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我要买房子时,他建议可以适当超前一点,这个建议非常重要,在后面的房产投资上我会专门提到。
之十四,节俭的习惯。
无论是我们老板,还是那个商人,还是我本人,大家都着节俭的好习惯。那时我们写稿子向外发传真的时候,一张纸如果没写满,老板会把空白的地方用手一折,然后撕下来,只发有字的地方,这样既节约纸,又节约电话费,我当然也是跟着老板这样做的,而且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以至于后来到那家国有的投资公司时,同事都笑说:X老师你可真为公司节约。
前面提到的那位商人,尽管早已上亿的身家,但直到现在据说住五星级宾馆时还会将宾馆里提供的免费袋装茶带走。他在买了新的大房子后,邀请我跟我爱人到他家做客,去他家前,我在他们家附近的一家高档商店里买了一些日本水果,40元一斤的,在他家吃完饭后,他说没有必要买这么贵的水果。后来他参加我们的婚宴,给了一个很厚的红包。
关于一些节约的习惯以及由穷而富过程中的花钱心理,在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的自传《华尔街教父》有过经典的总结。格雷厄姆在送走客人后,往往不会选择立刻打车,而是再走到地铁口去乘地铁回家。但有时又会突然大把的花钱,可能是潜意识里想当一回金钱的主人。
之十五,财色故事。
97年后来由一波秋季行情,公司把握得不错,名声也越来越响。这时,一家外地上市公司找到了我们。
那天晚上,那家公司的老总还有随从带着当地的市长在一家五星级饭店宴请我们。宴请开始前,我看到一位头发倍儿亮的男子带着一位靓丽女郎也来参加。宴会开始,自然要互相介绍一番,那位老总谈了不少公司的优势,宴会中途那位靓丽女郎贴到市长耳朵上说了几句悄悄话就离开了。
第二天一到办公室,老板愤愤不平的跟我说:“你知道昨晚那女的是干什么的吗?”“不知道。”“陪了那位市长一晚上,10万!”
后来这个股票涨得不错,老总的那个随从告诉我说他有30万原始股,市值早已超过百万,但他不舍得卖。其实他根本就不懂股票,后来行情一直不好,庄家早跑了,他还在坚守,对他而言,也只是纸上富贵了一次。
我的1997之十六,大户室里两个赚钱的人。
那时我们的工作室里经常来的大概有三、四十个人,其中有两个印象比较深,也基本代表了两种投资风格。一个是喜欢做短线的,看好一个热门股票,往往是全仓介入,基本持股不会超过2天,赚钱与不赚钱都会走掉,这样就避免了被深套的可能。
由于喜欢追热门股,所以短线往往是赚钱的,经过长时间的跟踪,我知道他总体是赚钱的,但他每年都会把赚的那部分提出来,只用原来的本钱在里面操作。这个人文化不高,甚至会满口脏话,但他在股市投资中是在不自觉的严格执行操作纪律,而且是符合自己性格特征的操作纪律。他每天都看我们的研究,看我们推荐的股票,因为那是我们自己开发的系统中有强势股列表这一栏,他就从中寻找并发现目标。
总结起来,我认为他是在不自觉地遵循投资的一些基本原理,严格遵守投资的纪律,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想结合的典范”。
另一个人,是擅长做波段。他爱看的我们系统里搜罗到的潜力股,然后再认真研究,买入后会坚持持有一段时间,中间的涨跌都不为所动,最后赚钱不少,比那个做波段的收益要高。
他给我的印象是,很精明,也很有耐心。他的成功,是潜质与心态的胜利。
之十七,被公检法人员带走。
人生旅途大概不会一帆风顺,总会有有一些插曲乃至波折,有些会超出我们的想象,所以需要有风险意识,并要注意风险管理。
到目前为止我遇到过两次雨公检法打交道的经历,后一次还非常惊险,今天先说最初的那一次。1997年,是我们公司事业蒸蒸日上的一年,我们至少赚了200万。年底前的一天,我象往常一样在工作室里按部就班工作,进来了两个人,人高马大,坐下来问我:XX(我们老板的名字)在不在?我说不在,出差了。
“你是XXX吧?”“我是。”“我们是XX单位的(公检法部门,我就不具体说了),接到举报你们有经济问题,跟我们走一趟。”并拿出了工作证。
