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第4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庆安和郭子仪的较量是一种温和的、间接性的,较量的场地就在关内道,一退一进,一个无声无息退,一个委婉含蓄进,几乎很少能有人看懂他们之间的较量艺术,但作为当事人,李庆安和郭子仪部清清楚楚地感受到了。

 

     郭子仪虽然退让了,但他并没有认输,他的进京日程表上,并没有单独拜访天下兵马大元帅李庆安的计划,而李庆安的五千军虽然借剿匪的名义进入了关内道,但他也并没有占领关内道,郭子仪的大军随时会卷土重来。

 

     郭子仪虽然进京神速,但并不表明他退让了,相反,从他一进京便向兵部递交日程表,这就是郭子仪对他李庆安强硬的挑战,从间接的、温和的,逐渐变成了面对面的直接抗衡。

 

     李庆安领教了郭子仪的绵里针手段,他也不由佩服这个老将的韧劲,当然,郭子仪和安禄山不同,也不同于李隆基的敌视,他是一个可以争取的对象,就算他不愿意投靠自己,那他也能成为一个盟友,相反,他和郭子仪火拼,倒是很多人乐于看到的。

 

     这时,李庆安忽然想到了一个故事,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投降的三个条件之一,就是降汉不降曹,今天郭子仪进京,两者是何其之像也。

 

     郭子仪进京后的表现确实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他进京后第一个拜访之人既不是太后,也不是兵部尚书王缙,更不是李庆安,而右相国裴曼,不过想想大家也能释然,裴晏虽然不是军方高层,但他毕竟是右相国,百官之首,地位高崇,郭子仪首先拜访他也是情理之中。

 

     裴曼今天正好请假半日没有上朝,他有些感恙,这几天头脑一直昏昏沉沉,今天是实在支持不住了,便请假在家休息,本来是打算休息一天,但上午他临时得到消息,下午政事堂要讨论四匦的正式运作,所以只能在家休息半日。

 

     可就是这半日,还偏偏遇到了郭子仪进京来拜访他,尽管身体不适,但裴晏还是强打精神在府上的贵客厅接见了郭子仪。

 

     郭子仪一进客厅便抱拳歉然道:“卑职不知右相国身体不适,鲁莽前来打扰,请相国恕罪!”

 

     裴曼笑着摆了摆手道:”老将军不必歉疚,我是个闲不住的人,就算在家也休息不了,要么是写奏折,要么是想着朝中之事,总之,没有自己私人的时间,老将军没有打扰我,来!请坐下。”

 

     裴晏请郭子仪坐了下来,一名侍女给他们上了茶,裴昱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微微笑道:“我想先问一下朔方军的给养问题,老将军真的不需要朝廷供粮吗?”

 

     “这也是我这次进京想和政事堂商议的事情。”

 

     郭子仪取出一本奏折放在桌上,推给了裴昱,道:“我这几年不断鼓励将士开垦土地,已经累计有军粮田五千顷,另外,我在九原一带推行军牧场,不仅是放马,主要是养牛羊,提供将士肉食,所以十万大军我勉强能养得起。”

 

     裴昱拾起奏折看了看,这是副本,正本应该是递给了兵部,但奏折的抬头却是致正受事堂,一般而言,节度使是向皇帝负责,当皇帝只有两岁时,政事堂便是最高权力机构,郭子仪向政事堂汇报也无可非议,但现在除了政事堂之外,还有一个天下兵马大元帅,这其实就是文武分家,文由正叟事堂管辖,武由大元帅过问。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来,作为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应该向大元帅李庆安汇报军方的事务,而不应该是向政事堂汇报。

 

     至于兵部,它只管军官累功升迂和内地府兵,当内地府兵彻底败坏后,兵部也就成了一个摆设,军官累功升迁也是各地节度说了算,兵部不过是进行一下补登记。

 

     裴昱不知道郭子仪的真实用意,在没有和李庆安事先商量之前,他很谨慎,担心自己会越权,便把奏折又还给了郭子仪,笑道:“老将军重视屯田,减轻朝廷负担,令人佩服,前几天大元帅赵王殿下还告诉我,他对朔方军的补给忧心忡忡,让朝廷准备军粮,想不到我们的担心竟是多余。”

 

     裴昱说得很含蓄,他就是在暗示郭子仪,李庆安是大元帅,他应该把李庆安的名字添在奏折上,郭子仪明白了裴昱的意思,他淡淡一笑道:“相国有些误会了,其实军中也有文武之分,文指后勤粮草、士兵招募、表功升迂,而武是指调兵打仗、军队布防,如果涉及到打仗之事,我确实应该向大元帅述职禀报,但我这次进京,一是觐见太后和新帝,其次是和政事堂商量一下物资粮草以及军户安置问题,所以只要向政事堂会商便可以了,暂时涉及不到大元帅的军务。”

 

     “原来如此,看来我是多虑了,那好吧!

