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第3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我很清楚!”

 

     李庆安并没有动怒,地方官员的反弹在他的意料之中,他知道这种反弹其实并非是触犯他们的利益,大多数地方官都是中规中矩,调动频繁,很少有在为官地大量兼田占地之事,只是他们害怕触犯到权贵的利益而损害到自己的仕途,所以不敢身涉其中。

 

     “我还有一个并不太正式的消息告诉大家,就在昨天上午,圣上已经正式下旨,封我为中书令右相,不日圣旨一到,我就将进京入主政事堂,关内道的土地清查事宜在我入主政事堂后,将由朝廷来正式执行。”

 

     李庆安的这个消息,如一枚微型震天雷在酒桌上炸响了,在座的州官县官都懵了,李庆安将为右相,这个消息的震撼力对这些官员而言,要远远超过击败安禄山,在此之前,李庆安是安西节度使,虽然出任关内道安抚使,但那只是一种临时职务,象征大于实质,没有什么实际权力,李庆安还是军职,和文官体系基本上井水不犯河水,但他为右相就不一样了,右相是百官之首,是他们这些太守县官的总头目,五品以下官员,他可以直接升迁罢免,从三品以下官员,他可以提出升迁罢免案,交由圣上批准,一般而言,很少被反驳。

 

     众官吓得要站起身要重新见礼,李庆安连忙摆手笑道:“圣旨还未到,现在说此事还为时过早,来!我再敬大家一杯酒,希望以后各位对安西驻军多多关照。”

 

     众人不敢怠慢,都起身将酒一饮而尽,酒桌上的紧张气氛立刻缓和了,这时,一名亲兵快步来到李庆安身边,低声说了几句,李庆安点点头,便对众人笑道:“我有点军务要处理,失陪一会儿,你们先聊!”

 

     他又给坐在一旁的严庄使了个眼色,严庄便起身跟他而去,李庆安的临时行辕便在州衙旁边,很快,他们进了行辕,迎面见田珍拿着一本报告上前禀报道:“大将军,战俘已经解送至灵州,荔非将军派人送来了整编计划。”

 

     “先放我桌上,此事等会儿再说。”

 

     李庆安走进了房内,严庄跟进来便问道:“大将军,出了什么事?”他知道,李庆安急匆匆离开宴席,一定是有大事发生了。

 

     “长安有紧急情报到了,部分宗室要对李豫不利,可能就在这两天。”

 

     严庄叹息一声道:“很显然,大将军即将入朝为相,时日不多,有人要狗急跳墙了。”

 

     李庆安背着手走了几步,他沉思片刻,道:“关键是我们该怎么办?要提醒李豫吗?”

 

     “大将军不觉得这是个机会吗?”

 

     李庆安瞥了他一眼,见严庄笑得别有深意,便笑道:“你说说清楚,什么机会?”

 

     严庄轻轻捋了一下颌下的山羊短须道:“其实我早有预感,李豫这样大规模夺宗室的良田钱财,这些宗室焉能容他,他们先是寄希望于李隆基,可时间这么久了,李隆基依然不能替他们出头,他只能自保,如果大将军不入关中,这个时间或许会长一点,但大将军被封右相,他们只能提前动手,李豫一旦出事,皇位继承必陷入混乱,无论谁即位都不是名正言顺,这便给大将军将来留下了机会。”

 

     “先生的意思是,我们置身事外?”

 

     “对!我建议大将军不要急着进京,也不要涉足其中,以免给人留下口实,可冷眼旁观,等事情出来了再杀进京去,高调主持公道,趁朝廷乱局开始建立自己的势力。”

 

     严庄的建议说到了李庆安的心坎上,虽然他的军事实力强大,但他的政治实力却很弱,在朝中几乎没有他的党羽,他虽得到了宗室的地位,但李建成一系早已血脉断绝,现在是李世民的子孙把持天下,这些宗室绝对不会支持他李庆安登位,若他进京为相,在很大程度是帮助李豫巩固皇位,虽然能抑制住大唐的土地恶化局面,但对他自己的将来却不利,所以严庄的建议虽然有些不仁,但这个建议却是明智之举。

 

     想到这,李庆安便点头道:“好吧!就依先生之言,冷眼旁观。”

 

     这时,一名亲兵在门外禀报道:“大将军,长安有故人来访。”

 

     “是谁?”