因为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脑子懵了,连大户室的人都没打招呼就跟他们两个走了(现在想想当时真不成熟,要是他们是坏人冒充来绑架的话,那我可能就会出大麻烦了)。
到了楼下,他们把我带上了一辆挂黑牌的车。上车后,其中一个凶巴巴地对我说:“给我老实交代,你们犯了什么事?”我想了半天,也没想起犯过什么错误,更不用说犯罪了,于是开口就说:“不知道。”“你他妈给我老实点,没有事我们能找你?”我说我真的想不起来。
到了他们单位,把我推进他们办公室的最里面,让我自己好好想想,想好了找他们,我也只有点头的份。
在我反思的过程中,他们的另一路同事进来了,我听他们在交流。
其中一个说:“XX区XX银行的那帮人不理咱们。”听了这话,我明白了,快元旦了,是想让我们打点一下。可能他们觉得让我听到了他们的话不合适,又把我带到了另一间办公室,让我继续反思。
快中午了,他们也要去吃午饭了。这时,一个好像他们头的人把我叫过去,“想得怎样了?”“没想出来。”这个人看起来比较面善一些,年龄比我大不了多少。
我问他:“要是你们办错了案怎么办?”“什么?XXX(单位名称)还有办错的时候?”这句话让我无语。“这样吧,你先回去,回头叫你们老板来一趟。这几天你不准外出,随时等我们电话。”就这样,我回单位吃中午饭了。
回单位后马上给老板打了电话,老板当晚就赶了回来,找了几个熟识的朋友大家一起分析是怎么回事,该如何应对。最后的结论是他们想要我们打点打点,干脆找个熟人牵线打发一下。
没过几天,那两个人的其中一个带着一个不认识的人又来了,我很错愕得看着他,在想怎么又来了。“没事,朋友买了些股票,想让你们帮着给看看。”他拍着我的肩,笑笑说。
这段不期而遇的风波就算过去了。这事也促成了老板决定到另一个大城市去发展的决心,因为那里的水更深,大概我们这样的收入根本不会被人注意。
我的1997
之十八,97轶事
1、偶遇老师。1997年我经常要去电台做节目,还要在办公室里接听收费热线,因而也有了一些热线故事,有些还很有意思。其中一次在电台做完节目然后接听热线,没想到突然一天竟然接到了我的一位老师(毕业后这位老师曾帮助过我)的电话,让我感觉突然,还有亲切,于是留下老师的电话,下节目后给老师打了过去。
我上学时有幸遇到了几位好老师,待我都很好,其中在毕业等分配的时候,还到其中一位老师家住过一些日子,那时那位老师还是单身,晚上我们先到他父母家看《天涯明月刀》,看完后再一起到他家另外一套小房子里去睡觉,真应该感谢老师在我困顿之时的帮助,所以能为老师尽一己之力也感觉非常应该,而且还颇有些成就感。
第12节
2、几位大户室里的中年女士。那时每天中午和下午收盘后都要接听热线,有一家证券公司大户室里的几个中年女士(叫他们大姐吧)经常打电话咨询,估计也是证券公司报销电话费。
这几个大姐大概也是闲的没事,或者觉得在电话里逗一逗我好玩,有时在电话中嘻嘻哈哈,可是有一次,一个人却直接在电话里就哭了,原因是中午打电话咨询的时候,她的股票指标已经开始走坏,我建议她出掉,她却没舍得出,结果下午大跌,她又是重仓,下午收盘后再打来电话时,直接就放声大哭,连声说后悔。
3、意外收获。那时经常打来电话咨询的,还有一位国字头公司的女会计,自己买股票心里没底,所以经常咨询,后来找到我们办公室,提出让我指导,然后赚钱后给我利润的10%,我说那倒不用,大家当朋友处吧。
秋天的那波行情,因为天大天财上市连拉涨停,带动了其他科技股的上涨,我让她买了我熟悉的深科技,赚了一些钱后就卖出了,这个会计带着计算器来到办公室,拿出10%的利润给我,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而且是个人,当时我很不好意思要,几番推让后我收下了,这是我得到的第一笔工资外收入。当然后来也为上市公司做过理财指导,那些钱收得就当仁不让了。
1997年我操作过的最后一只股票是陕长岭(000561),大概是5、6元间买入,然后到7元多的时候就做了卖出操作,之后因为大盘波澜不惊,就再没有操作,也没看账户。
98春节过后第一天上班,打开账户一看,陕长岭上次卖出没成功,而现在的价位是10元左右,意外的每股多赚了接近3元。就这样,带着幸运走进了1998年。
十三、1998年,更上一层楼