 

     我会安排政事堂和老将军会商朔方军事宜。”

 

     至此,裴昱已经明白了郭子仪进京的用意,他是向政事堂效忠,而保持与李庆安非敌对的关系。

 

     郭子仪告辞走了,裴昱再也无心休息,他立刻起身前往大明宫中书省。

 

     虽然政事堂实际是由李庆安推举任命,但这并不意味着政事堂就是李庆安的私人幕僚团,事实上,政事堂依然保持着相当大的独立性,这是汉唐乃至宋朝的传统文官制度的特点,文人政治集团从来都不会是皇帝的附庸。

 

     那种大臣甘为奴才的情形只能在清宫戏中才会出现,裴曼率领七百余名官员反对李亨登基,和李庆安一点关系都没有,假如李庆安也杀子杀孙,强行登基,裴昱同样也会率领群臣反对他。

 

     裴昱等大臣之所以一直支持李庆安,那是因为李庆安在开疆辟土、维护国家利益方面与他们的政治观点一致,尤其李庆安在安西限制蓄奴和限制兼并土地方面,完全符合士大夫们耕者有其田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李庆安还是防止安禄山造反的有力屏障。

 

     正是这些种种原因综合起来,才使李庆安得到了政事堂的拥护,但拥护不等于效忠,政事堂的相国们也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李庆安权势滔天,就算李庆安将来登基,他们也要坚决维护君相制衡的原则。

 

     正是基于这些考虑,裴曼也意识到郭子仪欲向政事堂效忠也并非是一件坏事,或许郭子仪的效忠能使政事堂拥有更大的独立性。

 

     很多事情看似很矛盾,其实不然,比如,裴晏曾是赵王党骨干,是李庆安的心腹,可他现在却又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李庆安的权势过大。

 

     这矛盾吗?一点也不,就像一个女人作为妻子时看见老鼠会躲在丈夫身后,而当她作为母亲看见老鼠,她却又会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孩子。

 

     所扮演的角色不同,立场也会不同,世界上从来都不是黑或白,更多的是灰色。

 

     至于裴曼是李庆安的妻舅,那就是家族利益的私心在作祟了,但那不代表主流。

 

     这也是郭子仪愿意向政事堂效忠的缘故,他知道大唐政事堂并不是李庆安的私人机构。

 

     大明宫中书省内,政事堂正在召开一次紧急而秘密的会议,政事堂的七名相国在右相裴曼的召集下部出席了会议。

 

     “各位,这就是郭子仪给我们政事堂上的奏折,希望我们能批准关内道两万户朔方军的家属迁往灵州,大家商议一下吧!看看是否可行?”

 

     裴昱命中书舍人将郭子仪的奏折抄写了六份,给大家人手一份,兵部尚书王缙虽然有原件,但原件还没有传到他手中。

 

     张筠眉头一皱,道:“灵州并非是安西那样地广人稀,土地肥沃之地,据我所知,很多黄河滩涂都是盐碱地,就算能种田,产量也很低,郭子仪希望将两万户关内道之民迁往灵州,那我就要问,他有多少土地可以安置这些移民,又有多少余粮保证移民在一年内的生活,还有党项人,他们对移民的态度如何?这些细节上的东西奏折里都没有提到,就一句话,想移民,我看郭将军的方案有所欠缺,我希望能听到他更详细的说明。”

 

     张筠是个官场上的老油条,他从来都不会就事论事,他表面看似指出郭子仪的奏折不全,但实际上,他是在打一招太极拳,把事情缓一下,先看看李庆安是什么态度。

 

     裴昱对张筠了解很深,他明白张筠的意思,便笑道:“我并不是说我们要立即批准郭子仪施行移民事宜,而是希望政事堂能在这件事表个肯定的态度,然后再让郭子仪拿出详细的方案,然后我们会由兵部、户部、御史台去联合考察,如果方案可行,那时我们再正式批准,大家看怎么样?”