 

     “就是上次在甘州夜访大将军的那个故人。”

 

     ‘李俅!’

 

     李庆安反应过来了,他便笑道:“请他进来!”

 

     他又对严庄笑道:“先生可先去酒宴替我应酬,听听那些州官们在议论什么?”

 

     “那卑职先去了。”

 

     严庄走了,片刻,几名亲兵将李俅带来进来,李俅一进门便深施一礼道:“卑职参见相国!”

 

     李俅这个举动看似有些鲁莽,其实不然,他是在向李庆安表态,不管长安发生什么事,李亨依然承认李庆安为右相,这是个前提条件,只有满足这个前提条件,他们才能继续谈下去。

 

     “小王爷言误了,我现在还不是相国,就算圣旨下来,我肯不肯接受还是一回事,先请坐吧!”

 

     “多谢...大将军!”

 

     李俅摸不准李庆安的态度,他有些心情忐忑地坐下,便道:“上次大将军说,需要时间考虑条件,不知考虑得如何了?”

 

     “我已经考虑好了。”

 

     李俅大喜,他们就怕李庆安不肯考虑任何条件,那就意味着李庆安将有和他们翻脸的可能,事情就麻烦了,只要李庆安肯考虑条件,那什么事都好商量,他临行前,李亨已经给他授权,他可以答应李庆安在皇权以外的一切条件。

 

     他连忙道:“大将军请说!”

 

     事实上,李庆安的条件在过黄河时便已经想好了,虽然他不知道李亨究竟会走到哪一步,但不管李亨出于什么目的,他只管狮子大开口提自己的条件。

 

     李庆安微微一笑道:“我有三个条件,只要太上皇能答应,我就全力支持他。”

 

     “大将军尽管说!”

 

     “好!第一,我要兼任朔方节度使兼关内道观察使。”

 

     说完,李庆安望着李俅,等待他的回应,李俅默默点了点头,李庆安的第一个条件在李亨的意料之中,李庆安已经出兵占领了灵州,而击败安禄山后,他事实上也占领了关内道,现在只不过要把他的占领合法化,这个和李庆安争论没有意义,但李俅也不急着表态,便道:“大将请继续说!”

 

     “好吧!我继续说,我的第二个条件,是裴旻执掌吏部,为吏部尚书兼吏部侍郎。”

 

     这也是个极重要的条件,李庆安在朝廷没有强有力的党羽,虽然汉唐会有两个在朝中为官,但地位都太低,成不大事,而他的岳父虽然不错,但他们之间尚需和解,只有裴旻,既是名门重臣,又是自己的妻舅,可以托以重用,而且他很担心裴旻会遭到清算,所以他要先保住他。

 

     这个条件应该也不成问题,李庆安又道:“我的第三个条件,便是我要兼任天下兵马大元帅。”

 

     这个条件让李俅有些为难了,天下兵马大元帅也就意味着李庆安要掌天下之军,当然,现在军阀割据,大家都各领一军,李庆安实际也管不到什么,但有了这个名,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大唐各地募兵,尽管李亨的禁止官爵中没有此项,但李俅个人以为,这个条件绝不能答应,李亨也不会答应。

 

     他犹豫一下,便道:“第一和第二个条件,我可以代表太上皇,毫无保留地答应,但第三个条件,请大将军能不能再斟酌一下。”

 

     李庆安知道他们不会答应,但作为谈判手段,首先就要拿出一个高不可及的条件,等对方拒绝,心理上处于劣势后,再拿出自己真正的条件,这样,对方才会完全答应。

 

     他笑了笑便道:“那好吧!既然小王爷为难,我就退而求其次,第三个条件改一改,改成三年之内,迁五十万户汉民赴安西定居,如何?这个条件不过份吧!”

 

     汤换了,但药却没换,五十万户汉民入安西,就意味着李庆安在三年内,至少能再增加二十万军队,甚至还不止,李俅暗暗叹息一声,李庆安非常务实,提出的条件都极有针对性,但他没有选择余地了,便缓缓点头道:“第三个条件我也能代表太上皇答应。”

 

     ..........(双倍月票虽然结束,但五月才过了四分之一,老高会继续努力,不敢懈怠,也请书友们继续支持!)