1998年值得书写的东西比较多,这一年,对于国家则是内外交困,外有东南亚金融危机,内有发生在长江及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因此值得特别记录;对于公司还有我本人,这一年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年,我们取得国内首批证券投资咨询资格,并旗帜鲜明地发现和引领了那一年的股市行情演绎大戏,更加奠定了我们公司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地位。这一年中许许多多的事情我都是第一次经历,尤其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时的所见所闻所感,相信对于今天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都会有借鉴意义。
之一,拿到资格证书。
1998年3月28日(应该是周六或周日),我接到老板的电话,说是中午一起吃饭,饭店的位子都定好了。我在纳闷是怎么回事,到饭店后才知道,原来报纸上刊登了国内第一批取得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公司和人员名单,我们公司以及包括老板和我在内的几个人顺利取得了该项资格。
金榜题名,这已经是人生之大登科了,当时还在想,就这样取得新中国第一批分析师资格了?真有些亦真亦幻的感觉。
当时取得这个资格其实也有些不易,全国当时拿到这个资格的人好像只有不到700人的样子。申请资格的条件之一必须要有公开发表的文章超过5万字,当时我发表的文章超过这个标准,但发表的报纸却在遍布全国各地,我也不是每张报纸都收藏,因此要在不算长的时间内凑齐并复印就有困难,幸亏一家本地报社记者有收藏报纸的爱好,顶着被老婆长期唠叨的压力一直致力于财经报刊的收藏,从他那里借出报纸然后逐篇查找、复印、装订、标记,最后汇总到公司再报送省证管办审核,还要准备照片什么的,总之申报工作很琐碎,我记得报送材料的前一天晚上忙得晕头转向,不过还好,最后顺利通过,从而让我的职业生涯更上一层楼。
从此后不断去全国各地调研、作报告,见识了很多上市公司老总(让我对中国的企业经营有了全新的理解),结识了证券行业的诸多精英,见过了这个市场中各路英雄豪杰,有机会与主流经济学家当面探讨,甚至还与高层人士有过接触,也有幸参加过经合组织、IMF等等一些国际组织的会议。所有这些,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大大提升了我看待问题的高度与视角,会让我终身受益。
之二、1998年行情特点
我们读《文学概论》,开篇第一句就说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样道理,股市是经济生活的反映,它一定会反映当下及其未来的经济活动趋势。文学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物,而不是一定会发生的事物,股市同理,所反映的是经济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物,而不是一定发生的事物,这就是主题投资。这个帖子写到2001年时,我会具体做一下股市流行趋势的总结,因为中国股市10年走过的路基本完成了一轮投资主题的周期转换。
在经历了93…95年的以“两桥一嘴一明珠”的浦东开发概念股炒作、96…97年以长虹为代表的消费品龙头股行情之后,1998年股市归于沉寂,但沉寂中发生了一波重组概念股行情,我们公司有幸最早发现并引导了这一轮行情,并提出了“1998年不炒重组不叫炒股票”的旗帜鲜明的观点,自春节后以谋势的角度陆续推出30余家资产重组概念股,使得我们公司在业界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
