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外部并以列柱形式环绕建筑四周,到罗马共和后期,人们对科林斯式的喜
爱才使它有凌驾其他几种柱式之势,并把它广泛用于各种纪念性建筑中。出
于对爱奥尼亚柱式和科林斯柱式两者的厚爱,罗马人还把它们合二为一,组
成一种新的集合柱式 (即在科林斯式的茛苕叶纹样之上加以爱奥尼亚式的涡
卷),成为罗马人发明并最为他们喜爱的柱式。从各种迹象看,集合柱式的
出现当在共和末年凯撒当政之际,因此它也可说是共和后期罗马建筑取得的
一个最后或最新的成果。经罗马这些发展,古典柱式便由三种变成五种,它
们构成了西方古典建筑传统的主轴,对后世影响极大。
按古典建筑惯例,神庙是最重要的门类,希腊建筑如此,罗马建筑也同
样以神庙为压倒一切的类型,但罗马在继承希腊神庙制式对也有所创新和发
展。例如,在共和后期仍很稀少的遗迹中,可列之为代表的神庙建筑遗迹依
其不同柱式约有三个:罗马东南面拉丁姆地区科里城的赫拉克勒斯神庙 (多
利亚柱式,建于公元前2世纪末),罗马牲口市场上的命运神庙(爱奥尼亚
柱式,建于公元前1世纪初);罗马东面避暑胜地蒂沃里的西比尔女祭师庙
(科林斯柱式,公元前1世纪初)。它们的柱式风格都在符合希腊规范之余
又有罗马的特色,尤其是后两庙,因都位于游人必经之处,从文艺复兴时代
以来便成为人们考察学习古典柱式的范本。在神庙的总体设计上,罗马从伊
达拉里亚建筑承袭了基座高,前有台阶,庙身无环柱而只设前廓后墙等等特
点,以后即使尽量学习希腊标准的环柱式神庙,却又不得不对希腊模式作相
应修改。例如罗马牲口市场上的命运神庙,保存了高台基的做法,同时又将
环柱式加以变通。为了使内厅空间宽一些 (这一点罗马人是很重视的),罗
马人还是喜欢把厅堂的墙直接延伸为庙的后墙,但适应于环柱式的要求,又
在墙面砌出 (或在砌墙的石料上雕出)柱子的一半,好像另一半已嵌入墙体
那样,而且使墙面半柱的间隔大小完全与前廓的柱子同一,便产生了柱列仍
环绕全庙的印象,建筑学把这种做法叫作“假环柱式”,可说是罗马人的一
① 维持鲁威:《建筑十书》第4 卷,第1 章,第9、10 节。中译本第83—84 页。
② 《建筑十书》第4 卷,第1 章,第8 节,中译本第183 页。
… Page 22…
大发明,这座命运神庙便是运用此法较早的佳例,它的规模不大,却显得富
丽雅致。更重要的是,当罗马神庙保存了高基座,使人们只能由前面的台阶
登临时,神庙就有了一个突出的中轴线,即从中央台阶经前廓中央双柱和中
央大门达于内厅中央的中轴线,使神庙的整体布局更为井然有序,予观众以
庙堂威临于前的强烈印象。这一效果在命运神庙中已可见一斑,但在科里的
赫拉克勒斯庙以其前有广场又高踞于山坡之上,更有引人入胜之处。以后的
罗马神庙建筑便把这种突出中轴线的作法奉为法宝,认为它是使原来适合民
主城邦的希腊神庙改造为适合帝国统治需要的罗马神庙的重要手段之一。有
位学者评述这一点说:
“罗马神庙的设计和环境常常迫使观众占据直接面对神庙的正面的位
置。人们一旦站在罗马神庙的中轴线位置上,就不可避免地有一种正当其位
的感觉。层层台阶引起人们登临的兴致,而阴凉的门廓又吸引着人们走进去。
高高的门面带有强烈的垂直线赫然耸立,突出了对它前面的空间的支配,就
像威严的帝王雕像那样用其强有力的抬起的手臂支配他面前的空间。”①
蒂沃里的西比尔女祭师庙是一座圆形神庙,而且有居高临下的地势,它
在高基座上用科林斯柱式的美丽柱廊环绕一周,予人以朗爽灵秀、浑圆通透
之感。圆形神庙的形制在希腊也出现过,但比较少见,罗马人喜用圆形神庙
则似乎来自他们自身的传统,就著名的遗迹而言,除这座西比系女祭师庙外,