 

     (未完待续)

第四百三十三章 皇庄惊魂(上)

    平康坊是长安娱乐业的汇聚之处,乐馆、青楼、酒肆、客栈密布坊内,这里也有外来人口聚集之处,走在平康坊的大街小巷里,随处可以听见天南地北的口音。

 

     在平康坊东墙处有一条叫巫山弄的小巷子,住着二十户人家,条件一般,大多是四五间瓦房,加一个小院子。

 

     其中最里面的一间院子住着一户姓姚的人家,是陇右兰州人,他们是去年才搬来长安,买了这处房子,占地大半亩,一共七间屋,加一座小院,这户姚姓人家有个儿子在宫中当差,其实就是个宦官,他们家有四个儿子,由于家里穷,养不起这么多,便把最小的儿子在他十四岁那年送进了宫,至今已经六年了。

 

     最近两年,姚四郎由于能认识几个字,便被调到御书房当差,混得还可以,给家里寄来不少钱,姚家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最后姚家的大儿子,也就是姚大郎思慕长安繁华,便拖家带口进京谋生了,他用姚四郎寄来的钱买下了这座房产,姚大郎便在一家有名的青楼找了一份苦活,养活娘子和两个儿子。

 

     这两年长安物价暴涨,生活不易,姚大郎又打上了四弟的主意,便将自己两岁的小儿子过继给了姚四郎,给无法生育后代的四弟当儿子,以后为他养老送终,这样一来,姚四郎便经常来大哥家看儿子了,每次来都带来一点钱物或者宫中的吃食,日子久了,姚大郎手中也攒了一点钱,他平生之志是想开一座青楼,可是他手中的钱连青楼的一间房也开不起。

 

     不过这几天姚大郎时来运转,他认识了一个姓施的大商人,长安本地人,据说是一家柜坊的东主,姚大郎在青楼做久了,也知道一点行情,在长安没有十几万贯的本钱,是开不起柜坊的。

 

     当然,这个施东主垂青他这个小人物,是有原因的,他是想通过自己结交四弟,所以对姚大郎格外慷慨,送钱送物,至少有五百贯,而且施东主有承诺,只要四郎替他做一件事,他将奉上一万贯钱作为报偿,喜得姚大郎硬着四弟和这个人结交,一万贯钱啊!他可以开多少家青楼?

 

     中午时分,施东主又来了,他在姚大郎的一间内室里见到了前来看儿子的姚四郎,姚四郎今天出宫办事,偷偷溜来的,两人开始谈最后的生意,尽管不知道他要自己做什么,但姚四郎对那一万贯钱的承诺也非常动心了。

 

     “四郎,你明天要去渭南县吧!”施正华淡淡一笑道。

 

     姚四郎已经和这个施东主接触了几次,知道这个施东主叫施正华,不是什么商人,而是一个宗室权贵的幕僚,知道自己要去渭南也并不奇怪。

 

     “是!明天圣上要去渭南县,我们所有御书房的宦官都要跟去,施先生,不知那件事几时让我办?”

 

     施正华见他心急,便微微一笑,取出一封信递给他道:“信里就是我家主人要你办的事,你现在不要看,回宫之前再看。”

 

     说完他又将一个红布包裹放在桌上,推到姚四郎面前,道:“这里面有几样东西,你要收好,其中有王宝记柜坊的五千贯钱存票,先作为一半的报酬,你可以去验一下。”

 

     姚四郎欢喜得心都要爆炸了,他颤抖着手要去接红布包裹,施正华却一把按住了,冷冷道:“拿钱之前,我有一句丑话要说。”

 

     他的脸沉了下来,道:“事情办不成,我们不会怪你,依然按照约定给你五百贯钱的辛苦费,以后我们会继续用你,可如果你胆敢背叛,我告诉你,不仅你的小命不保,而且你的全家人,包括长安你大哥全家,还有你兰州的父母兄弟,我们会统统杀死,让他们死得凄惨无比,连尸骨都喂野狗,你明白吗?”

 

     姚四郎吓得浑身一抖,颤声道:“我....明白!”