为什么1998年会是资产重组概念流行?从美国等发达国家产业升级的一般历程来看,那些优秀的企业都是在经济低迷时趁机通过收购、兼并、重组来进行扩张,从而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使得市场竞争减少,运行稳定,以谋取超额或垄断利润,毫无疑问,1998年就是这样一个经济低迷期。在外,有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外贸环境恶化;在内,1997年中期开始国内产能出现全面过剩的局面,过剩意味着要淘汰落后产能,也就是要发生大规模的企业间收购、兼并、重组,但限于当时的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在国内尚不足以发生发达国家的那样大规模的收购与兼并的市场化资源配置手段。
当时国内股市国家股、法人股还是不流通的,所以也无法通过二级市场来举牌收购上市公司,但当时上市公司家数较少,客观上造就了股市壳资源的稀缺性,因而通过国家股法人股转让来达到获得上市公司控制权,再通过资产注入改善公司基本面,以方便后面增发来募集后续发展资金的目的。这样,那些小盘、绩差上市公司变成了“香饽饽”,大家争抢投资,这成就了1998年的投资股市主题——资产重组。1998年春节后一直到6月,出现了一轮象样的资产重组行情,市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这些小股票上面,而这些小股票在指数中的比重很小,所以从K线图上看那轮行情小步攀升,给人感觉爬行得很吃力,当一个人举一件东西感觉吃力的时候,往下放时一定是迅雷不及掩耳,果然,到了8、9月份,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加上国内又遇到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导致后来大盘一泻千里,曾出现过连续几天大盘接近跌停板的现象。
以上是1998年的行情基本特点。
之三,第一次去上市公司调研
前面帖子里交代过,我们公司的专长在于技术分析,但老板没有固步自封,而是提前布局,开始注重基本分析,并率先开展到上市公司的实地调研,在这一点上,我们几乎与当时走在前头的券商君安证券同时起步的,这也足见我们老板的眼光,后来还在公司企业文化里加入了超前这一条。
98年春天,一家制药企业的报表里提到了新上的一个项目,根据公司自己的描述,应该技术非常先进,达产后会给公司不菲的利润,于是老板就让我与另外一位同事一起去这家公司调研,看该项目是不是真如其所说。我们连夜准备了公司的资料,第二天到公司领了差旅费后,与同事一道,找了一辆出租车,就直接奔那家上市公司而去。
第一次去上市公司调研,一切都感觉很新鲜。这家上市公司在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刚进城时看到大街路口的一个古代名人的雕塑就让我感觉到了这个城市厚重的文化气息。到了公司证券部办公室,简单寒暄后他们就领我们见了一位在这里驻点的券商的投行人员,可能是想借助投行人员压一压我们,也可能是希望我们与他有所交流,随后就在他们陪同下去了新项目车间。
第13节
制药企业的卫生要求特别严格,我们换了白色的工作服,头脚也都进行了规范化处理后进入了车间,有些机器是隔着玻璃看的,公司的工程师边带我们参观,边做介绍,在走到一个重要装置的时候,工程师介绍说这是这个项目的关键设备,先进程度亚洲第一。我问:“这么先进的生产线,日本没有吗?”“没有。”“日本比我们先进那么多,为什么他们没有呢?”“主要是污染,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料污染。”“哦”。听到这里,我轻轻的一声叹息:我可爱的祖国,什么时候能够发展到不再把有污染的生产线从国外引进来,或者通过技术创新,将污染问题处理掉?那才是我们最想要的。
在车间调研完毕,我们与那位投行人员也进行了一些交流,又与公司的相关人员进行了一些沟通,并希望能拜会一下公司老总(在电视上看到过,是位很平易近人的企业家),以对公司的经营有更全面的理解,不巧的是老总在外地,也就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