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高层住宅平面设计心得-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般来说,端部纵筋配置在阴影范围内,阴影范围之外、lc范围之内部分的纵筋按竖向分布钢筋配置) 

◆ λv要求的箍筋范围为图中阴影所示,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一、二级抗震时,箍筋间距分别不应大于100mm和150mm 

构造边缘构件 

剪力墙的构造边缘构件 

◆ 构造边缘构件的范围见上图,最小配筋率应符合下表规定 

底部加强部位其他部位 

抗震等级纵向钢筋最小用量(取较大值) 箍筋 纵向钢筋最小用量(取较大值) 箍筋 

最小直径(mm) 最大间距(mm) 最小直径(mm) 最大间距(mm) 

一级 —— —— —— 0。008Ac,6φ14 8 150 

二级 —— —— —— 0。006Ac,6φ12 8 200 

三级 0。005Ac,4φ12 6 150 0。004Ac,4φ12 6 200 

四级 0。005Ac,4φ12 6 200 0。004Ac,4φ12 6 250 

◆ 箍筋的无支长度不应大于300mm,拉筋水平间距不应大于纵筋的2倍 

(当拉筋隔一拉一时,纵筋间距≤150mm;当每道纵筋均设拉筋时,纵筋间距一般均可满足要求≤300mm) 

◆ 当墙端部为端柱时,端柱的纵筋和箍筋宜按框架柱的构造要求配置 

连梁 

◆ 跨高比大于5时,按框架梁设计 

◆ 楼面主梁不宜支承在连梁上 

◆ 连梁可作刚度折减,折减系数不低于0。5 

◆ 连梁应进行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当连梁截面尺寸不满足抗剪要求(超筋)时,可如下处理 

1。 减小连梁截面高度 

2。 可对连梁进行内力调幅,以降低剪力设计值。此法应尽量避免,且调幅范围应当限值,因为连梁已经进行了刚度折减 

3。 当连梁破坏对承受竖向荷载无明显影响时,可考虑在大震作用下该连梁不参与工作,按独立墙肢进行第二次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分析,墙肢按两次计算所得的较大内力进行配筋设计 

◆ 纵筋设置: 

1。 规范未规定纵筋的最小配筋率,可参照同一级框架梁的要求,但纵筋在保证受弯承载力的前提下,应越小越好,以使连梁在地震作用下尽早屈服、耗散能量,形成抗震的第一道防线 

2。 洞口上、下两边的连梁内纵筋面积不宜小于被洞口截断的水平分布筋面积的一半,且≥2根,≥φ12mm(《砼规》10。5。8) 

◆ 箍筋设置: 

1。 抗震设计时,连梁箍筋沿全长的构造按框架梁端加密区箍筋的构造要求采用 

2。 洞口连梁全长配箍:直径≥6mm,间距≤150(《砼规》10。5。14) 

3。 顶层连梁的纵向钢筋锚固范围内,应设置箍筋(《抗震规范》6。4。11),箍筋直径与该连梁的箍筋相同,但间距不宜大于150mm 

◆ 腰筋设置: 

1。 连梁范围内,墙体的水平分布筋应作为连梁的腰筋拉通连续配置 

(一般情况下,连梁腰筋即为墙体水平分布筋) 

2。 连梁截面高度大于700mm时,两侧腰筋的直径不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 

3。 连梁跨高比不大于2。5时,两侧腰筋的面积配筋率不应小于0。3% 

4。 腰筋置于连梁箍筋的外侧(00G101) 

◆ 一、二级抗震,且连梁跨高比≤2、墙厚≥200时,连梁内除普通箍筋外,宜另设斜向交叉构造钢筋(《抗震规范》6。4。10),其直径不小于12mm,斜筋应按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要求锚入墙内 

开洞、错洞 

◆ 当剪力墙面开有各边长小于800mm的非连续小洞口,且整体计算中不考虑其影响时,洞口四周可不另设加强钢筋,应将被洞口截断的墙内分布钢筋分别集中配置在洞口四边,且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 

◆ 剪力墙面内边长小于300mm的洞口要按要求预留 

◆ 穿过连梁的管道宜预埋套管,洞口上下的有效高度 ≥ ,且洞口处宜补强钢筋,单侧补强≥2φ14 

◆ 连梁被洞口削弱的截面应进行承载力验算 

◆ 楼板开大洞削弱后,如下措施予以加强: 

1。 加厚洞口附近楼板,提高楼板配筋率,双层双向布筋,加配斜向钢筋 

2。 洞口边缘设边梁、暗梁 

3。 楼板洞口角部配置斜向钢筋 

短肢剪力墙特殊规定 

◆ 定义: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为5~8 

◆ 截面厚度不小于200mm 

◆ 最大适用高度应比一般剪力墙结构的规定值适当降低,且不应大于100m(7度抗震)和60m(8度抗震) 

◆ 短肢剪力墙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倾覆力矩不宜大于总力矩的50% 

◆ 抗震等级应比一般剪力墙提高一级采用 

◆ 7、8度抗震时,宜设置翼缘,且一字形短肢墙平面外不宜布置与之单侧相交的楼面梁 

◆ 不应适用于B级高度和9度抗震的A级高度 

楼盖 

◆ 高度超过50m时,宜采用现浇楼盖 

◆ 现浇楼盖砼强度宜在C20~C40之间,板厚可按跨度的1/35~1/45采用 

施工图绘制 

◆ 地上和地下部分,剪力墙的水平分布筋均在竖向分布筋之外侧 

◆ 洞口错开时,宜将连梁锚入暗柱内,形成暗框架 

◆ 设计说明: 

1。 剪力墙的底部加强区的范围 

2。 剪力墙的拉筋为φ6@600,底部加强区为φ6@400 

3。 转角窗(阳台)的窗下填充墙,在转角处设置构造柱,并增设水平配筋腰带与两侧剪力墙端连接,构造柱配筋按框架柱构造要求 

他山之石 

◆ 应避免将大梁穿过较大房间,住宅中严禁梁穿房间 

◆ 设有转角窗(阳台)的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不宜再设置跃层单元 

◆ B级高度和9级抗震的A级高度的高层建筑在角部剪力墙体上开设转角窗(阳台)应慎重,需进行专门研究 

◆ 非抗震设计和7、8、9度抗震设计的A级高度的高层建筑,在设置转角窗(阳台)时,宜如下处理 

1。 转角处沿窗线设置挑梁并相交 

2。 靠窗边的墙端暗柱配筋加强,尤其是箍筋加强,必要时暗柱可按约束边缘构件配筋,或在建筑允许的情况下,靠窗边的墙端设端(壁)柱 

3。 板内设斜向暗梁(或直接设斜向拉结筋),以连接窗边两墙体, 或在建筑允许的情况下,直接设斜向连梁 

4。 将该房间的楼板加厚,双向双层配筋加强 

5。 转角窗窗下墙体设置构造柱,并增设水平配筋腰带与两侧构造柱连接 

6。 窗边两道墙体应尽量避免一字形墙、短肢墙,并控制轴压比 

◆ 长宽比小于2的连梁的受剪承载力较低,宜避免采用 

说明:除“他山之石”外,未注明之规定,均出自于《高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