 

     “明白就好,你自己好自为之吧!”

 

     说完,施正华起身便走了,走到门外,听他对姚大郎道:“大郎,你们全家要搬个地方,不用收拾了,门外有马车,带上你儿子上车吧!不会亏待你。”

 

     姚四郎怔怔地看着桌上的红布包,渐渐地,他的眼睛眯了起来,眼睛闪烁着一种贪婪亮光,一万贯钱啊!

 

     .........渭南县位于长安以东约二百余里,是关中平原上土地最肥沃之县,同时也是关中土地兼并最严重的一个县,自耕农几乎消亡殆尽,中小地主也越来越少,一片一望无际的土地大都属于某个权贵的田庄,附近村庄的农户也成了田庄上的附属,终年劳作,只能拿到一点赖以糊口的微薄的粮食,稍有天灾,便会有大量的农民破产,或卖身为奴,或远走他乡。

 

     渭南县最大的一座田庄便是皇庄,也就是大唐皇帝的庄园,李隆基在他执政的四十多年中,也攒下了大量的田庄,分布大唐各地,他本人也是大唐的最大地主,渭南的皇庄只是其中之一,占地一万顷。

 

     将皇庄分给自耕农是大唐建国百年来从未有过之事,因此它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一个风向标,代表了皇帝对土地兼并的态度,能将自己的土地都分掉,就意味着大唐皇帝对治理土地兼并有着最坚定的决心。

 

     这就是李豫要亲自来渭南宣布此事的原因,他要向天下表明自己的态度。

 

     天还没有亮,三千御林军护卫着李豫的龙驾,以及清田使李砚和二十几名官员,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向渭南县开去。

 

     本来李豫还准备带太子李适前去,但李适却突然肠胃疼痛,无法随同,李豫只得独自去渭南县。

 

     此时已到了初夏,天气变得炎热起来,天还没有大亮,关中平原的土地上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霭,冬小麦已经成熟,将关中平原上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麦田里到处是忙碌的农人。

 

     御林军护卫着李豫的马车在官道上快速行走,二百里的路程至少要走两天,李豫乘坐的马车更是体积庞大,车厢宽达三丈、长八丈,分隔为三间大房,一间办公的车房,一间起居房,还有一间是他的寝房,整辆马车由八十一匹挽马拉拽,车轮宽大,在平整的官道上行走得格外迅速。

 

     马车里,李豫已经有些看腻了窗外的景色,空气中的热浪让他有些不耐,他便拉上了车帘,随手打开了一本奏折,这是湖州太守上的奏折,湖州官仓已满,有两百万石粮食和一百五十万贯钱,希望能尽快运至长安。

 

     这本奏折让李豫微微叹了一口气,又是喜又是忧,喜是江南的州县还没有完全失控,在这本奏折中便提到越州、杭州、明州都有类似的情况,四州太守准备秋天联合进京述职,吴王李璘虽然控制了扬州至苏州一带,但他还不能一手遮天,说明地方官府对他并不是完全效忠,这个消息让李豫感到欢欣鼓舞。

 

     但他忧心的却是,李璘的八万大军已经完全扼断了河道,浙东诸州有再多的粮食也无法运出,最后只是白白便宜了李璘,李豫闭上了眼睛,他在思考下一步的对策,如果李庆安入朝为相,可以利用他的实力率先剿灭李璘,一定要保住江南的钱粮能源源不断地运来关中。

 

     他沉思了片刻,便吩咐身边伺候的小宦官道:“四郎,去把李先生请来。”

 

     “是!奴才这就去。”

 

     叫四郎的小宦官迅速去了,片刻,李泌赶来,他上了马车,对李豫躬身施礼道:“臣参见陛下!”

 

     “师傅请坐下来说话。”

 

     李泌坐下,李豫亲手给他倒了杯凉茶,笑道:“天太热,喝杯凉茶解解暑气。”

 

     “多谢陛下!”

 

     李泌喝了一口茶,道:“陛下找我有事吗?”

 

     李豫点点头道:“朕想和你商量一下李庆安之事。”

 

     他叹了口气道:“朕刚刚得到消息,李庆安已经派兵占领了灵州,而且他在延州和庆州各驻兵三千,朕担心他连关内道也不肯放过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