罗马城内就有两座称为维斯塔(灶神)的女祭师庙,一在上述牲口市场旁边,
另一就在著名的罗马广场旁,都取圆形神庙的形制,其秀美明丽亦相仿佛。
这就不能不使人想起圆形庙实际是罗马远古以来即有的一种形制,罗马巴拉
丁山出土的最早的茅棚神庙遗址就是圆形的,它们就是这些圆形庙的雏型。
罗马人偏爱圆形庙不仅有其古老历史的渊源,而且也和圆形结构便于或最适
于使用水泥、穹窿圆顶等新材料、新技法有关,西比尔女祭师庙的圆形内墙
就用水泥和砖石构筑,它的棚顶虽然还没有使用真正的穹窿,却已在召唤这
个罗马建筑的伟大发明了。
罗马建筑更突出的成就是表现在神庙以外的其他建筑类型上,这一点也
是和希腊很不相同的。大致而言,这些建筑类型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技
术性较强的各项建筑工程,如道路、桥梁、城寨、引水道等等,以实用为主,
不作装饰,一般也不使用古典柱式;另一类则是为帝国政权和城市公众服务
的带纪念意义的建筑,如凯旋门、会堂、剧场、公共浴场等等。豪华的住宅、
别墅、贵族邸宅以至统治者的宫殿,也是罗马建筑比较发展一个门类,但从
古典城邦的公民政治角度看,它们还不如那些公共设施重要。在共和国时期,
罗马统治阶级倾全力营造的正是这类公共设施。这些建筑类型,有的是希腊
建筑已有(如剧场)但罗马大加改进的,有的则是适应于罗马需要而新创的,
它们都在用途和空间效果上为希腊建筑所未尝见,它使用古典柱式的广泛与
灵活多变、把柱式作为装饰手段的新妙用等等,也是前所未有的。下面对它
们略作评介:
凯旋门 罗马人在举行凯旋式时就有搭门于主要通道以示庆祝的习惯,不
过这类门楼最初都用木构且是临时性的,到共和国晚期,才有砖石结构的永
久性的凯旋门,以后又发展为全用大理石构筑,更显富丽堂皇。它的意义也
从与某一凯旋式有关而发展为普遍的纪念,与我国的牌坊差不多。到了帝国
① 《剑桥艺术史》第1 册,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 年版,第164 页。引文略有改动。
… Page 23…
初期,凯旋门更成为专门向皇帝歌功颂德的纪念性建筑,臣民不得擅用了。
凯旋门的构造,最初只是一个简单的拱门(直到现在西方语文中仍简称它为
“拱门”),为显示隆重之义,仅把两边及拱顶上的墙砌得厚一些。后来开
始考虑用古典柱式装饰拱门的两边,拱券便置于两柱之间,柱上檐部或承一
小山墙或加高而形成一层顶阁,再在各部位加以一些雕刻装饰,它的形象就
显得既庄重又丰富多彩了。再后来门道也由一变为三:中央一大门,两旁两
小门,都以拱券为顶,建筑两边的柱子也加多为四支甚至更多,雕饰也更为
华丽,这样的凯旋门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气派的建筑物,只是它作为门道的功
用一直未变,尽管建筑形体已很高大,内墙都是实心的,一般不设房间。然
而,它的外部尤其是正面一大二小三个门道的设计,却体现了罗马建筑有关
庄严隆重的门面形象的理想,对罗马建筑及日后的西方建筑都有很大影响。
会堂这种建筑是设于广场四周供群众进行贸易、集会活动,也供官府开
庭审判之用。罗马人对会堂的称呼“巴西利卡”却很奇怪,它源出希腊语,
意为国王之厅,但希腊建筑中却无此物,因此学术界对它的来源争论甚多。
从现存遗迹看,它主要仍属罗马人的创造,最初可能从广场两边带走廊的敞
厅发展而来,这种敞厅呈长条形,只以柱子支撑屋顶,起初全用木构。后来
木柱代以石柱,共和后期开始以古典柱式为其修饰,柱上承以檐部,屋顶仍
用木梁。现在会堂的形制也趋完备,它的长方形大厅不像神庙那样以窄边作