 

     这时,兵部尚书王缙缓缓道:“我觉得此事最好先和赵文殿下沟通一下,毕竟他是天下兵马大元帅,他有权力知道朔方军的请求,我这样瞒着他讨论朔方军的奏折,不仅有越权之嫌,而且不利于关内道的剿匪,大家以为如何?”

 

     裴昱点了点头,他能理解大家的慎重,他也意识到自己在处理郭子仪的效忠问题上有点操之过急了,这样容易引发李庆安与政事堂的对立,确实应该先和李庆安沟通一下,向他说明情况,这样才是有理有据,否则偷偷摸摸的,反而让人感觉政事堂在越权。

 

     想到这,裴昱便道:“那下午讨论四匦之事暂停一下,我去和赵王殿下先谈一谈,然后等郭子仪述职后,我们再正式讨论。”

 

     (又是新的一周开始了,老高求推荐票,恳求大家支持)(未完待续)

第五百三十六章 帝王之术

    就在政事堂的秘密会议结束后没多久,一辆马车便迅速驶出了大明宫,马车里坐着左相张筠,他眯着眼望着车窗外,若有所思,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马车在出了大明宫后便慢了下来,就像散步一般,缓缓在大街上行走,张筠还是有点拿不定主意。

 

     他就像一个极为精明的商人,随时随地都在捕捉商机,早上的政事堂会议使他意外地发现了裴昱的秘密,原来裴昱和李庆安之间也有不合拍的地方,裴昱竟然想让郭子仪投靠政事堂,而不是李庆安,这太让张筠惊讶了。

 

     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这是一个扳倒裴昱,他可取而代之为右相的机会。

 

     多年来,升为右相从来都是张筠最大的期盼,从李林甫时代起,他便一直盼望着能取代李林甫,但最后取代李林甫的是杨国忠,而不是他张筠,这让张筠失望异常,随着朝局的不断变幻,他也不停调整着自己的立场和位置,最后他选择了李庆安,他已意识到李庆安将长期主宰大唐政权。

 

     张筠和裴昱从来都不是盟友,包括现在也不是,和裴昱相比,张筠更像一个政客,事实上他就是一个政客,投机、夺权、发动权力斗争,这都是他所擅长,正是他的这种善于投机的手段,才使张筠成为中唐政坛上的不倒翁,至于维护相权,限制君权,他不感兴趣。

 

     马车已经缓缓走到了朱雀大街,这时,张筠的心中也渐渐拿定了主意,这个机会他决不能放过。

 

     想到这,张筠手一招,一名心腹侍卫上前,道:“请相国吩咐!”

 

     “你去一趟城外的大营,找到李庆安,告,,诉他...,..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政事堂召开关于朔方军的秘密会议的消息还是被有心人传送到了李庆安的耳中,尽管李庆安不知道会议的具体内容,但他认为秘密召开会议的本身就很有问题,政事堂想要做什么?想收编郭子仪的军队吗?

 

     如果说郭子仪不愿屈服的态度让李庆安还所有敬佩,那政事堂对此事的嗳昧态度就让李庆安心中生出了一丝警惕。

 

     或许是李庆安长安在边疆的缘故,他对政事堂的各种政务流程并不是很清楚,但有一个原则他一直牢牢把握,那就是军权,他什么权力都可以暂时放给政事堂,唯独军权是牢牢抓在他手中。

 

     李庆安背着手在大帐中慢慢踱步,郭子仪白勺进京是在他的意料之中,但政事堂的态度却是在他的意料之外,他还以为裴昱要先来和他商量昵!结果不是,裴晏竟然想绕过他李庆安,直接指挥军队了。

 

     李庆安不由冷笑了一声,裴曼也未免太心急了一点吧!过早地露出了他的意图。

 

     一个郭子仪事件却意外地暴露出了他和政事堂之间的某种不协调,不知他是不是要感谢郭子仪进京昵?

 

     这时,大帐外传来了±兵的禀报:“大将军,右相国来了,要见大将军。”

 

     李庆安点点头道:“让他进来!”

