方法是很难调伏的,因为劣者性情粗暴,蛮不讲理,其中也有魔的眷属,他们常时伤害众生,且对佛法的弘扬作种种障碍。
  高僧大德调教弟子并非一味的愤怒,有时也需要温和,他们极善于灵活运用,温和但不失严厉。以前有一位大德——堪布达日仁波切,他慈悲地摄受了许多弟子,但经常对弟子发脾气,有时甚至大打出手,将弟子们打得鲜血淋漓。乍看来他完全是一个嗔心十足的粗暴之人,但正是因为这种粗暴的调教方式,才使他身边那些性情暴劣的弟子改掉了恶习,获得殊胜的功德乃至共、不共之成就。醒悟过来的弟子心怀感激,常言:“上师的打骂是最殊胜的加持,没有上师的打骂,我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闻思过《三十忠告论》的人也许会有疑惑,因为无垢光尊者曾说:“浊时中于野蛮之眷众,为其面责等虽是善意,依彼生起烦恼之因故,言谈平和即是吾忠告。”也就是说末法时代的众生野蛮、不易调伏,虽然以善意来对他责骂等,但依此责骂,弟子会生起烦恼的缘故,所以应该说温和的语言。那么无垢光尊者和萨迦班智达的观点是否相违呢?不!这两种观点并不矛盾,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一方面要以慈悲心平等心善待一切众生,尽量说温雅之语,另一方面以更大的慈悲心显现愤怒之相,用强硬的手段令暴劣之徒弃恶从善。也即是当温和时一定要温和,该严厉时一定要严厉,目的都是为了度化众生。
  用粗暴的方式调化众生,正如治疗痈疽之类的毒疮。毒痈又名有头疽,疮形圆如轮,皮色青瘀,奇痒难忍。若不及时治疗就会逐渐溃烂,扩散为大面积的化脓性炎症,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毒疮。俗语“长痛不如短痛”,这种毒疮只有用炙烧、刀割等果断的方法才能立杆见影顿显奇效。如果仅用平常的药,以温和的方式来治疗势必令毒疮恶化、扩散、传染。这样越发不可收拾,终将导致难以治疗的惨局,患者将感受更大的痛苦。正如暴烈的人若不及时采取愤怒的方式进行调化,自是后患无穷,他们定会恶化变质,害人害己,最终必堕恶趣。
  国王依法当护国,否则彼将会衰败,
  太阳若不除黑暗,则定彼受罗睺食。
  作为国王必需依法治理国政,否则他就会走向衰败,太阳若不能驱除黑暗,那么它定然是被罗睺星吞食了。
  一个贤明的君主若能依法执政,那么他的国家必定会兴旺发达。国家富强之后,人民也自然能得到很大的安乐。这里所讲的“法”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世间法规,一个是佛法。世间法规带有强制性,而佛法重在调心,可以让人民自觉地依法奉行,故佛法比世间法规更为重要。如果一个君主既不依佛法也不依世间法规治理国家,则此国定会逐渐衰败。正如三次出兵攻战、屠杀释迦族的恶王,幼时因争坐佛的宝座而被释迦族的勇士喝斥、羞辱,遂怀恨于心缠着母亲要求做太子。母亲即以妖术蛊惑老国王,顺了儿子心愿。于是老国王立了两个太子。国王死后,国家一分为二,仁慈的庶民尊奉大太子为王;凶恶的民众则跟了恶太子。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