正面开门出入,而是以宽边横列,正面在柱廊内广开门道,有点像中国的殿
堂。完善的会堂建筑的最大特色是大厅内用两列柱子将整个建筑分为一个主
厅和两个侧厅,但彼此之间只以柱列为界,并无墙壁。若外部有柱廊,则外
墙只设于柱廊与侧厅之间,若无柱廊,则外墙便是立面的一部份,开以甚多
门窗。厅内两列柱子之上还筑顶阁,开两列侧窗取光(高侧窗),使大厅内
部显得宽阔明亮。大厅的两端 (即两窄边)往往也置列柱,使柱子在厅内环
绕一周,有如神庙之在外部以柱列环绕一周,堆内外正好相反,表明罗马公
堂也和希腊神庙上只注重外部相反,它是以内部为重。厅内窄边挂列之外还
设半圆形的耳室,为法官开庭或会商审议之处。从上面的介绍看来,称为巴
西利卡的会堂虽有希腊语之名,却完全是罗马精神的产物,它甚至在许多方
面都与希腊神庙有强烈对比,似乎两者各执一端,在古典建筑的总体系内有
相反相成之妙。除了上举的柱列环绕一在外一在内的对比外,其他如神庙属
纵列,会堂则为横列;神庙绝不开窗,会堂则不仅外墙门窗众多,两列高侧
窗尤为令人注目;神庙是宗教建筑,会堂则全供世俗之需等等。有趣的是,
由于会堂是供群众聚会之用,日后它就被用作基督教供其信徒作礼拜的礼拜
堂和教堂,欧洲中世纪的教堂建筑便首先从这种巴西利卡会堂发展而来,而
它的高侧窗和一主厅两侧厅的结构更是一切基督教教堂的基本结构。
剧场罗马剧场是从希腊剧场发展而来,但也有很大改进。希腊剧场通常
是筑于山坡的露天结构,观众席以山坡的自然斜面构成,只在舞台后有一层
楼阁作布景之用。罗马剧场则多建于城内平地之上,它的观众席全用多层结
构组成坡面,舞台后的楼阁也相应地变为多层,只是观众席仍露天这一点保
持了古典剧场爱好开敝明亮的本色。在整体结构上,希腊剧场只有半圆形的
一种,罗马剧场则既有半圆形的(主要用于戏剧演出),还有圆形或椭圆形
的(主要用于角斗和斗兽,故又称竞技场),无论半圆形或圆形,它们都以
拱券构筑多层,复杂而又牢实,外观宏伟高大,成为罗马城市的一大景观,
尤以庞大的圆形竞技场为最。这些剧场的设计,在共和国后期已很完备,到
… Page 24…
帝国初期便达登峰造极之境。由于剧场、竞技场都向公民群众开放,统治者
和政府为取悦群众经常出资组织盛大演出,广邀民众观赏助兴,因此它们的
观众席容量通常都在数千乃至万人以上,许多小城都有一两个这类大容量的
剧场和斗兽场,它们能容纳的观众甚至比全城公民总数还多,而名都大邑的
大竞技场甚至可容四五万人。这样一来,对剧场结构的牢固,出入的方便,
通道安置的周全等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罗马建筑家在解决这些问题上表
现得相当出色。结构工程的技术方面,由于全用砖石水泥和拱券,又有大量
奴隶劳动可供支配,所以达到牢固已不成问题,需要考虑的新课题则是出口,
入口和上下通道的安排,罗马建筑家在这方面喜欢采用的基本做法是以拱券
(列拱)组成的走廊和门道贯穿全体,底层的拱廊敝通内外,出入极为方便,
内部廊道则以辐射状集于舞台,层次鲜明,上下周全。这种结构安排也决定
了剧场外观立面的布局,并且启发了罗马人用层叠柱式配合各层列拱和拱廊
而组成新的古典式立面设计,这是罗马建筑设计上超越于希腊的另一重大突
破。层叠柱式按各古典柱式的风格精神而决定它们从底层到高层的位置,即
以粗壮的多利亚柱式置于底层,秀美的爱奥尼亚柱式居中层,华丽的科林斯
柱式居上层,顶层还可用半柱,方柱或集合柱式,使各层列拱的整齐划一和
柱式的风格递变形成韵律的对比,为多层的古典立面设计提供一个范例。尽
管近代的剧场设计与古代很不相同,罗马柱式与列拱配合的立面却能为剧场
外观提供很好的形象,而现代体育场或运动场的设计则几乎是罗马竞技场的