 

     虽然此时李庆安心中对裴曼充满了不满,但他同样不相信张筠,张筠这种暗箭伤人的伎俩令他更加警惕,他需要将事情问清楚了,这究竟是谁的意思?

 

     片刻,裴昱在两名亲兵的引领下,心情忐忑地走了进来,李庆安对他的态度从来都是十分敬重,每次都会亲自迎接出来,而现在他不仅不出迎,而且居然连个’请7字都没有,裴昱已经敏感地意识到,李庆安很可能已经知道政事堂开会商讨朔方军之事了。

 

     一进大帐,只见李庆安坐在大帐的帅座之后,目光冷冷地望着他,他心中一阵颤抖,连忙上前施礼道:“我有事和大将军商量,特来拜访!”

 

     “坐吧!”

 

     李庆安手一指旁边的椅子,态度十分冷淡,裴曼整理一下衣冠,坐了下来,此时他心情已经平静下来了,他是堂堂正正来见李庆安,无愧于心。

 

     “裴相国,听说上午政事堂讨论了朔方军之事,是这样吗?”

 

     裴昱心中暗暗一叹,朝廷百官想拧成一股绳是多么艰难,总是会存有异心者,不矢口道这一次又是谁向李庆安告了密?

 

     李庆安目光冷厉,使他已经无暇多想,便挺直了腰道:“大将军说得没错,上午政事堂确实讨论了朔方军之事。””哼!裴相国不认为政事堂在越权吗?”

 

     裴昱知道李庆安会这样问,他正颜道:

 

     “如果大将军是这样想,那大将军就错了,政事堂并没有讨论朔方的军务,而是在讨论郭子仪关于申请迁两万关内道民户赴灵州的事情,我想我们并没有越权,这确实是政事堂所管辖,就像大将军欲迁三十万户内地民众赴安西一样,当时也是政事堂讨论决定。”

 

     裴曼凿凿之词并没有改变李庆安的定论,他缓缓道:“裴相国,我希望你能明白我所做出的让步,我以天威之态入主关中,并没有一脚踏上含元殿,也没有自封为监国,更没有独占政事堂,政事堂的七名成员都是众望所归,相反,我并没有以军权压政权,没有干涉政事堂的行权,我希望我的让步能使大唐政局能够保持一种平稳,这是一种平衡,是我们军政双方之间的一种默契,如果政事堂要打破这种平衡,要毁坏这种默契,那么裴相国,我会很遗憾地告诉你,我要解散政事堂,让百官重新推荐新相,裴相国愿意这样吗?”

 

     李庆安的话语中带着一种咄咄威胁,让裴昱心中也十分无奈,便道:“大将军不干政事的心胸让我们十分敬佩,我们也没有对大将军不敬的意思,但是迁关内道民众赴一事,确实是政事堂地职责所在,当然,迁移民众也会涉及到军方,所以上午我们并没有做出什么决定,而是认为最好也听一听大将军的意见,这就是我现在前来拜访大将军的目的。”

 

     说完,裴昱取出了郭子仪的奏折,递给旁边的亲兵,亲兵们转给了李庆安,李庆安抬起奏折翻了翻,确实和裴昱说的差不多,不过里面还是有些细节和他有关,比如郭子仪希望将位于延州黄河西岸的烽火台一直延伸到朔方,以防止安禄山再次进犯关内道,这个就是他李庆安所管辖的军务。

 

     不过李庆安也没有多说什么,他把奏折往桌上一推,还给了裴昱,他淡淡道:“既然郭子仪一心要向政事堂禀报,那我也没有办法,他是朔方军,我过问不了他的事情,这件事我不想知道,裴相国也不用再和我商量,好了,没有什么事情,裴相国请回去吧!我还有军务在身,就不留裴相国多坐了。”

 

     裴曼暗暗叹息一声,尽管李庆安态度强硬,但他并不想让步,他见无法再谈下去,只得起身道:“那好吧{我就告辞了。”

 

     李庆安一语不发,待裴远告辞离去,他慢慢走到帐门前,望着裴昱的背影走远,他轻轻叹了口气,“良臣高士,可惜不合时宜!”

 

     接下来两天所发生的事情,都在郭子仪的日程计划之中,郭子仪觐见了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