翻版,更不较说其他建筑在立面设计上也可参考这种列拱与柱式配合的方案
了。因此,可说这种从剧场发展出来的多层立面设计对西方建筑的影响是无
与伦比的,它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浴场这种浴场是包括冷、热和温水浴池的公共建筑群,也像剧场那样供
公民群众使用,因其设施众多,容纳量大,故以浴场呼之。它不仅有供沐浴
的各类浴池,还有健身房、会议厅、图书馆、排练场等等,起着公民俱乐部
的作用,可谓罗马建筑的一个独创。它在共和后期开始出现,最初可能是从
城市或神庙附近公用的某些温泉浴池转化而来,起初只有一两个较大的热水
浴池,随后冷、温水池亦成龙配套,同时大量扩建各类会堂馆舍,规模大大
超过一般的剧场、会堂。由于要经得住水气侵蚀,因此一开始便采用砖石结
构并以拱券作屋顶,后来又发展为多用圆形厅房,盖以穹窿圆顶,使用水泥
更是浴场工程的必需。到帝国初期,浴场规模发展得异常庞大复杂,建筑一
律用砖石水泥和拱券穹窿,厅堂众多,中央大厅尤其高畅明亮,使罗马建筑
追求空间效果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华美的装饰与多样的用途亦配合得
很好,这种建筑水平只有近现代的火车站、航空港庶几可以超过。
上述四类属于罗马新创的巨大建筑门类都是在共和后期陆续取得的成
果,尽管它们的充分发展须俟之于日后的帝国时期,共和后期百余年间的开
创之功却不可没。然而,从现存遗物看,处于萌发阶段的这些新建筑的遗迹
却相当稀少,主要是因为帝国时期的扩建、改建几乎把共和后期的原物完全
折除或改动,这种情况在首都罗马城中尤为严重。因此,要找一个在各方面
都还有些共和后期建筑遗迹的地方,只能求之于那座被火山灰完全埋葬了的
庞贝城。它及其附近几个小镇在当时是比较繁荣的旅游避署胜地,城内外豪
华别墅甚多,公共设施亦很齐备。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的大爆发把它们深
埋于火山灰中,反而使城市建筑能有较多残迹留存至今,其中还包括壁画之
类古代极难保存的文物。自18世纪中叶以来,庞贝古城经发掘而重见天日,
… Page 25…
便成为研究罗马文化和艺术的最重要遗址。从年代看,庞贝的建筑当然以公
元1世纪的为多,但也有一些是属于公元前1—2世纪,亦即共和后期的,从
其中可以看到上述的凯旋门、会堂、剧场、浴场等皆已有一定规模,在某些
方面其发展程度并不比首都罗马差,甚至还可能早一些。这是因为庞贝所属
的加普亚地区在当时经济文化皆最称发达,这儿原是希腊移民城邦密集之
处,庞贝等城的起源最初便是希腊人的城市,文化尤其是艺术方面本来就较
罗马先进一点,待罗马统治这一带地区以后,它又凭联络罗马与南意的优秀
位置和有火山灰作肥料农产特别丰富等原因而成为经济发达地区,所以它的
发展水平按一般城市规模而言应居上游。特别是在庞贝城市主要广场四周,
尚留存有较完整的共和后期会堂、浴场和市井廊房的遗迹,为研究这些建筑
门类的发展提供了极宝贵的资料。
除庞贝而外,共和后期另一重要的建筑遗迹便是近年发现的帕莱斯特里
纳 (今名普里恩斯特)的命运女神圣所,它提供了有关罗马建筑群整体设计
的最佳范例。前已提到,按中轴线对称布局的建筑群平面设计是罗马人在古
典建筑中的重大贡献,因为希腊人对此涉猎甚少,名城如雅典在这方面竟没
有什么留意。到希腊后期和希腊化时期,在这方面才有一些探索,而集其大
成的当推罗马。帕莱斯特里纳的这座命运女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